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淡紫紫孢菌引起角膜溃疡1例
1
作者 王梦珍 曾娇 +5 位作者 李丁丁 谢秀丽 刘亚丽 李晓燕 窦红涛 徐英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47-50,共4页
患者,男,24岁,2022年9月16日因“右眼畏光、痒、视物不清”1个月余,门诊就诊,右眼有人工晶体的植入,此次受外伤后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溃疡,上皮大疱样改变。角膜溃疡组织标本分离培养出丝状真菌,经质谱鉴定为淡紫紫孢菌,并经rDNA ITS... 患者,男,24岁,2022年9月16日因“右眼畏光、痒、视物不清”1个月余,门诊就诊,右眼有人工晶体的植入,此次受外伤后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溃疡,上皮大疱样改变。角膜溃疡组织标本分离培养出丝状真菌,经质谱鉴定为淡紫紫孢菌,并经rDNA ITS序列测定证实。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有效,病情好转,予以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紫孢菌 角膜溃疡 伏立康唑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重大意义及发展重点
2
作者 贾若祥 窦红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2,共12页
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硬道理的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 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硬道理的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创新是核心要素、人才是重要支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创新驱动 人力资源 现代化产业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3
作者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改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7,共10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大,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大,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创新中心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不断将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加快形成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区域发展
下载PDF
单细胞计数法用于革兰阴性菌药敏检测的性能比对研究
4
作者 崔璟 朱盈 +5 位作者 顾飞飞 李进 奕巧莲 徐英春 窦红涛 韩立中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3期36-39,共4页
目的:评估单细胞计数法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板用于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药敏检测的性能。方法:选取北京和上海地区两家三甲医院分离出的364株革兰阴性菌,其中肠杆菌目菌284株,非发酵菌80株,使用单细胞计数法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板(考核试剂)进... 目的:评估单细胞计数法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板用于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药敏检测的性能。方法:选取北京和上海地区两家三甲医院分离出的364株革兰阴性菌,其中肠杆菌目菌284株,非发酵菌80株,使用单细胞计数法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板(考核试剂)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革兰阴性菌GN4F药敏板、肉汤微量稀释法药敏试剂和左氧氟沙星E-test药敏条3种药敏检测试剂作为对照试剂进行药敏试验,与考核试剂的检测结果与对照试剂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考核试剂中21种药物的药敏检测结果分类一致率(CA)、基本一致率(EA)、重大偏差(MD)和极重大偏差(VMD)。结果:单细胞计数法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板2~4 h即可判读结果,所评价的21种药物的整体CA和EA均≥90%,VMD和MD均<3%,在黏质沙雷菌和枸橼酸杆菌的药敏检测中表现最好。在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沙门菌属菌、大肠埃希菌、普通变形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的药敏结果表现良好,存在不可接受情况的药物均控制在两种以内。而摩氏摩根菌和普罗威登斯菌对头孢他啶等多种药物、以及部分非发酵菌对于美罗培南或左氧氟沙星的CA和EA均<90%。结论:单细胞计数法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板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基础,用于革兰阴性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具有临床使用兼容性高、速度快和灵敏度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计数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 革兰阴性菌 性能比对
下载PDF
Mohnarin 2008年度报告: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监测 被引量:41
5
作者 窦红涛 谢秀丽 +1 位作者 张小江 徐英春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56-560,I0001-I0004,共9页
目的了解2008年国内71所医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对2008年1至l2月各医院临床分离的33185株肠杆菌科细菌按CLSI2010版判断结果。结果本监测发现2008年肠杆菌科细菌中分离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 目的了解2008年国内71所医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对2008年1至l2月各医院临床分离的33185株肠杆菌科细菌按CLSI2010版判断结果。结果本监测发现2008年肠杆菌科细菌中分离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47.6%),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8.1%)和阴沟肠杆菌(10.2%),亚胺培南除了对其它志贺菌的敏感率为75%外,对其余肠杆菌的敏感率90%~100%,美罗培南除了对臭鼻克雷伯菌的敏感率为78%,对鲍氏志贺菌的敏感率为64.3%外,对其余肠杆菌的敏感率为92.6%~100%,厄他培南除了对其它克雷伯菌的敏感率为85.7%外,对其余肠杆菌的敏感率为96.8%~100%。除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美罗培南对肺炎克雷伯菌及产酸克雷伯菌外,其余抗菌药物对产ESBL株的耐药率均比非产ESBL株高。除碳青霉烯类药物外其它多种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呈现高低不等的耐药率。结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仍具有最高的抗菌活性,应重视耐药监测并对耐药菌株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NARIN 2008年 肠杆菌科 ESBL 碳青霉烯类 耐药监测
下载PDF
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14
6
作者 窦红涛 任丽丽 +11 位作者 徐英春 王贺 张小江 杨文航 赵颖 谢秀丽 王澎 朱任媛 王瑶 杨启文 孙宏莉 陈民钧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5-191,共7页
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除葡萄球菌属采用Pheonix 100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外,其余菌株均采用纸片扩散法,参照CLSI 2011年版判读结果,使用WHONET5.4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 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除葡萄球菌属采用Pheonix 100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外,其余菌株均采用纸片扩散法,参照CLSI 2011年版判读结果,使用WHONET5.4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菌5 38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1.2%,革兰阳性菌占38.8%。呼吸道标本所占比率最高(37.0%),其次为尿液(12.8%)和血液(12.4%)。分离菌中排在前6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葡菌,分别为18.8%、12.1%、11.8%、9.1%、7.5%和7.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产ESBLs阳性率分别为56.2%、30.4%、24.0%和17.4%。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比非产ESBLs菌株高。肠杆菌科细菌中出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耐药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0.0%和15.3%。鲍曼不动杆菌除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7.7%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9%以上。MRSA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43.4%和78.8%。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属。屎肠球菌对多数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儿童肺炎链球菌中PRSP占76.0%,较成人菌株明显为高。其他溶血性链球菌除红霉素、克林霉素外,对多数抗菌药物均较为敏感。结论细菌耐药性呈增多趋势,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监测并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耐药性 耐药监测
下载PDF
临床常见毛孢子菌的鉴定 被引量:5
7
作者 窦红涛 李若瑜 +5 位作者 万哲 陈伟 杨蓉娅 敖俊红 王文岭 王端礼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64-567,共4页
为了探讨临床常见毛孢子菌(Trichosporonspp.)的鉴定方法,在形态学、营养生理学试验的基础上对临床常见的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Trichosporoninkin)、皮毛孢子菌(Trichosporoncutaneum)及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进行... 为了探讨临床常见毛孢子菌(Trichosporonspp.)的鉴定方法,在形态学、营养生理学试验的基础上对临床常见的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Trichosporoninkin)、皮毛孢子菌(Trichosporoncutaneum)及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进行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基因(rDNA)的内转录间区(ITS)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Cfr13I、NcoI对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序列测定,发现用Cfr13I做酶切,皮毛孢子菌的RFLP带型和阿萨希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的不同;用NcoI做酶切,皮瘤毛孢子菌的带型与另两者不一致,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营养生理学试验一致。结果提示,温度试验、API20C、RFLP及序列测定可望用于鉴定临床常见的毛孢子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孢子菌 内转录间区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序列测定 细菌鉴定
下载PDF
格特隐球菌在河北地区引起1例脑膜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窦红涛 万喆 +6 位作者 杨启文 王瑶 王贺 谢秀丽 刘娟 李若瑜 徐英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报道1例我国河北地区由格特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并对该菌进行试验研究。方法将分离自患者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分别接种于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和刀豆氨酸-甘氨酸-溴麝香草酚蓝(CGB)培养基35℃培养,使用API 20C AUX、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 目的报道1例我国河北地区由格特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并对该菌进行试验研究。方法将分离自患者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分别接种于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和刀豆氨酸-甘氨酸-溴麝香草酚蓝(CGB)培养基35℃培养,使用API 20C AUX、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 2 Compact、生物梅里埃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 MS)、r DNA ITS和IG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菌种鉴定,并使用ATB FUNGUS 3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在显色培养基上35℃培养48 h后为白色略带粉色菌落,在CGB培养基35℃培养5 d后使CGB培养基由黄色变为蓝色。API 20C AUX、Vitek 2 Compact和MALDI-TOF MS的鉴定结果均为新生隐球菌,r DNA ITS和IGS序列分析均提示该菌为格特隐球菌。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对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4μg/m L、≤0.5μg/m L、≤1μg/m L、≤0.125μg/m L、≤0.06μg/m L。结论 CGB培养基、r DNA ITS和IGS序列分析能够区分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应重视格特隐球菌的分离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特隐球菌 河北地区 CGB培养基 鉴定 序列测定 抗真菌药敏试验
下载PDF
临床常见镰刀菌rDNA 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窦红涛 李若瑜 +4 位作者 万哲 李然 孙旭光 卜定方 王端礼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第6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rDNA ITS序列分析用于快速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镰刀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常见的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提取基因组DNA,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PCR扩增rDNA ITS,纯化... 目的探讨rDNA ITS序列分析用于快速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镰刀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常见的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提取基因组DNA,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PCR扩增rDNA ITS,纯化后测定其序列,所得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并和其中镰刀菌标准株的rDNA ITS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利用C lustalX软件将序列匹配排列,进行1000次bootstrap统计学检验,用TreeV iew软件显示系统树。结果rDNA ITS序列分析的结果与表型基本一致,以前经形态学鉴定的2株串珠镰刀菌经过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层生镰刀菌。系统树显示茄病镰刀菌和标准株聚在一起,串珠镰刀菌大部分也和标准株聚在一起。结论形态学鉴定镰刀菌有一定的局限性,rDNA ITS序列分析可用于快速鉴定临床常见的镰刀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RDNA ITS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临床常见镰刀菌的鉴别 被引量:7
10
作者 窦红涛 李若瑜 +4 位作者 万哲 李然 孙旭光 卜定方 王端礼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8年第5期276-279,284,共5页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一种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方法将受试镰刀菌接种于PDA培养基,观察其菌落及镜下形态,在此基础上PCR扩增受试镰刀菌的rDNA ITS并测其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及分析。选择限...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一种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方法将受试镰刀菌接种于PDA培养基,观察其菌落及镜下形态,在此基础上PCR扩增受试镰刀菌的rDNA ITS并测其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及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Dra Ⅱ和Cfr13 Ⅰ进行RFLP。设计了茄病镰刀菌的种特异性引物Sol1、Sol2,初步验证其特异性。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茄病镰刀菌所占比例最高,除2株串珠镰刀菌外,其余镰刀菌ITS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茄病、层生和串珠镰刀菌的Dra Ⅱ、Cfr13 I酶切带形互不相同。用Sol1、Sol2扩增受试菌的rDNA ITS,只有茄病镰刀菌为阳性。结论rDNA ITS序列测定及其PCR-RFLP可用于初步鉴别几种临床常见镰刀菌,合适的种特异性引物可以初步快速鉴定茄病镰刀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内转录间隔区(ITS) 序列测定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种特异性引物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至2010年血培养菌群分布 被引量:8
11
作者 窦红涛 张小江 +12 位作者 朱任媛 谢秀丽 王澎 赵颖 王瑶 王贺 郭丽娜 杨启文 孙宏莉 刘娟 原英 陈民钧 徐英春 《协和医学杂志》 2012年第2期213-217,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阳性血培养标本的菌群分布。方法采用BacT/Alert 3D 480和BD Bactec 912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培养,通过Vitek 2 compact、Pheo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API系列试剂盒、Chromagar显... 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阳性血培养标本的菌群分布。方法采用BacT/Alert 3D 480和BD Bactec 912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培养,通过Vitek 2 compact、Pheo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API系列试剂盒、Chromagar显色培养基等方法鉴定菌种。结果北京协和医院2008、2009、2010年阳性血培养的菌株数分别为928株、942株、913株,其中分离率最高的细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7.0%、27.7%、26.0%)、其次是大肠埃希菌(13.3%、14.4%、17.1%)、金黄色葡萄球菌(6.8%、6.3%、5.0%)、肺炎克雷伯菌(4.8%、4.1%、6.1%)、鲍曼不动杆菌(4.7%、5.8%、5.6%)、铜绿假单胞菌(3.0%、4.0%、3.4%)、屎肠球菌(5.0%、4.8%、3.0%)、粪肠球菌(2.5%、3.4%、3.0%)。3年间血培养中最常见的真菌为白念珠菌(1.0%、1.6%、2.1%)和近平滑念珠菌(1.1%、0.7%、1.3%)。结论应重视血培养中苛养菌、少见细菌及真菌的分离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菌群分布 分离鉴定
下载PDF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临床分离酵母菌鉴定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窦红涛 肖盟 +6 位作者 范欣 杨启文 王瑶 王贺 刘娟 谢秀丽 徐英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评估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方法选取白念珠菌18株,热带念珠菌22株,光滑念珠菌19株,克柔念珠菌8株,近平滑念珠菌20株,新生隐球菌14株,季也蒙念珠菌4株,平常念珠菌1株,葡萄牙念珠菌1株,头状地霉2株,挪威念珠菌... 目的评估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方法选取白念珠菌18株,热带念珠菌22株,光滑念珠菌19株,克柔念珠菌8株,近平滑念珠菌20株,新生隐球菌14株,季也蒙念珠菌4株,平常念珠菌1株,葡萄牙念珠菌1株,头状地霉2株,挪威念珠菌1株,链状念珠菌1株,乳酒念珠菌1株,希木龙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3株,皱褶念珠菌1株,菌膜念珠菌3株,共计120株。借助PhoenixTM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使用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鉴定上述菌株。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与ITS4对所有受试菌株的rDNA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并作为金标准与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的结果比较,同时使用MALDI-TOF MS质谱分析对试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除了对1株挪威念珠菌、1株平常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1株皱褶念珠菌未能鉴定以及1株链状念珠菌、1株克柔念珠菌、2株菌膜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鉴定错误外其余试验菌株鉴定均正确,鉴定准确率为92.5%。所有鉴定结果均在17 h内获得,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的鉴定时间均小于6 h,并且不受推荐培养基的限制。所有菌株MALDI-TOF MS的鉴定结果与其rDNA ITS序列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多数酵母菌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到种,但对某些少见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有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鉴定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 序列测定 质谱分析
下载PDF
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临床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窦红涛 徐英春 +3 位作者 杨启文 刘娟 谢秀丽 陈民钧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比较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临床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E-test条对分离自临床标本的116株真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其中热带念珠菌15株,光滑念珠菌14株,近平滑念珠菌11株,克柔念珠菌6株,新生隐球菌8株,阿萨... 目的比较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临床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E-test条对分离自临床标本的116株真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其中热带念珠菌15株,光滑念珠菌14株,近平滑念珠菌11株,克柔念珠菌6株,新生隐球菌8株,阿萨希毛孢子菌9株,烟曲霉29株,黄曲霉15株,黑曲霉1株,镰刀菌属7株,根霉属1株,以ATCC22019光滑念珠菌为质控菌株。结果两性霉素B对阿萨希毛孢子菌、镰刀菌、黄曲霉的MIC90均为64μg/ml,对其余受试菌株的MIC90均≤1μg/ml,伏立康唑对镰刀菌的MIC90为64μg/ml,对大部分受试菌株的MIC90均≤2μg/ml。结论除对某些真菌可能无效外,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可能适用于治疗大多数的真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伏立康唑 体外抗菌活性 E-TEST
下载PDF
致病性镰刀菌的体外药敏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窦红涛 李若瑜 +2 位作者 万哲 李然 孙旭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7期565-566,共2页
目的:测定几种抗真菌药物对致病性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了解镰刀菌对这几种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实验菌株为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23株镰刀菌和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提供的临床分离的68株镰刀菌。将... 目的:测定几种抗真菌药物对致病性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了解镰刀菌对这几种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实验菌株为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23株镰刀菌和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提供的临床分离的68株镰刀菌。将受试镰刀菌株在PDA上25℃培养7-10d后,参照NCCLS M38-P方案,用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那他霉素、特比萘芬等4种抗真菌药物对91株临床分离的致病性镰刀菌进行MIC测定。结果:两性霉素B和那他霉索对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的MIC相对较低,伊曲康唑对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的MIC均较高,而特比萘芬对茄病镰刀菌的MIC值高于串珠镰刀菌。结论:两性霉素B与那他霉素对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体外抑菌作用相对较强。而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不够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最小抑菌浓度 M38-P
下载PDF
2005—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小江 杨启文 +13 位作者 孙宏莉 王贺 王瑶 谢秀丽 原英 窦红涛 宋红梅 王澎 朱任媛 赵颖 刘娟 刘文静 郭莉娜 徐英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0-339,共10页
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2005—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共收集2005—2010年临床分离的26 459株非重复的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10年版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 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2005—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共收集2005—2010年临床分离的26 459株非重复的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10年版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6 459株非重复株中最常见的菌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7.7%)、铜绿假单胞菌(10.5%)、金葡菌(10.3%)、鲍曼不动杆菌(9.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9.4%)、肺炎克雷伯菌(8%)、粪肠球菌(5%)、屎肠球菌(4.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和阴沟肠杆菌(2.8%)。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4.9%,革兰阳性菌占35.1%。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CNS(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2.8%和59.2%。MRS对β内酰胺类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仍有76.4%和87.6%的MRSA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和磷霉素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屎肠球菌。发现少数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根据表型推测多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可能为VanA型,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属细菌。β溶血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94.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7.0%、27.2%、23.6%和5.4%。产ESBLs菌株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2010年发现少数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2.6%,13/497)和大肠埃希菌(0.2%,2/99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1%和20.9%,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13.2%)。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2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9.0%和66.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36.0%和14.2%。2010年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51.5%)明显高于2009年(42.2%)。结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增长趋势,特别对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临床治疗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 多重耐药菌 泛耐药菌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替加环素等14种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6
16
作者 张小江 徐英春 +7 位作者 原英 谢秀丽 窦红涛 赵颖 王澎 朱任媛 王辉 陈民钧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65-368,共4页
目的评价替加环素等14种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对临床分离的214株多重耐药细菌(MRSA、肠球菌属细菌、鲍曼不动杆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属细菌)的MIC... 目的评价替加环素等14种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对临床分离的214株多重耐药细菌(MRSA、肠球菌属细菌、鲍曼不动杆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属细菌)的MIC,并与其他13种抗菌药物进行比较。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多重耐药的MRSA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均为100%。多重耐药的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万古霉素敏感率为93.1%,2株万古霉素耐药的多重耐药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均呈敏感,MIC90值分别为0.064mg/L和1mg/L。3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97.3%,MIC90值为2mg/L,其中16株耐美罗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仍为100%,MIC90值为2mg/L。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但替加环素的MIC90值均高于美罗培南。多重耐药的肠杆菌属细菌(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86.5%,MIC90值为4mg/L。结论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的常见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多重耐药性 抗菌药物
下载PDF
2017年北京协和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文静 徐英春 +11 位作者 杨启文 王瑶 王贺 孙宏莉 赵颖 刘亚丽 郭丽娜 窦红涛 朱任媛 张丽 肖盟 张小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4-620,共7页
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该院临床分离的9515株非重复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部分抗菌药物补充E试验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9515株非重复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8.2%,革... 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该院临床分离的9515株非重复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部分抗菌药物补充E试验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9515株非重复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8.2%,革兰阳性菌占31.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种的25.6%和73.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7.6%(877/1842)、27.6%(335/1213)和33.0%(59/179)。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3.8%,但是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5%和8.2%;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2.7%和70.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4.8%和10.0%。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广泛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是31.7%(239/753)、1.0%(10/1035)和3.0%(33/1 117)。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常见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呈现不同耐药率,应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的沟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广泛耐药菌 药敏试验
下载PDF
2009~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布鲁菌感染的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文静 孙宏莉 +10 位作者 张小江 王瑶 杨启文 窦红涛 王贺 赵颖 郭莉娜 刘亚丽 张丽 肖盟 徐英春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26-129,137,共5页
目的分析布鲁菌感染的临床与实验室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134例布鲁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接触史、时间分布)、临床表现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3... 目的分析布鲁菌感染的临床与实验室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134例布鲁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接触史、时间分布)、临床表现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患者中男性88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48岁(1~78岁)。50%患者有明确生活在疫区、接触牲畜、生牛羊肉及食用未灭菌奶制品等方面接触史。布鲁菌感染临床表现前三位的症状和体征为发热(66例)、关节痛和/或肌肉痛伴乏力(23例)、心脏疾病(10例)。布鲁菌感染急性期经规范治疗多可治愈,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206例送检阳性标本,住院99例、门诊62例和急诊45例。布鲁菌分离前三位的科室为感染内科(49例)、急诊科(34例)和普通内科(11例)。外周血送检比率最高,需氧血培养瓶阳性报警时间均值为88.12h(2~481h)。其他培养阳性标本包括组织、骨髓、脑脊液、关节液和玻璃体等。布鲁菌培养与血清凝集实验结果一致性高,两种方法均送检的有83例,其中82例两种方法均阳性,仅1例培养阳性,血清凝集实验阴性。十年间布鲁菌培养阳性分离率最高的年度是2015~2017年,阳性分离率最高的季节是4月至7月。结论布鲁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分离出布鲁菌是确诊的依据之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和药物的毒副作用选择药物。掌握布鲁菌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 布鲁菌病 凝集实验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及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分析: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亚丽 张文娟 +13 位作者 王洁 叶莎 赵颖 王贺 窦红涛 郭莉娜 王瑶 孙宏莉 刘文静 张小江 谢秀丽 原英 杨启文 徐英春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3期249-256,共8页
目的分析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并分析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9月至2017年4月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检测出的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标本,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菌种鉴定结果分析其... 目的分析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并分析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9月至2017年4月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检测出的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标本,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菌种鉴定结果分析其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针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特点,采用普通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翻译成蛋白质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参考序列进行比对,检测DNA促旋酶(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ParE)序列的突变情况。结果脲原体属混合人型支原体的体外敏感性总体低于脲原体属或人型支原体单独体外敏感性;除大环内酯类外,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的敏感性普遍低于人型支原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女性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脲原体属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的体外敏感性较男性低(P均<0. 05)。微小脲原体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解脲脲原体,尤以对四环素的敏感率差异最大(98. 48%比72. 73%,差值25. 8%,P<0. 05)。在GyrA、 GyrB、 ParC和ParE的序列比对中,共发现21个突变位点,其中ParC S83L突变占96. 22%(51/53),为最主要突变位点;其余为ParC A136T突变、ParE R448K突变、GyrA L176F和ParC S83L联合突变等以及6个目前尚未报道过的突变位点,即ParC的L540F、R718W、Q767E、S789N、M828I和I831T突变。结论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的体外药物敏感性与感染种属有关,脲原体属的体外敏感性还与菌种、患者性别有关。对脲原体属喹诺酮类耐药的机制研究表明,单独ParC S83L突变是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而新发现6个突变位点可能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原体属 人型支原体 药敏试验 喹诺酮 耐药
下载PDF
2014~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酵母菌血流感染菌种分布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文静 孙宏莉 +12 位作者 张小江 杨文航 肖盟 王瑶 杨启文 窦红涛 王贺 赵颖 郭莉娜 刘亚丽 张丽 朱任媛 徐英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6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酵母菌血流感染菌种分布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血培养鉴定结果为酵母菌的临床资料,对菌种分布、抗真菌药的敏感性、阳性报警时间、科室分布等进行分析。结... 目的分析酵母菌血流感染菌种分布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血培养鉴定结果为酵母菌的临床资料,对菌种分布、抗真菌药的敏感性、阳性报警时间、科室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血培养中共分离非重复酵母菌206株。真菌瓶、需氧瓶和厌氧瓶酵母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2%(79/6003),0.43%(371/85855)和0.06%(47/77168)。排在前3位的念珠菌分别为白念珠菌72株(34.95%),热带念珠菌42株(20.39%)和光滑念珠菌39株(18.93%);少见菌包括季也蒙念珠菌、毕赤酵母菌、葡萄牙念珠菌、酿酒酵母、郎比可念珠菌、尼瓦利亚念珠菌、红酵母和希木龙念珠菌。我院酵母菌血流感染好发于>60岁的老年患者(42.23%),男性115例(55.83%)。酵母菌血流感染前3位科室为急诊科41株(19.90%),内科ICU和外科ICU均为36株(17.48%)。阳性报警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光滑念珠菌(55.36±26.87)h,近平滑念珠菌(52.58±45.94)h,白念珠菌(49.17±35.37)h和热带念珠菌(23.38±19.32)h。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8.61%、97.44%、89.66%和71.43%。结论本院酵母菌血流感染以白念珠菌为主,绝大多数念珠菌对抗真菌药具有较高敏感性,热带念珠菌的耐药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血流感染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