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地形插值方法及应用
1
作者 郑军 张辛 +3 位作者 刘清兰 凡姚申 窦身堂 于守兵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67,共6页
传统的插值方法在采样河道地形横断面分布稀疏情况下,无法有效获得弯曲河道高精度插值结果,亟须研究有效的弯曲河道地形插值新方法,对河道演变及其规律进行定量分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地形插值方法(OCGI),首先沿... 传统的插值方法在采样河道地形横断面分布稀疏情况下,无法有效获得弯曲河道高精度插值结果,亟须研究有效的弯曲河道地形插值新方法,对河道演变及其规律进行定量分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地形插值方法(OCGI),首先沿横断面进行线性插值,然后沿纵向网格线进行插值,弥补了纵向采样点空间分布不足的缺陷,且考虑了河势变化,将插值范围控制在网格分布的区域。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比反距离加权法(IDW)和普通克里金法(KG)能得出更合理的结果,可应用于黄河口尾闾等弯曲河道的地形插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河道 地形插值 正交曲线网格 断面高程
下载PDF
新入海水沙情势下的黄河口沙嘴动态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凡姚申 窦身堂 +4 位作者 王万战 王广州 陈沈良 姬泓宇 李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5,共13页
河口沙嘴位居河海动力交互区,对水沙变化的响应速度快。为了解近期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及其影响下的河口沙嘴演变规律,基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和水文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 1999年以来入海水沙延续偏枯态势,变化过... 河口沙嘴位居河海动力交互区,对水沙变化的响应速度快。为了解近期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及其影响下的河口沙嘴演变规律,基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和水文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 1999年以来入海水沙延续偏枯态势,变化过程由线性向周期性波动转变,波动周期为6~8 a, 2018—2021年处于波动上升期;(2) 2018年以来,河口沙嘴北、东汊道交替成为淤积主体,河长年均延伸0.7 km,沙嘴年均造陆16.9 km2;(3)尽管偏少的来水来沙条件不利于三角洲整体的向海淤积,但极端径流带来的强烈泥沙输移入海仍然会使河口沙嘴面积增加;(4)现阶段的汊道格局减缓了河长延伸但加快了沙嘴造陆,对于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起到积极作用,但当前不利于河口湿地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情势 河长延伸 沙嘴造陆 流路稳定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广州 窦身堂 +3 位作者 凡姚申 于守兵 戴玮琦 吴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3,132,共8页
[目的]评价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为地区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结合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2007—2020年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 [目的]评价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为地区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结合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2007—2020年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核算分析,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30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黄河下游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远高于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生态赤字现象严重;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年际间均呈波动降低趋势,用水效率逐渐提高,农业用水是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压力最大的区域,淄博、济南、郑州和泰安4市的生态压力相对较小;经济效应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起正向主导作用,技术效应起负向主导作用;预测结果表明,2021—2030年黄河下游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由0.387 hm^(2)/人降至0.359 hm^(2)/人。[结论]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用水结构优化调整等综合作用下,黄河下游地区用水效率逐渐提高,水资源生态压力有一定幅度的缓解。但由于该区域水资源生态赤字基数较大,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形势依旧十分严峻,亟待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助力黄河下游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 黄河下游 灰色预测模型GM(1 1)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系统演变与多维调控研究进展
4
作者 凡姚申 窦身堂 +3 位作者 于守兵 王广州 吴彦 谢卫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4-998,共15页
河口三角洲是由水文、地貌和生态耦合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其演变具有时空波动性强、响应高度敏感、边缘效应显著与环境异质性高的特性,属典型的易失衡区。从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子系统演变过程、耦合作用关系以及多维调控理论与技... 河口三角洲是由水文、地貌和生态耦合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其演变具有时空波动性强、响应高度敏感、边缘效应显著与环境异质性高的特性,属典型的易失衡区。从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子系统演变过程、耦合作用关系以及多维调控理论与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多重压力下的子系统自适应调整与状态特征,归纳了水文条件与河口地貌-生态系统演变的互馈关系,搭建了多维协同的水沙配置研究框架,并提出了基于水沙优化配置的多维调控策略。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连续性监测平台建设、全过程模型构建、失衡风险预测以及多维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优化利用有限水沙资源维持河口系统稳定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貌-生态 演变过程 耦合关系 互馈关系 多维调控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DPSIR的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
作者 王广州 凡姚申 +2 位作者 窦身堂 于守兵 张少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97,162,共7页
为综合评价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选取人口增长率、年径流量、富营养化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等28个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 为综合评价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选取人口增长率、年径流量、富营养化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等28个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测和统计数据等基础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基本处于亚健康与健康状态,2018年以来,随着黄河口生态水量调度力度加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显著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DPSIR模型 黄河口及毗邻海域
下载PDF
长江荆南三口五河水沙变化及治理规划 被引量:4
6
作者 窦身堂 余明辉 +1 位作者 段文忠 刘晓芳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4,共5页
分析了长江荆南三口五河的水沙变化,针对现阶段的河网水系格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塞支强干、简化水系和进一步加强河势控制的治理规划:松滋河自松西支经苏支河进松东支,再入松虎洪道,避免松澧顶托、倒灌;虎渡自河口经南闸,至新开口改... 分析了长江荆南三口五河的水沙变化,针对现阶段的河网水系格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塞支强干、简化水系和进一步加强河势控制的治理规划:松滋河自松西支经苏支河进松东支,再入松虎洪道,避免松澧顶托、倒灌;虎渡自河口经南闸,至新开口改道入藕池西支进南洞庭湖;藕池自河口经黄金嘴、鲇鱼须河、注滋河(沱河)独流入东、南洞庭湖.此初步设想可供有关部门在整体规划荆江、洞庭湖洪水治理方案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南三口五河 防洪 河道淤积 河道治理
下载PDF
取水前池泥沙淤积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窦身堂 余明辉 +1 位作者 杨国录 窦春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2,共5页
取水前池含沙量较大时,需要考虑前池中的泥沙淤积分布情况,以便于确定抽水泵运行模式及装配清淤设备。本文应用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水深平均二维数学模型对前池流态、泥沙淤积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关键词 取水前池 泥沙淤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6
8
作者 于守兵 凡姚申 +1 位作者 余欣 窦身堂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01-1110,共10页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包括河流生态需水、湿地生态需水和近海生态需水。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目标、需水类别和需水量计算结果;结合黄河河口演变特点,提出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河流生态需水以满足重要渔业物种生境...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包括河流生态需水、湿地生态需水和近海生态需水。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目标、需水类别和需水量计算结果;结合黄河河口演变特点,提出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河流生态需水以满足重要渔业物种生境为主,重点研究指示物种对天然径流量节律的响应特征,量化水文-生态响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恢复自然水文情势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需水应深入研究植被、土壤、水体的水盐平衡和蒸散发规律,从植被和鸟类生态位的合理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出发构建生态系统结构,确定湿地合理规模。近海生态需水应研究入海冲淡水对渔业物种低盐产卵育幼场的塑造和维持机制,以及重要渔业物种习性、适宜营养盐水平与磷酸盐输送扩散机制。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利津断面径流量满足已有生态需水径流量各项研究成果要求的年份比例为37%~58%,春季经流过程经常缺乏流量脉冲。初步分析以湿地、河道鱼类和近海鱼类为主要目标的全年生态需水量为86亿m^3,径流过程需要阶段性场次洪水。建议对小浪底水库调度方案进行多年优化调整,兼顾春季流量脉冲的塑造,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河口生态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生态需水 河流 湿地 近海
下载PDF
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余欣 张原锋 +2 位作者 于守兵 窦身堂 王万战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共6页
简要回顾了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现状,结合黄河口面临的入海水量锐减、单一流路长期行河和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等新情势,提出在流路演变、岸线变化、关键技术和方案措施方面的近期研究目标。重点突破四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尾闾河道... 简要回顾了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现状,结合黄河口面临的入海水量锐减、单一流路长期行河和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等新情势,提出在流路演变、岸线变化、关键技术和方案措施方面的近期研究目标。重点突破四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尾闾河道出汊机制、海岸形态对陆海动力响应、河口流路演变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和河口流路水沙调配。明确六方面研究内容——黄河口尾闾出汊的孕育过程及触发机制、黄河口流路演变过程的动力机制及流路稳定的指标体系、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黄河口演变的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技术、清水沟流路水沙通量调配技术与示范、稳定百年的黄河口入海流路方案与治理措施等。项目成果可以为黄河口综合治理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出汊机制 稳定指标体系 水沙调配技术 稳定方案
下载PDF
黄河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余欣 吉祖稳 +3 位作者 王开荣 窦身堂 王万战 陈沈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6-70,129,共6页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清8汊河已进入流路自然演变的末期。为此,界定了出汊、改道、流路稳定及黄河河口稳定的内涵,系统分析了近期黄河河口水沙及流路、海岸的新变化,通过试验研究了尾闾河道出汊机制,综合提出出汊阈值、触发条件以及黄河...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清8汊河已进入流路自然演变的末期。为此,界定了出汊、改道、流路稳定及黄河河口稳定的内涵,系统分析了近期黄河河口水沙及流路、海岸的新变化,通过试验研究了尾闾河道出汊机制,综合提出出汊阈值、触发条件以及黄河河口流路稳定综合判别指标。在此基础上,预判了清水沟清8汊河的稳定性,提出近期流路安排应优先考虑北汊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演变 海岸侵蚀 出汊机制 流路稳定指标 黄河
下载PDF
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雄波 陈松伟 +2 位作者 窦身堂 师长兴 魏剑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5,共6页
介绍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等几种入海流路行河方案及已有推荐成果。根据流路使用约束条件,指出稳定百年的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洲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反馈... 介绍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等几种入海流路行河方案及已有推荐成果。根据流路使用约束条件,指出稳定百年的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洲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反馈机制及效应、治理方案综合效益评估技术、稳定百年的流路运用方案与优化、黄河河口流路稳定百年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效应,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黄河河口三角洲演变对其上游河道的反馈机制、流路运用方案的综合效益评估技术。最后,分析了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馈机制 刁口河 清水沟 行河方案 入海流路 河口三角洲 黄河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优选与调控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俊华 马怀宝 +3 位作者 窦身堂 蒋思奇 张防修 李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35,共4页
围绕小浪底水库调度问题,从优化水沙组合、支流库容充分利用、减缓水库淤积等方面对水库淤积形态进行了优选,提出了可长期保持该优选形态的水库调控技术与方式,并科学地评价了水库调控优化方式对库区及下游河床冲淤的影响效果。20 a设... 围绕小浪底水库调度问题,从优化水沙组合、支流库容充分利用、减缓水库淤积等方面对水库淤积形态进行了优选,提出了可长期保持该优选形态的水库调控技术与方式,并科学地评价了水库调控优化方式对库区及下游河床冲淤的影响效果。20 a设计水沙系列数学模型计算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可使小浪底水库减少淤积量10.2亿~12.7亿m3,入海沙量增加6.7亿t,在延长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增大入海沙量等方面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控方式优化 水沙组合 淤积形态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前汛期中小洪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式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婷 李小平 +2 位作者 曲少军 窦身堂 王远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50,66,共5页
小浪底水库运用进入拦沙后期以来水沙偏枯,洪水期多采用蓄水拦沙方式运用,2007—2016年水库整体排沙较少,排沙比为26.7%,细沙排沙比约38.7%。前汛期是水库的主要排沙时段,排沙比为29.4%。分析认为,前汛期潼关站出现流量大于等于1 500 m^... 小浪底水库运用进入拦沙后期以来水沙偏枯,洪水期多采用蓄水拦沙方式运用,2007—2016年水库整体排沙较少,排沙比为26.7%,细沙排沙比约38.7%。前汛期是水库的主要排沙时段,排沙比为29.4%。分析认为,前汛期潼关站出现流量大于等于1 500 m^3/s持续2 d且含沙量大于50 kg/m^3的洪水过程时,小浪底入库沙量较多,2007—2016年满足条件的洪水仅出现5场,入库沙量占前汛期的72.5%;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上述洪水期间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可有效减缓水库淤积,同时下游河道淤积主要集中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实测资料及前期研究表明淤积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的泥沙对河道影响不大,且在下次汛前调水调沙或者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过程中能够冲刷并向下游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中小洪水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数字长江流域高性能洪水预报系统框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敏 杨国录 +1 位作者 王党伟 窦身堂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28,共4页
针对长江流域河流健康发展涉及的水资源配置、洪水致灾、灾害分析与评估、洪水预测预报等难题,结合长江流域自身特性,构建数字长江流域高性能洪水预报系统的总体框架,分析预报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阐述预报系统的技术路线,... 针对长江流域河流健康发展涉及的水资源配置、洪水致灾、灾害分析与评估、洪水预测预报等难题,结合长江流域自身特性,构建数字长江流域高性能洪水预报系统的总体框架,分析预报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阐述预报系统的技术路线,介绍预报系统的结构、重要的数学模型以及运行流程.依据这一基本框架构筑的长江流域洪水预报系统,能够为制订适应长江防洪新形势的防洪战略、防洪规划及有效的防洪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长江 洪水预报 预见期 预报精度
下载PDF
减缓宁蒙河道泥沙淤积方案及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晓华 郑艳爽 +2 位作者 张防修 窦身堂 丰青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24,30,共6页
通过对实测资料的分析,阐明宁蒙河道不同粒径泥沙来源及冲淤规律:细泥沙是宁蒙河道来沙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下河沿以上和宁夏支流,且细、中泥沙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有较好的响应关系,随流量的增大河道淤积效率显著降低;而较粗泥沙和特粗泥... 通过对实测资料的分析,阐明宁蒙河道不同粒径泥沙来源及冲淤规律:细泥沙是宁蒙河道来沙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下河沿以上和宁夏支流,且细、中泥沙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有较好的响应关系,随流量的增大河道淤积效率显著降低;而较粗泥沙和特粗泥沙在来沙量中比例较低,特粗泥沙主要来源于入黄风沙,多发生淤积且流量增大也难以提高输送能力。由此提出宁蒙河道减缓淤积的“拦粗排细”综合治理方案,水库调控恢复洪水过程输送细、中泥沙,水土保持和风沙治理拦减较粗泥沙和特粗泥沙。制定了多种减淤方案,并利用水动力模型进行了方案计算,表明各种单项措施减淤效果都有限,河道仍持续淤积,只有采用“拦粗排细”综合治理方案可使河道微冲,且包含水库调控恢复洪水过程的方案对内蒙古河段的减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组沙 河道输沙 泥沙来源 减淤方案 宁蒙河道
下载PDF
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建设 被引量:2
16
作者 余欣 窦身堂 +3 位作者 翟家瑞 寇怀忠 梁国亭 夏润亮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64,共5页
简要回顾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思路、技术路线,从系统规划、模型研发、标准评测、系统集成、超算中心建设、生产应用等6个方面阐述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进展,总结了系统建设的四大特点。面向"数字黄河"向"智慧黄... 简要回顾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思路、技术路线,从系统规划、模型研发、标准评测、系统集成、超算中心建设、生产应用等6个方面阐述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进展,总结了系统建设的四大特点。面向"数字黄河"向"智慧黄河"升级发展的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已开发模型的应用和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三维径流-潮流-波流-泥沙-水环境模型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建设"智慧黄河"示范区等三项重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模型 河道模型 河冰模型 模型评测 综合集成环境 数学模拟 “智慧黄河”
下载PDF
水库下游河湾平面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余明辉 窦身堂 +1 位作者 孔凡辉 余蔚卿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7-80,F0003,共5页
水库运用势必改变河道的水沙过程,下游河道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演变。本文基于这个问题,研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湾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河湾发育概况、水库运用对河湾平面形态的影响... 水库运用势必改变河道的水沙过程,下游河道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演变。本文基于这个问题,研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湾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河湾发育概况、水库运用对河湾平面形态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下典型河湾平面形态变化。并结合大量实测资料拟合出水库下游河湾平面形态参数的经验公式,公式经验证,可以用来预测相同类型水库运行后下游河湾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运用 河湾平面形态 拟合 经验公式
下载PDF
现状边界条件黄河下游“96·8”型洪水计算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明 余欣 +2 位作者 张治昊 窦身堂 王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30,共3页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研究分析现状边界条件下黄河下游"96·8"型洪水演进过程,结果表明:"96·8"型洪水演进的整体表现好于当年,洪水传播时间明显缩短,水位有所降低。洪水演进过程中,夹河滩—高村河段漫...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研究分析现状边界条件下黄河下游"96·8"型洪水演进过程,结果表明:"96·8"型洪水演进的整体表现好于当年,洪水传播时间明显缩短,水位有所降低。洪水演进过程中,夹河滩—高村河段漫滩严重,削峰较大,滩区蓄滞水量及死水量相对历史实测数据明显增大;山东河段约89%的滩区漫水形成死水区,未回归主槽,属于小水大淹没,是重点防控河段。片林等复杂边界条件对洪水传播的过程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洪水水位抬升、滩区蓄滞水量增大、洪峰削峰率增大、洪水传播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6·8”型洪水 数学模型 边界条件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兼顾供水的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对接水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小平 李勇 窦身堂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13,共5页
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期的异重流排沙对接水位不仅决定了水库异重流排沙效果,而且关系到主汛期黄河下游的供水安全。在一定的入库流量条件下,水库排沙比随着对接水位的降低先缓慢增大,当对接水位降低到三角洲顶点高程附近时迅速增大... 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期的异重流排沙对接水位不仅决定了水库异重流排沙效果,而且关系到主汛期黄河下游的供水安全。在一定的入库流量条件下,水库排沙比随着对接水位的降低先缓慢增大,当对接水位降低到三角洲顶点高程附近时迅速增大。通过分析黄河下游长时段实际用水情况,建立了供水满足率与需补水量之间的关系式,综合考虑汛前调水调沙的排沙效果和下游供水需求,建议近期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期异重流排沙的对接水位为219~22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接水位 排沙比 供水满足率 汛前调水调沙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黄河中游水库群联合调控塑造高效输沙洪水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勇 窦身堂 谢卫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23,28,共5页
基于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对黄河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塑造高含沙水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古贤水库建成运用后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错峰,... 基于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对黄河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塑造高含沙水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古贤水库建成运用后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错峰,可塑造小浪底水库最长历时的排沙过程,此方案下小浪底水库出库含沙量在50 kg/m^3以上的天数约为20 d,双库联合运用较单库运用含沙量大于50 kg/m^3的天数增加7 d;(2)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沙峰对接,可塑造小浪底水库最大出库含沙量,此方案下小浪底水库最大出库含沙量在400 kg/m^3以上,日均含沙量在200 kg/m^3以上的天数约为3 d,冲刷量增加1.8亿t。合理运用黄河中游水库群进行联合调水调沙,可有效塑造高效输沙洪水过程,并达到减少水库泥沙淤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高效输沙 水沙调控 联合运用 水库群 黄河中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