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鲵保护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
作者 章克家 王小明 +2 位作者 吴巍 王正寰 黄松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91-297,共7页
大鲵 (Andrias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 ,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 ,并列入CITES公约附录I中。自 2 0世纪 5 0年代起 ,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 ,大鲵种群数量下降极为严重 ,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鲵产量... 大鲵 (Andrias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 ,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 ,并列入CITES公约附录I中。自 2 0世纪 5 0年代起 ,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 ,大鲵种群数量下降极为严重 ,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鲵产量在 2 0世纪 5 0年代至 70年代下降超过 80 % ,分布区也极度萎缩 ,形成了 12块岛屿状区域 ,目前分布于以我国中部山区的长江流域为主的 17个省区。部分已建立的大鲵保护区经费短缺 ,人员不足 ,管理不力 ,状况不容乐观。非法捕捉和栖息地丧失仍是威胁大鲵生存的主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保护生物学 研究进展 种群 分布
下载PDF
四川藏族地区藏传佛教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章克家 王小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14-316,共3页
笔者于 1999年 7~ 8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白玉 2个藏族聚居县进行藏传佛教与野生动物保护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当地藏民都信教 ,寺庙也都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但还有50 %的被调查乡有打猎现象 ,对于狼 (Canislupus)和鼠... 笔者于 1999年 7~ 8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白玉 2个藏族聚居县进行藏传佛教与野生动物保护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当地藏民都信教 ,寺庙也都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但还有50 %的被调查乡有打猎现象 ,对于狼 (Canislupus)和鼠兔 (Ochotonaspp .) ,分别有 96 %和 98%的被访者认为应该消灭 ;对猛禽和有蹄类有好感的被访者分别有 57%和 4 5%。所有藏民都知道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和佛教的保护 ,当地寺庙给予藏民的约束力对野生动物保护有很大影响。政府应与寺庙合作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及宣传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野生动物保护 四川 藏族地区 宗教文化
下载PDF
大鲵栖息地环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陶峰勇 王小明 章克家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2期83-87,共5页
2001年4月至8月,对湖南省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河流中大鲵(Andriasdavidianus)的栖息洞穴,首次使用量化指标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大鲵栖息洞穴处的水深、洞口宽、水流速度和河底的组成是影响大鲵选择洞穴的主要因子,而海拔高度和... 2001年4月至8月,对湖南省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河流中大鲵(Andriasdavidianus)的栖息洞穴,首次使用量化指标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大鲵栖息洞穴处的水深、洞口宽、水流速度和河底的组成是影响大鲵选择洞穴的主要因子,而海拔高度和洞口高的影响不大。同时,对重庆市酉阳县、陕西省太白县、河南省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和新安县青要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大鲵的栖息河流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鲵的栖息河流类型可分为溪流、U型河流、平底型河流和暗河4类,而且大鲵对其栖息洞穴的质量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栖息地 洞穴 湖南 自然保护区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岩羊不同种群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差异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曹丽荣 王小明 +3 位作者 饶刚 章克家 万秋红 方盛国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3-638,共6页
测定了来自四川和宁夏两个种群的岩羊Pseudoisnayaur共 1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14 0bp) ,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 ,计算了岩羊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 ,采用简约法和距离矩阵法构建了不同的分子系统... 测定了来自四川和宁夏两个种群的岩羊Pseudoisnayaur共 1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14 0bp) ,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 ,计算了岩羊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 ,采用简约法和距离矩阵法构建了不同的分子系统树 ,得到了相似的拓扑结构 ,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了岩羊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 :岩羊整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较高 ,四川种群的遗传变异水平较宁夏种群的高 ;同时 ,四川种群岩羊个体之间的平均序列差异为 2 15 ,宁夏种群岩羊个体之间的平均序列差异为 0 71,四川种群和宁夏种群之间的序列差异为2 6 1,这反映了四川种群和宁夏种群种群内的差异以及四川种群和宁夏种群种群间的差异都属于个体间的变化 ;然而四川种群的个体 11(Si11)与该种群内的其它个体的平均序列差异和平均Kimura两参数距离远高于它与宁夏种群个体间的相应数值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要涉及到岩羊在中国的地理演化和扩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种群 序列差异 细胞色素B基因 分子系统树 碱基 遗传结构 遗传变异 个体 群体
下载PDF
人工饲养条件下松鼠猴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巍 王小明 +3 位作者 何利军 章克家 许建中 沈治国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4期219-222,共4页
2000年3至5月,在上海野生动物园人工饲养状态下对83只松鼠猴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以间隔20分钟用随机取样法记录松鼠猴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211小时的观察研究表明,松鼠猴最主要的个体行为有跑动、攀爬、取食、休息、嬉戏,它... 2000年3至5月,在上海野生动物园人工饲养状态下对83只松鼠猴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以间隔20分钟用随机取样法记录松鼠猴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211小时的观察研究表明,松鼠猴最主要的个体行为有跑动、攀爬、取食、休息、嬉戏,它们分别占到日活动时间的13.55%、16.15%、24.46%、33.21%、8.18%。其次,成年雌、雄松鼠猴之间的挨近行为也占了松鼠猴日活动时间的4.46%。松鼠猴晨昏活动规律十分明显(F=12.575 P=0.00006);其活动行为(除去休息之外的所有其他行为)的高峰出现在5:00~6:00、15:00~16:00左右的两个时段,峰值分别为76.61%~76.79%、75.87%~83.59%。日活动时间从5:00至19:30左右,持续约860分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养条件 松鼠猴 行为 时间分配
下载PDF
上海崇明东滩须浮鸥繁殖期雏鸟生长初步研究及首次雏鸟环志和彩色旗标 被引量:1
6
作者 章克家 钮栋梁 马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47-849,共3页
2005年夏季,对在崇明东滩繁殖孵化的须浮鸥Chlidonias hybrida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发现雏鸟孵化后至具飞行能力之前体重日增重3.52 g,时间为21天。此外,对29只雏鸟进行了国内首次的环志和彩色旗标系放工作。
关键词 须浮鸥 雏鸟 日增重 环志 彩色旗标
下载PDF
中国大鲵 被引量:2
7
作者 章克家 王小明 《野生动物》 2001年第4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大鲵 生活习性 分布区
下载PDF
崇明东滩黑脸琵鹭迁徙种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袁晓 章克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136,共6页
从2002年4月至2003年12月,对迁徙途中在崇明东滩停留的黑脸琵鹭进行了观察,记录到718只次在东滩活动.结果发现,黑脸琵鹭主要在春季北迁时在东滩停留,占全年的93.2%,时间长达1个月以上,并选择鱼蟹塘作为主要的栖息和觅食地,占94.8%.冬季... 从2002年4月至2003年12月,对迁徙途中在崇明东滩停留的黑脸琵鹭进行了观察,记录到718只次在东滩活动.结果发现,黑脸琵鹭主要在春季北迁时在东滩停留,占全年的93.2%,时间长达1个月以上,并选择鱼蟹塘作为主要的栖息和觅食地,占94.8%.冬季黑脸琵鹭在东滩偶见,说明该区域不是其重要越冬地.2002年春季黑脸琵鹭以相对较大的集群在东滩活动,而2003年春季则是小种群分批到达并离开.其中经过并停留的黑脸琵鹭达130只左右,说明崇明东滩是该物种在迁徙过程中重要的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脸琵鹭 崇明东滩 迁徙 种群 栖息地
下载PDF
上海地区鸟类新记录3种:史氏蝗莺、斑背大尾莺、钝翅苇莺 被引量:11
9
作者 干晓静 章克家 +2 位作者 唐仕敏 李博 马志军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7-420,共4页
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发现上海地区鸟类新记录3种:史氏蝗莺(Locustella pleskei)、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史氏蝗莺为旅鸟,秋季在芦苇群落中栖息;斑背大尾莺和... 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发现上海地区鸟类新记录3种:史氏蝗莺(Locustella pleskei)、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史氏蝗莺为旅鸟,秋季在芦苇群落中栖息;斑背大尾莺和钝翅苇莺为夏候鸟,在芦苇和互花米草群落中栖息.班背大尾莺在互花米草群落中营巢,其雄鸟在调查区域内的密度为0.5对/公顷.新记录的发现可能是由于过去调查遗漏或是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鸟种迁入等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鸟类 新记录 史氏蝗莺 斑背大尾莺 钝翅苇莺
下载PDF
藏传佛教与野生动物保护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克家 《森林与人类》 2000年第2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野生动物保护 佛教 藏传佛教
原文传递
王中之王——东北虎
11
作者 章克家 Nathalie Tordjman 《少年科学》 2008年第9期21-29,共9页
老虎,向来被称为兽中之王。而在所有的老虎中,东北虎被认为是最漂亮的一种,是王中之王。现在,野外的东北虎已经非常少了,仅在西伯利亚东南的一个地区有少量分布。
关键词 东北虎 老虎 体重 猫科动物 千克 野猪 食肉动物 皮毛 攻击 大力士
原文传递
数量下降迅速的物种 普氏原羚
12
作者 章克家 《科学世界》 2007年第6期35-35,共1页
普氏原羚(Prcapra przewalskii)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其历史分布范围包括青海、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省区。大约130年前,俄罗斯探险家Nikolai Przewalski在现在的内蒙古首次发现了这种羚羊。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无限... 普氏原羚(Prcapra przewalskii)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其历史分布范围包括青海、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省区。大约130年前,俄罗斯探险家Nikolai Przewalski在现在的内蒙古首次发现了这种羚羊。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无限制的猎捕,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分布范围 种群数量 内蒙古 探险家 俄罗斯 动物 中国
原文传递
接近灭绝的物种 黑嘴端凤头燕鸥
13
作者 章克家 《科学世界》 2007年第6期53-53,共1页
黑嘴端凤头燕鸥(Sterna bernsteini)为中等体型(38~42厘米)的凤头燕鸥,与大风头燕鸥的主要区别是其喙的尖端具有黑色的端斑,因此被称为黑嘴端凤头燕鸥,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对于它的食性、习性、繁殖等情况,目前所知甚少。黑... 黑嘴端凤头燕鸥(Sterna bernsteini)为中等体型(38~42厘米)的凤头燕鸥,与大风头燕鸥的主要区别是其喙的尖端具有黑色的端斑,因此被称为黑嘴端凤头燕鸥,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对于它的食性、习性、繁殖等情况,目前所知甚少。黑嘴端凤头燕鸥最早在1863年发现于中国,1937年在青岛附近的沐官岛又采集到15雄6雌共21个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嘴端凤头燕鸥 体型 中等 黑色 大风 岛屿 海岸 栖息
原文传递
达尔文:环游世界的科学家
14
作者 章克家 《少年科学》 2009年第2期18-25,共8页
19世纪,有一群科学家对动物、植物和岩石非常着迷,他们被称作博物学家。他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寻找新物种。查尔斯·达尔文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伟大发现闻名全球。
关键词 科学家 达尔文 世界 19世纪 博物学家 查尔斯
原文传递
重重险境,威胁知多少
15
作者 章克家 《少年科学》 2011年第10期19-27,共9页
森林确伐 大多数动物都只适应一种特定的环境,如森林、海洋或山脉。当森林受到破坏时,那些生活在森林中的物种就难以生存了。
关键词 人类 自然 环境 动物
原文传递
马的家族
16
作者 章克家 《少年科学》 2009年第3期2-2,I0001,I0002,3,共4页
6000年前,世界上只有4种马。随后,人们开始培育新的马种。直至今日,马的品种已经超过了75种。
关键词 初等教育 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
原文传递
闲话大鲵
17
作者 章克家 李莺莺 《大自然》 2000年第4期29-29,共1页
说起大鲵,人们可能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提起娃娃鱼,那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几乎每个人从孩童时起,就听说过“娃娃鱼”了,但熟悉它的人恐怕并不多。能一睹它尊容的人就更少了。“娃娃鱼”的称呼源于其叫声犹如婴儿的啼哭。在两栖... 说起大鲵,人们可能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提起娃娃鱼,那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几乎每个人从孩童时起,就听说过“娃娃鱼”了,但熟悉它的人恐怕并不多。能一睹它尊容的人就更少了。“娃娃鱼”的称呼源于其叫声犹如婴儿的啼哭。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别看它名为“娃娃鱼”,却是个凶猛的肉食者,鱼、蛙、虾、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娃娃鱼 生活习性 动物保护
原文传递
太白寻鲵记
18
作者 王正寰 章克家 王小明 《大自然》 2002年第1期20-21,共2页
大鲵属两栖纲隐鳃鲵科,俗称娃娃鱼,是现存有尾两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身长可达1米以上。多年来由于大鲵肉质鲜嫩,遭到人为滥捕,加之自然环境的破坏,其野外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此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国际自然... 大鲵属两栖纲隐鳃鲵科,俗称娃娃鱼,是现存有尾两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身长可达1米以上。多年来由于大鲵肉质鲜嫩,遭到人为滥捕,加之自然环境的破坏,其野外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此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都将大鲵定为极危种。为了了解大鲵的生存状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大鲵生境和野生数量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鲑 渭水河 非法捕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