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价态金属掺杂对La_(2)O_(3)(001)表面上甲烷活化影响的研究
1
作者 张家宇 孙娜 +4 位作者 凌丽霞 章日光 贾丽涛 李德宝 王宝俊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3-683,共11页
La_(2)O_(3)因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较高的C_(2)烃选择性,因此,常被用于催化甲烷氧化偶联反应,而较差的甲烷解离活性却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提高镧基催化剂活化甲烷的性能,将不同价态的金属掺杂在La_(2)O_(3)(001)表面,并采用密度泛函... La_(2)O_(3)因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较高的C_(2)烃选择性,因此,常被用于催化甲烷氧化偶联反应,而较差的甲烷解离活性却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提高镧基催化剂活化甲烷的性能,将不同价态的金属掺杂在La_(2)O_(3)(001)表面,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CH_(4)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价态金属(Li、Na、K、Mg、Ca、Sr和Ba)和等价态金属(Al、Ga、In)的掺杂可以显著提高La_(2)O_(3)(001)表面的CH4解离活性。其中,CH4在Li-La_(2)O_(3)(001)表面解离的活化能最低,仅为13.0 kJ/mol。而高价态金属(Zr、Nb、Re和W)掺杂不能提高La_(2)O_(3)(001)表面的CH4解离活性。此外,通过研究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形成能、酸碱性与CH4解离活化能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掺杂金属价态的增加,氧空位形成能也逐渐增大,而CH4的解离活性呈现出降低趋势;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掺杂增大了催化剂表面的碱性,且碱金属掺杂的碱性强于碱土金属,同时,较强的碱性也表现出较高的CH4转化活性。本研究对提高La_(2)O_(3)催化剂的甲烷转化活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La_(2)O_(3)催化剂 金属掺杂 活性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研究NiCo_(2)O_(4)纳米片用于甘油电氧化反应机制
2
作者 段妍 薛米风 +5 位作者 刘彬 张曼 王宇辰 王宝俊 章日光 严凯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8-79,共12页
甘油是生物质精炼的主要副产物(约占10%),年过剩量与低利用率导致其市场价格(0.24-0.6 US kg-1)较低.甘油是具有三个活性羟基的多元醇,被认为是生产高价值产品的理想原料.甲酸作为甘油转化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农药、皮革、染料... 甘油是生物质精炼的主要副产物(约占10%),年过剩量与低利用率导致其市场价格(0.24-0.6 US kg-1)较低.甘油是具有三个活性羟基的多元醇,被认为是生产高价值产品的理想原料.甲酸作为甘油转化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农药、皮革、染料和医药行业,将甘油电氧化(EGOR)为甲酸(FA)不仅能有效避免资源过剩造成浪费,而且能满足未来对甲酸燃料电池的需求.然而甘油电催化氧化途径较为复杂,涉及反应中间产物的脱氢、吸附/解吸和C-C键裂解.本文将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在精细构建的NiCo_(2)O_(4)纳米片上通过EGOR生产FA的反应机制.DFT计算结果表明,活性羟基(OH*)物种可以改变EGOR生产FA过程的决速步骤(RDS),通过调节吸附中间体的吸附能可获得理想的FA产率.其中,高度羟基化的NiCo_(2)O_(4)纳米片(311)-OH*晶面上具有最低的吉布斯自由能,能显著提升反应过程动力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简易的电沉积方法精准制备了超薄NiCo_(2)O_(4)纳米片(~1.7 nm),并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NiCo_(2)O_(4)纳米片中四面体(ATd)和八面体(BOh)配位具有内角共享的ATd-O-BOh和边共享的BOh-O-BOh构型,金属间的协同作用有效改善了材料的电子效应,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并促进EGOR过程中的电荷转移.NiCo_(2)O_(4)纳米片在EGOR中的电荷转移电阻仅为0.94Ω,电化学活性表面积高达10.25 cm^(2).相比较电催化析氧反应,NiCo_(2)O_(4)纳米片表现出了较好的EGOR性能,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阳极功耗降低了320 mV,在100 mA cm^(-2)的电流密度时的阳极电势仅为1.46 VRHE.此外,在120 h的稳定性测试中,甘油的转化率和FA的选择性可分别保持在89%和70%.多电位步骤实验、原位电化学阻抗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结果表明,NiCo_(2)O_(4)纳米片上原位产生的OH*物种是EGOR过程中的直接活性中心,有利于将RDS从甘油酸脱氢裂解转化为甘油醛的脱氢步骤,并进一步促进C-C键的裂解.进一步结合理论预测,证实了OH*物种是EGOR过程中的直接活性中心.综上,采用绿色高效的电催化手段促进甘油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生物质链升级的重要举措,有效避免了传统的高温高压,以水为介质,原位利用OH*.本文为新型催化剂的未来设计和理解生物质基原料电氧化升级反应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预测 活性羟基 电化学氧化 甘油 NiCo_(2)O_(4)纳米片
下载PDF
Co/Pd催化剂上CH_4/CO_2等温两步反应直接合成乙酸的热力学 被引量:14
3
作者 章日光 黄伟 王宝俊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13-920,共8页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对CH4/CO2两步法合成乙酸反应中表面碳化物CH4(x=0~3)在Co和Pd模型表面上不同吸附活性位上的吸附能、空间构型和反应吉布斯自由能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研究.计算结果表明,CH4/CO2两步反应在单一金属Co或P...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对CH4/CO2两步法合成乙酸反应中表面碳化物CH4(x=0~3)在Co和Pd模型表面上不同吸附活性位上的吸附能、空间构型和反应吉布斯自由能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研究.计算结果表明,CH4/CO2两步反应在单一金属Co或Pd催化剂上在常压等温条件下不能有效进行,但在CO和Pd组成的双金属催化剂上,两步反应在常压等温下可以进行.在Co和Pd双金属催化剂上,金属Co活化CH4生成金属碳化物CH,Co(x=0,1)为热力学允许反应,其后CHx溢流到金属Pd上形成CH、Pd(y=1~3)碳化物,最后CO2插入CHyPd生成乙酸,后两者在常压等温情况下也为热力学允许反应,并且在435K以上可以与前者构成等温循环.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碳物种 热力学 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甲烷 二氧化碳 乙酸
下载PDF
CH_4和CO_2合成乙酸中CO_2与·H及·CH_3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18
4
作者 章日光 黄伟 王宝俊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41-645,共5页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对CO2与H及CH3自由基反应进行了理论计算,给出了CO2与H及CH3自由基相互作用的反应机理,提出了CO2与H及CH3自由基作用的4条反应路径.其中以H和CH3自由基进攻CO2的C原子反应为优先路径,主要产物为乙酸,而甲酸甲...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对CO2与H及CH3自由基反应进行了理论计算,给出了CO2与H及CH3自由基相互作用的反应机理,提出了CO2与H及CH3自由基作用的4条反应路径.其中以H和CH3自由基进攻CO2的C原子反应为优先路径,主要产物为乙酸,而甲酸甲酯为动力学禁阻产物.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为CH4和CO2两步反应合成含氧化合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二氧化碳 乙酸 氢自由基 甲基自由基 量子化学计算
下载PDF
CO和CH_3O在Cu_2O(111)表面吸附特性及共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章日光 郑华艳 +1 位作者 王宝俊 李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6-1251,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liken电荷的计算和比较发现,Cu2O(111)表面上配位未饱和铜离子(CuCUS)为CO的活性吸附位;配位饱和铜离子(CuCSA)为CH3O的活性吸附位.CO和CH3O吸附于Cu2O(111)表面后,表面弛豫现象明显改善.CO和CH3O与Cu2O(111)表面能够形成共吸附体系,CO和CH3O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75.89 kJ/mol,为典型的化学作用,有助于促进CO和CH3O反应形成表面物种CH3OCO,计算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CH3O Cu2O(111)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Co-Pd催化剂上CH_4/CO_2合成乙酸反应中CO_2与表面金属物种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章日光 黄伟 王宝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52-2257,共6页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DFT-GGA)对Co-Pd催化剂上CH4/CO2两步法合成乙酸反应中CO2与金属表面物种M—H(M=Co,Pd)和Pd—CH3的插入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CO2与M—H和Pd—CH3的插入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在CO2与M—...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DFT-GGA)对Co-Pd催化剂上CH4/CO2两步法合成乙酸反应中CO2与金属表面物种M—H(M=Co,Pd)和Pd—CH3的插入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CO2与M—H和Pd—CH3的插入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在CO2与M—H和Pd—CH3相互作用的4个反应路径中,反应以CO2与Co—H作用生成产物HCOO—Co为动力学优先路径,但由于HCOO以双齿形式与金属Co结合,其结合能较大,导致HCOO在金属表面不易脱附,故较难形成甲酸;反应生成H3CCOO—Pd产物路径次之,H3CCOO和Pd之间结合能较小,H3CCOO容易脱附形成主产物乙酸;生成H3COOC—Pd反应为动力学最不利路径,故甲酸甲酯为动力学禁阻产物;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乙酸 反应机理 CO Pd 密度泛函理论 广义梯度近似
下载PDF
气体与煤表面吸附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宝俊 凌丽霞 +2 位作者 赵清艳 章日光 谢克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95-1000,共6页
选用褐煤、次烟煤、高挥发分烟煤、低挥发分烟煤和无烟煤5种煤表面结构模型,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INDO,从分子水平描述了CO、O2、H2O(g)、CO2、CH4和H2等6种气体在煤表面的吸附作用,计算了气体在煤表面的吸附能、吸附距离、吸附作用... 选用褐煤、次烟煤、高挥发分烟煤、低挥发分烟煤和无烟煤5种煤表面结构模型,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INDO,从分子水平描述了CO、O2、H2O(g)、CO2、CH4和H2等6种气体在煤表面的吸附作用,计算了气体在煤表面的吸附能、吸附距离、吸附作用键级和净电荷变化等微观参数,用Morse函数拟合了气体与煤表面的结合能曲线,得到了气体吸附作用强弱次序为:CO和O2最强,H2O和CO2次之,CH4和H2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气体 吸附 量子化学计算
下载PDF
煤分子结构对煤层气吸附与扩散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宝俊 丽娜 +1 位作者 凌丽霞 章日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48-2557,共10页
对煤的芳香单元延展度、芳香单元堆砌层数以及包括不同缺陷和含氧官能团类型的表面结构对煤层气吸附与扩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得到了煤层气的吸附量与扩散系数,模拟温度为303 K,压力为1... 对煤的芳香单元延展度、芳香单元堆砌层数以及包括不同缺陷和含氧官能团类型的表面结构对煤层气吸附与扩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得到了煤层气的吸附量与扩散系数,模拟温度为303 K,压力为10 MPa。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质量的煤对甲烷的吸附量随着芳香单元堆砌层数的增加而降低,缺陷和含氧官能团的存在不利于甲烷的吸附。甲烷的扩散随着芳香单元延展度的增加呈现出一个N形的复杂变化过程,单缺陷和羰基的存在有利于煤层气的扩散,煤结构中大的裂隙更有利于煤层气的扩散。最后,基于煤层气的微观影响因素和宏观运移行为提出了煤颗粒径向不均质的煤层气扩散微观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分子结构 煤层甲烷 吸附 扩散 分子模拟
下载PDF
苯甲酸和苯甲醛热解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凌丽霞 赵俐娟 +1 位作者 章日光 王宝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24-1230,共7页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分析了煤相关含氧模型化合物苯甲酸和苯甲醛的热解机理。微观结构分析、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煤热解过程中CO2和CO的逸出分别与脱羧和脱羰反应相对应,而脱羰反应活化能较大,即CO的脱除较CO2难于发生;脱...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分析了煤相关含氧模型化合物苯甲酸和苯甲醛的热解机理。微观结构分析、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煤热解过程中CO2和CO的逸出分别与脱羧和脱羰反应相对应,而脱羰反应活化能较大,即CO的脱除较CO2难于发生;脱羧和脱羰基反应为分子内氢转移协同过程,煤热解脱羧放出CO2与交联反应的发生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酸 苯甲醛 热解 动力学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煤相关含氧模型化合物苯甲醚热解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俐娟 凌丽霞 +2 位作者 章日光 柳学芳 王宝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095-2102,共8页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煤相关含氧模型化合物苯甲醚热解异构化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苯甲醚热解异构化生成邻位、对位甲酚的反应路径为两条平行的连串反应,且分别生成产率相当的邻位和对位甲酚。苯甲醚中O—CH...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煤相关含氧模型化合物苯甲醚热解异构化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苯甲醚热解异构化生成邻位、对位甲酚的反应路径为两条平行的连串反应,且分别生成产率相当的邻位和对位甲酚。苯甲醚中O—CH3键的均裂为决速步骤,其活化能为285.90kJ.mol-1(1000K),从理论上解释了邻位和对位甲基取代的环己二烯酮中间体在反应中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醚 热解 异构化 动力学 密度泛函理论 量子化学计算
下载PDF
煤热化学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宝俊 凌丽霞 +1 位作者 章日光 谢克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39-1243,共5页
针对不同煤阶的典型煤种褐煤、次烟煤、高挥发分烟煤、低挥发分烟煤和无烟煤,构建了9种分子结构模型,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研究了煤的稳定性、发热量和燃烧反应热力学函数等热化学性质.结果显示,煤大分子在含碳量为85%附近具... 针对不同煤阶的典型煤种褐煤、次烟煤、高挥发分烟煤、低挥发分烟煤和无烟煤,构建了9种分子结构模型,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研究了煤的稳定性、发热量和燃烧反应热力学函数等热化学性质.结果显示,煤大分子在含碳量为85%附近具有较低的单位结合能、较高的发热量和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 量子化学计算 分子结构模型
下载PDF
两种磺胺类双核铜(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柳学芳 郭建平 +3 位作者 宣春生 章日光 凌丽霞 王宝俊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8-714,共7页
分别将磺胺间甲氧嘧啶及磺胺噻唑与一水合乙酸铜(Ⅰ)在水(溶剂)热条件下反应,获得了其相应的金属配合物单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配合物均为双核化合物,中心Cu原子均采用二... 分别将磺胺间甲氧嘧啶及磺胺噻唑与一水合乙酸铜(Ⅰ)在水(溶剂)热条件下反应,获得了其相应的金属配合物单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配合物均为双核化合物,中心Cu原子均采用二配位的直线型几何构型。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金属Cu以+1价存在,这与晶体结构及光谱分析的结果一致,进一步的电荷布局分析结果与晶体结构中的配位情况相符,轨道密度等值面的分析推测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间甲氧嘧啶 磺胺噻唑 双核铜(Ⅰ)配合物 量子化学计算
下载PDF
司帕沙星与对苯醌荷移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健玲 谢鲜梅 章日光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9-382,387,共5页
主要研究在硼砂缓冲溶液中,司帕沙星与对苯醌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1:1的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20.0nm,线性范围1~12μg/mL,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99×10^4L/(mol·cm)。本方法所测定的药物制剂含量与文献方法相... 主要研究在硼砂缓冲溶液中,司帕沙星与对苯醌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1:1的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20.0nm,线性范围1~12μg/mL,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99×10^4L/(mol·cm)。本方法所测定的药物制剂含量与文献方法相吻合,回收率(质量分数)在99.25%~100.5%,相对标准偏差为2.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荷移反应 司帕沙星 对苯醌
下载PDF
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中CO和CH_3O在CuCl(111)表面上吸附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华艳 章日光 李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26-1932,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中CuCl(111)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共吸附及CH3OCO的吸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CO和CH3O反应生成CH3OCO以及CH3OCO和CH3O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DMC)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中CuCl(111)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共吸附及CH3OCO的吸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CO和CH3O反应生成CH3OCO以及CH3OCO和CH3O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动力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CuCl(111)表面的共吸附体系中,CO和CH3O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自由态的CO和CH3O之间的作用力大;CO和CH3O反应生成CH3OCO为整个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速控步骤,活化能为113.19 kJ/mol,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亚铜 一氧化碳(CO) 甲醇盐(CH3O) 共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
下载PDF
CH_4在Fe(111)上解离的DFT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红艳 章日光 +1 位作者 阎瑞霞 王宝俊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9-324,328,共7页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CH4在Fe(111)面上的解离。计算结果表明,在Fe(111)面上,CH4的第一步解离是反应的决速步,其活化能垒约为1.02eV,比Ni(111)面上CH4解离的活化能低...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CH4在Fe(111)面上的解离。计算结果表明,在Fe(111)面上,CH4的第一步解离是反应的决速步,其活化能垒约为1.02eV,比Ni(111)面上CH4解离的活化能低0.34eV,说明CH4在Fe(111)面上更容易解离生成C。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预测,把Fe加入Ni晶体中形成的面心立方的Ni-Fe合金催化剂不能抑制C的形成,这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H4解离 活化能 FE
下载PDF
DFT研究负载于ZrO_2(111)上Ni簇的CO甲烷化:微粒尺寸的影响(英文)
16
作者 智翠梅 章日光 +1 位作者 凌丽霞 王宝俊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47,共13页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负载型催化剂Ni/ZrO_2(111)的CO甲烷化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CO→CHO→CH_2O→CH_2→CH_3→CH_4是Ni_4-ZrO_2(111)面上CH_4形成的有利路径,CO→HCO→CH→CH_2→CH_3→CH_4是Ni_(13)-ZrO_2(111)面上...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负载型催化剂Ni/ZrO_2(111)的CO甲烷化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CO→CHO→CH_2O→CH_2→CH_3→CH_4是Ni_4-ZrO_2(111)面上CH_4形成的有利路径,CO→HCO→CH→CH_2→CH_3→CH_4是Ni_(13)-ZrO_2(111)面上CH_4形成的有利路径,这两种催化剂具有相似的CH_4生成活性,Ni_(13)-ZrO_2(111)比Ni_4-ZrO_2(111)具有明显高的CH_4选择性.Ni_4·ZrO_2(111)能较好地抑制积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甲烷化 活性 选择性 Ni4Ni13 载体ZrO2(111)面
下载PDF
La/Ni(111)表面CO甲烷化:助剂La对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17
作者 智翠梅 章日光 王宝俊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70-680,共11页
针对Ni(111)表面上因副产物CH_3OH形成而导致CH_4选择性低的问题,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的方法,通过添加富电子的助剂La调节表面Ni原子的电子状态,增大Ni的d电子平均能以增加La/Ni(111)表面的反... 针对Ni(111)表面上因副产物CH_3OH形成而导致CH_4选择性低的问题,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的方法,通过添加富电子的助剂La调节表面Ni原子的电子状态,增大Ni的d电子平均能以增加La/Ni(111)表面的反应性,实现La与Ni的协同催化,从而提高CO甲烷化活性和CH_4生成选择性。同时,基于DFT结果,以Microkinetic modeling模拟实验条件下CH_4和CH_3OH的生成速率,结果表明,反应速率r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同一温度下,CH_4生成速率r(CH_4)远大于CH_3OH的生成速率r(CH_3OH),且S_(CH4)在反应温度550~750 K内高达100%,表明在La/Ni(111)表面上的CO甲烷化过程中没有副产物CH_3OH的生成。究其原因,在电子水平上通过对CH_4形成路径Path1、Path4、Path9和Path10所对应的关键中间体CO、HCO、CH_2O和COH进行Bader电荷和pDOS分析,发现C—O键明显弱化,C—O断键能垒显著降低,因而无CH_3OH生成的微观机理是La→Ni电子离域和La与O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给电子诱导"效应。进一步通过La与邻近Ni原子的三维差分电荷密度分析得知,La原子的电荷损耗是沿着"La→Ni"方向,这就给出了助剂La与Ni协同催化CO甲烷化并高活性高选择性地生成CH_4的微观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microkinetic modeling 差分电荷密度 协同催化
下载PDF
碱金属阳离子对Cu^+Y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性能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艳青 郑华艳 +3 位作者 章日光 李忠 王宝俊 赵秋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45-1953,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构建并优化了Cu MY(M为碱金属阳离子)分子筛的稳定构型,采用速控步骤CO插入CH3O形成CH3OCO反应,研究了碱金属阳离子对Cu+Y分子筛中活性中心周围电子环境及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构建并优化了Cu MY(M为碱金属阳离子)分子筛的稳定构型,采用速控步骤CO插入CH3O形成CH3OCO反应,研究了碱金属阳离子对Cu+Y分子筛中活性中心周围电子环境及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Li+,Na+和K+稳定落位于Y分子筛小笼中,且随着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CH3OH,CO,CH3O在Cu MY上的吸附能和CO/CH3O的共吸附能均逐渐增加,CO插入CH3O反应的过渡态结构稳定性逐渐降低,活化能逐渐上升,相应的反应活性逐渐下降.而落位在超笼中Ⅱ*位的Rb+与Cs+则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大,反应过渡态的结构稳定性提高,克服的活化能降低,反应活性升高.不同Cu MY分子筛上催化活性顺序为Cu Li Y-Ⅰ'>Cu Cs Y-Ⅱ*>Cu Na Y-Ⅰ'>CuRb Y-Ⅱ*>Cu KY-Ⅰ'>Cu Cu Y-Ⅰ',其中Cu Li Y-Ⅰ'分子筛克服速控反应的活化能垒(52.74 k J/mol)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金属阳离子 密度泛函理论 Cu Y分子筛 氧化羰基化 碳酸二甲酯
下载PDF
B和Ga改性的ZSM-5分子筛催化甲醇制烯烃的机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连霞霞 刘红艳 +4 位作者 张海荣 刘平 章日光 凌丽霞 王宝俊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74,共8页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B和Ga改性的ZSM-5分子筛催化基于芳烃侧链机理的MTO(methanol to olefin)反应,并与未改性的ZSM-5催化反应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三个分子筛(ZSM-5,B-ZSM-5和Ga-ZSM-5)中,对于整个基于芳烃的侧链机理,决...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B和Ga改性的ZSM-5分子筛催化基于芳烃侧链机理的MTO(methanol to olefin)反应,并与未改性的ZSM-5催化反应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三个分子筛(ZSM-5,B-ZSM-5和Ga-ZSM-5)中,对于整个基于芳烃的侧链机理,决速步骤是对二甲苯的甲基化。从中间体M5开始,生成乙烯的决速步骤都是乙烯的消除;而对于生成丙烯,其决速步骤都是3,3-二甲基-6-亚乙基-1,4-环己二烯的甲基化。与未改性的ZSM-5相比,B改性的ZSM-5分子筛尽管反应活性降低了,但使得甲醇制乙烯的选择性高于制丙烯的选择性,而Ga改性的ZSM-5分子筛对甲醇制乙烯和丙烯的选择性和活性影响都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甲醇制烯烃 芳烃侧链机理 B-ZSM-5 Ga-ZSM-5
下载PDF
半焦对富含甲烷气体转化制备合成气的作用(Ⅳ)理论分析半焦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催化机理 被引量:4
20
作者 孟华平 赵炜 +1 位作者 章日光 王宝俊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35,共5页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煤焦表面典型含氧官能团与甲烷的作用机理,分析了煤焦含氧官能团上氧的电荷分布、Fukui指数和变形密度等参数.结果表明,煤焦表面含氧官能团中,内酯和酸酐中C=O结构上氧的电荷相对较大,为化学反应的活性位点....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煤焦表面典型含氧官能团与甲烷的作用机理,分析了煤焦含氧官能团上氧的电荷分布、Fukui指数和变形密度等参数.结果表明,煤焦表面含氧官能团中,内酯和酸酐中C=O结构上氧的电荷相对较大,为化学反应的活性位点.在煤焦与甲烷的反应中,内酯和酸酐中C=O上的氧为甲烷活化脱氢的活性位置.甲烷进攻内酯氧反应的动力学计算显示,反应活化能为94.50kJ/mol,与实验值96kJ/mol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 含氧官能团 甲烷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