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比植入第二代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双腔起搏器辐射剂量
1
作者 简能日 周轩 李真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对比植入第二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与传统双腔起搏器所致患者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因心动过缓接受植入起搏器患者,按照植入起搏器类型将其分为AV组(n=30)与传统组(n=44);比较2组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 目的对比植入第二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与传统双腔起搏器所致患者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因心动过缓接受植入起搏器患者,按照植入起搏器类型将其分为AV组(n=30)与传统组(n=44);比较2组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积(DAP)、电影序列数及电影合计帧数。结果AV组AK、电影DAP、电影序列数及电影合计帧数均高于传统组(P均<0.05);组间透视时间和透视D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X线辐射投射范围基本一致,且多分布于躯体左半侧。结论相比植入传统双腔起搏器,植入Micra AV时患者所受电影采集辐射剂量更大,而透视所致辐射剂量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辐射剂量
下载PDF
ADAPT技术与支架取栓术对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简能日 周轩 +3 位作者 罗一纯 高荣慧 胡航佳 胡发云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039-1043,共5页
目的评价直接一次性抽吸取栓(ADAPT)技术与支架取栓术对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取栓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7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 目的评价直接一次性抽吸取栓(ADAPT)技术与支架取栓术对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取栓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7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手术信息及临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手术方式是否为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和术前NIHSS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术后NIHSS评分、90dmRS、症状性出血率以及是否静脉溶栓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不同临床结局为因变量,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方式、血管再通率、年龄并不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P>0.05),术前NIHSS评分(P=0.031)和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P=0.010)是临床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在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ADAPT技术与常规支架取栓术具有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取栓 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技术 脑梗死 高龄患者
下载PDF
对比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 被引量:3
3
作者 简能日 周轩 +3 位作者 罗一纯 高荣慧 胡航佳 袁元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46-649,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与常规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按照不同介入治疗方法分为ADAPT组(n=29)和支架组(常规支架取栓,n=25);比较2组术中透视时间、空气比释... 目的对比观察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与常规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按照不同介入治疗方法分为ADAPT组(n=29)和支架组(常规支架取栓,n=25);比较2组术中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积(DAP)、摄影序列数和摄影帧数以及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DAPT组透视时间、AK、DAP、摄影序列数和摄影帧数均低于支架组(P均<0.05)。ADAPT组25例(25/29,86.21%)、支架组13例(13/25,52.00%)AK值<1.0 Gy,ADAPT组中AK值<1.0 Gy者占比高于支架组(P<0.01);ADAPT组22例(22/29,75.86%)、支架组11例(11/25,44.00%)DAP值<100 Gy·cm2,ADAPT组中DAP<100 Gy·cm2者占比高于支架组(P=0.01)。透视时间与DAP(r=0.60,P<0.01)、AK(r=0.69,P<0.01)均呈正相关,DAP与AK呈正相关(r=0.81,P<0.01)。结论ADAP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支架取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大脑中动脉 辐射剂量 支架 直接抽吸一次性血栓切除术
下载PDF
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技术联合ACE抽吸导管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简能日 周轩 胡发云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技术联合ACE抽吸导管(美国Penumbra公司)对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5—11月收治行ADAPT联合ACE抽吸导管进行取栓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46例,记录... 目的探讨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技术联合ACE抽吸导管(美国Penumbra公司)对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5—11月收治行ADAPT联合ACE抽吸导管进行取栓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46例,记录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NIHSS),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及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等资料,并对手术前后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3例(93.5%)患者实现闭塞血管再通成功,其中mTICI 3级30例,mTICI 2b级13例;19例(41.3%)患者实现一次再通,8例(17.4%)患者实现两次再通(mTICI≥2b);有16例(34.8%)患者抽吸后再辅以支架取栓实现再通。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05,P<0.001)。术后90 d随访,29例(63.0%)患者预后良好。结论ADAPT技术联合ACE导管在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中可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操作安全简便,临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技术 取栓
下载PDF
直接抽吸取栓术与机械支架取栓术在急性颅内血管闭塞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5
作者 简能日 周轩 +3 位作者 罗一纯 高荣慧 胡航佳 胡发云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6期585-589,共5页
目的比较直接抽吸取栓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ADAPT)与机械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3-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根据采用手术方法... 目的比较直接抽吸取栓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ADAPT)与机械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3-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根据采用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血流mTICI≥2b级,治疗技术相关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时间、一次完全再通比例、一次完全再通手术时间、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比例;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mRS≤2分)比例;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为术中血栓逃逸与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06例患者,年龄24~90岁,平均69.6±13.5岁,男性51例(48.1%);其中ADAPT组46例,支架组60例。ADAPT组中43例(93.5%)患者实现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支架组中52例(86.7%)患者实现全部闭塞血管再通。ADAPT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52.5(31.5~87.7)min vs 64.0(51.0~98.7)min,P=0.036];一次完全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37.2±12.4 min vs 59.5±21.4 mi n,P<0.001);两组一次完全再通、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APT组90 d预后良好患者比例高于支架组(63.0%vs 36.7%,P=0.007);两组术中血栓逃逸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支架组比较,采用ADAPT技术较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患者临床预后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取栓 直接抽吸取栓术 脑梗死 血管闭塞
下载PDF
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胡航佳 周轩 +2 位作者 胡发云 简能日 高荣慧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在高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支架取栓病人,最终纳入符合条件者90例,将年龄≥80岁的38例作为高龄组,年龄<8...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在高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支架取栓病人,最终纳入符合条件者90例,将年龄≥80岁的38例作为高龄组,年龄<80岁的52例作为低龄组,统计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相关数据,通过对比2组病人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分析其疗效,通过对比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和死亡率分析其安全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2组病人从穿刺到血流再通时间、术后90 d mRS≤2分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并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血管完全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达3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行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龄病人,在实现血管完全再通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高龄 支架取栓 预后
下载PDF
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胡航佳 张露丹 简能日 《四川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368-371,共4页
目的评价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对于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接受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134例患者,其中采用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的67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的67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 目的评价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对于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接受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134例患者,其中采用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的67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的67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渗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以及患者不舒适感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5) min比(2.1±1.4) min、(3.8±1.2) h比(4.0±0.6) h,均P> 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渗血、血肿以及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MARSI发生率和患者不舒适感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不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时可以降低患者MARSI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压迫止血器 股动脉穿刺术 止血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治疗时所受的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
8
作者 高荣慧 周轩 +2 位作者 简能日 胡航佳 何森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4期582-586,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介入诊疗中的受照剂量,探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以及诊疗方式等因素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最终纳入113例,随机配置的辐射监测系统记录透视时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介入诊疗中的受照剂量,探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以及诊疗方式等因素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最终纳入113例,随机配置的辐射监测系统记录透视时间(FT)、剂量面积乘积(DAP)、空气比释动能(AK)。分析性别、患者年龄(30~60岁组、60~80岁组、≥80岁组)、闭塞位置(前、后循环)以及血管开通技术对患者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患者FT值7.94~97.41 min(24.0±14.4 min);DAP值1638~551959 mGy·cm2(137422.8±107778.1 mGy·cm2);AK值11~5726 mGy(1210.9±1070.8 mGy)。男性患者辐射剂量高于女性患者,DAP值、A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间各剂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循环闭塞患者所受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导管抽吸(ASPI)患者辐射剂量最低,导管抽吸结合支架取栓(ASPI+SR)以及支架植入术组的辐射剂量大于ASPI组,3个剂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差异较大,性别、血管开通方式均是影响辐射剂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可能需要针对不同特征的患者采取更积极的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介入诊疗 辐射剂量 导管抽吸 支架取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