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化物毒性效应与水质基准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米屹东 周凌峰 +5 位作者 冯承莲 苏海磊 陈艳卿 梁为纲 许子寒 吴丰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64,共17页
氟摄入过低或过高,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水体中的氟化物含量过高也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本文综述了氟化物的主要来源与分布,以及氟化物的毒性效应,从保护人体健康和水生生物2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氟化物水质基准/标准研究现... 氟摄入过低或过高,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水体中的氟化物含量过高也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本文综述了氟化物的主要来源与分布,以及氟化物的毒性效应,从保护人体健康和水生生物2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氟化物水质基准/标准研究现状,并针对氟化物人体健康效应的双阈值性、氟化物摄入源地区差异性、氟化物水生生物毒性受温度、硬度和氯离子浓度等影响的特征,展望了我国氟化物水质基准研究和标准修订的未来发展方向:(1)深入探讨氟化物保护人体健康的最适区间;(2)将氟化物总摄入量的地区差异性纳入地方性水质标准制定的考虑范畴;(3)加强水质参数(如硬度、温度和氯离子浓度等)修正的氟化物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水质基准 水质标准 人体健康 生态安全
下载PDF
CeO2/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聪 米屹东 +2 位作者 马东 杜昊 孙玉颖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7-152,共6页
通过液相沉积法制备了Ce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氮气吸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e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降解罗丹明B的光催化活性,并对光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通过液相沉积法制备了Ce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氮气吸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e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降解罗丹明B的光催化活性,并对光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复合光催化剂中g-C_3N_4和CeO_2分别为石墨相和萤石相,其中存在堆积介孔结构,随着CeO_2掺杂量的增加,Ce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CeO_2掺杂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使得Ce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活性比单纯g-C_3N_4有所提升,其中CeO_2掺杂量为6%的复合光催化剂活性最高,在可见光照射150 min后对罗丹明B染料的降解率可达94%.在复合光催化剂对罗丹明B的降解过程中,光生空穴是主要的活性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催化 石墨相氮化碳 二氧化铈 掺杂 罗丹明B
原文传递
智慧环保体系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信茹 周民 +6 位作者 米屹东 苏海磊 陈海燕 王凡凡 杨硕 沈亚琴 魏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92-1003,共12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环保体系已经成为推动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建立完善的智慧环保体系更是我国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将当前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治理中,建立智能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环保体系已经成为推动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建立完善的智慧环保体系更是我国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将当前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治理中,建立智能的环境数据获取和处理分析系统,做出合理的决策,进而提高环境管理效率是建立和完善智慧环保体系的关键措施。智慧环保体系与城市环境治理的结合能实时高效地监测城市污染源、生态管理等多领域环境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出应急反应及决策。系统地介绍了智慧环保体系的总体架构及支撑整个系统的标准体系,同时提出了智慧环保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了智慧环保体系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不同领域的应用,以期为未来智慧环保体系应用于环境治理和管理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环保 物联网 污染源 生态安全管理 核安全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汞胁迫下水稻叶片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信茹 苏海磊 +5 位作者 周民 米屹东 王凡凡 柳慧芳 沈亚琴 魏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18-1927,共10页
为了研究AM(arbuscular mycorrhizal,丛枝菌根)真菌在Hg胁迫下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分析不同Hg投加量(0、0.1、1.0和2.0 mg/kg)下,接种AM真菌对水稻植株生物量、株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膜质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系... 为了研究AM(arbuscular mycorrhizal,丛枝菌根)真菌在Hg胁迫下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分析不同Hg投加量(0、0.1、1.0和2.0 mg/kg)下,接种AM真菌对水稻植株生物量、株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膜质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系活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 2、水分利用效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不同Hg投加量下,AM真菌均能促进水稻植株生长.②AM真菌接种能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水稻叶片光合速率.③接种AM真菌后,水稻叶片MDA(malondialdehyde)含量降低,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均升高.综合显著性分析结果来看,当Hg投加量为0.1 mg/kg时,接种AM真菌后水稻整体长势良好,多项生理指标偏高,说明AM真菌在较低Hg投加量下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对汞的抗性.研究显示,AM真菌能通过促进水稻光合色素分泌来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同时能提高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维持细胞稳态,缓解汞的毒害作用.总之,AM真菌能增强水稻对汞污染的适应能力,促进植株生长发育,降低汞对水稻造成的毒害及损伤,增强抗逆性,且该作用在较低Hg投加量下表现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水稻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生态演替的响应--以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喻文强 许超 +7 位作者 米屹东 周民 魏源 张音波 龙颖贤 赵鑫 赵妍 李信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4-581,共8页
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生态演替的响应情况。在研究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个不同群落演替阶段:原生乔木林、次生乔灌混合林、灌丛、草坡,同时选择一个非喀斯特森林样地作为对照,对选取的不同生态... 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生态演替的响应情况。在研究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个不同群落演替阶段:原生乔木林、次生乔灌混合林、灌丛、草坡,同时选择一个非喀斯特森林样地作为对照,对选取的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乔木林逆向演替到灌丛的过程,微生物活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功能多样性对生态演替响应灵敏,土壤微生物在喀斯特地区比非喀斯特地区总体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和丰富度,但群落均匀度较低,结构不稳定。主成分分析显示,演替使微生物的代谢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分异,起主要分异作用的碳源是糖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类。颜色变化率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表明,演替进行到草坡阶段,较大的环境变化可能使土壤微生物采取了r-策略(r-strategistis)。根据逆向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灌丛阶段可以视为岩溶生态系统整个演替阶段的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演替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共生体系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信茹 米屹东 +1 位作者 魏源 周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18,共5页
概述了丛枝菌根真菌修复土壤重金属的外在表现形式,重点阐述了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的直接、间接作用,可能的信号因子及基因表达机制,同时展望了未来丛枝菌根真菌可能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重金属 基因 植物激素
原文传递
喀斯特地区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米屹东 李信茹 +5 位作者 刘秀明 彭韬 王伟 黄以程 白英臣 魏源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1-641,共11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可利用性,关于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以及生态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归纳了喀斯特地区分离出的AM真菌名录,旨在为喀斯特高效生...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可利用性,关于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以及生态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归纳了喀斯特地区分离出的AM真菌名录,旨在为喀斯特高效生态修复菌种筛选提供支撑材料。综述了喀斯特地区土壤石灰性、营养物质匮乏、空间异质性强,植被逆向演替、植物种类多样等特点对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规律,总结了AM真菌对于喀斯特地区土壤结构、营养元素循环、植物抗旱性、植物个体养分吸收、植被演替方面的生理生态功能及作用机理,以期为喀斯特地区AM真菌适生性研究、AM真菌潜在生态功能有效利用、AM真菌-植物共生体系筛选与培育等环节做出指引,为菌根技术在喀斯特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究AM真菌多样性影响机制,探讨AM真菌与植物适生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AM真菌-植物共生体系筛选与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喀斯特 遗传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研究展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