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血管成像对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的价值研究
1
作者 李飞 马新强 +3 位作者 耿云平 姜涛 米玉霞 张冉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在ACI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等病情诊断方面的成效。方法对我院2021.3-2022.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一般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血管成... 目的分析、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在ACI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等病情诊断方面的成效。方法对我院2021.3-2022.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一般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血管成像技术(CTA)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以临床出具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评估此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效能。结果与临床金标准相比,CTA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CTA诊断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方面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6~0.8,曲线下面积(AUC)>0.7~0.9,P<0.01];而在评估侧支循环临床诊断中,CTA诊断技术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致性,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结论以临床“金标准”的诊断结果为依据分析,CTA诊断技术能够对ACI患者出现病变的血管形态及侧支循环状态等进行全面的评估,CTA诊断结果可为治疗工作提供准确性相对较高且客观的医学依据,确实是评估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侧支循环状态的可靠办法;而与DSA技术相比,CTA与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在病情发作早期为ACI患者实施CTA检查可获悉颈动脉的狭窄及侧支循环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群体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ACI患者 颈动脉 狭窄程度 侧支循环 研究情况
下载PDF
术前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张磊 米玉霞 王建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扫描在术前诊断MLNM的诊断效能。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80例NSCLC患者中,N0期31例,N1期24例,N2期25例,其中MLNM 25例(31.25%);术前MSCT诊断N0期34例,N1期24例,N2期22例,术前MSCT对NSCLC患者N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一致性一般(Kappa=0.735);25例合并MLNM患者中,术前MSCT确诊19例,其对NSCLC患者MLNM的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31),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0%、80.00%、78.75%、63.33%和88.00%;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直径、胸膜凹陷与否、不同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与否以及不同淋巴结短径的NSCLC患者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S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NSCLC患者MLNM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合原发病灶大小、胸膜凹陷、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等多方面信息可为淋巴结清扫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多排螺旋CT 增强扫描 纵隔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3
作者 刘佳琪 米玉霞 +1 位作者 侯志刚 许伟 《中国药业》 202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卒中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各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卒中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联用阿司匹林,B组、C组和D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替罗非班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替罗非班、依达拉奉右莰醇。4组患者均治疗14 d,随访3个月。结果与A、C、D组比较,B组治疗后的TLR4和NF-κ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5),大脑中动脉(MAC)血流速度显著升高(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均显著降低(P<0.05);B组治疗3个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巴氏量表(Bathel)评分显著升高(P<0.05)。A组、B组、C组、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17.14%,11.43%,8.57%,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抑制TLR4/NF-κB信号传导,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脑血流及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依达拉奉右莰醇 替罗非班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炎性因子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4
作者 侯志刚 刘佳琪 +2 位作者 米玉霞 张彩霞 张香玉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炎症反应、疗效指标及安全指标。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4 d、30 d、90 d,组间各指标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组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4 d、30 d、90 d,组间NIHSS、m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Bathel指数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0,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可明显改善机体炎症反应,提升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急性脑梗死 炎症因子 安全性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0
5
作者 米玉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6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并对其血管内功能的保护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104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参多酚酸盐组。丹参多酚酸盐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并对其血管内功能的保护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104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参多酚酸盐组。丹参多酚酸盐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选择C反应蛋白、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为判断血管内皮功能的观测指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EPCR、Vwf、CRP、ADMA、VE-C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丹参多酚酸盐组sEPCR、Vwf、CRP、ADMA、VE-Ca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结论常规治疗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显著优于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急性脑梗死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内皮细胞钙黏蛋白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米玉霞 张广玉 +1 位作者 王艳玲 张丽丽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18期49-49,共1页
目的:研究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8例行支架成形术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28例患者中,25例患者成功的行支架置入术,术前MCA平均狭窄率86.7%±3.4%,术后平均狭窄率... 目的:研究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8例行支架成形术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28例患者中,25例患者成功的行支架置入术,术前MCA平均狭窄率86.7%±3.4%,术后平均狭窄率13.4%±3.8%,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其中23例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未再发作、症状好转、无责任血管区新发脑梗死,术后随访有2例患者有责任病区新发脑梗死形成。术中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2例支架未能通过过于扭曲的颈内动脉虹吸部,遂改为球囊扩张术。23例随访患者中有10例接受TCD、MRA、CTA、DSA的长期随访,有2例出现血管不同程度的再狭窄,狭窄率均<50%。结论: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可行,但其安全性及长期预后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时间随访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CT引导和VBN辅助EBUS-GS与周围型肺癌疾病诊断效果的关系研究
7
作者 米玉霞 耿云平 +1 位作者 苏慧东 王雯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分析CT引导和虚拟导航支气管镜(Virtual navigation bronchoscope,VBN)辅助导向鞘引导的超声支气管镜(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with guide-sheath,EBUS-GS)与周围型肺癌诊断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2月—2... 目的:分析CT引导和虚拟导航支气管镜(Virtual navigation bronchoscope,VBN)辅助导向鞘引导的超声支气管镜(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with guide-sheath,EBUS-GS)与周围型肺癌诊断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4月收治的10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按所行操作方法分为3组:超声引导(n=36)、CT引导(n=36)、CT引导联合VBN辅助EBUS-GS(n=34);以术后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方法取样检测诊断的诊断价值。结果:采用CT联合VBN辅助EBUS-GS探查病变内部率明显高于超声引导和CT引导,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超声引导探查诊断为周围型肺癌的阳性率为66.7%,以CT引导探查诊断为周围型肺癌的阳性率为72.2%,以CT联合VBN辅助EBUS-GS探查诊断为周围型肺癌的阳性率为82.4%。CT引导VBN辅助EBUS-GS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均明显高于超声引导和CT引导,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VBN辅助EBUS-GS可显著提高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支气管镜检查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MRI表现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米玉霞 刘林 周旭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2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和血清学证实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的MRI资料。结果4例病灶局限在丘脑并双侧对称,1例病灶以双侧丘脑为主累及右侧额叶,1例病灶位于丘脑并同时累及基底节区;6例...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和血清学证实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的MRI资料。结果4例病灶局限在丘脑并双侧对称,1例病灶以双侧丘脑为主累及右侧额叶,1例病灶位于丘脑并同时累及基底节区;6例病变均呈略长T1、长T2斑片状信号,边界不清,DWI图呈略高信号,ADC图呈略高信号。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MRI表现为较特征性的丘脑受累,MRI能真实地显示脑炎脑部受损情况,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对肺癌多发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张磊 米玉霞 王建业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3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检查对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7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MSCT、MSCT多期增强及PET-CT...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检查对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7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MSCT、MSCT多期增强及PET-CT检查.对比其PET-CT检查结果,计算常规MSCT、MSCT多期增强检查对肺癌的骨转移病灶检出率.结果:常规MSCT检查出骨转移病灶123个,检出率为74.09%;MSCT多期增强检查检出骨转移病灶154个,检出率为92.77%.MSCT多期增强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SCT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于椎体、肋骨、肩胛骨中肿瘤转移病灶,MSCT多期增强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S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股骨、颅骨转移病灶检出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多期增强检查对肺癌不同类型骨转移的临床检出率较高,可为肺癌多发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多期增强扫描 肺癌 多发骨转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容积再现技术重建血管图像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价值分析
10
作者 任悠悠 耿云平 +3 位作者 李真真 尤国庆 曾庆 米玉霞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2期144-146,共3页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容积再现技术重建血管图像的应用价值。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容积再现技术重建血管图像检查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44)。两组患者均行腹部CT和腹腔镜胃癌切除术,...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容积再现技术重建血管图像的应用价值。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容积再现技术重建血管图像检查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44)。两组患者均行腹部CT和腹腔镜胃癌切除术,观察组另行容积再现技术重建血管图像。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亦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35.71%的患者CTA显示腹腔动脉血管变异,与术中所见一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前应用容积再现技术重建血管图像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血管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镜手术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辅助综合康复干预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二平 侯志刚 +5 位作者 许伟 回娟 宋蕊楠 田瑶瑶 刘佳琪 米玉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858-3860,共3页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综合康复干预治疗。治疗...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综合康复干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和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评定;检测血液中炎症相关指标、血常规和肝功检测。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症标志物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另外,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干预对辅助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药物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替罗非班 急性脑梗死 综合康复干预 神经功能 生活能力
下载PDF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研究
12
作者 刘新民 吴卫国 米玉霞 《神经药理学报》 2000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是近代的一种新型皮瓣,司徒朴等,胡安军,马福顺相继报道。自1986~1997年就有156篇报导文章,此皮瓣在临床应用广泛,现将皮瓣的成活机理及命名综述如下:1 皮瓣的经历及命名 常规皮瓣的皮下组织比较厚,术后发生局部的臃肿...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是近代的一种新型皮瓣,司徒朴等,胡安军,马福顺相继报道。自1986~1997年就有156篇报导文章,此皮瓣在临床应用广泛,现将皮瓣的成活机理及命名综述如下:1 皮瓣的经历及命名 常规皮瓣的皮下组织比较厚,术后发生局部的臃肿,直接影响外观,为了改善常规皮瓣臃肿之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下血管网 随意皮瓣 真皮下血管网皮片 实验研究 细胞生长因子 自由基 皮下动脉 血管构筑 传统皮瓣 血供重建
下载PDF
64排上腹部增强多层螺旋CT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3
作者 李佳音 耿云平 +1 位作者 米玉霞 李真真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3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64排上腹部增强多层螺旋CT检查及重建后影像特征和临床检出率.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83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比各期检出的小肝癌病灶的数目、大小范围、边界及临床...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64排上腹部增强多层螺旋CT检查及重建后影像特征和临床检出率.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83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比各期检出的小肝癌病灶的数目、大小范围、边界及临床检出率等.结果:常规CT、动脉期增强CT(AP)、门脉期增强CT(PP)及延迟期增强CT(DP)临床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P、DP检出率均高于常规CT(P>0.05);而常规CT与PP临床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与DP临床检出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上腹部增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作为临床诊断评估小肝癌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小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病灶检出率,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64排多层螺旋CT 上腹部增强扫描 诊断应用价值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14
作者 李佳音 耿云平 米玉霞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1期1503-1504,共2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按照分化程度分为中高分化组(n=56)和低分化组(n=44)。检测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参数...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按照分化程度分为中高分化组(n=56)和低分化组(n=44)。检测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其相关性。结果低分化组达峰时间(TTP)低于中高分化组,Patlak表面通透性(PPS)、灌注血容量(PBV)、血流量(BF)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低分化组甲胎蛋白(AFP)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PS与肿瘤标志物AFP、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癌患者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可反映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PPS与肿瘤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层螺旋CT 血流动力学参数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效果观察
15
作者 侯志刚 刘佳琪 +1 位作者 米玉霞 崔二平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6期118-123,共6页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收治的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各25例。常规组予常规综...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收治的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各25例。常规组予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替罗非班组予替罗非班治疗,依达拉奉组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联合组予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各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4组临床疗效,不同时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thel量表评分、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以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联合组疗效优于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常规组(P<0.05)。4组入院7、14、30、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且呈逐渐降低趋势;联合组入院7、14、30、90 d NIHSS评分低于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及常规组(P<0.05)。入院90 d时4组mRS评分[常规组(3.48±0.45)分、替罗非班组(2.00±0.38)分、依达拉奉组(2.16±0.42)分、联合组(0.92±0.12)分]较入院时[常规组(4.28±0.65)分、替罗非班组(4.40±0.71)分、依达拉奉组(4.28±0.63)分、联合组(4.44±0.71)分]改善(P<0.05);联合组入院90 d时mRS评分低于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及对照组(P<0.05)。入院90 d时4组Bathel量表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5);联合组入院90 d时Bathel量表评分高于依达拉奉组、替罗非班组、常规组(P<0.05)。4组入院7、14 d hs-CRP、NLR均低于入院时(P<0.05);联合组入院7、14 d hs-CRP、NLR均低于依达拉奉组、替罗非班组、常规组(P<0.05)。4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能减小颈内动脉漂浮物,减轻神经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增强疗效,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漂浮血栓 依达拉奉右莰醇 替罗非班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Bathel评分 超敏C反应蛋白 药物毒性
下载PDF
垂直轴风轮阻力型支撑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立军 赵昕辉 +3 位作者 马东辰 米玉霞 王旱祥 刘延鑫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49-1455,共7页
为了研究阻力型支撑杆对垂直轴风轮自启动性能和风能利用率的影响,分析了阻力型支撑杆的气动特性,获得了顺风区和逆风区作用在支撑杆上的相对风速分布。在此基础上,理论对比了圆形、V形外凸圆和V形内凹圆三种截面支撑杆各自旋转一周的... 为了研究阻力型支撑杆对垂直轴风轮自启动性能和风能利用率的影响,分析了阻力型支撑杆的气动特性,获得了顺风区和逆风区作用在支撑杆上的相对风速分布。在此基础上,理论对比了圆形、V形外凸圆和V形内凹圆三种截面支撑杆各自旋转一周的平均输出转矩,分析显示,V形内凹圆截面支撑杆组成的风轮具有较好的自启动能力和稍高的风能利用率。为进一步验证理论计算结果,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以上三种截面支撑杆各自在不同转速下的平均输出转矩。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圆形截面支撑杆相比,V形内凹圆截面支撑杆能改善垂直轴风轮的自启动能力,可使风能利用率提高3.44%,这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轮 阻力型支撑杆 气动特性 V形截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小型H型垂直轴风力机变桨机构的优化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立军 马东辰 +4 位作者 赵昕辉 米玉霞 张松 王旱祥 范淑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2-138,共7页
为解决现有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以获得风轮最大切向力为目标,分别获得了风轮上风区和下风区叶片的最佳理论攻角为8°和-8°,计算出了叶片一周桨距角调节策略。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方向法对双曲柄变桨机构进行了... 为解决现有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以获得风轮最大切向力为目标,分别获得了风轮上风区和下风区叶片的最佳理论攻角为8°和-8°,计算出了叶片一周桨距角调节策略。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方向法对双曲柄变桨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不同叶尖速比下变桨机构的参数组合。为验证垂直轴风轮变桨机构的合理性,以叶尖速比2为例,利用ADAMS软件对变桨机构模型进行了运动学特性仿真,并采用旋转测角法对叶片桨距角变化曲线进行了数据拟合,计算结果显示:实际桨距角变化曲线与理想变桨曲线的贴合程度较高。风洞试验进一步证明:所设计的变桨距垂直轴风力机具有更好的自启动性能,且在现有风速下比定桨距垂直轴风力机的发电效率至少提高了7.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变桨机构 优化设计 攻角调节 运动学仿真
下载PDF
动态失速下H型垂直轴风力机实时变桨控制规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立军 马东辰 +4 位作者 赵昕辉 米玉霞 张松 王旱祥 姜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610-2617,共8页
针对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率低、自启动能力弱的问题,以1 kW H型垂直轴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动态失速下测得的风力机实验结果与风洞静态实验结果,分析动态失速对桨距角调节的影响规律;以风轮的最大切向力为目... 针对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率低、自启动能力弱的问题,以1 kW H型垂直轴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动态失速下测得的风力机实验结果与风洞静态实验结果,分析动态失速对桨距角调节的影响规律;以风轮的最大切向力为目标,得到垂直轴风力机在上风区和下风区的最佳理论攻角分别为14.8°和-14.8°。为使风轮在旋转过程中维持在最佳攻角附近,基于双致动盘多流管理论进行Matlab编程计算,建立风轮工作状态下的受力模型,获得垂直轴风力机在各个方位的桨距角。通过对0°和180°方位角下的桨距角进行修正,给出垂直轴风力机1周变桨距规律。最后,利用双致动盘多流管理论对提出的变桨控制规律进行理论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变桨距规律得到的风能利用率可以由34.6%提高到4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动态失速 桨距角 最佳攻角 双致动盘多流管
下载PDF
翼缝形状对垂直轴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立军 马东辰 +6 位作者 顾嘉伟 江奕佳 米玉霞 赵昕辉 王旱祥 刘延鑫 刘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48-1856,共9页
为延迟翼型附面层分离,提高翼型的气动性能,针对一种垂直轴风力机对称翼型NACA0012,提出3种弧形开缝方案和3种弧形与直线形相组合的开缝方案。针对常规翼型建立仿真模型并验证网格无关性,得到最佳网格数目为4.6×10^4个。利用ANYSYF... 为延迟翼型附面层分离,提高翼型的气动性能,针对一种垂直轴风力机对称翼型NACA0012,提出3种弧形开缝方案和3种弧形与直线形相组合的开缝方案。针对常规翼型建立仿真模型并验证网格无关性,得到最佳网格数目为4.6×10^4个。利用ANYSYFLUENT软件对翼型进行二维流体力学仿真,求得其临界攻角下翼型的压力系数分布,得出最佳的开缝位置为1/8c;以获得最大升阻比为目标函数,得到最佳的弧形半径为8%c;提出采用直线与弧形相组合的开缝方案,解决弧形翼缝迎风端与来流风速方向之间不匹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叶尖速比λ超过3.5时,T-line-arc为最佳开缝方案;当叶尖速比λ小于3.5时,T-line为最佳开缝方案;当λ为2.0时,采用对称开缝翼型,叶片失速区范围下降6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开缝翼型 气动性能 FLUENT软件 叶尖速比
下载PDF
涡流发生器对垂直轴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立军 朱怀宝 +6 位作者 顾嘉伟 马东辰 米玉霞 于洪栋 刘静 缪俊杰 李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0-550,共11页
为推迟翼型的边界层分离,改善叶片的气动性能,提出一种在H型垂直轴风力机对称翼型NACA0012叶片表面上加装涡流发生器的设计方案。利用FLUENT软件对翼型进行三维流体力学仿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安装角度和安装... 为推迟翼型的边界层分离,改善叶片的气动性能,提出一种在H型垂直轴风力机对称翼型NACA0012叶片表面上加装涡流发生器的设计方案。利用FLUENT软件对翼型进行三维流体力学仿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安装角度和安装位置这3个设计参数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涡流发生器高度为6.5 mm、安装角度为18°、安装位置为0.1c(c为叶片弦长),过大或者过小的涡流发生器高度和安装角会降低翼型的升力系数和升阻比;安装位置靠近翼型前缘可增大翼型的临界攻角,但会给翼型带来较大阻力;加装涡流发生器后,对称翼型叶片失速区范围减小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涡流发生器 正交试验设计 气动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