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鳞状细胞癌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雪 陈明亮 +1 位作者 粟娟 粟枫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3期304-309,共6页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来源于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15%~20%。cSCC可以通过手术治愈,但其中有5%的转移率会导致预后不良,本综述旨在于通过现有的数据,探究cSCC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等,希望为抑制肿瘤转移以及确定转...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来源于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15%~20%。cSCC可以通过手术治愈,但其中有5%的转移率会导致预后不良,本综述旨在于通过现有的数据,探究cSCC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等,希望为抑制肿瘤转移以及确定转移后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转移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急性静脉性脑梗死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粟枫 袁贤瑞 +1 位作者 姜维喜 唐忠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5期694-696,共3页
【目的】建立兔急性静脉性脑梗死(ACVI)的动物模型,观察钙通道阻滞剂尼莫通对ACVI的治疗作用。【方法】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上矢状窦中1/3段结扎组15只;B组,上矢状窦中1/3段+桥静脉结扎组15只;C组,假手术组5只:D组,尼莫通治疗... 【目的】建立兔急性静脉性脑梗死(ACVI)的动物模型,观察钙通道阻滞剂尼莫通对ACVI的治疗作用。【方法】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上矢状窦中1/3段结扎组15只;B组,上矢状窦中1/3段+桥静脉结扎组15只;C组,假手术组5只:D组,尼莫通治疗组15只),在术后8 h、24 h4、8 h分别测定脑水含量,TTC染色测梗死范围并和大体标本、光镜及电镜结果行对照研究。【结果】A组术后8 h和B组术后8h、24 h4、8 h脑组织水肿。D组8 h2、4 h、48 h脑组织水肿较B组减轻(P<0.05)。B组15只兔24 h、48 h均可见病理证实的不同程度的静脉性脑梗死,而A组中仅5只兔出现。与A组比较,B组结扎后脑梗死范围明显增加。假手术组4只均未见上述各种异常表现。D组24 h、48 h脑梗死范围较B组缩小(P<0.05)。【结论】在所建立的兔ACVI动物模型上,通过早期尼莫通治疗可缩小脑梗死范围并减轻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急性病 静脉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急性静脉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3
作者 粟枫 袁贤瑞 +1 位作者 姜维喜 唐忠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4期541-543,共3页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静脉性脑梗死(CVI)的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兔35只,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上矢状窦中1/3段结扎组,15只;B组,上矢状窦中1/3段+桥静脉结扎组15只;C组,假手术组5只),在术后8h、24h、48h分别测定脑水含量,TTC染色...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静脉性脑梗死(CVI)的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兔35只,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上矢状窦中1/3段结扎组,15只;B组,上矢状窦中1/3段+桥静脉结扎组15只;C组,假手术组5只),在术后8h、24h、48h分别测定脑水含量,TTC染色测梗死范围并和大体标本、光镜及电镜行对照研究。【结果】A组术后8h和B组术后8 h、24 h、48 h脑组织水肿明显。与A组比较,B组结扎后脑梗死范围明显增加。B组15只兔24 h4、8 h均可见病理证实的不同程度的CVI,而A组中仅5只兔出现了CVI。假手术组5只均未见上述表现。【结论】上矢状窦中1/3段+桥静脉结扎制备CVI动物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急性痛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急诊患者家属急救知识水平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谢咏湘 胡彦磊 +3 位作者 粟枫 张延婷 周瑛瑛 王乐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4-97,共4页
目的评估旁观者主要为亲属在紧急情况下的急救知识水平,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急救知识的培训以及普及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方法研究对象为在2013年5月15日-2013年5月25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116例就诊患者家属,以问卷调查方... 目的评估旁观者主要为亲属在紧急情况下的急救知识水平,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急救知识的培训以及普及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方法研究对象为在2013年5月15日-2013年5月25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116例就诊患者家属,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第一部分记录社会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第二部分评估急救护理及心肺复苏的知识水平。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样本中23.5%接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40.9%遇到过需要急救的情况。38.8%的人能够正确地回答正常人的心率范围和呼吸频率范围。关于拨打120应该提供哪些信息的问题,仅有16.4%的人给出了正确答案。仅有6.9%的人了解心肺复苏的正确步骤,34.5%的人了解一点但是不太确定,58.6%的人不知道。对于单人心肺复苏时,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的比例的问题,只有2.6%的人给出了正确答案。其中年龄、学历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急救经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培训(P=0.088〉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公民的急救知识水平及急救技能掌握较薄弱,其影响因素为年龄、学历以及急救培训。特别是急救培训(P=0.088〉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我国急救培训体系不完善,因此,完善急救培训体系,是提高公民急救知识水平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知识水平 旁观者 急救培训 应急处理
下载PDF
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脑水肿变化和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唐忠 袁贤瑞 +2 位作者 粟枫 姜维喜 罗瑞午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5-408,i0013,共5页
目的探讨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皮层组织水肿变化、水通道蛋白-4(AQP4) 的表达及其变化。方法建立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的动物模型,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方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 目的探讨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皮层组织水肿变化、水通道蛋白-4(AQP4) 的表达及其变化。方法建立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的动物模型,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方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窦旁皮层组织脑水肿、AQP4蛋白和AQP4mRNA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家兔可长期存活而无死亡;窦旁皮层组织4 h出现脑水肿,8 h到达高峰,以后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长期组脑水肿接近于假手术对照组。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皮层组织存在AQP4蛋白的表达,结扎后4 h AQP4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水平,8 h达到峰值,其表达水平以后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回落。AQP4的表达与脑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778,P<0.01);而窦旁皮层组织也存在 AQP4mRNA的表达,其结果与AQP4蛋白的表达相似。AQP4mRNA的表达与脑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885,P <0.01)。AQP4mRNA与AQP4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53,P<0.01)。结论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皮层组织存在脑水肿,AQP4蛋白与AQP4mRNA在兔脑中有表达。两者的表达增强可能与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AQP4可能参与结扎后脑水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上矢状窦 结扎 水通道蛋白-4 脑水肿
下载PDF
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6
作者 唐忠 袁贤瑞 +2 位作者 粟枫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23-125,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的家兔动物模型,为上矢状窦的外科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显微镜下暴露兔脑上矢状窦中1/3,用9-0无损伤显微缝合线结扎,同时结扎矢状窦两侧直径>0.8mm的所有回流静脉。术后观察动物行...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的家兔动物模型,为上矢状窦的外科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显微镜下暴露兔脑上矢状窦中1/3,用9-0无损伤显微缝合线结扎,同时结扎矢状窦两侧直径>0.8mm的所有回流静脉。术后观察动物行为及脑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可引起家兔偏瘫、肌张力减低等神经功能障碍,但大多能长期存活。结扎后主要病理改变:神经元变性,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水肿,线粒体结构模糊,内质网扩张及窦旁皮质组织水肿;均能逐渐恢复。结论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模型操作简单,易控制,稳定,重复性较好,病死率低,是比较理想的研究上矢状窦结扎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上矢状窦中1/3 结扎术
下载PDF
两种方法制备心搏骤停兔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湘民 姚政彬 +3 位作者 朱浙祥 佘长寿 粟枫 黄国庆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7-91,113,共6页
目的比较氯化钾致颤与经食道-胸壁电致颤两种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兔模型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特点。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氯化钾致颤组(10%氯化钾0.3 mL/kg脉冲式静... 目的比较氯化钾致颤与经食道-胸壁电致颤两种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兔模型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特点。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氯化钾致颤组(10%氯化钾0.3 mL/kg脉冲式静脉注射诱发心搏骤停)和电致颤组(经食道-胸壁用35 mA交流电诱发心搏骤停),每组10只。心搏骤停5 min后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诱发心搏骤停时间、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情况、自主循环恢复后1 h动脉血气和血乳酸(Lac)水平,以及复苏后72 h存活情况。结果20只动物均成功诱发心搏骤停。与电致颤组比较,氯化钾致颤组诱导心搏骤停时间[(9.90±2.47)s与(27.40±6.48)s比较]和心肺复苏时间[(61.61±26.51)s与(132.00±18.55)s比较]均明显缩短(P<0.01)。氯化钾致颤组和电致颤组均有9只动物自主循环恢复,72 h分别存活8只、5只。与电致颤组比较,氯化钾致颤组自主循环恢复后1 h动脉血气pH值[(7.38±0.06)与(7.29±0.11)相比]和HCO3^-浓度[(21.86±3.65)mmol/L与(18.32±2.61)mmol/L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Lac水平[(1.77±0.77)mmol/L与(5.39±3.40)mmol/L相比]明显降低(P<0.01),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K+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经食道-胸壁交流电刺激方法相比,氯化钾脉冲式注射可更便捷诱发兔心搏骤停,且复苏后机体内环境更为稳定,存活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电刺激 氯化钾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SOD、MDA与脑含水量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唐忠 袁贤瑞 +3 位作者 粟枫 姜维喜 罗端午 李志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皮质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脑含水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的动物模型,结扎后于不同时间点(4h、8h、12h、24h、72h、9... 目的探讨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皮质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脑含水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的动物模型,结扎后于不同时间点(4h、8h、12h、24h、72h、90d)测定窦旁皮质组织SOD活力与MDA的含量以及脑含水量。结果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脑皮质组织MDA含量4h开始明显上升,8h达到峰值,12h以后逐渐降低,但24h仍然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90d组基本接近对照组(P>0.05)。SOD的活力变化与MDA含量变化相反;4h窦旁皮质组织出现脑水肿,8h到达高峰,以后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90d组脑水肿接近于假手术对照组。结论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在24h内氧自由基反应增强,防御氧自由基功能受损,以后逐渐恢复正常;结扎后窦旁皮质组织早期存在脑水肿,可能与脂质过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矢状窦中1/3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脑水肿
下载PDF
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脑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唐忠 袁贤瑞 +1 位作者 粟枫 罗端午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5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家兔上矢状窦(SSS)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邻近脑组织病理结构的改变。方法家兔SSS中1/3及其回流静脉被结扎,结扎后不同时间取窦旁脑组织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结扎后4h,HE染色显示窦旁脑组织水肿明显,可见神经元变性,... 目的探讨家兔上矢状窦(SSS)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邻近脑组织病理结构的改变。方法家兔SSS中1/3及其回流静脉被结扎,结扎后不同时间取窦旁脑组织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结扎后4h,HE染色显示窦旁脑组织水肿明显,可见神经元变性,表现为核固缩,部分细胞致密、深染,突起消失,血管周隙增宽,可见血管扩张;尼氏染色显示神经元胞体肿胀,染色较淡,形态不规则,细胞排列散乱;电镜下观察发现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水肿,线粒体结构模糊、部分嵴丢失呈空泡变,内质网扩张,核膜模糊;结扎后8h损伤最严重,之后逐渐恢复,至90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家兔SSS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可引起窦旁脑组织结构改变,但随时间延长可逐渐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上矢状窦 结扎 病理结构
下载PDF
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颅内压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忠 袁贤瑞 +1 位作者 粟枫 姜维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兔上矢状窦中1/3结扎与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颅内压的变化,为矢状窦旁中1/3脑膜瘤、矢状窦中1/3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 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SO)组10只、上矢状窦中1/3结扎(SSS)组1... 目的探讨兔上矢状窦中1/3结扎与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颅内压的变化,为矢状窦旁中1/3脑膜瘤、矢状窦中1/3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 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SO)组10只、上矢状窦中1/3结扎(SSS)组10只、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SSS+RV)组10只。建立兔上矢状窦中1/3结扎与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的动物模型,用光导纤维颅内压监护仪监测结扎后4 h内颅内压的变化。结果家兔上矢状窦中1/3结扎后颅内压逐渐上升,3 h又下降,并维持此水平至4 h,与SO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30 min后颅内压开始逐渐上升,约2.5 h后上升明显(P<0.05),与SO组和SSS组相应时间点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上矢状窦中1/3结扎后颅内压变化不大。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4 h内颅内压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矢状窦 结扎 颅内压
下载PDF
浅谈体育教案的撰写规范
11
作者 粟枫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0年第3期38-38,共1页
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但就是因为熟悉,我们往往不去做深入研究,约定俗成,拿来就用,长此以往,必然阻碍体育课程的科学化建设,也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规范、清晰的教案是一个体育教师对本课内容的基本认识,是... 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但就是因为熟悉,我们往往不去做深入研究,约定俗成,拿来就用,长此以往,必然阻碍体育课程的科学化建设,也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规范、清晰的教案是一个体育教师对本课内容的基本认识,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基本体现。通过对多篇教案的分析,以及本人在工作中的观察了解,本人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教案 撰写规范 体育教师 科学化建设 教学基本功 约定俗成 课程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