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陈艺楠 纪海静 +1 位作者 白雪松 白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95-98,共4页
随着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Hp)抗原检测等多种非侵入性生物学检测手段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群中Hp感染的检出率,更多人关注到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目前认为Hp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进展的“炎癌转化”机制的启动因子... 随着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Hp)抗原检测等多种非侵入性生物学检测手段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群中Hp感染的检出率,更多人关注到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目前认为Hp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进展的“炎癌转化”机制的启动因子之一,可以导致胃黏膜发生萎缩、肠化甚至癌变。西药三联、四联治疗以及序贯疗法为Hp相关胃炎最基本的治疗措施,但抗生素耐药、根除后再感染等问题导致临床疗效欠佳。现代研究已证实,中医药治疗在促进胃黏膜愈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等方面有突出疗效。该文就对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中医治疗进行整理综述,以期为研究本病的广大临床科研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中医治疗 病因病机
原文传递
周学文以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菁 被引量:2
2
作者 纪海静 陈艺楠 +1 位作者 白雪松 白光 《山西中医》 2022年第11期4-7,共4页
周学文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其学识渊博,基础与临床理论造诣深厚,强调“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学术思想。周学文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了胃癌前状态性疾病“毒热”病因学说,创立了“以痈论治”的治疗理念... 周学文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其学识渊博,基础与临床理论造诣深厚,强调“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学术思想。周学文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了胃癌前状态性疾病“毒热”病因学说,创立了“以痈论治”的治疗理念,并将外科“消、托、补”治法引入该病的治疗,临床疗效甚佳。现将周学文教授以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经验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学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乳腺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程序性坏死研究
3
作者 纪海静 蒋临正 +6 位作者 常伟伟 杨彩霞 陈坤琳 王慧利 仲跻峰 徐银学 邢光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乳腺炎奶牛乳腺组织中是否存在细胞程序性坏死。[方法]采集健康和乳腺炎奶牛乳腺组织,HE染色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炎性相关因子基因(IL-1β、IL-6、TNF-α)和程序性坏死相关因子受体相互...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乳腺炎奶牛乳腺组织中是否存在细胞程序性坏死。[方法]采集健康和乳腺炎奶牛乳腺组织,HE染色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炎性相关因子基因(IL-1β、IL-6、TNF-α)和程序性坏死相关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基因(RIPK 3、RIPK 1)、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基因(MLKL)和Caspase 8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LKL和磷酸化MLKL蛋白(p-MLKL)表达。[结果]程序性坏死标记蛋白MLKL在乳腺炎乳腺组织中表达;IL-1β、IL-6、TNF-α和RIPK1 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01),RIPK 3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Caspase 8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01);MLKL mRNA和蛋白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p-MLKL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根据程序性坏死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可以推断出在乳腺炎乳腺组织中存在细胞程序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腺炎 程序性坏死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
下载PDF
血清SLC6A14、ABCG2和VNN1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4
作者 潘颖 纪海静 +2 位作者 程丽 曹鸿飞 李春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156-116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14(SLC6A14)、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抗体(ABCG2)和泛酰巯基乙胺酶(VNN1)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借助Gene Expression Omn... 目的探讨血清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14(SLC6A14)、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抗体(ABCG2)和泛酰巯基乙胺酶(VNN1)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借助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取U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3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UC组),选取同期的7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SLC6A14、ABCG2和VNN1在UC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C6A14和VNN1在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升高,ABCG2表达水平降低(P<0.05)。SLC6A14和VNN1在活动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缓解期,ABCG2则相反(P<0.05)。重度UC患者血清SLC6A14和VNN1的表达水平高于中度和轻度UC患者,中度UC患者高于轻度,ABCG2则完全相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底浆细胞增多、血清SLC6A14和ABCG2的表达水平与U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血清SLC6A14、ABCG2和VNN1的表达水平与UC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显著相关,其中血清SLC6A14和ABCG2的表达水平可有效评估UC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6A14 ABCG2 VNN1 溃疡性结肠炎 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不同疾病活动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体液免疫和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5
作者 纪海静 刘海燕 +1 位作者 潘颖 王昆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1-827,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与体液免疫、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探讨肠道菌群变化在UC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消化科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UC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 目的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与体液免疫、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探讨肠道菌群变化在UC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消化科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UC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粪便样本和外周静脉血样本,检测肠道菌群、血清体液免疫和炎症反应指标。对比观察组不同疾病活动程度患者的肠道菌群、体液免疫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UC患者肠道各菌群数量与疾病活动度、血清体液免疫和炎症反应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肠道各菌群数量对UC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t=8.879、15.379、17.181,均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t=20.807、21.656,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随疾病活动度的上升其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增加(F=16.524、77.880、129.410,均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F=179.970、86.859,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均低于对照组(t=19.627、9.435、4.037,均P<0.05),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7.617、25.565、31.246,P<0.05);且观察组患者随疾病活动度的上升其血清HMGB1、IL-6、TNF-α水平上升(F=392.050、236.530、186.030,均P<0.05),IgM、IgG、IgA水平降低(F=25.340、13.151、59.954,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C患者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与血清IgG、IgM、IgA水平均呈负相关(r=−0.301、−0.312、−0.314、−0.306、−0.342、−0.355、−0.314、−0.348、−0.337,均P<0.05),与血清HMGB1、IL-6、TNF-α和Mayo评分呈正相关(r=0.301、0.363、0.326、0.365、0.379、0.471、0.469、0.421、0.402、0.374、0.453、0.389,均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与血清IgG、IgM、IgA水平均呈正相关(r=0.292、0.375、0.413、0.303、0.348、0.474,均P<0.05),与血清HMGB1、IL-6、TNF-α和Mayo评分均呈负相关(r=−0.419、−0.386、−0.425、−0.421、−0.426、−0.473、−0.431、−0.373,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联合检测对UC均有预测效能(Z=2.059、2.258、2.662、2.850、3.722、3.701,均P<0.05),其中联合检测的效能最高,其AUC为0.742,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53.33%。结论UC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紊乱,且疾病活动度越高菌群紊乱越严重。肠道菌群紊乱与患者体液免疫、炎症反应相关,提示临床治疗时需重视肠道菌群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度 肠道菌群 体液免疫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观察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治疗效果
6
作者 纪海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67-0070,共4页
本次研究讲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共同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治疗过程中,针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收治地点:消化内科;收治对象:已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患者,共计100例,就诊时间: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借助数字表达法... 本次研究讲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共同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治疗过程中,针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收治地点:消化内科;收治对象:已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患者,共计100例,就诊时间: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借助数字表达法分成两个不同治疗小组,将采用三联疗法的50例胃炎患者归为对照组,另外50例采用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的胃炎病患设为观察组,对以下5项指标展开检验评估:(1)临床疗效鉴定结果;(2)消化道症状评分;(3)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4)治疗不良反应;(5)复发率。结果 (1)观察组联合用药治疗方案获得疗效是94.0%明显比对照组单药治疗方案获得疗效76.0%更好(P<0.05)。(2)观察组在嗳气、饱胀感、腹痛以及反酸等消化道症状评分上均比对照组相同评分更低,组内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3)从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上看,观察组清除率明显比对照组清除率更高(P<0.05)。(4)观察组治疗方案落实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和对照组单药治疗落实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病患均接受一年随访,观察组在病情复发情况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共有用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治疗下所取得疗效十分理想,可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减轻消化道症状的同时,可从根源上避免病情再次复发,不会增加药物副作用,安全性值得认可,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 胃炎 克拉霉素 三联疗法 治疗效果 消化的症状 安全性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在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间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索日娜 纪海静 +2 位作者 李素民 杨成亮 富翠芹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76-478,共3页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治疗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行胃镜检查及胃食管反流诊断问卷(RDQ)调查的120例汉族及120例蒙古族GERD患者,均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次口服,共6...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治疗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行胃镜检查及胃食管反流诊断问卷(RDQ)调查的120例汉族及120例蒙古族GERD患者,均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次口服,共6周。治疗2、4、6周时,以RDQ进行评分,RE患者治疗6周复查胃镜,观察胃镜下食管炎症愈合情况。结果两组口服埃索美拉唑2周后临床有效率均大于50%,但第4、6周时,蒙古族组有效率明显低于汉族组。6周后蒙古族RE患者愈合率明显低于汉族组。结论因民族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埃索美拉唑治疗效果的不同,可通过延长用药时间、调整饮食习惯来取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人种群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