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语期刊对区域国别学科智库功能的实现路径及问题
1
作者 纪秀明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1,共6页
区域国别研究丰富了外语学科的内涵,同时也促进了外语类期刊传统功能的智库性转向。本文分析“隐性功能呈现”“刊物、栏目显性设置”“‘外语+’范式”“智库学术共同体建构”等当下外语期刊智库功能实现的4种方式。同时从“期刊学术... 区域国别研究丰富了外语学科的内涵,同时也促进了外语类期刊传统功能的智库性转向。本文分析“隐性功能呈现”“刊物、栏目显性设置”“‘外语+’范式”“智库学术共同体建构”等当下外语期刊智库功能实现的4种方式。同时从“期刊学术性与智库可操作性的差异”“智库功能的倾斜与均衡”“学术话语与公共话语权力结构”等方面探讨现存的问题。本文指出,“外语核心力+国家意识+地方性+跨学科”是未来外语期刊区域国别智库功能实现的增长点与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期刊 区域国别 智库功能 实现路径
原文传递
断裂与共生:毕飞宇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非典型性
2
作者 纪秀明 李涵宇 《艺术广角》 2024年第4期125-130,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生代作家备受关注。作为代表成员,毕飞宇具有新生代作家鲜明的群体身份烙印,其作品呈现出新生代作家的典型特征,诸如对现代性话语下城市题材的关注、对性别政治与身体政治叙述的消解、书写对象个体体验的自我迁移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生代作家备受关注。作为代表成员,毕飞宇具有新生代作家鲜明的群体身份烙印,其作品呈现出新生代作家的典型特征,诸如对现代性话语下城市题材的关注、对性别政治与身体政治叙述的消解、书写对象个体体验的自我迁移等。同时,作为具有鲜明文化自省与批判意识的作家,他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新生代相断裂的非典型性:比如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批判立场、消解身体后的意义重构、对特殊群体命运的关怀等。探究这些“非典型性”,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其作品的内蕴,也有助于为新生代作家研究提供另一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新生代作家 非典型性 文化自省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与外语学科建设”十院长谈
3
作者 陈彦旭 范武邱 +8 位作者 郭英剑 何宁 蒲若茜 曲涛 尚必武 王钢 王丽丽 张智义 纪秀明 《语言教育》 2024年第3期1-26,共26页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当下我国外语学科如何发展?外语教育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守正与创新?本刊诚邀国内多位知名外语学院院长分别从学科建设、本硕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改革、学科智能平台建构、数智融合学科范式转换、国际化“在地”...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当下我国外语学科如何发展?外语教育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守正与创新?本刊诚邀国内多位知名外语学院院长分别从学科建设、本硕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改革、学科智能平台建构、数智融合学科范式转换、国际化“在地”发展模式等角度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 新技术赋能
下载PDF
论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的赓续与新变——以双雪涛为典型案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纪秀明 郑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93,共9页
当代新东北作家群赓续现代东北文学叙事传统,在新时代语境下试图重构文学与东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本文从现实主义手法、流散主题、人物设置等角度解密以双雪涛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风格的拆解和还原,探讨新东北作家... 当代新东北作家群赓续现代东北文学叙事传统,在新时代语境下试图重构文学与东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本文从现实主义手法、流散主题、人物设置等角度解密以双雪涛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风格的拆解和还原,探讨新东北作家群与现代东北叙事的因缘性和风格赓续,以及东北“新”“旧”创作代际群体的变异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凭借这种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下的东北叙事观照与重构,双雪涛等作家提供了一种进入东北叙事、致敬东北现代叙事传统的当代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北作家群 双雪涛 东北叙事 赓续 新变
下载PDF
阿特伍德小说生态叙事策略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纪秀明 赵永青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8-82,共5页
以叙事学为理论关照点,从叙事序列、叙事时空视角、生态隐喻与象征、反讽叙事等四个方面解读阿特伍德小说中的生态叙事策略,指出:阿特伍德通过多元化复合叙事序列的运用,增加了其文学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度;通过选取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 以叙事学为理论关照点,从叙事序列、叙事时空视角、生态隐喻与象征、反讽叙事等四个方面解读阿特伍德小说中的生态叙事策略,指出:阿特伍德通过多元化复合叙事序列的运用,增加了其文学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度;通过选取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提供了文学叙事新的经验和范式;通过总体性象征、情节象征和意象象征的连结复合,形成了多层次的象征艺术体系;通过意义的反讽与语言修辞手段的反讽这一双重形态,实现了生态反讽叙事。本文强调,阿特伍德正是通过上述叙事策略的使用,完成了对生态主题的表述,更为深刻地将表述与意义相融合,表现了深刻的生态人文关怀与忧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叙事 策略 序列 视角 隐喻 反讽
下载PDF
宗教神秘与世俗神秘——当代中西生态小说自然神性书写探论 被引量:6
6
作者 纪秀明 王卫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3-218,共6页
中西生态小说对自然神性进行歌颂与重蹈的不计其数。鉴于中西民族文化与宗教的差异性,西方作者与生俱有的民族宗教情怀,往往赋予自然神性以宗教虔诚与批判思辨性,其自然神性书写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宗教神秘叙事进行比较清晰的、明确... 中西生态小说对自然神性进行歌颂与重蹈的不计其数。鉴于中西民族文化与宗教的差异性,西方作者与生俱有的民族宗教情怀,往往赋予自然神性以宗教虔诚与批判思辨性,其自然神性书写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宗教神秘叙事进行比较清晰的、明确的宗教反思,以宗教层面的反思,深度思考人、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宗教进行人的自然伦理乃至道德伦理的驯化与自我规约。相比之下,中国生态小说的自然神性书写更为复杂。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往往将少数民族独特宗教意识与生态自然意识交织阐述,从而成为叙事焦点和特征性标识。同时,在中国传统实用理性文化浸濡下,巫觋、鬼神等神秘叙事大量充斥文本,自然神性常常被世俗化、功利化,直接从精神形而上层面下滑到民间世俗生活层面。不论宗教神秘还是世俗神秘,自然神性书写在中西生态文本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往往被赋予审美和文化意义,促进审美纬度的扩展,加大对自然的敬畏感,辅助生态文本主题意义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小说 神性书写 宗教 世俗
下载PDF
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16
7
作者 纪秀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57,共3页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阿特伍德的小说进行解读,揭示了其小说中所蕴涵的独特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指出:作家在小说中通过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女性与男性的对抗两个层面主题的书写,旨在探讨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人与社会之间健康、理...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阿特伍德的小说进行解读,揭示了其小说中所蕴涵的独特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指出:作家在小说中通过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女性与男性的对抗两个层面主题的书写,旨在探讨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人与社会之间健康、理想的关系,即和谐、多元并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女性 和谐
下载PDF
鲁迅与生态——创作、批判立场及其他 被引量:2
8
作者 纪秀明 李敬巍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59-362,379,共5页
鲁迅与当下日益成为显学的"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创作题材与思想内涵的批判性都涉及到对生态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通过分析鲁迅对自然生态关注的先锋性,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批判性,指出鲁迅关于生态的思考对当代中国... 鲁迅与当下日益成为显学的"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创作题材与思想内涵的批判性都涉及到对生态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通过分析鲁迅对自然生态关注的先锋性,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批判性,指出鲁迅关于生态的思考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生态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生态 批判立场
下载PDF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1979-2008)——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 被引量:19
9
作者 纪秀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5-61,共7页
本研究基于语料库,运用科技文献引用分析理论与方法,从文献学的角度,对1979年至2008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细致的统计与分析,通过文献数据统计以及归类,宏观俯瞰目前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 本研究基于语料库,运用科技文献引用分析理论与方法,从文献学的角度,对1979年至2008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细致的统计与分析,通过文献数据统计以及归类,宏观俯瞰目前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研究 数据统计 现状与启示
下载PDF
论马克思理论对西方生态批评观之伦理修正 被引量:6
10
作者 纪秀明 柴文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5-440,共6页
20世纪新兴的西方生态批评,颠覆了现代性理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在伦理层面高蹈自然复魅。然而,这一自然伦理关系界定也不断受到自身内部的理论代谢更替及外部理论界的质疑、冲击与补充。中国叙事文本操作实践层面的意义旁出,也挑战... 20世纪新兴的西方生态批评,颠覆了现代性理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在伦理层面高蹈自然复魅。然而,这一自然伦理关系界定也不断受到自身内部的理论代谢更替及外部理论界的质疑、冲击与补充。中国叙事文本操作实践层面的意义旁出,也挑战了英美后现代既有生态伦理秩序规约的合法性。以中西文本中自然、生存及国家伦理之博弈为文本案例,探讨生态伦理观在差异社会语境下的自我调适,以及马克思理论对西方生态批评"伦理观"的中国修正问题。西方生态批评的伦理观在中国的阐释需要本土修正与补充,融合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发展国情的有机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当代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 生态批评 伦理修正
下载PDF
民族性、历史观与人民美学——新时期文艺的人民立场及叙事刍议 被引量:4
11
作者 纪秀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29,共8页
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发展历程以及西方文艺批评中国适用性和辩证批判性,要求我们对文艺立场与文艺中国化建构方法做深入思考。围绕民族性、历史观以及美学等重要问题,新时期文艺如何有效坚守人民立场?在文艺的民族性上,要厘清民间的、民... 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发展历程以及西方文艺批评中国适用性和辩证批判性,要求我们对文艺立场与文艺中国化建构方法做深入思考。围绕民族性、历史观以及美学等重要问题,新时期文艺如何有效坚守人民立场?在文艺的民族性上,要厘清民间的、民族性的辩证关系,分析叙事手法的民间形式与内容人民性的辩证关系,强调人民立场对文艺民族性重建的必然。在历史观上,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人民历史唯物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认同作为手法的微观历史叙事的文学性价值同时,强调对人民史观的坚守。在美学上,除了延续传统人民美学的应有内涵外(民间的、社会现实主义原则的等),人民立场的美学应以"真善美"为标准,呼唤"崇高美学"的回归与重构,以"善美""大制"等民族传统美学观证名与加权新时期"崇高"美学凝聚力与向心力,并注意甄别与批判部分西方后现代庸俗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立场 民族性 历史观 审美
下载PDF
近十年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学术态势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纪秀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基于比较与数据统计方法、旨在对当代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态势与转向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近十年中国知网生态批评数据,并对照前三十年(1979-2009)的生态批评数据,对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提出近十年生态批评中国学术态势... 基于比较与数据统计方法、旨在对当代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态势与转向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近十年中国知网生态批评数据,并对照前三十年(1979-2009)的生态批评数据,对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提出近十年生态批评中国学术态势的四个转向:1)深层议题转向;2)前沿热点转向;3)中国经验与话语主体意识的勃兴;4)哲学、社会学转向。本研究进而对中国生态批评的未来进行方向预测,即前沿性、社会化、中国化(传统资源回溯与意识形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中国 态势 转向
下载PDF
想象与抵牾:生态视角中的文学荒野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3
13
作者 纪秀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42,共7页
在美国生态思想史与文学史上,"荒野"经常以文学隐喻的方式进入政治与民族国家构建想象。事实上,除却政治与文化隐喻功能,在本体论意义上,荒野也承载着丰富的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宇宙关系的辩证性哲学思想。浪漫主义乃至之后的... 在美国生态思想史与文学史上,"荒野"经常以文学隐喻的方式进入政治与民族国家构建想象。事实上,除却政治与文化隐喻功能,在本体论意义上,荒野也承载着丰富的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宇宙关系的辩证性哲学思想。浪漫主义乃至之后的荒野叙事,在预设了对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双重反抗的同时,也体现了自然对个体的心灵照拂;而自然作为心灵应许之地,其脱离实践的空想性与唯心性无法遮蔽。爱默生试图将自然美学与道德结合,将美复归于对宇宙真善的把握,这种思维对后现代的生态伦理学具有启示意义,但他期冀以荒野神秘主义与"超灵"来实现主客观、信仰与道德的统一,却无法突破唯心的宿命。本文指出,生态批评重启了对荒野主体意义与功能的认同之旅。虽然在路上的"荒野"对主体与实践关系的想象依然充满抵牾,生态批评时刻以理论内部自我对撞、自新与自反,昭示着不可阻挡的从日趋社会化与世俗化的荒野美学到实践美学之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野 想象 抵牾 主体 生态 现代启示
下载PDF
当代学术期刊生态危机与儒学伦理制衡 被引量:2
14
作者 纪秀明 杨晓丽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分析当代学术期刊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原因存在种种生态危机,探讨儒学伦理对学术期刊生态危机的理论制衡以及具体的操作策略,以期建立相对平衡、协调共进的高校学术期刊生态系统。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生态危机 儒学伦理
下载PDF
论儒家伦理对当代编辑出版管理的启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纪秀明 张春斌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文章将传统儒家伦理与西方现代出版管理模式相结合,从树立"和谐伦理观"、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仁爱与诚信等伦理因素的现代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儒家伦理对当代出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和谐伦理观"对编辑出版管理中... 文章将传统儒家伦理与西方现代出版管理模式相结合,从树立"和谐伦理观"、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仁爱与诚信等伦理因素的现代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儒家伦理对当代出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和谐伦理观"对编辑出版管理中人与人、人与价值利益、人与生态的矛盾关系都起到调和作用,并指出儒家伦理中的仁爱、"礼"、诚信等道德因素可契合并丰富当代编辑出版管理理论,以儒家德治为中心的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结合是现代编辑出版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编辑出版管理 伦理科学
下载PDF
学术期刊数字版权盈利/分成模式探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纪秀明 张春斌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77-80,共4页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学术期刊电子版权模式成为一项重要的盈利模式。本文梳理分析了参与大型网络期刊库、自建网站与主页、手机阅读、电子杂志阅读等当前几种典型的电子版权盈利/分成方式,并针对目前电子版权模式及分成过程中存...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学术期刊电子版权模式成为一项重要的盈利模式。本文梳理分析了参与大型网络期刊库、自建网站与主页、手机阅读、电子杂志阅读等当前几种典型的电子版权盈利/分成方式,并针对目前电子版权模式及分成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配套滞后、第三方监管不组、版权分成不合理、电子版权授权事故等问题,提出加大与完善宏观法律法规建设、明确邀约、细化合同、第三方监管、授权前移、提倡独家合作模式等应对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数字版权 盈利/分成
下载PDF
“大连作家群”命名依据及意义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纪秀明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528-530,547,共4页
近年来,大连作家崛起于中国文坛,形成了一个富有成就、特色和内涵的作家群。通过对"大连作家群"之形成、基于地域风格的文本题材同一性和作家普遍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三大要素的分析,论证了"大连作家群"命名的科学性... 近年来,大连作家崛起于中国文坛,形成了一个富有成就、特色和内涵的作家群。通过对"大连作家群"之形成、基于地域风格的文本题材同一性和作家普遍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三大要素的分析,论证了"大连作家群"命名的科学性。"大连作家群"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区域文学内涵,也为文化基壤相对薄弱地区提供了促进文学文化良性互动、增强整体城市文化实力的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作家群 地域性 命名 意义
下载PDF
数字化学术期刊商业模式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纪秀明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83-85,共3页
尽管期刊(包含学术期刊)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目前学术期刊因受众面的局限,其数字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以商业模式为突破口,对数字化学术期刊现存主要商业模式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模式增长点进行梳理... 尽管期刊(包含学术期刊)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目前学术期刊因受众面的局限,其数字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以商业模式为突破口,对数字化学术期刊现存主要商业模式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模式增长点进行梳理,对数字化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作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数字化 商业模式
下载PDF
简论学术期刊版权经营的创新模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纪秀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9-40,共2页
在日益信息化、合作化的时代背景下,版权经营被作为出版机构的战略核心而被关注。针对目前学术期刊版权经营模式相对滞后的现状,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积极探索学术期刊版权经营的创新模式,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版权 经营 创新
下载PDF
大连作家群区域性特征生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纪秀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80-83,共4页
近30年来大连作家写作在体现了各自的价值理念与审美追求的基础上,突出反映了作家群体在主题、风格、叙述策略上的"群体性"区域特征。具体从文化场域、文本场的趋同性与互文性、权力话语的导向(意识形态和传媒的导向功能)深... 近30年来大连作家写作在体现了各自的价值理念与审美追求的基础上,突出反映了作家群体在主题、风格、叙述策略上的"群体性"区域特征。具体从文化场域、文本场的趋同性与互文性、权力话语的导向(意识形态和传媒的导向功能)深入探讨其区域性特征的生成机制,以期促进区域文化创作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作家群 区域性特征 生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