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模型不同抗凝策略比较
1
作者 续国武 王晋祥 +2 位作者 靳衡 柴艳芬 李大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抗凝策略(比伐卢定与普通肝素)在兔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比伐卢定组和普通肝素组,每组6只。复制窒息型心脏骤停模型,随后启动体外心肺复苏,并分别... 目的比较不同抗凝策略(比伐卢定与普通肝素)在兔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比伐卢定组和普通肝素组,每组6只。复制窒息型心脏骤停模型,随后启动体外心肺复苏,并分别给予比伐卢定和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收集实验动物实验前基线资料、体外膜肺氧合后12和24 h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及出血情况,计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异系数和APTT达标率。通过比较相关结果验证不同抗凝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两组动物实验前基线心率、平均动脉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APTT、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物ECPR后12、24 h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物出血及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肝素组相比,比伐卢定组APTT变异系数降低(P<0.05),APTT达标率升高(P<0.05)。结论兔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模型中,比伐卢定抗凝策略的有效性较普通肝素高,安全性差异不显著,可作为普通肝素的一种新型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体外心肺复苏 普通肝素 比伐卢定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猪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后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晋祥 续国武 +2 位作者 靳衡 贺斌 柴艳芬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8-971,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猪心脏骤停(CA)体外心肺复苏(ECPR)后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巴马香猪分为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每组4只。常温组和亚低温组经右心室诱颤建立CA模型,随后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猪心脏骤停(CA)体外心肺复苏(ECPR)后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巴马香猪分为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每组4只。常温组和亚低温组经右心室诱颤建立CA模型,随后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ECPR,常温组目标体温37℃,亚低温组目标体温34℃,对照组仅进行造模常规置管。24 h后处死动物,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常温组和亚低温组PT、APTT、TT、FIB、D-D、TNF-α及IL-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亚低温组各指标低于常温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猪CA经ECPR后凝血功能,并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从而减轻ECPR相关并发症及炎症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心脏骤停 体外心肺复苏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猪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后免疫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王晋祥 续国武 +3 位作者 王太兰 王乐 靳衡 柴艳芬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MHT)对猪心脏骤停(CA)体外心肺复苏后免疫及神经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巴马香猪分为假手术(Sham)组、常温治疗(NT)组和MHT组,每组6只。NT组和MHT组经右心室诱颤建立CA模型,随后采取体外心...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MHT)对猪心脏骤停(CA)体外心肺复苏后免疫及神经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巴马香猪分为假手术(Sham)组、常温治疗(NT)组和MHT组,每组6只。NT组和MHT组经右心室诱颤建立CA模型,随后采取体外心肺复苏及体温管理,NT组目标体温37℃,MHT组目标体温32~36℃,Sham组仅进行造模常规置管,目标体温37℃。MHT组复温后对各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随后处死动物并采集静脉血,检测脑损伤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与Sham相比,NT组与MHT组NDS评分升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与NT组相比,MHT组NDS评分降低,NSE和S100B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P<0.05);各组间IgM、IgA、IgG及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猪CA体外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减轻脑损伤,且对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人工 猝死 心脏 心肺复苏术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S100钙结合蛋白β亚基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谵妄症的发病率及其原因 被引量:17
4
作者 续国武 郑锴 张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调查食管癌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并对其发病原因进行进一步探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0-01/2012-12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行食管切除术的124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调查食管癌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并对其发病原因进行进一步探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0-01/2012-12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行食管切除术的124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4例患者中有60例(48.4%)发生了术后谵妄.结果表明高龄(P=0.007)、既往相关精神疾病史(P=0.0001)、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P=0.0001)、术后延长ICU住院时间(P=0.0001)、术后延长经口禁食水时间(P=0.0001)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P=0.002)均与术后谵妄明显相关.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谵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术后谵妄的发生与高龄、既往相关精神疾病史、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术后延长ICU住院时间、术后延长禁食水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术后谵妄 发病率 原因
下载PDF
早期多指标监测预测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
5
作者 续国武 王晋祥 靳衡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74-1679,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β蛋白(S100β)、头颅CT灰质/白质比例(GWR)及三者联合对心脏骤停后脑损伤(PCA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136例心脏骤停复苏后住院患者,依据...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β蛋白(S100β)、头颅CT灰质/白质比例(GWR)及三者联合对心脏骤停后脑损伤(PCA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136例心脏骤停复苏后住院患者,依据出院时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CPC)分级分别纳入预后良好组(96例)和预后不良组(40例),比较2组人口学资料、复苏资料及入院24 h内NSE、S100β、GWR水平,应用修正Poisson回归探讨影响PCABI患者神经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NSE、S100β、GWR及三者联合预测神经预后的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AUC的统计学差异。结果NSE、S100β、GWR、冠心病史、APACHEⅡ评分、CA至CPR时间、复苏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为PCA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NSE及S100β水平明显升高,GW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E、S100β、GWR预测神经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905(0.851,0.959)、0.876(0.797,0.956)、0.842(0.754,0.930),截断值分别为26.75 ng/mL、1.35 ng/mL和1.195,三者联合预测神经预后不良的AUC为0.982(0.961,1.000),明显高于任意单一指标(P=0.0014,0.0016,0.0028)。结论早期监测NSE、S100β、GWR能有效预测PCABI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三者联合可明显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血清S100Β蛋白 头颅CT灰质白质比例 神经预后
原文传递
基于国产ECMO的急诊ECPR成功救治STEMI合并反复室颤1例
6
作者 续国武 王晋祥 +5 位作者 靳衡 华罗刚 王力军 柴艳芬 樊毫军 侯世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80-981,共2页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导致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及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发生率约...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导致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及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发生率约占6%~8%,由此引发的心原性休克是STEMI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全球注册统计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30 d病死率高达40%~4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原性休克 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动过速 STEMI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