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体和椎间盘矢状面形态学改变对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影响
1
作者 何守玉 李海东 +2 位作者 闵继康 罗盛昌 戴季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矢状面胸腰椎/腰椎后凸角(kyphosis angle,KA),评估顶椎(apex vertebral,AV)及顶椎上下各2个椎体(AV-1,AV-2,AV+1,AV+2)与椎间盘(AV-1D,AV-2D,AV+1D,AV+2D)的高度及楔变参数,包括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H),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楔变率(ratio of vertebral wedging,RVW);椎间盘前缘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椎间盘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e angle,DWA),椎间盘楔变率(ratio of disc wedging,RDW),椎间盘贡献率(DWA/KA)。结果:所纳入患者KA为(44.2±19.1)°,后凸节段内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椎体后缘高度(P<0.05),提示椎体发生不同程度楔形变;而后凸节段内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凸节段内椎体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14.98±10.95)%/(14.21±8.08)%,AV-1(21.08±12.39)%/(18.09±7.38)%,AV(26.94±11.94)%/(25.52±8.64)%,AV+1(24.19±8.42)%/(20.82±8.69)%,AV+2(20.56±7.80)%/(15.60±9.71)%,椎体总贡献率为(94.23±22.25)%;后凸节段内椎间盘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D(2.88±2.57)%/(5.27±4.11)%,AV-1D(1.98±1.41)%/(2.29±2.16)%,AV+1D(-5.54±3.75)%/(-0.57±0.46)%,AV+2D(-8.27±4.62)%/(-1.22±1.11)%,椎间盘总贡献率(5.77±4.79)%,且顶椎贡献率明显大于邻近椎体贡献率(P<0.05)。结论:椎体楔形变及椎间盘塌陷共同构成了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状态。就对后凸贡献率而言,椎体形态改变对后凸的贡献要远超椎间盘的贡献,且顶椎的楔形变对胸腰椎/腰椎后凸的贡献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后凸畸形 胸腰椎 腰椎 椎体楔形变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孟庆溪 王伟恒 +5 位作者 孟庆美 孙子杰 罗盛昌 余将明 席焱海 叶晓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33-943,共11页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转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基因的SD大鼠10只...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转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基因的SD大鼠10只,体重55.6±4.2(50~60)g,通过改良全骨髓贴壁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进行并进行细胞纯度和分化能力鉴定。应用0、10、50、100、200和300μM的二氯化钴(CoCl2)低氧预处理BMSCs后,通过CCK-8法检测低氧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血清剥夺培养0、6、12和24h后,流式细胞法检测血清剥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低氧对BM-MSCs培养6、12、24h后细胞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法检测低氧对细胞凋亡的影响,PCR法检测相关分子通路,找出合适的低氧处理条件。体内实验,使用Allen法垂直打击建立SCI模型,实验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对照组)、C组(BMSCs组)和D组(H-BMSCs组)(n=20)。A组的大鼠进行外科手术,但不锤击脊髓,B、C和D组均进行锤击脊髓行SCI造模和蛛网膜下腔注射注射生理盐水和低氧预处理前后的BMSCs。通过术前,术后1、3、7、10、14、21、28天BBB评分研究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术后72h免疫荧光染色法确定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和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术后72h和28d HE染色评估脊髓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CCK-8结果表明CoCl2浓度越高对BMSCs增值能力抑制越大,100μM CoCl2培养24h可以明显降低BMSCs增殖(P<0.05),提高BMSCs的凋亡(P<0.05),但能够显著增强预处理后BMSCs 6和12h后的细胞迁移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细胞血清剥夺培养24h后细胞凋亡率(P<0.05)。动物实验,与B组相比,C组的治疗可显著提高14d、21d和28d的BBB评分(P<0.05)。D组的BBB评分在21d和28d时明显高于C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BMSC移植可以显著减少脊髓损伤部位细胞死亡,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而与C组相比,D组中的脊髓病理学损伤更轻微。细胞移植72h后,在C组和D组中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且绿色荧光的细胞数量D组(254.0±35.5)中明显高于C组(143.2±22.3,P<0.05)。SCI 72h后Iba-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B组(759.0±114.3)相比,BMSC(544.8±37.1)和D组(422.4±56.0)小胶质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且D组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能力更强(P<0.05)。结论:低氧预处理BMSCs通过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增强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能力,提高了SCI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机制为低氧预处理能够增强细胞的抗损伤和迁移能力,是一种提高BMSCs移植治疗SCI疗效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干细胞治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低氧 凋亡 迁移 小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提高成品轴承洁净度的“好帮手”
3
作者 罗盛昌 《现代零部件》 2007年第2期84-85,共2页
洁净度是影响轴承振动的因素之一 振动是轴承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所以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影响轴承振动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以深沟球轴承为例,第一类为沟道、钢球和保持架不是理想表面而形成的振动,第二类是轴承内异物造成的... 洁净度是影响轴承振动的因素之一 振动是轴承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所以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影响轴承振动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以深沟球轴承为例,第一类为沟道、钢球和保持架不是理想表面而形成的振动,第二类是轴承内异物造成的振动。轴承内异物的来源有两个,一是轴承零件加工过程中残存的磨粒、金属微粒和其他脏物以及轴承装配过程中带入的脏物;二是所涂防锈油或所加润滑脂中的异物。由此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轴承 洁净度 轴承振动 深沟球轴承 性能指标 加工过程 轴承零件 装配过程
下载PDF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伸缩缝施工技术剖析
4
作者 罗盛昌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第32期0126-0127,共2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于施工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适当优化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伸缩缝施工技术对于公路桥梁工程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深入了解这项施工技术,避免其对公路桥梁工程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于施工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适当优化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伸缩缝施工技术对于公路桥梁工程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深入了解这项施工技术,避免其对公路桥梁工程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公路桥梁工程伸缩缝施工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深入分析伸缩缝施工技术,避免施工过程出现安全隐患,从而提高伸缩缝施工技术水平,保证整项工程的质量和车辆的通行安全,促进公路桥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桥梁工程 施工技术 伸缩缝 应用
下载PDF
骨化相关基因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施强慧 董敏杰 +5 位作者 徐辰 罗盛昌 吴晓东 刘洋 陈华江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35-139,共5页
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是下腰痛及颈肩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DD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包括基因因素、代谢和生物力学损伤等。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会通过应力失衡、血供障碍、... 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是下腰痛及颈肩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DD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包括基因因素、代谢和生物力学损伤等。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会通过应力失衡、血供障碍、免疫反应、炎性因子介导等相关因素进一步导致相应症状及疾病的发生,而这些过程都与炎性因子密切相关[1]。炎性因子引起炎症级联反应放大,并趋化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T 细胞、B 细胞等免疫细胞沿浓度梯度聚集于椎间盘,释放炎性介质,进一步加剧IDD[2]。然而炎症作为已知的影响椎间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具体下游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Runx2、BMP2、AGE-RAGE、IBSP 等骨化相关基因在IDD中起重要作用[3-5],认为骨化相关基因及通路可能参与炎症调控IDD的机制中。本文就近年关于BMP2、Runx2、糖基化终末产物(AGE)-RAGE、IBSP 等骨化相关基因在IDD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IDD相关疾病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椎间盘退行性变 综述文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