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香型金萱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理化成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玲玲 梁光志 +4 位作者 冯红钰 覃仁源 王云仙 赵云雄 罗莲凤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4期74-80,共7页
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增加晒青、摇青工序,对关键加工工序样品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鲜叶至揉捻阶段,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可溶性糖与蛋白质含量在鲜叶... 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增加晒青、摇青工序,对关键加工工序样品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鲜叶至揉捻阶段,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可溶性糖与蛋白质含量在鲜叶中均是最高的,分别为21.68%、31.56 mg/g、22.65 mg/g。整个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稳定,茶多酚含量逐渐降低,蛋白质含量变化不规律。晒青与摇青茶样中黄酮含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53.36、148.99 mg/g。茶样中儿茶素类物质以酯型儿茶素为主,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最高,其次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鲜叶至摇青阶段,EGCG含量增加,摇青结束后,其含量逐渐减少。咖啡碱是主要的嘌呤生物碱成分,揉捻工序中含量最高(4.17%),鲜叶中含量最低(3.63%)。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金萱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理化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主要是由嘌呤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萱红茶 花香型 理化成分 加工过程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白毫早绿茶加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罗莲凤 孙宁静 覃振师 《中国热带农业》 2016年第1期63-64,共2页
白毫早是优良早芽茶树品种,2004年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引种试种,经过多次试验开发了高档绿茶产品白毫早。本文叙述了白毫早加工绿茶的关键工艺技术。
关键词 白毫早 绿茶 加工技术
下载PDF
不同烘干处理对‘白毫早’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罗莲凤 孙宁静 覃振师 《中国园艺文摘》 2015年第11期39-40,共2页
在干燥过程中,在湿热作用下绿茶的叶绿素受到破坏,影响绿茶的外形和色泽,同时芳香物种类和含量的变化决定茶叶香气。试验设置3个不同烘干处理,对‘白毫早’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火温度90℃,时间30 min;足火60℃,时间50... 在干燥过程中,在湿热作用下绿茶的叶绿素受到破坏,影响绿茶的外形和色泽,同时芳香物种类和含量的变化决定茶叶香气。试验设置3个不同烘干处理,对‘白毫早’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火温度90℃,时间30 min;足火60℃,时间50 min品质表现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毫早’绿茶 烘干 感官品质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山楂叶代用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玲玲 覃仁源 +6 位作者 罗莲凤 冯红钰 刘汉焱 李子平 莫小燕 冯兰 梁光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7-227,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山楂叶代用茶品质的影响,筛选出较适宜加工工艺,为山楂叶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山楂(小叶种)1芽2、3叶为试材,采用直接烘干、绿茶、白茶和红茶4种加工工艺制成山楂叶代用茶,分别从理化... 【目的】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山楂叶代用茶品质的影响,筛选出较适宜加工工艺,为山楂叶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山楂(小叶种)1芽2、3叶为试材,采用直接烘干、绿茶、白茶和红茶4种加工工艺制成山楂叶代用茶,分别从理化成分、感官品质及挥发性成分3方面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山楂叶代用茶品质的影响。【结果】山楂叶绿茶中水浸出物、总糖、总酸和总酚含量均最高,分别为42.23%、424.24 mg/g、1.96%和59.62 mg/g;山楂叶白茶中总黄酮和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7.72 mg/g和77.21μmol/g;山楂叶红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48.12 mg/g。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水浸出物、总糖、总酸、总酚、总黄酮和氨基酸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水浸出物、总酸、总酚、总黄酮均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水浸出物、总酚含量与滋味呈正相关,水浸出物含量与香气呈负相关。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山楂叶绿茶综合得分最高,其次是山楂叶白茶。由感官品质分析结果可知,山楂叶白茶和山楂叶绿茶滋味爽甜,香气鲜悦,汤色橙黄明亮,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90.15和89.90分,总体表现较好。4类山楂叶代用茶鉴定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和烯烃类为主,山楂叶白茶中醛类、酮类和酯类相对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8.93%、16.87%和17.65%。4类山楂叶代用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含量较高的成分有2-己烯醛、壬醛、苯甲醛、苯乙酮、水杨酸甲酯、α-法呢烯等。【结论】绿茶和白茶工艺较适宜山楂叶代用茶的制备。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山楂叶代用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 代用茶 加工工艺 挥发性成分 理化成分 感官品质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罗莲凤 马仙花 +7 位作者 梁光志 蓝庆江 冯红钰 刘汉焱 周宁 莫小燕 覃杰凤 唐君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7-850,共4页
【目的】筛选出桂热2号白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桂热2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形美质优白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热2号鲜叶单芽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和新工艺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 【目的】筛选出桂热2号白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桂热2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形美质优白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热2号鲜叶单芽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和新工艺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白茶条索稍紧,有毫香,带青气,滋味纯和;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白茶,青气消失,毫香浓、持久,条索紧,形似月芽,白毫显,滋味醇厚、甜爽,且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4项常规成分均高于传统工艺,其含量分别为5.04%、33.00%、4.57%和42.55%。【结论】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影响明显,以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桂热2号白茶品质最优、形质俱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桂热2号 加工工艺 感官品质 品质成分
下载PDF
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加工金毫红茶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罗莲凤 冯红钰 +4 位作者 梁光志 马仙花 刘汉焱 周宁 韦持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95-96,共2页
为了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茶的品质及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的综合效益,采用桂热2号鲜叶为原料,将轻晒青、轻摇青、分段干燥方法与红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并对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加工出形美质优的金毫红茶产品。
关键词 桂热2号 金毫红茶 加工
下载PDF
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罗莲凤 梁光志 +7 位作者 蓝庆江 马仙花 冯红钰 刘汉焱 周宁 莫小燕 殷富群 韦持章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9-241,共3页
以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绿茶、红茶和白茶,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方法,评价桂热2号的适制性。结果表明,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适制性广,加工绿茶条直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加工红茶汤色红亮,甜毫香明显,滋味醇爽;加... 以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绿茶、红茶和白茶,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方法,评价桂热2号的适制性。结果表明,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适制性广,加工绿茶条直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加工红茶汤色红亮,甜毫香明显,滋味醇爽;加工白茶形似月芽,滋味清甜醇,香高带毫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桂热2号 适制性
下载PDF
做青工艺对花香型工夫红茶黄观音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罗莲凤 梁光志 +4 位作者 莫小燕 冯红钰 刘汉焱 李子平 陈爱月 《中国热带农业》 2016年第6期77-78,66,共3页
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加工工艺,是形成乌龙茶花果香的关键工艺。本试验以茶树品种黄观音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关键工艺制作红茶,研究做青工艺对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轻做青有利于花香的形成,提高黄观... 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加工工艺,是形成乌龙茶花果香的关键工艺。本试验以茶树品种黄观音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关键工艺制作红茶,研究做青工艺对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轻做青有利于花香的形成,提高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青 做青 花香型 黄观音红茶
下载PDF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被引量:7
9
作者 罗莲凤 韦锦坚 +3 位作者 韦雪英 莫克 陆雄伟 曾志云 《茶叶通讯》 2006年第3期35-36,共2页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无公害茶园建设。
关键词 无公害茶叶 茶园管理 茶叶加工 贮藏
下载PDF
4个乌龙茶品种在广西西南部适制花香型红茶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罗莲凤 梁光志 +4 位作者 阳景阳 冯红钰 莫小燕 刘汉焱 李子平 《中国园艺文摘》 2017年第12期18-19,27,共3页
以乌龙茶品种为原料,将乌龙茶晒青、做青工艺与传统红茶工艺相结合,总结广西西南部4个花香型红茶加工关键技术。
关键词 乌龙茶品种 花香型红茶 加工技术
下载PDF
花香型工夫红茶黄观音加工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莲凤 梁光志 +4 位作者 莫小燕 冯红钰 刘汉焱 李子平 陈爱月 《中国园艺文摘》 2017年第1期219-220,共2页
本试验以茶树品种黄观音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做青关键工艺制作红茶,研制的黄观音红茶具有花香明显、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的品质特点。
关键词 晒青 做青 花香型 黄观音红茶
下载PDF
甘蔗宿根矮化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简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莲凤 韦持章 唐君海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6期25-27,共3页
甘蔗宿根矮化病(Clavibacter xyli subsp.xyliDavis et al.)是甘蔗的主要病害之一,于1944~1945年首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甘蔗品种Q28上发现[1]。我国1986年确诊存在RSD之后,广东[2]、福建[3]、广西[4]曾对全省蔗区进行普查,
关键词 甘蔗宿根矮化病 检测技术 甘蔗品种 昆士兰州 澳大利亚 RSD 病害 确诊
下载PDF
龙州茶区引种桂香22号种植表现及适制性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莲凤 梁光志 +4 位作者 陈远权 冯红钰 莫小燕 刘汉焱 李子平 《中国园艺文摘》 2017年第11期220-221,共2页
从广西北部桂林市引种茶树品种桂香22号到广西西南部龙州县,经多年观察,茶树品种桂香22号能适应广西龙州县环境,丰产性较好,发芽早开采早;并根据桂香22号特征特性,探索绿茶和红茶加工工艺技术。
关键词 桂香22号 绿茶 红茶 适制性
下载PDF
菠萝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8
14
作者 覃杰凤 罗莲凤 阳艳华 《南方园艺》 2012年第2期21-22,共2页
本文从园地选择、良种选择、种苗繁育、建园、合理施肥、整形修剪、促花、疏果保果、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阐述菠萝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菠萝蜜 丰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桂热2号红茶冷冻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阳景阳 罗莲凤 +5 位作者 骆妍妃 陈远权 李子平 冯红钰 覃宏宇 韦锦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97-104,共8页
鉴定分析冷冻干燥、热风干燥桂热2号红茶香气成分及内含物差异,探索冷冻干燥关键工艺参数对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鉴定不同干... 鉴定分析冷冻干燥、热风干燥桂热2号红茶香气成分及内含物差异,探索冷冻干燥关键工艺参数对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鉴定不同干燥处理红茶的香气成分,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评价香气成分贡献度,确定关键风味组分;结合感官审评、香气评价和内含物差异分析,对桂热2号红茶进行综合评价。共鉴定出37种香气成分,咖啡因、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芳樟醇为关键风味组分(OAV>1),2-甲基丁醛、异丁醛、香叶醇、苯乙醛、二甲基硫、水杨酸甲酯等为修饰性风味组分(0.1<OAV<1);冷冻干燥处理能较大程度保留红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等内含物质,并且在外形、汤色和易泡性上优于热风干燥处理,但在香气评价、节约成本上稍差。GC-MS结合OAV法能实现红茶香气的鉴别与评价;烘干+提香工艺红茶(HD2)综合评价最好;该研究的一种冷冻干燥+提香工艺(FD4)解决了冻干红茶青味重的问题,可运用于特色红茶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热2号红茶 冷冻干燥技术 香气成分 气味活度值 儿茶素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的桂热2号红茶香气成分分析及判别 被引量:12
16
作者 阳景阳 李子平 +6 位作者 陆金梅 何文 冯红钰 刘汉焱 徐冬英 梁光志 罗莲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67-73,87,共8页
目的:对不同干燥方式的桂热2号红茶主要香气成分进行辨识鉴定,实现对红茶干燥方式的判别。方法:制作桂热2号冷冻干燥(D组)、热风干燥(H组)、日晒干燥(S组)、冻干+热风干燥(DH组)红茶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技术鉴定... 目的:对不同干燥方式的桂热2号红茶主要香气成分进行辨识鉴定,实现对红茶干燥方式的判别。方法:制作桂热2号冷冻干燥(D组)、热风干燥(H组)、日晒干燥(S组)、冻干+热风干燥(DH组)红茶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技术鉴定香气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感官审评评价香气特征;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组间差异化分析;结合聚类分析(HCA)进行红茶的干燥方式鉴别。结果:共鉴定出36种香气成分,其中12种成分构成了桂热2号红茶花果甜香的基底;PCA模型得到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解释率R^2X=82.2%,咖啡因、橙花醇、芳樟醇等9种成分对成分组的影响较大;OPLS-DA分析对于DH组与H组间模型拟合度较差,其他组间均具有良好的拟合度,D组与DH组差异成分为咖啡因、芳樟醇等,D组与H组为咖啡因、橙花醇等,D组与S组为咖啡因、橙花醇等,DH组与S组间为芳樟醇、橙花醇等,H组与S组间为苯甲醇等;HCA聚类分析结果为除DH组与H组间判别精度不高,其他组间都能实现判别。结论:GC-MS结合PCA、OPLS-DA、HCA分析能基本实现对多种干燥方式红茶的鉴定、区分和判别,综合评价冻干+热风干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热2号红茶 干燥 香气成分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广西崇左市野生山黄皮种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覃振师 韦持章 +5 位作者 何铣扬 罗莲凤 王文林 郑树芳 邱文武 覃杰凤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8-139,共2页
介绍了崇左市山黄皮种质资源概况和山黄皮的生物学特征,通过对广西崇左市野生山黄皮资源的调查,收集引进50份野生山黄皮种质资源,从中选出可在生产上应用的6个优良单株,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崇左市山黄皮资源的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山黄... 介绍了崇左市山黄皮种质资源概况和山黄皮的生物学特征,通过对广西崇左市野生山黄皮资源的调查,收集引进50份野生山黄皮种质资源,从中选出可在生产上应用的6个优良单株,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崇左市山黄皮资源的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山黄皮市场;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推广;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加强山黄皮保鲜和产品深加工的研究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黄皮 种质资源 调查 开发利用
下载PDF
花香型黄观音红茶加工技术及内含物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阳景阳 冯红钰 +4 位作者 何文 徐冬英 梁光志 罗莲凤 李子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4期155-157,共3页
[目的]从内含物角度研究花香型黄观音红茶的新型加工技术。[方法]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运用于黄观音红茶制作中,茶样通过茶叶内含物检测、GC-MS测香气成分与感官审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新工艺制作的黄观音红茶具有花香明显... [目的]从内含物角度研究花香型黄观音红茶的新型加工技术。[方法]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运用于黄观音红茶制作中,茶样通过茶叶内含物检测、GC-MS测香气成分与感官审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新工艺制作的黄观音红茶具有花香明显、滋味醇和甘甜的特点,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具弱木香的(E)-呋喃芳樟醇氧化物、具强花果香的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具玫瑰花香的苯乙醇及香叶醇的含量均较传统工艺有所提升,且酚氨比较低。[结论]采用新工艺制作的黄观音红茶品质优于传统工艺黄观音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观音红茶 做青 茶叶内含物 香气成分 检测分析
下载PDF
不同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玲玲 梁光志 +6 位作者 张秀芬 冯红钰 罗莲凤 覃仁源 李子平 莫小燕 刘汉焱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4-1342,共9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不同品种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紫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乌牛早、南山白毛和紫娟3种茶树品...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不同品种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紫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乌牛早、南山白毛和紫娟3种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制成的4类茶样[直接烘干茶(对照)、绿茶、白茶、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乌牛早绿茶感官品质综合表现最佳,总分为90.65分。从12个茶样中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和醛类在香气成分含量及种类上占据主导地位,酯类、烯烃类、酮类和其他类的种类及含量均较少。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84.37%(乌牛早对照)和13.44%(乌牛早红茶)。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脱氢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苯甲醛和水杨酸甲酯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β-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低,脱氢芳樟醇和烯烃类物质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β-芳樟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紫娟>南山白毛,相对含量最高为54.05%(乌牛早对照),最低为19.10%(南山白毛绿茶);氧化芳樟醇(呋喃型)在南山白毛茶样中相对含量较高,其中在南山白毛白茶与南山白毛红茶中相对含量相差较小;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香叶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南山白毛>紫娟,相对含量最高为6.39%(乌牛早红茶),最低为1.76%(紫娟白茶);醛类在紫娟茶样中总含量相对较低。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26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共有香气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受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的影响,12个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茶类中含量也有所不同。乌牛早紫芽用于制备绿茶具有一定优势,而南山白毛紫芽与紫娟紫芽均适合用于制备白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芽 香气成分 加工工艺 茶树品种 感官审评
下载PDF
无公害茶园施用复合微生物肥试验
20
作者 罗莲凤 韦雪英 +2 位作者 韦锦坚 莫克 曾志云 《广西热带农业》 2006年第5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肥 无公害茶园 肥效试验 施用 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茶叶 科技示范基地 茶树品种 可持续发展 无公害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