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核糖核酸酶III基因结构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翁少萍 邓敏 +3 位作者 何建国 吕玲 何华虹 龙綮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7-551,共5页
测定了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ISKNV)核糖核酸酶III(RNaseIII)基因的核苷酸全序列。该基因完整读码框为 771bp ,GC含量为 5 2 .5 3% ,编码一个长为 2 5 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2 8.9kD的推定蛋白。其上下游序列各有一个TATAbox ,终止子下... 测定了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ISKNV)核糖核酸酶III(RNaseIII)基因的核苷酸全序列。该基因完整读码框为 771bp ,GC含量为 5 2 .5 3% ,编码一个长为 2 5 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2 8.9kD的推定蛋白。其上下游序列各有一个TATAbox ,终止子下游有一段回文序列。与其它物种相比 ,ISKNV与虹彩病毒 (包括LCDV - 1和CIV)的核糖核酸酶III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 ,与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彩病毒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核糖核酸酶Ⅲ基因 鳜鱼
下载PDF
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及组织细胞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翁少萍 何建国 +7 位作者 钟慰 邓敏 叶巧真 周化民 谢数涛 李桂峰 王晓红 江静波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6年第S1期16-22,共7页
班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es,WSSBV)感染胃上皮细胞,胃环肌和纵肌细胞,海绵结缔组织细胞;鳃下皮细胞;触角腺分泌型和非分泌型上皮细胞,触角腺体胶囊上皮细胞;造血组织细胞;心脏心肌细胞,随... 班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es,WSSBV)感染胃上皮细胞,胃环肌和纵肌细胞,海绵结缔组织细胞;鳃下皮细胞;触角腺分泌型和非分泌型上皮细胞,触角腺体胶囊上皮细胞;造血组织细胞;心脏心肌细胞,随体细胞,结统组织细胞;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神经膜细胞,神经细胞和球形细胞;甲壳表皮细胞、肌细胞.WSSBV对中肠和中肠育囊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雄性生殖系统精原细胞,输精管上皮细胞等不敏感.人工肌注感染,WSBV有3d内可致斑节对虾90%,甚至100%死亡.感染斑节对虾鳃经电镜观察发现了3种杆状病毒,2种为无包涵体细胞核杆状病毒,其中一种大小为(119~136)um×(289~306)um,核农壳(98~105)nm×(265~272)um,另一种大小为(101~112)um×(391~420)um,核衣壳(78~85)nm×(276~298)um;1种为细胞质杆状病毒,大小为(102~112)nm×(326~340)um,核衣壳(71~78)nm×(306~308)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组织特异性 致病性
下载PDF
中华鳖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病原及组织病理 被引量:4
3
作者 翁少萍 叶巧真 +5 位作者 何建国 王晓红 张帮杰 叶普仁 梁仁杰 潘雷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6年第S1期61-65,共5页
红底板中华鳖和白底板中华鳖中均发现细菌和病毒.经细菌培养证实红底板和白底板鳖肝、脾、肾、肺、心和鳃样组织中均有细菌,电镜观察也证实白底板鳖肝和肺中有细菌,红底板鳖肺和鳃样器官中有细菌.细菌短杯状,大小(0.5~0.6)μm... 红底板中华鳖和白底板中华鳖中均发现细菌和病毒.经细菌培养证实红底板和白底板鳖肝、脾、肾、肺、心和鳃样组织中均有细菌,电镜观察也证实白底板鳖肝和肺中有细菌,红底板鳖肺和鳃样器官中有细菌.细菌短杯状,大小(0.5~0.6)μm×(0.8~1.0)μm.在白底板鳖脾、肾和胃中和红底板小场中分别检测到直径为70~75um和85~90um的病毒粒子.红底板病鳖和白底板病鳖均表现为广泛地系统性的组织坏死,白底板病鳖较红底板病鳖病变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红底板 白底板 细菌 病毒
下载PDF
磁场处理水对草鱼血液及鲤鱼红血球溶解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翁少萍 章之蓉 何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2年第3期72-77,共6页
五组草鱼,分别饲养在自制的0.2T、0.3T、0.5T和0.7T磁场处理自来水及未经磁场处理的自来水中。第14天,经静脉窦取血,用Celltrak—Ⅰ型计数仪检测血液五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无显著性差异;白... 五组草鱼,分别饲养在自制的0.2T、0.3T、0.5T和0.7T磁场处理自来水及未经磁场处理的自来水中。第14天,经静脉窦取血,用Celltrak—Ⅰ型计数仪检测血液五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无显著性差异;白细胞(WBC)数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红细胞(RBC)数和血红蛋白(Hb)浓度在0.3T与0.5T实验组明显低,且差异显著。通过鲤鱼红血球溶血率测定,0.2T和0.3T磁场强度处理水,有明显降低红血球溶血率的作用;0.5T与0.7T实验组又具有明显增强红血球的溶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磁场处理水 草鱼 鲤鱼 血液 红血球
下载PDF
第四代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及免疫特性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黄永春 艾华水 +4 位作者 殷志新 黄仙德 李色东 翁少萍 何建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49-1558,共10页
35个第四代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和未选育对虾按每克体重注射103拷贝WSSV病毒量,根据选育家系的抗病性能分3个类群:高抗性类群,成活率达24.45%±6.56%;中抗性类群,成活率为10.70%±1.41%;敏感类群,成活率为2.72%±2.76%... 35个第四代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和未选育对虾按每克体重注射103拷贝WSSV病毒量,根据选育家系的抗病性能分3个类群:高抗性类群,成活率达24.45%±6.56%;中抗性类群,成活率为10.70%±1.41%;敏感类群,成活率为2.72%±2.76%,各类群间差异显著(P<0.01)。对分别代表高抗、中抗和敏感类群的12、7和3号家系以及未选育对虾按每克体重注射102、103、104和105拷贝WSSV,高抗性对虾在102、103、104及105感染水平下的存活率分别为100%、23.3%±3.5%、7.8%±1.9%和0%;中抗对虾分别为87.7%±3.9%、12.2%±1.9%、0%和0%;敏感对虾分别为54.4%±3.9%、2.2%±1.9%、0%和0%;未选育对虾分别为51.1%±5.1%、0%、0%和0%。在103拷贝组感染过程中免疫相关因子的变化表明,高抗对虾血液中血细胞数分别比中抗、敏感和未选育对虾提高20.7%(P>0.05),36.7%(P<0.05)和34.4%(P<0.05);PO活力上述三类对虾提高40.0%(P<0.05),76.3%(P<0.05)和63.4%(P<0.05);SOD活力分别比上述三类对虾提高31.1%(P>0.05),58.8%(P<0.05)和32.0%(P>0.05);POD活力分别比上述三类对虾提高29.6%(P>0.05),44.9%(P<0.05)和43.3%(P<0.05);血清蛋白含量分别比分别比上述三类对虾提高31.2%(P>0.05),38.7%(P<0.05)和39.3%(P<0.05),而敏感对虾和未选育对虾之间则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经四代选育后的高抗对虾免疫性能明显高于其他对虾,表现出良好的抗WSSV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人工感染 家系选育 免疫相关因子
下载PDF
鳜暴发流行病病毒性病原研究 被引量:51
6
作者 何建国 翁少萍 +1 位作者 黄志坚 曾慷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4-77,共4页
患病鳜肾脏、脾脏、肝脏、心脏、鳃中发现二十面体病毒粒子,肾脏和脾脏是其感染主要器官.成熟病毒粒子直径150nm,核心球状,直径105nm.受感染细胞肿大,直径为正常细胞3~4倍,细胞核萎缩,为正常细胞核直径1/3.病... 患病鳜肾脏、脾脏、肝脏、心脏、鳃中发现二十面体病毒粒子,肾脏和脾脏是其感染主要器官.成熟病毒粒子直径150nm,核心球状,直径105nm.受感染细胞肿大,直径为正常细胞3~4倍,细胞核萎缩,为正常细胞核直径1/3.病毒粒子部分纯化后,经腹腔人工感染,第7天开始死亡,10d内死亡率为100%,表现与池塘养殖状态相同症状,并在人工感染鳜肾和脾中电镜观察发现大量相同病毒粒子,命名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spleenandkidneynecrosisvirus,ISK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传染性 脾肾坏死病毒 ISKNV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建立及其抗病特性 被引量:24
7
作者 黄永春 艾华水 +4 位作者 潘忠诚 陈锚 翁少萍 何建国 李色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9-366,共8页
2002—2007年在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基础上进行一代个体选育(G1)后,对凡纳滨对虾连续进行4代家系选育,共建立120个抗WSSV家系,感染实验结果显示,G2~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7%±9.... 2002—2007年在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基础上进行一代个体选育(G1)后,对凡纳滨对虾连续进行4代家系选育,共建立120个抗WSSV家系,感染实验结果显示,G2~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7%±9.83%,8.66%±11.52%,9.52%±8.84%和13.79%±12.86%;G2~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7、1.40、0.97和0.87。根据每个家系对虾的成活情况每个世代可分为敏感、中等抗性和高抗性家系,G2~G5敏感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分别占76.5%、55.2%、51.4%和33.3%,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44%±1.09%、0.78%±1.70%、2.27%±2.76%和2.44%±3.09%,感染WSSV后2~3 d出现1个急性死亡高峰;中等抗病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占0、20.7%、31.1%和38.5%,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9.08%±1.46%、10.7%±1.41%和11.36%±3.30%,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值大于第2高峰;高抗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G4除外),分别占23.5%、24.1%、17.1%和28.2%,抗病成活率分别为22.23%±5.21%、22.70%±12.30%、24.45%±6.56%和28.98%±8.09%,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值小于第2高峰。经连续的定向选育,对虾抗病性状一代比一代强,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能,特别是高抗对虾不仅死亡率低且其死亡高峰推迟2~3 d,延缓了对虾WSSV暴发的时间,但是每代每尾对虾平均产卵量逐年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家系 选育
下载PDF
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亲虾子代的跟踪检测 被引量:10
8
作者 江世贵 翁少萍 +2 位作者 吕玲 苏天风 何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69,共4页
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亲虾能产出携带WSSV的卵子 ,这些卵子可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无节幼体 ,并可以培育出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在确认只有亲虾作为WSSV传染源的情况下 ... 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亲虾能产出携带WSSV的卵子 ,这些卵子可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无节幼体 ,并可以培育出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在确认只有亲虾作为WSSV传染源的情况下 ,培育出的部分幼体和部分仔虾携带WSSV ;在相同的条件下 ,不带WSSV的亲虾产出的卵及幼体、仔虾未检测到WS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 检测 子代 亲虾
下载PDF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虹彩病毒新证据 被引量:39
9
作者 邓敏 何建国 +5 位作者 左涛 翁少萍 曾慷 吕玲 周松裕 龙綮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5-369,共5页
利用真鲷虹彩病毒 (RSIV)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单位 (RNRS)基因保守区设计的一对引物 ,建立了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ISKNV)特异的PCR检测体系。运用该体系检测ISKNV ,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等特点 ,为诊断与预防ISKNV提供了一个重... 利用真鲷虹彩病毒 (RSIV)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单位 (RNRS)基因保守区设计的一对引物 ,建立了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ISKNV)特异的PCR检测体系。运用该体系检测ISKNV ,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等特点 ,为诊断与预防ISKNV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对PCR产物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发现ISKNVPCR扩增产物与RSIVRNRS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很高 ,达到 92 5 % ,进一步证明ISKNV是一种虹彩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虹彩病毒
下载PDF
多种细菌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坏死症(HPNS)爆发有关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志坚 陈勇贵 +6 位作者 翁少萍 路晓锋 钟立洪 范文洲 陈旭凌 张慧文 何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年来,在中国南方超过50%以上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场在养殖30 d后爆发1种疾病,导致80%以上的养殖对虾死亡。患病对虾临床症状为肝胰腺萎缩坏死、活动力减弱、对虾在池塘底部死亡,发病初期水面和池塘边观察不到病虾,因此养殖者通常将该病称... 近年来,在中国南方超过50%以上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场在养殖30 d后爆发1种疾病,导致80%以上的养殖对虾死亡。患病对虾临床症状为肝胰腺萎缩坏死、活动力减弱、对虾在池塘底部死亡,发病初期水面和池塘边观察不到病虾,因此养殖者通常将该病称为"偷死病"。患病对虾肝胰腺萎缩坏死是主要症状,因此,我们称这种对虾疾病为对虾肝胰腺坏死症(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HPNS)。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们在中国南方广东、海南和广西3个省的12个养殖地区采集具有HPNS症状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了组织病理观察、病毒检测与人工感染、细菌分离鉴定与人工感染研究。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具有HPNS症状的病虾肝胰腺坏死,在部分区域肝胰腺管细胞消失,肝胰腺小管间结缔组织减少。对305尾HPNS对虾进行11种对虾病毒PCR检测,并采用人工病毒感染方式感染健康对虾,感染对虾不表现HPNS症状。从63尾HPNS病虾的肝胰腺、血淋巴和肠道分离鉴定383株细菌,这些细菌分别属于10个属,49种细菌,每尾对虾均混合感染多种细菌,其中38尾对虾中分离到副溶血弧菌,34尾对虾中分离到蜡样芽孢杆菌,20尾对虾中分离到苏云金芽孢杆菌,19尾对虾中分离到霍乱弧菌。选取副溶血弧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采用注射和浸泡方式感染健康对虾,感染对虾均出现HPNS症状。结果表明多种细菌与凡纳滨对虾HPNS爆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肝胰腺坏死症 细菌 病毒
下载PDF
TaqMan MGB实时荧光PCR对转基因大豆定量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东东 翁少萍 +2 位作者 吕玲 常迪 何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0-142,共3页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根据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TM)的外源基因35S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 MGB探针,对大豆粉中Roundup ReadyTM大豆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根据这个检测体系建立了35S启动子Ct值与样品中转基因成分数量之间的标...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根据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TM)的外源基因35S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 MGB探针,对大豆粉中Roundup ReadyTM大豆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根据这个检测体系建立了35S启动子Ct值与样品中转基因成分数量之间的标准曲线和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0.9942)。本研究设计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多组分的食品、饲料等加工产品,检测转基因成分的含量,并可作为转基因食品常规PCR定性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实时定量PCR TAQMAN MGB探针 基因 生物技术 食品技术
下载PDF
斜带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晓艳 黄剑南 +2 位作者 吕玲 翁少萍 何建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88,共6页
从患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s)的头部提取总RNA,根据已发表的神经坏死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设计引物进行RT 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基因片段。将此基因片段转入pE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编码斜带石斑神... 从患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s)的头部提取总RNA,根据已发表的神经坏死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设计引物进行RT 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基因片段。将此基因片段转入pE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编码斜带石斑神经坏死病毒(Orange spottedgroupernervousnecrosisvirus,OGNNV)外壳蛋白基因的阅读框核苷酸数为1017bp,编码338个氨基酸;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的几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比较结果显示,该病毒与β野田村病毒属(Betanodavirus)中的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red spottedgroupernervousnecrosisvirus,RGNNV)的同源性最高(99%),说明该病毒株是RGNNV血清型的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外壳蛋白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野田村病毒科 β野田村病毒属
下载PDF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纯化和酶切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邓敏 何建国 +2 位作者 翁少萍 曾征 龙綮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8-243,共6页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是近年来危害广东地区鳜养殖业的主要病原。本文用回接感染健康鳜获得病毒原料,分离纯化了大量高纯度的ISKNV病毒粒子,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直径平均为150nm。抽提病毒核酸,...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是近年来危害广东地区鳜养殖业的主要病原。本文用回接感染健康鳜获得病毒原料,分离纯化了大量高纯度的ISKNV病毒粒子,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直径平均为150nm。抽提病毒核酸,对其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分析,病毒基因组为双链DNA分子,表现脊椎动物虹彩病毒基因组的特点即其胞嘧啶5’端高度甲基化。以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HindIII、KpnI和PstI酶切ISKNV基因组DNA,经电泳分离后,分别得到1、8、9、18、22条清晰的酶切片段,并根据酶切片段算得基因组的大小超过108.7k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纯化 酶切分析
下载PDF
三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在珠江口不同水体中质量浓度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向丽 邹世春 +2 位作者 栾天罡 翁少萍 林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101,共6页
应用固相微萃取衍生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珠江口地区不同水体中3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pEDCs):辛基酚(OP)、壬基酚(NP)和双酚A(BPA)的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淡水水体中3种pEDCs质量浓度为:饮用水水源最低,水产养殖鱼... 应用固相微萃取衍生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珠江口地区不同水体中3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pEDCs):辛基酚(OP)、壬基酚(NP)和双酚A(BPA)的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淡水水体中3种pEDCs质量浓度为:饮用水水源最低,水产养殖鱼塘次之,其后依次是珠江河段(广州和中山河段)和污水处理厂,而垃圾渗沥液处理厂的质量浓度最高。垃圾渗沥液中OP、NP和BPA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8~4.35μg·L^(-1)、79.0~276μg·L^(-1)和862~18 891 μg·L^(-1)。咸淡水水体中,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NP质量浓度高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平均值分别为0.88 μg·L^(-1)和0.39 μg·L^(-1)。两个保护区内BPA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OP和NP的质量浓度。海洋水体中pEDCs质量浓度与部分淡水和咸淡水相当,其中东莞近海水域中NP的质量浓度比中山和深圳近海水域偏高(分别为0.76~1.12μg·L^(-1)和0.26~0.73μg·L^(-1))。垃圾渗沥液中pEDCs的污染严重,可能是周围环境水体受pEDCs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直接排放到周围水体,对生物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酚类内分泌干扰物 珠江口 水体 环境污染
原文传递
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基因组RNA1和RNA2序列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晓艳 翁少萍 +3 位作者 吕玲 黄剑南 殷志新 何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3-77,共5页
根据GenBank数据库公布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necrosisvirus,NNV)同源序列设计了7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_PCR方法扩增出目的片断,将PCR产物测序和分析。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_spottedNNV,OGNNV)基因... 根据GenBank数据库公布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necrosisvirus,NNV)同源序列设计了7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_PCR方法扩增出目的片断,将PCR产物测序和分析。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_spottedNNV,OGNNV)基因组由两个片断(RNA1和RNA2)组成,RNA1由3103个核苷酸组成,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982个氨基酸;RNA2由1433个核苷酸组成,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38个氨基酸。OGNNV基因组与新加坡GGNNV(greasygrouperNNV)的基因组有高度的相似性。分析病毒的RNA2序列发现:OGNNV与DGNNV(dragongrouperNNV)、RGNNV(redspottedNNV)和GGNNV的亲缘关系很近,并且具有相同的中和位点;分析病毒的RNA1序列,发现在OGNNV的RNA1序列中同样可以找到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的6个模序(motif)。根据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OGNNV属于RGNNV血清型的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 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β诺达病毒
下载PDF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外壳蛋白全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剑南 林蠡 +1 位作者 翁少萍 何建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9-432,共4页
Viral nervous necrosis (VNN) is a worldwide disease among teleost fish.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VNN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2 species of hatchery-reared groupers, Epinephelus akaara and E. coioides. In the present s... Viral nervous necrosis (VNN) is a worldwide disease among teleost fish.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VNN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2 species of hatchery-reared groupers, Epinephelus akaara and E. coioides. In the present stud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larvae of E. akaara with signs of VNN in Dayawan bay which is located in southern China. The complete viral coat protein gene was amplified using extracted total RNA as template. Th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mplific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primers containing a heterologous restriction site for NotI. PCR products were cloned into pcDNA3 vector and sequenc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at protein gene of Dayawan isolate (RG-CN) was 1056 bases in length and contained a single open reading frame (ORF) of 1017 bases encoding a protein of 338 amino acids. The sequenc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at protein gene of RG-CN and other 8 isolates of NNV from Dayawan, Taiwan, Japan, Singapore and France were 79.1%-99.5% at the nucleotide level and 83.7%-100% at the amino acid level, respectively.The homology between RG-CN and the other 5 isolates from groupers was high and relatively lower between RG-CN and guppy nervous necrosis virus (GNNV), sea bass nervous necrosis virus (DIEV), but more divergences existed between RG-CN and striped jack nevous necrosis virus (SJNNV). Compared with SJNNV, RG-CN and the other 7 isolates all lacked 6 nucleotides and 2 amino acids in the same posi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Dayawan isolate belongs to 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RGNNV) geno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外壳蛋白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基因组文库和物理图谱的建立 被引量:8
17
作者 邓敏 何建国 +2 位作者 翁少萍 曾征 龙綮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76,共4页
A gene library of the 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 from mandarinfish,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 genome was established ISKNV DNA was cleaved with EcoRI,BamHI,HindⅢ,KpnI and PstI and the resul... A gene library of the 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 from mandarinfish,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 genome was established ISKNV DNA was cleaved with EcoRI,BamHI,HindⅢ,KpnI and PstI and the resulting fragment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corresponding sites of the pBluescript Ⅱ KS plasmid vector using T4 DNA ligase Bacterial colonies harboring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selected All cloned fragments were individually identified by digestion of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DNA with different restriction enzymes and screened by hybridization of recombinant plasmid DNA to viral DNA Using these recombinant plasmids,the physical maps of the genome were constructed for BamHI,HindⅢ and KpnI restr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基因组文库 物理图谱
下载PDF
赤点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的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 被引量:9
18
作者 林蠡 黄剑南 +4 位作者 翁少萍 王云新 刘付永忠 张海发 何建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9-523,共5页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病赤点石斑鱼苗,呈Beta诺达病毒阳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有空泡。在脑部,空泡主要分布在端脑、间脑和小脑。受感染的细胞明显收缩、致密变化和嗜碱性。包涵体常为圆形,大...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病赤点石斑鱼苗,呈Beta诺达病毒阳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有空泡。在脑部,空泡主要分布在端脑、间脑和小脑。受感染的细胞明显收缩、致密变化和嗜碱性。包涵体常为圆形,大小不一。透射电镜下,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可观察到含有病毒粒子的致密体。病毒粒子呈等面体,无外膜,直径为25~28nm,随机分布在细胞质或在致密体内排列成晶格状。致密体大小不一。偶尔观察到较大致密体的外膜已破裂,病毒粒子被释放到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Beta诺达病毒 病毒性神经坏死症
下载PDF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主衣壳蛋白基因结构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邓敏 翁少萍 +8 位作者 关浩基 何建国 周松裕 吕玲 何华虹 龙綮新 何友深 杨波 黄伟平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分析了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spleenandkidneynecrosisvirus,ISKNV)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结构及其序列。对ISKNVDNAKpnIL酶切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发现,该序列中含有完整的MCP基因。ISKNVMCP基因完整读码框为1362bp,GC含量为56... 分析了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spleenandkidneynecrosisvirus,ISKNV)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结构及其序列。对ISKNVDNAKpnIL酶切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发现,该序列中含有完整的MCP基因。ISKNVMCP基因完整读码框为1362bp,GC含量为56 24%,编码一个长为453aa、分子量为49 61kD、等电点为6 25的推定蛋白。结构分析发现,该基因具有启动子元件TATA框和CAAT基序。根据对虹彩病毒MCP系统进化树和脊椎动物虹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比较发现,ISKNV、RSIV、SBIV、GIV和ALIV等在养殖海、淡水鱼类中引起其脾、肾、固有层和表皮细胞肿大的虹彩病毒,是独立于蛙病毒属和淋巴囊肿病毒属的又一新脊椎动物虹彩病毒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主衣壳蛋白基因 结构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中华鳖气单胞菌菌细胞苗和菌化学成份疫苗研制 被引量:9
20
作者 叶巧真 何建国 +8 位作者 翁少萍 邱德全 张邦杰 叶普仁 梁仁杰 潘雷 王晓斌 李本旺 李春枝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7-170,共4页
利用分离自中华鳖的嗜水气单胞菌Ah96 10 0 4、Ah970 5 16与温和气单胞菌As970 5 10菌体及其上清制备来活菌细胞苗和化学成份疫苗。肌肉注射中华鳖进行免疫 ,加强免疫 15d后 ,用菌株Ah96 10 0 4腹腔注射进行攻击 ,观察 2 0d。结果表明 ... 利用分离自中华鳖的嗜水气单胞菌Ah96 10 0 4、Ah970 5 16与温和气单胞菌As970 5 10菌体及其上清制备来活菌细胞苗和化学成份疫苗。肌肉注射中华鳖进行免疫 ,加强免疫 15d后 ,用菌株Ah96 10 0 4腹腔注射进行攻击 ,观察 2 0d。结果表明 ,温和气单胞菌As970 5 10株的菌苗及其胞外分泌物 (ECP)苗组和嗜水气单胞菌Ah96 10 0 4株的外膜成份组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攻击的保护率最高 ,分别为 87.5 %和 75 % ,而其它疫苗组的保护率均在 5 0 %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嗜水气单胞菌 菌细胞苗 化学成分疫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