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53/xCT/GPX4通路探讨实脾消积方干预糖代谢异常肝癌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智槟 郜文辉 +3 位作者 杨仁义 翦慧颖 彭恋 曾普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069,共9页
目的:探讨实脾消积方(SPXJF)对糖代谢异常下肝癌细胞体外模型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高胰岛素干预HepG2细胞建立糖代谢异常肝癌细胞模型,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葡萄糖含量和CCK-8法检测抑制率验证模型是否成功;设立对照组、... 目的:探讨实脾消积方(SPXJF)对糖代谢异常下肝癌细胞体外模型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高胰岛素干预HepG2细胞建立糖代谢异常肝癌细胞模型,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葡萄糖含量和CCK-8法检测抑制率验证模型是否成功;设立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SPXJF低、中、高剂量组,检测各组葡萄糖消耗量、细胞活力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检测细胞谷胱甘肽(GSH)、活性氧簇(ROS)及丙二醛(MDA)水平以评估脂质过氧化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xC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代谢异常肝癌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提高(P<0.05),而二甲双胍及SPXJF能明显抑制糖代谢异常下肝癌细胞活力以及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模型组GSH水平高于其他组,而ROS和MDA水平低于其他组,此外,模型组P53表达下调,xCT和GPX4表达下调,而加入SPXJF及二甲双胍处理后上述指标表达逆转(P<0.05)。结论:SPXJF能通过P53/xCT/GPX4通路诱导糖代谢异常下肝癌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脾消积方 糖代谢异常 铁死亡 P53蛋白 HEPG2细胞
下载PDF
固脾消积饮对肝星状细胞共培养条件下HepG2细胞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2
作者 柳卓 田雪飞 +6 位作者 谭小宁 郜文辉 翦慧颖 李可心 周琳 张振 曾普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94-99,共6页
目的 观察固脾消积饮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共培养条件下肝癌细胞HepG2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建立HepG2细胞和LX-2细胞共培养体系,与单独培养的HepG2细胞同时设置对照组、空白血清组、中药血清组(固脾消积饮含药血清)和阳性药... 目的 观察固脾消积饮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共培养条件下肝癌细胞HepG2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建立HepG2细胞和LX-2细胞共培养体系,与单独培养的HepG2细胞同时设置对照组、空白血清组、中药血清组(固脾消积饮含药血清)和阳性药组(顺铂)。干预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DAPI染色观察细胞状态,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丙酮酸和葡萄糖含量,试剂盒检测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糖酵解速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上清液氨基酸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表达。结果 与同一培养体系对照组比较,10%、20%中药血清组及阳性药组单独培养和共培养HepG2细胞增殖活力降低,上清液TG、TC、葡萄糖含量减少,丙酮酸含量增加,细胞糖酵解速率降低,MDA含量增加,17种氨基酸含量减少(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0%中药血清能升高单独培养和共培养HepG2细胞p-AMPKα/AMPKα比值。结论 固脾消积饮能调节肝星状细胞共培养条件下HepG2细胞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其机制与激活p-AMPKα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脾消积饮 HEPG2 LX-2 氨基酸代谢 能量代谢
下载PDF
固脾消积饮对人肝癌细胞HepG2线粒体结构功能的调节作用
3
作者 柳卓 田雪飞 +6 位作者 郜文辉 谭小宁 俞淑娴 翦慧颖 李可心 张振 曾普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1-786,共6页
目的 观察固脾消积饮(Gupi Xiaoji Decoction, GPXJY)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线粒体结构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CCK-8检测细胞增殖,Mito-Tracker Green荧光染色观察线粒体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膜电位,ELISA检测ATP含量,透视... 目的 观察固脾消积饮(Gupi Xiaoji Decoction, GPXJY)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线粒体结构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CCK-8检测细胞增殖,Mito-Tracker Green荧光染色观察线粒体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膜电位,ELISA检测ATP含量,透视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变化,高内涵检测相关蛋白。结果 荧光染色发现GPXJY对HepG2细胞线粒体造成损伤并且ATP含量降低;流式结果显示GPXJY能使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电镜结果发现GPXJY使癌细胞线粒体肿胀等;高内涵检测发现,固脾消积饮对Hep G2细胞内Bcl-2平均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凋亡促进蛋白Bax、cytochrome-c、caspase-3、cleaved-caspase-3平均荧光强度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PXJY对Hep G2细胞线粒体结构功能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脾消积饮 线粒体 肝癌 流式细胞术 高内涵 透射电镜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探讨并验证槲皮素治疗肝癌的靶点和机制
4
作者 柳卓 谭小宁 +1 位作者 翦慧颖 曾普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04-1911,共8页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槲皮素治疗肝癌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TCMSP数据库和Pubchem数据库筛选出槲皮素作用靶点,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筛选出肝癌疾病作用靶点。利用Ri386 4.0.5软件、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6.2...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槲皮素治疗肝癌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TCMSP数据库和Pubchem数据库筛选出槲皮素作用靶点,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筛选出肝癌疾病作用靶点。利用Ri386 4.0.5软件、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6.2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利用R语言程序、GlueGO和DAVID 6.8进行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iGEMDOCK软件和Systemsdock数据库进行分子对接来预测槲皮素对肝癌的结合作用。采用CCK8检测槲皮素对HepG2、Hep3B、Huh-7三种肝癌细胞增殖影响,ELISA法检测槲皮素干预HepG2细胞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水平,Western blot和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分别检测槲皮素干预HepG2细胞前后醛糖还原酶(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B1,AKR1B1)的表达。结果 筛选出槲皮素的自身靶点299个,筛选出槲皮素作用于肝癌的靶点70个,相关的信号通路72条,分子对接结合力最强的槲皮素-肝癌靶点为AKR1B1。槲皮素降低肝癌细胞增殖,Western blot和高内涵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干预的肝癌细胞数量和AKR1B1的表达降低。炎症相关因子IL-1β、IL-6、TNF-α降低。结论 槲皮素治疗肝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槲皮素治疗肝癌的潜在机制可能是与AKR1B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肝癌 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下载PDF
曾普华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核酸转阴迟缓经验
5
作者 李克雄 郜文辉 +6 位作者 肖文明 翦慧颖 邓天好 刘靓 郭玉星 管聘 曾普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1期130-134,共5页
总结曾普华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核酸转阴迟缓经验。曾教授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属中医“疫病”范畴,病性属风热夹湿,蕴久化热伤阴。初起病位在肺及膜原,中期下传阳明,肺脾同病,累及肝肾可转为重型。核酸转阴迟缓... 总结曾普华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核酸转阴迟缓经验。曾教授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属中医“疫病”范畴,病性属风热夹湿,蕴久化热伤阴。初起病位在肺及膜原,中期下传阳明,肺脾同病,累及肝肾可转为重型。核酸转阴迟缓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情绪,治疗依从性下降,增加病情转重风险。曾教授指出,核酸转阴迟缓的基本病机为正气不足、疫毒内恋,两湿相合、壅遏气机。治疗上应以疏风清热为法,兼顾利湿化浊,宣肺醒脾,固表养阴。创“古丹路1号方”,有效促进核酸转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 曾普华教授 核酸转阴 银翘散 藿朴夏苓汤 玉屏风散
原文传递
曾普华教授从“肺脾同病”救治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验 被引量:2
6
作者 翦慧颖 曾普华 +3 位作者 黄惠勇 郜文辉 贺佐梅 李克雄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913-917,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归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曾普华教授认为重型新冠肺炎的主要病机为疫毒闭肺、湿困中焦、痰湿内蕴,肺脾同病,宜从肺脾论治,治以宣肺、祛湿、排毒、健脾、益气。临床治疗期予麻杏苡甘汤、射干麻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归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曾普华教授认为重型新冠肺炎的主要病机为疫毒闭肺、湿困中焦、痰湿内蕴,肺脾同病,宜从肺脾论治,治以宣肺、祛湿、排毒、健脾、益气。临床治疗期予麻杏苡甘汤、射干麻黄汤、达原饮合四君子汤加减,以宣肺排毒、健脾祛湿、泻肺平喘、止咳化痰、开达膜原;恢复期予六君子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以补肺健脾、益气养阴。提高了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炎症风暴 肺纤维化 宣肺排毒 健脾祛湿 泻肺平喘 益气养阴 曾普华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98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心血管疾病1例报告 被引量:2
7
作者 翦慧颖 郜文辉 +2 位作者 贺佐梅 李克雄 曾普华 《中医药导报》 2020年第13期6-8,共3页
报告中西医结合成功救治98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1例。曾普华认为此例患者证属疫毒闭肺,郁久化热型,关键病机为疫毒犯肺,毒邪弥漫,耗散气阴,以清肺祛湿、健脾补肺为法,随证加减,采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四君... 报告中西医结合成功救治98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1例。曾普华认为此例患者证属疫毒闭肺,郁久化热型,关键病机为疫毒犯肺,毒邪弥漫,耗散气阴,以清肺祛湿、健脾补肺为法,随证加减,采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四君子汤、沙参麦冬汤等方加减,配合阿比多尔联合α-干扰素抗病毒、头孢哌酮抗炎和营养支持等治疗,经过18 d住院救治,患者痊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病 心血管疾病 高龄 中西医结合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中医药全程参与救治5次核酸检测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翦慧颖 郜文辉 +2 位作者 贺佐梅 李克雄 曾普华 《中医药导报》 2020年第14期1-3,共3页
报告1例5次核酸检测阴性、痊愈后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M(+)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医药全程参与诊疗经过。曾普华认为此例患者为疫毒闭肺,关键病机为疫毒犯肺,毒邪弥漫,肺脾同病,以宣肺排毒、健脾祛湿、清热化痰、开... 报告1例5次核酸检测阴性、痊愈后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M(+)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医药全程参与诊疗经过。曾普华认为此例患者为疫毒闭肺,关键病机为疫毒犯肺,毒邪弥漫,肺脾同病,以宣肺排毒、健脾祛湿、清热化痰、开达膜原为法,随症加减,采用麻杏苡甘汤、达原饮合四君子汤加减,经过15 d住院救治,患者痊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病 核酸检测阴性 中医药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固脾消积饮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柳卓 田雪飞 +5 位作者 郜文辉 谭小宁 翦慧颖 李可心 张振 曾普华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7-251,257,共6页
目的:探讨固脾消积饮对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空白血清组(Blank)、固脾消积饮血清组(GPXJY)和顺铂组(Positive),每组设置8个复孔。固脾消积饮含药血清和顺铂干预24 h后,检测细胞活... 目的:探讨固脾消积饮对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空白血清组(Blank)、固脾消积饮血清组(GPXJY)和顺铂组(Positive),每组设置8个复孔。固脾消积饮含药血清和顺铂干预24 h后,检测细胞活性、活细胞数量、细胞凋亡状态、细胞周期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状况,检测细胞的脂质过氧化(MDA)水平、糖酵解速率和凋亡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检测细胞上清液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丙酮酸和葡萄糖的含量。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GPXJY组(细胞的)抑制率增加、细胞数量减少、凋亡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G1期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糖酵解功能显著抑制,细胞中MDA水平升高,细胞Bax、Caspase-3的表达升高、Bcl-2的表达下降(P<0.05,P<0.01),细胞上清液中TC、TG、葡萄糖含量显著减少、丙酮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固脾消积饮可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可能对能量代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脾消积饮 肝癌 线粒体 凋亡 能量代谢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实脾消积饮含药血清对肝癌HepG2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和铁死亡的影响
10
作者 翦慧颖 李克雄 曾普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9-617,共9页
目的从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和铁死亡角度探讨实脾消积饮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实脾消积饮含药血清,体外培养肝癌HepG2细胞。设置空白组、对照组、顺铂组(10μg/ml)及5%、10%、15%含药血清组,每组设4个复孔。各组加入... 目的从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和铁死亡角度探讨实脾消积饮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实脾消积饮含药血清,体外培养肝癌HepG2细胞。设置空白组、对照组、顺铂组(10μg/ml)及5%、10%、15%含药血清组,每组设4个复孔。各组加入相应的药物,37℃、5%CO_(2)培养24 h后采用CCK-8实验计算细胞存活率,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培养48 h后计算穿过基质胶到达上层小室膜的细胞数量,划痕实验培养24 h、48 h计算划痕迁移率,筛选含药血清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实验设置对照组、10%含药血清组(筛选出的浓度)、10%含药血清+Mdivi-1组,培养24 h后检测线粒体、活性氧(ROS)平均荧光强度及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检测细胞胞浆和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磷酸化动力相关蛋白1(p-Drp1)蛋白表达。实验设置对照组、10%含药血清组、铁死亡激活剂组(Erastin,10μmol/L)、10%含药血清+铁死亡抑制剂组(ferrostatin-1,10μmol/L),各组加入相应药物后培养24 h,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亚铁离子水平,检测细胞中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的含药血清组和顺铂组细胞存活率、侵袭个数及24 h、48 h划痕迁移率均降低(P<0.01);随着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含药血清组细胞存活率、侵袭个数及48 h划痕迁移率逐渐降低(P<0.01),最终筛选出10%实脾消积饮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干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10%含药血清组线粒体平均荧光强度及ATP含量降低,ROS平均荧光强度升高(P<0.05);与10%含药血清组比较,10%含药血清+Mdivi-1组线粒体平均荧光强度、ATP含量升高,ROS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细胞中GSH含量及SLC7A11、GPX4蛋白表达降低,MDA含量及亚铁离子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铁死亡激活剂组比较,10%含药血清组和10%含药血清+铁死亡抑制剂组MDA含量及亚铁离子水平降低,SLC7A11、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10%含药血清组比较,10%含药血清+铁死亡抑制剂组GSH含量亦升高(P<0.01)。结论实脾消积饮含药血清可能通过引起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及诱导铁死亡,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从而发挥抗肝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实脾消积饮 HepG2细胞 线粒体 动力学 铁死亡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固脾消积饮对肝癌HepG2.2.15细胞焦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翦慧颖 郜文辉 +4 位作者 谭小宁 柳卓 张振 李可心 曾普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166,共8页
目的:以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为基础,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中药复方固脾消积饮中抗肿瘤的活性成分,通过体外实验探讨该方干预肝癌HepG2.2.15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 目的:以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为基础,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中药复方固脾消积饮中抗肿瘤的活性成分,通过体外实验探讨该方干预肝癌HepG2.2.15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中药复方固脾消积饮的化合物及靶点,并获取对应的基因Symbol;从GeneCards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TTD数据库搜集Caspase-1的靶点,运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基因靶点调控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采用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该方有效成分对Caspase-1的作用机制,应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制备固脾消积饮含药血浆,体外培养肝癌HepG2.2.15细胞;将HepG2.2.15细胞分为空白血浆组、VX-765组、VX-765+含药血浆组、含药血浆组,使用15%含药血浆干预48 h后,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膜表面GSDMD-N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检测HepG2.2.15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的释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特征蛋白Caspase-1、消皮素D-N端(GSDMD-N)的表达水平。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蛋白激酶B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V-Jun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JUN)、TP53为主要作用靶点,化合物7-hydroxy-5,8-dimethoxy-2-phenyl-chromone、黄芩素、鼠李素、荠苎黄酮、异鼠李黄素、7-O-methylisomucronulatol、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黄芩苷为主要活性成分,GO富集分析涉及氧化应激反应、对金属离子的反应、与泛素-类蛋白连接酶结合、磷酸酶结合等多个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MAPK、核转录因子(NF)-κB、p53、低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表明靶点与成分具有较好结合性。体外实验表明,与空白血浆组相比,VX-765组的GSDMD-N荧光信号减少减弱,LDH、IL-1β、IL-18的释放量均减少,Caspase-1、GSDMD-N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固脾消积饮含药血浆组的GSDMD-N荧光信号增加增强,LDH、IL-1β、IL-18的释放量显著增加,Caspase-1、GSDMD-N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结论:固脾消积饮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调控Caspase-1以诱导肝癌HepG2.2.15细胞发生焦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脾消积饮 HEPG2.2.15 细胞焦亡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从肝脾肾相关探讨原发性肝癌之癌毒传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翦慧颖 曾普华 郜文辉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3期125-128,共4页
肝脾肾三脏紧密相关,在癌毒传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肝癌早期,癌毒形成,毒瘀互结,肝郁脾虚;肝癌中期,瘀毒胶结,致肝脾肾失调;肝癌晚期,癌毒弥漫,脾气败坏,肝肾亏虚,五脏受累,脏腑功能紊乱,预后极差。从肝脾肾相关探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 肝脾肾三脏紧密相关,在癌毒传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肝癌早期,癌毒形成,毒瘀互结,肝郁脾虚;肝癌中期,瘀毒胶结,致肝脾肾失调;肝癌晚期,癌毒弥漫,脾气败坏,肝肾亏虚,五脏受累,脏腑功能紊乱,预后极差。从肝脾肾相关探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癌毒传变理论,并结合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防治经验,立足于癌毒致虚的核心病机,探寻阻断与延缓肝癌癌毒传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癌毒传变 中医药防治
原文传递
瘾停胶囊安神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翦林宏 翦慧颖 +1 位作者 肖梅英 李勇敏 《湖南中医杂志》 2016年第11期175-176,共2页
目的:观察瘾停胶囊的安神镇痛作用。方法:利用戊巴比妥钠催眠小鼠,观察药物是否延长其睡眠时间;利用醋酸、高热导致小鼠疼痛,观察药物是否有抑制疼痛的作用。结果:瘾停胶囊能延长戊巴比妥钠催眠小鼠的睡眠时间,减少由醋酸引起的小鼠扭... 目的:观察瘾停胶囊的安神镇痛作用。方法:利用戊巴比妥钠催眠小鼠,观察药物是否延长其睡眠时间;利用醋酸、高热导致小鼠疼痛,观察药物是否有抑制疼痛的作用。结果:瘾停胶囊能延长戊巴比妥钠催眠小鼠的睡眠时间,减少由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提高小鼠的耐热能力。结论:瘾停胶囊具有较好的安神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瘾停胶囊 安神 镇痛 小鼠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18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药证规律分析
14
作者 贺佐梅 曾普华 +3 位作者 郜文辉 李克雄 翦慧颖 黄江波 《湖南中医杂志》 2022年第9期27-31,54,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药证规律,为COVID-19的中医论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黄冈大别山医院18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中医证候、处方用药,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药证规律,为COVID-19的中医论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黄冈大别山医院18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中医证候、处方用药,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对药物、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265个处方,涉及中药129味。药物主要功效依次为化湿、健脾、化痰、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等;主要归肺、脾、胃经等;常见的药物-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表明,黄芪-党参等为常用药对,鸡内金+黄芪→党参等为常用三味药物组合,薏苡仁+鸡内金+黄芪→党参等为常用四味药物组合;常见的药物-症状组合规律为:益气-苔腻、健脾-苔腻、化湿-苔腻等。结论:COVID-19患者多肺脾同病,主要病机为疫毒闭肺、湿困中焦、痰湿内蕴,宜从肺脾论治,以化湿、健脾、宣肺平喘、清热等为基本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药疗法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杏苡甘汤加味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赵越 张振 +4 位作者 郜文辉 翦慧颖 贺佐梅 曾普华 黄江波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第6期156-163,共8页
目的:探讨麻杏苡甘汤加味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分子靶标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从TCMSP以及BATMAN-TCM数据库中按照一定规定方法挑选出麻杏苡甘汤加味的活性成分及主要分子靶标。从OMIM及GeneCards中获得COVID-19的靶点。利用B... 目的:探讨麻杏苡甘汤加味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分子靶标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从TCMSP以及BATMAN-TCM数据库中按照一定规定方法挑选出麻杏苡甘汤加味的活性成分及主要分子靶标。从OMIM及GeneCards中获得COVID-19的靶点。利用Bioinformatics&Evolutionary Genomics平台获得麻杏苡甘汤加味-COVID-19的共同靶点,然后将共同目标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网络模型,构建"有效成分-靶标"网络,并对共同目标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麻杏苡甘汤加味中有118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46个靶点发挥抗COVID-19作用,GO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麻杏苡甘汤加味在治疗COVID-19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影响脂多糖、细菌源分子、金属离子作用于氧化应激、凋亡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方中的有效活性物质主要通过AGE-RAGE、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7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因子与配体的有效结合、磷酸酶的生成、血红素集合等有关。结论:麻杏苡甘汤加味中有118种成分具有抗COVID-19的作用,这些分子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影响血管通透性及凝血组织因子基因的表达、抗病毒、抗炎,从而缓解新冠病毒所致的肺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微小血栓形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麻杏苡甘汤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