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班·贝尔格《为独唱和钢琴所作的七首早期歌曲》技法风格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71-78,共8页
通过梳理阿尔班·贝尔格艺术歌曲创作及《为独唱和钢琴所作的七首早期歌曲》内容,以动机-主题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两首歌曲的技法运用并指出,这部作品与同时期策姆林斯基和勋伯格的相关作品具有内在的发展逻辑.以这部作品为契机对... 通过梳理阿尔班·贝尔格艺术歌曲创作及《为独唱和钢琴所作的七首早期歌曲》内容,以动机-主题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两首歌曲的技法运用并指出,这部作品与同时期策姆林斯基和勋伯格的相关作品具有内在的发展逻辑.以这部作品为契机对音乐风格和音乐史写作进行反思:如果将“风格”作为音乐创造力、创作境况以及音乐材料的辩证统一体进行研讨,人们不仅能收获到音乐自身的美,还将认识到貌似传统的素材到底意味着什么,并可以进一步体味到作曲家甚至人类难以名状的、丰富深刻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班·贝尔格 《为独唱和钢琴所作的七首早期歌曲》 技法 风格
下载PDF
从J·S·巴赫的时代探讨其音乐的理解和接受 被引量:2
2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3期98-103,111,共7页
J·S·巴赫及其音乐在当下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文章从巴赫时代的德奥社会、文化思潮、音乐现状等视角切入,结合巴赫的简要生平及创作对其音乐理念、音乐风格及音乐接受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巴赫在其音乐中创... J·S·巴赫及其音乐在当下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文章从巴赫时代的德奥社会、文化思潮、音乐现状等视角切入,结合巴赫的简要生平及创作对其音乐理念、音乐风格及音乐接受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巴赫在其音乐中创造了一个音乐世界,但他本人并没有站在现实音乐世界的中心,巴赫音乐的"重新发现"与自律论美学的兴起具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S·巴赫 变革时代 生平与创作 作品接受
下载PDF
马克斯·雷格尔《五首二重唱》创作技法与风格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2-87,共6页
总结二重唱的体裁定位和艺术风格,梳理19世纪德奥二重唱创作,从声乐声部复调化处理切入,重点分析雷格尔《五首二重唱》的创作技法。作为连接“传统”和“现代”音乐的桥梁,雷格尔通过这部作品跨越了一个半世纪的时空,融合着浓郁的浪漫... 总结二重唱的体裁定位和艺术风格,梳理19世纪德奥二重唱创作,从声乐声部复调化处理切入,重点分析雷格尔《五首二重唱》的创作技法。作为连接“传统”和“现代”音乐的桥梁,雷格尔通过这部作品跨越了一个半世纪的时空,融合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气质向自己尊崇的巴洛克前辈表达出深深的敬意,也为音乐世界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雷格尔 《五首二重唱》(Op.14) 模仿技术 半音化和声 历史作用
下载PDF
《约翰受难乐》两首女高音咏叹调演唱与教学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5-61,共7页
咏叹调是美声演唱和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领域之一,巴赫的德语咏叹调则是该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约翰受难乐》中两首女高音咏叹调《我用喜悦的脚步追随着你》和《破碎了,我的心》进行风格分析和演唱教学探析是拓展我国美声演唱与教... 咏叹调是美声演唱和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领域之一,巴赫的德语咏叹调则是该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约翰受难乐》中两首女高音咏叹调《我用喜悦的脚步追随着你》和《破碎了,我的心》进行风格分析和演唱教学探析是拓展我国美声演唱与教学曲目,丰富提高美声演唱方法的重要途径。从音乐表现上看,这两部作品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分别表达了欢欣鼓舞和悲苦沉痛的心情;两部作品均采用了巴洛克时期最为常见的A-B-A返始咏叹调形式(Da-capo-Arie),体现出利都奈罗结构(RitornelloForm)的回旋交替原则,同时展示出巴洛克时期音乐模写、器乐风格和自由对位手法的完美融合。在演唱中,歌唱者应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积极借鉴巴洛克器乐的技法和风格,综合运用合理的声乐技术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受难乐》 《我用喜悦的脚步追随着你》 《破碎了 我的心》 音乐风格 演唱与教学
下载PDF
高等音乐院校公共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36-139,共4页
以高等音乐院校"公共理论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以创新高校治理体系为契机,通过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建立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动态课程体系,开发和共享教学资源等手段,建立以社会... 以高等音乐院校"公共理论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以创新高校治理体系为契机,通过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建立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动态课程体系,开发和共享教学资源等手段,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尊重师生个性化发展的大众化高等音乐院校公共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音乐院校 大众化转型 公共理论课程 学分制 动态课程体系 资源共享
下载PDF
舒伯特《冬之旅》之诗乐关系探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聂普荣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通过对W·缪勒《冬之旅》的诗歌文本与舒伯特的声乐套曲文本中最后7首作品的作品排序和艺术表达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诗歌与音乐两种表现要素在这部作品中的"不同步"现象,进一步反思艺术歌曲中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并指出:诗... 通过对W·缪勒《冬之旅》的诗歌文本与舒伯特的声乐套曲文本中最后7首作品的作品排序和艺术表达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诗歌与音乐两种表现要素在这部作品中的"不同步"现象,进一步反思艺术歌曲中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并指出: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仅仅给音乐创作提供一种"诱因"和支持,而音乐创作则在技术与表现上具有相当的"原创性"和独立性。这一原则进而成为一种传统,影响了其后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之旅》 作品排序 艺术表现 “不同步”现象
下载PDF
德语声乐作品的风格与教学刍议 被引量:3
7
作者 聂普荣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德语作品是中外声乐教学实践中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政治、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总结德语作品的艺术特征;以此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声乐教学现状,在曲目选择上提出了广泛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进而对歌唱语言、音乐诸... 德语作品是中外声乐教学实践中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政治、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总结德语作品的艺术特征;以此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声乐教学现状,在曲目选择上提出了广泛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进而对歌唱语言、音乐诸表现要素的相互配合和音乐风格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声乐作品 艺术特征 曲目选择 教学问题
下载PDF
室内乐的现状、特点及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聂普荣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118-120,共3页
室内乐是声乐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声乐教学演唱的特殊性,更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在我国声乐教学中较为薄弱。室内乐学习可以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演唱风格;可以强化学生丰富而细腻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可以培养... 室内乐是声乐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声乐教学演唱的特殊性,更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在我国声乐教学中较为薄弱。室内乐学习可以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演唱风格;可以强化学生丰富而细腻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配合能力,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室内乐学习应引起国内声乐教育界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乐 教学现状 历史 特点 作用
下载PDF
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守护者——汉斯·普菲茨纳及其艺术歌曲《维纳斯母亲》 被引量:1
9
作者 聂普荣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5-100,共6页
对汉斯·普菲茨纳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进行介绍,分析艺术歌曲《维纳斯母亲MOp.11,No.4)内容、技法及风格特色。无论对普菲茨纳这样较为“传统保守”的作曲家还是以勋伯格为代表的20世纪“新音乐”创作来说,“传统”的概念都在积极的意... 对汉斯·普菲茨纳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进行介绍,分析艺术歌曲《维纳斯母亲MOp.11,No.4)内容、技法及风格特色。无论对普菲茨纳这样较为“传统保守”的作曲家还是以勋伯格为代表的20世纪“新音乐”创作来说,“传统”的概念都在积极的意义上被理解和接受,西方音乐的长期传统在19~20世纪之交以来的各种创作风格中均显示出其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斯·普菲茨纳 《维纳斯母亲》 创作理念 风格及技法 音乐传统
下载PDF
高贵的单纯与永恒的宁静——理查德·施特劳斯管弦乐艺术歌曲《在晚霞中》解析
10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1-25,共5页
以理查德·施特劳斯的管弦乐艺术歌曲《在晚霞中》为个案,从体裁特征、诗歌表现以及音乐结构、主题材料、乐队使用等角度探析作品艺术特色。《在晚霞中》单纯而明晰的音乐表达是一种明确的姿态,更是一种公开而清晰的艺术表白:在一... 以理查德·施特劳斯的管弦乐艺术歌曲《在晚霞中》为个案,从体裁特征、诗歌表现以及音乐结构、主题材料、乐队使用等角度探析作品艺术特色。《在晚霞中》单纯而明晰的音乐表达是一种明确的姿态,更是一种公开而清晰的艺术表白:在一个残破而激情的、疯狂追求"进步"和"新潮"的时代,作曲家宁愿背对"时代潮流"而坚守着自己终生的艺术信念,给喧嚣的世界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在这部晚期作品中,精湛完美的技巧、辉煌自由的表达与令人不安的叛逆与坚守精神相融合,铸就了施特劳斯永恒的艺术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施特劳斯 《在晚霞中》 音乐特色 艺术表现 叛逆与坚守
下载PDF
马勒声乐套曲《漫游青年之歌》艺术特色探析
11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0-88,共9页
以作品艺术形象、结构特色、个性化表达及音乐语汇为切入点,探析马勒《漫游青年之歌》的艺术特色。该套曲继承了舒伯特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以及部分叙事情节,在延续传统艺术歌曲形式的同时,融合了交响套曲的乐章和曲式结构原则,显示... 以作品艺术形象、结构特色、个性化表达及音乐语汇为切入点,探析马勒《漫游青年之歌》的艺术特色。该套曲继承了舒伯特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以及部分叙事情节,在延续传统艺术歌曲形式的同时,融合了交响套曲的乐章和曲式结构原则,显示出两种体裁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马勒运用对比性材料并置交错和极端对立的音乐情绪和风格之间的突然变化等手法,取得了一种模糊的、不连贯的音乐叙事和抽象、集约化的音乐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斯塔夫 马勒 《漫游青年之歌》 艺术形象 结构特色 音乐语汇
下载PDF
永恒的喜悦与悲伤——《约翰受难乐》两首女高音咏叹调创作技法暨风格探析
12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0-59,共10页
文章以巴洛克时期"音型理论"为依据,对《约翰受难乐》两首女高音咏叹调《我用喜悦的脚步追随着你》和《破碎了,我的心》进行比照分析,全面理解和诠释这两首作品的创作技法和音乐风格。文章认为:这两首作品中的音型使用与巴洛... 文章以巴洛克时期"音型理论"为依据,对《约翰受难乐》两首女高音咏叹调《我用喜悦的脚步追随着你》和《破碎了,我的心》进行比照分析,全面理解和诠释这两首作品的创作技法和音乐风格。文章认为:这两首作品中的音型使用与巴洛克"音型理论"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基础音乐材料像"基因"一样贯穿于整首作品,有力保证了作品的结构统一性。巴赫声乐艺术创作在宏伟庄严的路德新教众赞歌基础上,以精湛的复调技法和准确的音型模写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相联系,通过借鉴17世纪意大利歌剧返始咏叹调结构,融合优雅考究、注重装饰的17、18世纪法国音乐特色,最终形成其深刻、内在、严谨、有力的音乐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受难乐》 《我用喜悦的脚步追随着你》 《破碎了 我的心》 音型理论 音乐风格
下载PDF
约瑟夫·马克斯及其声乐室内乐《四首歌曲》
13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挖掘不广为人知的、被边缘化的材料或者对已有材料重新诠释,已经成为重写西方音乐史的基础和前提之一。以约瑟夫·马克斯及其《四首歌曲》为例,通过对作曲家生平、创作、音乐审美和作品风格的梳理以及对《四首歌曲》内容和技法特色... 挖掘不广为人知的、被边缘化的材料或者对已有材料重新诠释,已经成为重写西方音乐史的基础和前提之一。以约瑟夫·马克斯及其《四首歌曲》为例,通过对作曲家生平、创作、音乐审美和作品风格的梳理以及对《四首歌曲》内容和技法特色的探讨,揭示出20世纪初丰富多彩的德奥艺术歌曲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夫·马克斯 《四首歌曲》 声乐室内乐 色彩性和声
下载PDF
随风而逝的芬芳——勋伯格《月迷皮埃罗》诗歌文本评译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存凌 聂普荣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月迷皮埃罗》体现了一种跨文化、跨艺术品种的文化现象,它联系了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为艺术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梳理了该作法语文本、德语文本和音乐文本的产生过程,通过分析其艺术及技术手法的使用,总... 《月迷皮埃罗》体现了一种跨文化、跨艺术品种的文化现象,它联系了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为艺术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梳理了该作法语文本、德语文本和音乐文本的产生过程,通过分析其艺术及技术手法的使用,总结该作品的表现特征和风格历史并指出:这部作品反映了真实的现实世界和时代精神,正是在直面和否定这种荒诞、丑陋的真实时,永恒的价值和艺术的美才会在精神层面展示出其醇厚、完满和不可或缺,才会实现其拯救作用。表现主义音乐的历史渊源,即德奥浪漫主义音乐思想的基本原则——"两重世界模式"——在这里显现出它深藏不露的真颜。在最后,笔者根据音乐作品翻译了该作的诗歌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迷皮埃罗》 表现特征 翻译 诗歌文本
下载PDF
维也纳古典声乐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因素及其艺术表现——试以三首作品为例说明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存凌 聂普荣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文章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三首经典声乐作品为例,通过对其音乐结构中奏鸣曲式因素的分析和总结,指出了这种因素使声乐作品中常见的静止、平面式的描绘转化为一个富有张力和层次感的、立体化的、丰富细腻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将音... 文章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三首经典声乐作品为例,通过对其音乐结构中奏鸣曲式因素的分析和总结,指出了这种因素使声乐作品中常见的静止、平面式的描绘转化为一个富有张力和层次感的、立体化的、丰富细腻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将音乐结构和音乐表演联系在一起,揭示出正确认识和理解各个段落的音乐性格,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丰富的调性布局对作品内在结构力的影响,以及音乐素材发展逻辑等对于表演和诠释音乐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也纳古典声乐作品 奏鸣曲式因素 《那大地披上绿新衣》 《我能感到它》 《阿德拉伊德》
下载PDF
法国音乐漫谈——从历史、文化传统到音乐风格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存凌 聂普荣 《音乐天地》 2023年第7期19-24,共6页
引言对于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人而言,意大利、德国和法国音乐是其饕餮盛宴中不可或缺的几道大餐,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西方音乐的最高成就。对于专业音乐修习者来说同样如此,传统和当下的常规西方音乐史大部分内容就是... 引言对于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人而言,意大利、德国和法国音乐是其饕餮盛宴中不可或缺的几道大餐,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西方音乐的最高成就。对于专业音乐修习者来说同样如此,传统和当下的常规西方音乐史大部分内容就是这三个国家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古典音乐 西方音乐史 饕餮盛宴 音乐风格 音乐作品 音乐家 法国 意大利
原文传递
意大利音乐漫谈——从历史、文化传统到音乐风格
17
作者 冯存凌 聂普荣 《音乐天地》 2023年第8期18-22,共5页
在当今世界上,意大利是一个独特而矛盾的存在。坊间不乏有人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惨败讽刺其为19世纪欧洲列强中的“弱势群体”,更不乏有人以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首鼠两端、虛张声势的表现嘲笑其为“坑德”专家,足球爱好者也援引意... 在当今世界上,意大利是一个独特而矛盾的存在。坊间不乏有人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惨败讽刺其为19世纪欧洲列强中的“弱势群体”,更不乏有人以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首鼠两端、虛张声势的表现嘲笑其为“坑德”专家,足球爱好者也援引意大利球队面对德国队的优异表现大谈其“克德”传统,如此种种趣闻不胜枚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爱好者 德国队 欧洲列强 埃塞俄比亚 弱势群体 音乐风格 两次世界大战 意大利
原文传递
意大利音乐漫谈(续)——从历史、文化传统到音乐风格
18
作者 冯存凌 聂普荣 《音乐天地》 2023年第9期24-29,共6页
(接上期)(二)光彩灿烂的意大利器乐艺术西方音乐发展显示,器乐艺术的产生远远晚于声乐艺术。从古典时期直至16世纪,器乐更多是作为声乐和舞蹈的伴奏而存在。也就是说,器乐艺术真正登堂入室,甚至与声乐和歌剧鼎足而立应该始于17世纪,这... (接上期)(二)光彩灿烂的意大利器乐艺术西方音乐发展显示,器乐艺术的产生远远晚于声乐艺术。从古典时期直至16世纪,器乐更多是作为声乐和舞蹈的伴奏而存在。也就是说,器乐艺术真正登堂入室,甚至与声乐和歌剧鼎足而立应该始于17世纪,这种发展轨迹也在意大利音乐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乐艺术 西方音乐 声乐艺术 音乐风格 意大利音乐 古典时期 鼎足而立 16世纪
原文传递
“流浪者”形象在舒伯特作品中的形成原因及艺术内涵 被引量:8
19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国内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舒伯特及其作品已经成为音乐研究的一个“聚焦点”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以舒伯特作品中“流浪者”(Wanderer)音乐主题贯穿为切入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国内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舒伯特及其作品已经成为音乐研究的一个“聚焦点”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以舒伯特作品中“流浪者”(Wanderer)音乐主题贯穿为切入点,探索流浪者音乐素材在舒伯特整体音乐创作中的引领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伯特 流浪者 艺术内涵 作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原因 形象 改革开放政策
原文传递
从“巴赫复兴”看音乐接受问题 被引量:4
20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111,共7页
通过考察巴赫音乐在其生前身后的传播和接受、"巴赫复兴"的历史事实和"巴赫复兴"的历史依据,指出巴赫及其音乐在19世纪受到尊崇更多是一种"发现"而非"复兴";以巴赫音乐的艺术审美价值为基础,德... 通过考察巴赫音乐在其生前身后的传播和接受、"巴赫复兴"的历史事实和"巴赫复兴"的历史依据,指出巴赫及其音乐在19世纪受到尊崇更多是一种"发现"而非"复兴";以巴赫音乐的艺术审美价值为基础,德奥19世纪特殊的文化民族主义暨爱国主义思想、浪漫主义思潮和重要音乐家的推动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事件;在这一历史性的作品接受过程中,巴赫及其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得以呈现、发展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复兴 音乐接受 历史依据 内涵及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