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耳山矿集区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1
作者 刘松岩 张达 +7 位作者 杨明建 张鑫明 未国栋 聂胜强 王轩 冯彦平 栗文杰 陈贵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46,共18页
为理清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多阶段矿化与热液蚀变之间的关系,文章选取与铅锌成矿阶段密切相关的绿泥石进行野外观察及电子探针分析。文章将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的绿泥石分为3类:Ⅰ型分布在石英脉两侧的围岩中;Ⅱ型呈细粒、隐晶... 为理清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多阶段矿化与热液蚀变之间的关系,文章选取与铅锌成矿阶段密切相关的绿泥石进行野外观察及电子探针分析。文章将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的绿泥石分为3类:Ⅰ型分布在石英脉两侧的围岩中;Ⅱ型呈细粒、隐晶质填充于隐爆角砾岩基质;Ⅲ型与铅锌硫化物共生、或以蠕虫状广泛分布在石英颗粒间隙中。3种类型绿泥石均为斜绿泥石,并落在了铁镁绿泥石的范围内,指示其形成于偏还原的酸性环境中;在阳离子置换中,主要发生了Fe2+对Mg2+的置换,其余置换作用均不明显;3种绿泥石形成与镁铁质围岩关系密切。由校正后的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出3种类型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96~239℃,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3类绿泥石与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银铅锌成矿阶段相匹配,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绿泥石化学特征表明岩浆热液参与了成矿流体的形成,绿泥石形成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成矿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床 找矿 绿泥石 电子探针 成矿 地球化学 熊耳山
下载PDF
吡啶基聚氨酯的制备及其自修复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军 黄宏升 +5 位作者 叶晓兰 任军 聂胜强 王壹 张春梅 刘渊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2,共6页
为探究氢键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以聚四氢呋喃、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4,4’-二羟基联苯(HBD)和N^(3),N^(5)-双(4-羟基苯基)吡啶-3,5-二甲酰胺(HPD)制备了2种类型的聚氨酯,并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万能力学试验机等对2... 为探究氢键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以聚四氢呋喃、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4,4’-二羟基联苯(HBD)和N^(3),N^(5)-双(4-羟基苯基)吡啶-3,5-二甲酰胺(HPD)制备了2种类型的聚氨酯,并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万能力学试验机等对2种聚氨酯的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自修复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2种聚氨酯均表现出了优异的自修复性能;60℃下,两者均30 min即可完成自修复;相较于以HBD为扩链剂制备的聚氨酯,以含有吡啶基团和酰胺基团的扩链剂(HPD)制备的聚氨酯表现出更优异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为1.2 MPa)、更优异的热稳定性能(热降解活化能为230.3 kJ/mol)及更高的残炭率(800℃残炭率约为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 酰胺 氢键 聚氨酯 自修复
下载PDF
基于聚丙烯腈/苯并噁嗪的柔性碳纳米纤维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渊 聂胜强 +3 位作者 张春梅 王壹 谢向宇 罗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0,共7页
通过将苯并噁嗪、聚丙烯腈(PAN)和乙酰丙酮铁共同静电纺丝的方式制备了柔性良好的碳纳米纤维薄膜。结果表明,引入结构设计的苯并噁嗪可以有效地将N、O、S等杂元素引入碳纳米纤维薄膜,从而有效地提高电极的赝电容特性及电解质对电极的浸... 通过将苯并噁嗪、聚丙烯腈(PAN)和乙酰丙酮铁共同静电纺丝的方式制备了柔性良好的碳纳米纤维薄膜。结果表明,引入结构设计的苯并噁嗪可以有效地将N、O、S等杂元素引入碳纳米纤维薄膜,从而有效地提高电极的赝电容特性及电解质对电极的浸润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环境友好且赝电容特性明显的Fe3O4沉积在所得碳纳米纤维薄膜上,最终制备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柔性电极材料Fe3O4@BENCNFs,三电极测试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其质量比容量高达160.1 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碳纳米纤维薄膜 苯并噁嗪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AFT聚合制备羧基封端PVP及聚合条件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冉奋 李杰 +3 位作者 宋海明 赵鹏飞 聂胜强 康龙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27,共5页
采用二甲基乙酸三硫代碳酸酯(S,S’-bis(α,α’-dimethylacetic acid)trithiocarbonate)作为链转移剂、4,4′-偶氮二(4-氰基戊酸)(ACVA)作为引发剂,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的方法合成不同分子量的羧基封端的聚N-乙烯基... 采用二甲基乙酸三硫代碳酸酯(S,S’-bis(α,α’-dimethylacetic acid)trithiocarbonate)作为链转移剂、4,4′-偶氮二(4-氰基戊酸)(ACVA)作为引发剂,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的方法合成不同分子量的羧基封端的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PVP).采用H-NMR和FTIR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研究聚合温度、反应时间和链转移剂浓度对PVP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单体转化率,单体转化率与PVP分子量呈线性增加关系,在保证单体转化率的情况下,随着RAFT试剂用量增加,PVP分子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水溶性聚合物
下载PDF
稻壳制备生物质碳对水中六价铬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侯婉桐 孟祥焘 +3 位作者 聂胜强 徐锋 叶小辉 刘文莉 《台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9-37,共9页
研究了稻壳制备生物质碳对水中六价铬的吸附特性。探讨了稻壳生物质炭粒径、投加量、溶液pH值、铬(VI)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mL 0.20mg/L铬(VI)溶液中,稻壳生物质炭投加量为0.10g、温度为40℃、pH... 研究了稻壳制备生物质碳对水中六价铬的吸附特性。探讨了稻壳生物质炭粒径、投加量、溶液pH值、铬(VI)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mL 0.20mg/L铬(VI)溶液中,稻壳生物质炭投加量为0.10g、温度为40℃、pH为2、反应时间60min时,稻壳生物质炭对水中六价铬的吸附容量最高,可达8.90mg/g。稻壳生物质炭对铬(VI)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该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生物质碳 吸附 六价铬
下载PDF
DOPO改性ATH阻燃环氧树脂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严伟 李乾波 +2 位作者 杨春林 聂胜强 范鑫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9-123,107,共6页
采用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改性氢氧化铝(ATH),制备了(DOPO-ATH)阻燃剂,并用以阻燃环氧树脂(EP)。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对DOPO-ATH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热分析。通过锥形量热测试(CCT)、扫描... 采用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改性氢氧化铝(ATH),制备了(DOPO-ATH)阻燃剂,并用以阻燃环氧树脂(EP)。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对DOPO-ATH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热分析。通过锥形量热测试(CC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红外联用(TG-FTIR)等手段对EP/DOPO-ATH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残炭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OPO-ATH的残炭率(700℃)高达68%,具有较好的成炭能力。与纯EP相比,7%DOPO-ATH使EP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下降到689.5kW/m^2,相比纯EP的pHRR(1079.2kW/m^2)下降了36%。随DOPO-ATH含量的增加,EP/DOPO-ATH的残炭率逐渐增加,EP/DOPO-ATH燃烧炭层致密,炭层中以含磷和铝的化合物为主,形成了良好的凝聚相阻燃机理,同时DOPO-ATH在气态阶段磷的释放对EP固化物的火焰抑制作用,实现气相阻燃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氢氧化铝 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改性氢氧化铝 阻燃性能
下载PDF
《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春梅 严伟 +2 位作者 罗军 聂胜强 刘渊 《广州化工》 CAS 2018年第24期147-148,共2页
《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偏重应用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中常用助剂品种的结构、特性、用途、用法等。基于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对该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偏重应用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中常用助剂品种的结构、特性、用途、用法等。基于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对该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举措,包括注重教学实例的应用,改革教学理念,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和完善考核机制,旨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助剂 教学实例 教学理念 课外实践 考核机制
下载PDF
“新工科”体系下《聚合物成型加工实验》教学改革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春林 严伟 +4 位作者 曾加 聂胜强 张春梅 罗军 刘渊 《广州化工》 CAS 2020年第3期166-167,共2页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结合本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专业特色、本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探索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实验内容和聚合物成型加工实验教材的编制,引入微课视频辅助教学和加强综...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结合本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专业特色、本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探索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实验内容和聚合物成型加工实验教材的编制,引入微课视频辅助教学和加强综合性实验项目训练,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可持续性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军 刘渊 +1 位作者 谢向宇 聂胜强 《现代盐化工》 2022年第6期131-133,共3页
针对“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线上线下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教学反馈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以期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为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 “功能高分子材料” 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
下载PDF
在线微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分析环境水样中磺胺类药物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婵媛 罗军 +2 位作者 王壹 严伟 聂胜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51-1456,共6页
通过酸化法制备氧化海泡石(O-Sep)材料,将其填充于自制PEEK微柱中,建立了O-Sep在线微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分析方法(O-Sep/μ-SPE/HPLC)对环境水样中3种磺胺类药物进行检测。研究了O-Sep微柱的结构与萃取性能,O-Sep微固相萃取柱对... 通过酸化法制备氧化海泡石(O-Sep)材料,将其填充于自制PEEK微柱中,建立了O-Sep在线微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分析方法(O-Sep/μ-SPE/HPLC)对环境水样中3种磺胺类药物进行检测。研究了O-Sep微柱的结构与萃取性能,O-Sep微固相萃取柱对磺胺对甲氧嘧啶(SMD)、磺胺多辛(SDX)和磺胺苯吡唑(SPP)均有较好的富集效果,10 mg O-Sep固相萃取材料对SMD、SDX、SPP的饱和萃取容量分别为203. 2、150. 3、102. 1 ng。方法用于SMD、SDX、SPP的检测,其线性范围为1. 0~50. 0μg/L,检出限为0. 3~0. 5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5. 0%。将所建分析方法应用于自来水、河水和雨水中此3种磺胺类药物(SAs)的分析,3种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9. 5%~98. 3%、74. 3%~98. 6%和70. 2%~98. 7%,RSD为1. 4%~7. 6%。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在环境样品中痕量磺胺类药物的分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药物 氧化海泡石 在线微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聂胜强 陈舒忆 +2 位作者 成刚 左成光 覃慧 《科技视界》 2021年第9期33-35,共3页
文章以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为例,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探索和实践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符合当地需求市场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推动当地制造业的振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 新工科 地方本科高校 高分子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微课制作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壹 左成光 +3 位作者 聂胜强 严伟 罗军 成刚 《山东化工》 CAS 2019年第16期214-215,共2页
以实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高效组织和实施为目标,建设有机化学课程微课,分析和探索如何在实验活动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使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 微课 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短链有机硅环氧的制备及其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壹 田林波 +5 位作者 叶晓兰 任军 聂胜强 张春梅 罗军 刘渊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18,共5页
为制备兼具刚性和韧性的环氧树脂,以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与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备1,3-双(3-环氧基丙基)四甲基二硅烷(EP-Si),并以EP-Si为增韧剂改性双酚A型环氧树脂(E-44)。利用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 为制备兼具刚性和韧性的环氧树脂,以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与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备1,3-双(3-环氧基丙基)四甲基二硅烷(EP-Si),并以EP-Si为增韧剂改性双酚A型环氧树脂(E-44)。利用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动态机械性能分析仪(DM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万能力学试验机等方式对EP-Si和改性环氧树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EP-Si和E-44之间的混容性良好,且不影响E-44储存稳定性,而且EP-Si对E-44的增韧效果十分显著。当EP-Si的添加量为7.3%,并加入聚醚胺(D-400)固化,改性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高达38.2 MPa,断裂伸长率为15%,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0℃,热分解温度峰值高于350℃,800℃的残炭率超过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环氧树脂 增韧改性 热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天然橡胶/纤维素纳米丝增韧增强聚乳酸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春梅 翟天亮 +3 位作者 聂胜强 覃慧 付秋平 马超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62,共4页
通过溶液共混-共沉淀法制备了天然橡胶/纤维素纳米丝(NR/CNF)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与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制备得到PLA/NR/CNF共混物。采用扫描电镜对PLA/NR/CNF共混物的断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该共混物在脆断过程中,由于CNF与PLA的界... 通过溶液共混-共沉淀法制备了天然橡胶/纤维素纳米丝(NR/CNF)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与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制备得到PLA/NR/CNF共混物。采用扫描电镜对PLA/NR/CNF共混物的断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该共混物在脆断过程中,由于CNF与PLA的界面结合力较弱,会随着橡胶分散相一起脱落,从而形成较多的孔洞。拉伸测试结果表明,PLA/NR/CNF共混物的拉伸模量和拉伸强度均高于PLA/NR共混物,但是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说明CNF对共混体系具有增强的效果。热失重测试结果表明,NR和CNF的引入会使PLA的初始分解温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天然橡胶 纤维素纳米丝 增韧 增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