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煅烧温度对煅后石油焦微观结构演变的影响
1
作者 犹子涵 肖劲 +3 位作者 于谱生 周宇 甘小双 仲奇凡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煅后石油焦是铝电解用炭阳极等冶金炭素材料的主要原料,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煅烧温度下煅后焦微观结构演变的深入探索,导致冶金炭素材料的制备难以智能调控,降耗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一种基于高分辨适射电镜(HRTEM)检测的碳材料... 煅后石油焦是铝电解用炭阳极等冶金炭素材料的主要原料,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煅烧温度下煅后焦微观结构演变的深入探索,导致冶金炭素材料的制备难以智能调控,降耗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一种基于高分辨适射电镜(HRTEM)检测的碳材料晶格条纹智能提取技术,结合数学拟合对不同煅烧温度下煅后焦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煅后焦的平均晶格条纹长度、堆叠占比和45°集中分布的特征值在600℃以下会随温度升高而轻微劣化,而在600~1 600℃的温度范围内,各项微观结构特征值的变化规律符合Sigmoid函数模型,随着温度升高先迅速提升后平缓增加;利用拟合曲线的推导公式求得煅后焦各项微观结构特征的有效升温区间,进一步得到煅后焦微观结构特征随温度变化而演变的优先级为晶格取向>晶格堆叠>晶格尺寸生长;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得到煅后焦的石墨化度R值在25~1 600℃的温度范围内由0.86变化到0.59,石墨化度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规律映证了上述各项微观结构特征演变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炭素 煅后焦 晶格条纹 微观结构演变 铝电解 炭阳极 煅烧
下载PDF
以砂状氢氧化铝为前驱体水热法制备勃姆石试验研究
2
作者 范伟东 肖劲 仲奇凡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随着锂电池隔膜涂层用勃姆石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提高,勃姆石产品有了很好的应用价值,以氢氧化铝为前驱体水热制备亚微米勃姆石技术研究是最有利于产业化生产的技术方案。本文开展了前驱体料浆固含、水热反应温度、水热反应时间、氢氧化... 随着锂电池隔膜涂层用勃姆石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提高,勃姆石产品有了很好的应用价值,以氢氧化铝为前驱体水热制备亚微米勃姆石技术研究是最有利于产业化生产的技术方案。本文开展了前驱体料浆固含、水热反应温度、水热反应时间、氢氧化铝前驱体粒度等反应条件对水热过程勃姆石转化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并对生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水热反应温度对生成的勃姆石转化率影响最为明显,随着水热过程反应温度的升高,所需反应时间逐渐减少。当水热温度为180℃时,60 min内几乎不发生相变;当水热温度为200℃,反应时间大于45 min时,氢氧化铝可以全部发生相变,转化为勃姆石;当反应温度为220℃时,反应15 min即可全部发生转相。水热反应生成的勃姆石原晶粒度都是很细的四角菱形体,最终生成的勃姆石是由原晶粒度团聚而成的团聚体。本研究可为以砂状氢氧化铝为前驱体水热法制备锂电池用勃姆石产品提供最基础的反应规律技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铝 勃姆石 水热法 水热温度 生成机理
下载PDF
尿素均匀沉淀法制备超细α-Al_2O_3粉体 被引量:16
3
作者 肖劲 万烨 +2 位作者 周峰 秦琪 陈燕彬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3-788,共6页
以Al2(SO4)3和CO(NH2)2为原料,通过均匀沉淀法制备出前驱物Al(OH)3,并煅烧得到超细α-Al2O3粉体。研究CO(NH2)2和Al2(SO4)3的摩尔比、Al2(SO4)3起始摩尔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前驱物制备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热重... 以Al2(SO4)3和CO(NH2)2为原料,通过均匀沉淀法制备出前驱物Al(OH)3,并煅烧得到超细α-Al2O3粉体。研究CO(NH2)2和Al2(SO4)3的摩尔比、Al2(SO4)3起始摩尔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前驱物制备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热重/差示扫描法(DTA/TGA)等多种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对粉体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CO(NH2)2和Al2(SO4)3的摩尔比为10:1、Al2(SO4)3起始浓度为0.05mol/L、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能得到分散性能良好、粒径为2μm左右且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超细α-Al2O3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n-Al2O3粉体 均匀沉淀法 分散 球形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0.5)O_2的循环性能 被引量:14
4
作者 肖劲 曾雷英 +2 位作者 彭忠东 赵浩 胡国荣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39-144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可以制备出首次放电容量高达210mA·h/g的LiNi0.5Mn0.5O2材料(2.8~4.5V,电流密度30mA/g),但材料循环性能受制备过程中的处理工艺影响很大,处理不严格将导致材料循环性能严重下降。围绕材料的循环性问题,对... 采用共沉淀法可以制备出首次放电容量高达210mA·h/g的LiNi0.5Mn0.5O2材料(2.8~4.5V,电流密度30mA/g),但材料循环性能受制备过程中的处理工艺影响很大,处理不严格将导致材料循环性能严重下降。围绕材料的循环性问题,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备工艺进行了进一步改善:分别从配锂方式,烧结过程中的升降温速率以及烧结的保温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配锂方式,缓慢升温速率(2℃/min),高低温结合的烧结制度和快速风冷工艺所制备的材料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88mA·h/g,30个循环后仍保持在174mA·h/g,循环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0.5MN0.5O2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循环性能
下载PDF
酸碱脱灰对煤结构及其热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肖劲 李发闯 +3 位作者 邓松云 仲奇凡 赖延清 李劼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9,共6页
通过酸碱脱灰制备超纯煤,运用X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TG/DTG)等分析技术研究酸碱脱灰对煤结构和热解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碱脱灰达到很好的脱灰效果,煤样灰分质量分数降低到0.5%以下;脱灰处理破... 通过酸碱脱灰制备超纯煤,运用X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TG/DTG)等分析技术研究酸碱脱灰对煤结构和热解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碱脱灰达到很好的脱灰效果,煤样灰分质量分数降低到0.5%以下;脱灰处理破坏煤中碳微晶结构,使煤中分子结构有序性减弱;脱灰煤中羟基和甲基、亚甲基脂肪烃类官能团含量减少,Si—O—Si和Si—O基团消失,酚、醚类含氧官能团含量显著增加;脱灰对低阶煤的分子结构影响较大;在热解过程中,脱灰煤的初始分解温度(ts)和最大质量损失温度(tmax)均向低温区推移;灰分脱除降低传质传热的势垒,有助于促进热解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灰 结构 含氧基团 热解特性
下载PDF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0.5)O_2的合成 被引量:10
6
作者 肖劲 曾雷英 +2 位作者 陈召勇 赵浩 彭忠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5-690,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5Mn0.5O2,前驱体制备过程中金属离子氢氧化物的形貌、粒径分布和最终合成材料的性能息息相关。本文讨论了共沉淀反应过程中沉淀体系、pH值、搅拌速度和氨水浓度对沉淀产物形貌的影响。同时还...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5Mn0.5O2,前驱体制备过程中金属离子氢氧化物的形貌、粒径分布和最终合成材料的性能息息相关。本文讨论了共沉淀反应过程中沉淀体系、pH值、搅拌速度和氨水浓度对沉淀产物形貌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烧结制度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正极材料LiNi0.5Mn0.5O2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78mAh·g-1,50个循环后放电容量稳定保持在165mAh·g-1(电压范围2.8-4.5V,电流密度30mA·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共沉淀 循环性能
下载PDF
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算法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同时分辨和测定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 被引量:7
7
作者 肖劲 任凤莲 +3 位作者 宋鸽 廖律 禹文峰 曾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88-2092,共5页
用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算法(APTLD)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给出的二维数据对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进行了同时定性定量分析,为直接同时测定混合氨基酸中此三种物质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其测定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7,0.9995和0.9993。采... 用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算法(APTLD)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给出的二维数据对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进行了同时定性定量分析,为直接同时测定混合氨基酸中此三种物质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其测定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7,0.9995和0.9993。采用超声波组织细胞破碎法对木槿叶中的氨基酸进行提取,利用APTLD法对提取液中氨基酸进行定量测定,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84%,0.36%,1.59%,回收率分别在101.0%~92.7%,106.5%~93.0%,103.0%~95.0%之间,方法简洁、快速、准确可靠,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算法 三维荧光光谱 酪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下载PDF
化学氧化法脱除石油焦中的硫 被引量:15
8
作者 肖劲 杨思蔚 +1 位作者 赖延清 李劼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9-202,共4页
分别采用硝酸、硝酸-冰醋酸混合液以及王水作氧化剂脱除石油焦中的硫。实验结果表明:石油焦粒径越小,脱硫率越高;随液固比(氧化剂体积与石油焦质量比,mL/g)增大、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温度升高,脱硫率先增大,达到极值后保持稳定。王水的... 分别采用硝酸、硝酸-冰醋酸混合液以及王水作氧化剂脱除石油焦中的硫。实验结果表明:石油焦粒径越小,脱硫率越高;随液固比(氧化剂体积与石油焦质量比,mL/g)增大、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温度升高,脱硫率先增大,达到极值后保持稳定。王水的脱硫率高于硝酸和硝酸-冰醋酸混合液。王水脱除石油焦中硫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石油焦粒径0.1mm,液固比20mL/g,反应时间20h,反应温度50℃。在此最佳条件下,脱硫率达42.3%。经王水在最佳脱硫工艺条件下处理后,可有效脱除石油焦中大部分的噻吩类和硫醇类有机硫以及全部的无机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脱硫 化学氧化 有机硫
下载PDF
煤沥青的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肖劲 王英 +2 位作者 刘永东 赖延清 李劼 《炭素技术》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1-37,共7页
介绍了传统的煤沥青改性方法,综合概述了国内外对煤沥青的流变性、结焦性、中间相的形成以及煤沥青对石油焦的润湿性和渗透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介绍了环保沥青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煤沥青的改性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煤沥青 改性 环保沥青
下载PDF
罐式炉内石油焦煅烧过程的二维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被引量:8
10
作者 肖劲 黄金堤 +1 位作者 张红亮 李劼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40-2448,共9页
建立24罐8层火道顺流式罐式炉温度场、残余挥发分浓度场的二维数学模型,模型中包含多孔介质渗流传热模型、固相活塞流模型、异相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及等效热流密度边界模型4个部分,并通过该模型研究罐式炉中石油焦热解传质传热过程。结... 建立24罐8层火道顺流式罐式炉温度场、残余挥发分浓度场的二维数学模型,模型中包含多孔介质渗流传热模型、固相活塞流模型、异相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及等效热流密度边界模型4个部分,并通过该模型研究罐式炉中石油焦热解传质传热过程。结果表明:在给定工况下,石油焦挥发分热解反应主要在二至五层火道高度对应的料罐内进行;在六至八层火道高度对应的料罐内,形成长度约为2.0 m的高温煅烧带(T>1423 K),满足石油焦进一步聚合并实现碳结构重排的煅烧温度要求。经生产数据对比验证表明:该模型基本能够反映炉内温度的分布情况,可为罐式炉的温度自动化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罐式炉 温度场 二维 高温煅烧带
下载PDF
氮化铝粉体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劲 邓松云 +2 位作者 吴胜辉 陈燕彬 李劼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4-468,共5页
以氢氧化铝为铝源,乙炔黑为碳源,采用碳热还原和铝粉直接氮化同时进行,并辅以微波加热的新工艺制备了氮化铝粉体。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在反应温度为1300℃、反应时间为1h的条件下能获得氮化率高且分散性能良好的氮化铝粉末,该工艺反应... 以氢氧化铝为铝源,乙炔黑为碳源,采用碳热还原和铝粉直接氮化同时进行,并辅以微波加热的新工艺制备了氮化铝粉体。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在反应温度为1300℃、反应时间为1h的条件下能获得氮化率高且分散性能良好的氮化铝粉末,该工艺反应活化能仅为常规碳热还原法所需活化能的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铝 制备工艺 活化能
下载PDF
炭阳极用煤沥青改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肖劲 邓松云 +2 位作者 王英 赖延清 李劼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4-587,共4页
在筛选单组分有机改性剂的基础上,采用由单组分有机改性剂和无机增炭剂组合的多组分改性剂对煤沥青进行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煤沥青相比,在160~175℃时,添加质量分数为2.0%~2.5%油酸和石墨粉或者添加1.0%~1.5%邻苯二甲酸二... 在筛选单组分有机改性剂的基础上,采用由单组分有机改性剂和无机增炭剂组合的多组分改性剂对煤沥青进行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煤沥青相比,在160~175℃时,添加质量分数为2.0%~2.5%油酸和石墨粉或者添加1.0%~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石墨粉可以降低煤沥青的黏度至31~190 mPa.s,其高温结焦值与对比沥青的接近;多组分改性沥青结构组成基本不变,软化点下降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 黏度 结焦值 改性
下载PDF
酸碱法制备超纯煤 被引量:12
13
作者 肖劲 王炳杰 +2 位作者 李发闯 仲奇凡 张燕冰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0-292,共3页
对传统的酸碱法制备超纯煤工艺进行了改进。以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烟煤和无烟煤为原料,采用酸碱法对煤进行脱灰处理,研究了煤的粒度、焙烧温度、碱煤比、焙烧时间和酸浸条件对脱灰效果的影响,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得到灰分含量小于0.5%的超... 对传统的酸碱法制备超纯煤工艺进行了改进。以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烟煤和无烟煤为原料,采用酸碱法对煤进行脱灰处理,研究了煤的粒度、焙烧温度、碱煤比、焙烧时间和酸浸条件对脱灰效果的影响,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得到灰分含量小于0.5%的超纯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碱法 脱灰 超纯煤
原文传递
高硫石油焦脱硫方法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肖劲 伍茜 +1 位作者 何川 邓松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80-884,共5页
采用自配的脱硫剂,通过低温化学法分别对煅烧前后的高硫石油焦进行脱硫,并与生焦直接高温煅烧脱硫进行比较。借助红外光谱解释化学法脱硫和高温煅烧法脱硫的行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法脱硫,在温度为333K、液固比30mL/g、搅拌时... 采用自配的脱硫剂,通过低温化学法分别对煅烧前后的高硫石油焦进行脱硫,并与生焦直接高温煅烧脱硫进行比较。借助红外光谱解释化学法脱硫和高温煅烧法脱硫的行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法脱硫,在温度为333K、液固比30mL/g、搅拌时间为12h的反应条件下可以脱除高硫石油焦中75%的有机硫,效果明显优于高温(1773K时生焦的脱硫率为60%)煅烧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石油焦 脱硫 行为机理
下载PDF
微波碳热还原法制备氮化铝粉末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肖劲 周峰 陈燕彬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5-758,共4页
采用微波碳热还原法制备了氮化铝粉末,研究了铝源、碳源和添加剂对制备氮化铝粉末的影响.通过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XRD检测分析表明,氢氧化铝和乙炔黑是最合适的铝源和碳源、单质添加剂的氮化催化效果最明显.以氢氧化铝和乙炔黑为原料,加... 采用微波碳热还原法制备了氮化铝粉末,研究了铝源、碳源和添加剂对制备氮化铝粉末的影响.通过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XRD检测分析表明,氢氧化铝和乙炔黑是最合适的铝源和碳源、单质添加剂的氮化催化效果最明显.以氢氧化铝和乙炔黑为原料,加入单质添加剂,在氮气气氛下反应温度为1300℃、反应时间为1h时能获得完全氮化的氮化铝粉末,可见微波碳热还原工艺能够大大降低碳热还原法制备氮化铝粉末的反应温度,并缩短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碳热还原 添加剂 氮化铝粉末
下载PDF
混合酸脱除石油焦中硫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肖劲 杨思蔚 +1 位作者 赖延清 李劼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5,共4页
研究了混合酸溶液脱除石油焦中硫的技术。采用单因子法分析了石油焦粒度、混合酸配比、液固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对混合酸脱除石油焦中硫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混合酸脱除石油焦中硫的最佳条... 研究了混合酸溶液脱除石油焦中硫的技术。采用单因子法分析了石油焦粒度、混合酸配比、液固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对混合酸脱除石油焦中硫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混合酸脱除石油焦中硫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使用混合酸可以有效脱除石油焦中大部分硫,最佳脱硫条件为:石油焦粒度0.1 mm,混合酸配比为1.0,液固比为30∶1,反应时间为24 h,反应温度为60℃。在此最佳条件下,最大脱硫率达到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脱硫 混合酸 机理
下载PDF
煅烧方式和添加剂对碳热还原法制备氮化铝粉末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劲 陈燕彬 +3 位作者 周峰 彭忠东 李劼 刘业翔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2-335,共4页
以工业氢氧化铝和乙炔黑为铝源和碳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了氮化铝粉末,讨论了煅烧方式和添加剂对制备氮化铝粉末的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利用原料的差热-热重分析,制定了有利于氮化反应的升温制度:870℃之前缓慢升温,870℃至反应温度为... 以工业氢氧化铝和乙炔黑为铝源和碳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了氮化铝粉末,讨论了煅烧方式和添加剂对制备氮化铝粉末的碳热还原反应的影响。利用原料的差热-热重分析,制定了有利于氮化反应的升温制度:870℃之前缓慢升温,870℃至反应温度为快速升温过程。通过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XRD检测分析表明:与传统电阻炉煅烧相比,采用微波煅烧能有效降低氮化铝粉末的合成时间和合成温度;结合添加剂D的加入,可使得前驱物在合成温度为1 400℃、反应时间为1h的普通氮气气氛下完全转化为氮化铝,添加剂D具有良好的氮化铝催化合成效果,能有效地提高氮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热还原法 微波煅烧 添加剂 氮化铝粉末
下载PDF
电解质过热度对铝电解生产影响评述 被引量:5
18
作者 肖劲 王民 +1 位作者 王平 李勇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52,共4页
阐述了电解质过热度在铝电解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电解质过热度与电解槽物理场、电解生产中的电流效率以及与电解槽寿命的关系,结果表明,电解质过热度对阴阳极电流分布的影响不大,但其直接影响电流效率和电解槽寿命。提出了低过热度... 阐述了电解质过热度在铝电解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电解质过热度与电解槽物理场、电解生产中的电流效率以及与电解槽寿命的关系,结果表明,电解质过热度对阴阳极电流分布的影响不大,但其直接影响电流效率和电解槽寿命。提出了低过热度管理铝电解槽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槽 过热度 物理场 电流效率 槽寿命
下载PDF
碳酸铝铵热解法制备超细Al_2O_3 被引量:6
19
作者 肖劲 万烨 +2 位作者 邓华 李劼 刘业翔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24,共4页
以Al2(SO4)3与(NH4)2CO3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出前驱物碳酸铝铵(AACH),并烧结得到Al2O3粉末。通过分析前驱物的热重曲线,确定了前驱物的高温分解过程;并结合对前驱物在不同烧结温度下所得产物XRD图谱的分析,确定了前驱物的高温相... 以Al2(SO4)3与(NH4)2CO3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出前驱物碳酸铝铵(AACH),并烧结得到Al2O3粉末。通过分析前驱物的热重曲线,确定了前驱物的高温分解过程;并结合对前驱物在不同烧结温度下所得产物XRD图谱的分析,确定了前驱物的高温相变过程为:AACH→AlOOH→Al2O3(无定型)→γ-Al2O3→θ-Al2O3→α-Al2O3。同时,干燥方式对超细Al2O3分散性的影响在本文中也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铝铵 超细Al2O3 热分解 相变 干燥
下载PDF
高硫焦湿化学法脱硫过程动力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劲 邓松云 +2 位作者 何川 赖延清 李劼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339-3343,共5页
利用自制的脱硫剂和优化后的脱硫工艺参数,比较静态法脱硫与动态法脱硫的效果,通过对高硫焦与脱硫剂的液固相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分析计算阐述2种脱硫方法产生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当脱硫剂质量分数为60%、反应温度为60℃,脱硫剂... 利用自制的脱硫剂和优化后的脱硫工艺参数,比较静态法脱硫与动态法脱硫的效果,通过对高硫焦与脱硫剂的液固相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分析计算阐述2种脱硫方法产生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当脱硫剂质量分数为60%、反应温度为60℃,脱硫剂与高硫焦的液固比为30 mL/g以及石油焦粒度小于106μm时,采用静态法脱硫时间为24 h后的脱硫率为53%,采用动态法脱硫时间为12 h后脱硫率高达72%;高硫焦在静态条件下的脱硫速率控制步骤为外扩散控制,动态条件下脱硫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2.62 kJ/mol(远小于13.00 kJ/mol),说明该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为内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焦 湿化学法 脱硫率 动力学 扩散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