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轧带钢尾部横裂纹形成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圣贤 赵萌 +4 位作者 李明 王本超 肖沛文 王永民 李娜 《轧钢》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56,共3页
针对邯宝钢铁公司热轧带钢尾部上表面出现横裂纹现象,进行了金相检验,发现裂纹根部无扩展,裂纹两侧组织存在差异,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确定横裂纹的产生与中间坯尾部局部过冷有关。从而采取提高板坯出炉温度和板坯尾部温度、严格控制中间... 针对邯宝钢铁公司热轧带钢尾部上表面出现横裂纹现象,进行了金相检验,发现裂纹根部无扩展,裂纹两侧组织存在差异,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确定横裂纹的产生与中间坯尾部局部过冷有关。从而采取提高板坯出炉温度和板坯尾部温度、严格控制中间坯尾部翘头和除鳞制度的措施,基本杜绝了带钢尾部横裂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裂纹 局部过冷 形变应力 热轧带钢
下载PDF
汽车车轮系列用钢的研制 被引量:8
2
作者 曾宪平 肖沛文 +2 位作者 王凤珍 卢俊毅 李庆胜 《河北冶金》 2011年第2期12-13,45,共3页
根据用户对汽车车轮钢的使用要求,利用邯宝公司炼钢设备和2 250轧机,设计了与汽车车轮钢相适应的化学成分和炼轧钢工艺,成功研发了汽车车轮系列用钢,该产品能满足欧美日韩等知名汽车厂家的车轮用钢要求。
关键词 车轮钢 研制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纳米驱油剂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机理 被引量:26
3
作者 雷群 罗健辉 +6 位作者 彭宝亮 王小聪 肖沛文 王平美 贺丽鹏 丁彬 耿向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7-942,共6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岩心驱替实验测试iNanoW1.0纳米驱油剂扩大特低渗透岩心水驱波及体积的效果,并通过氧谱核磁共振(17O-NMR)和毛细作用分析实验分析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机理。LF-NMR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iNanoW1.0纳米驱油剂...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岩心驱替实验测试iNanoW1.0纳米驱油剂扩大特低渗透岩心水驱波及体积的效果,并通过氧谱核磁共振(17O-NMR)和毛细作用分析实验分析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机理。LF-NMR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iNanoW1.0纳米驱油剂能够在常规水驱的基础上增加10%~20%的波及体积,使水分子进入常规水驱不能波及的低渗小孔隙区域。17O-NMR实验和毛细作用分析证实iNanoW1.0纳米粒子能够减弱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有效改变水分子网络结构,从而使普通水进入常规水驱不能波及的低渗小孔隙区域,增加波及体积;其减弱氢键缔合作用的能力随iNanoW1.0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且在达到0.1%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纳米驱油剂 水驱波及体积 水分子氢键缔合作用 毛细作用
下载PDF
树莓形SiO_(2)–T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光学涂层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平美 何玫莹 +3 位作者 贾新利 肖沛文 罗健辉 江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4-381,共8页
目的提高TiO_(2)纳米粒子在复合光学薄膜中的分散性及光催化自清洁效率。方法以通过Stöber法制备的粒径为70、140 nm的SiO_(2)粒子与酸催化法制备的粒径为5 nm的TiO_(2)粒子为原料,分别使用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 目的提高TiO_(2)纳米粒子在复合光学薄膜中的分散性及光催化自清洁效率。方法以通过Stöber法制备的粒径为70、140 nm的SiO_(2)粒子与酸催化法制备的粒径为5 nm的TiO_(2)粒子为原料,分别使用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或KH550)与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GLYMO,或KH560)对2种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通过2种粒子表面的化学基团之间的化学键,将2种粒子进行偶联,形成了小粒子包覆大粒子的树莓形结构,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光学涂层,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等多种表征设备对制备的复合纳米粒子及构筑的薄膜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粒径较小的TiO_(2)纳米粒子通过表面基团的反应均匀地包覆在粒径较大的TiO_(2)纳米粒子表面形成树莓形的复合结构,构筑的薄膜具有较高的透光率(>90%),较好地保留了玻璃基底的透过率,在紫外辐照条件下可在120 min内完全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效的光催化自清洁功能。水接触角测试表明,膜层表面具有较高的亲水性,其接触角最低可达2.68°,因此具有较好的防雾性能。此外,膜层的透过率在耐摩擦试验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摩擦测试前后透过率变化在1.0%以内。结论通过表面基团偶联的方法成功制备了树莓形复合纳米粒子,以该粒子构筑的涂层材料兼具透光性、高效光催化自清洁性以及防雾性能,并且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形纳米粒子 Stöber法 溶胶–凝胶法 光学薄膜 自清洁性能 机械稳定性
下载PDF
纳米驱油技术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4
5
作者 罗健辉 杨海恩 +4 位作者 肖沛文 王平美 郑力军 王光义 邬国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9-674,共6页
根据"尺寸足够小、强憎水强亲油、分散油聚并"3大特性的纳米智能驱油剂战略设计,针对低渗透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技术瓶颈,提出"纳米水和纳米油"创新设想,以SiO2纳米颗粒为载体,通过在同一纳米颗粒上实... 根据"尺寸足够小、强憎水强亲油、分散油聚并"3大特性的纳米智能驱油剂战略设计,针对低渗透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技术瓶颈,提出"纳米水和纳米油"创新设想,以SiO2纳米颗粒为载体,通过在同一纳米颗粒上实现多功能集成,研制出具有破坏/减弱水分子强氢键缔合作用的第一代纳米驱油剂iNanoW1.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毛细作用分析实验,分析了水中加入的介质对减弱/破坏水分子间氢键作用力的影响;通过低场核磁分析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比较了iNanoW1.0驱和普通水驱的注入性能与驱替效果,并在长庆姬源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iNanoW1.0通过破坏水分子动态网络结构,使普通水变成"纳米水"。与普通水驱相比,iNanoW1.0驱的注入性与驱替效果均较好,注入启动压力梯度降低、特/超低渗透油藏普通水驱不可及波及体积增加。长庆超低渗现场先导试验总体呈现增液、增油、降递减的特点。长庆油田超低渗油藏首次通过注水提高了采收率,发展了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理论。图6表3参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驱油剂 纳米水 纳米油 采收率 水驱 长庆油田
下载PDF
具有双亲特性的水相哑铃型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贾新利 罗健辉 +4 位作者 王平美 何玫莹 王乙涵 肖沛文 江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3-660,共8页
以纳米SiO2水溶胶为原料,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CPTES)为改性剂,在水基环境下分别对SiO2纳米粒子进行改性,得到了具有亲水特性的APTES改性SiO2粒子和具有亲油特性的CPTES改性SiO2粒子水溶胶。2种粒子按不... 以纳米SiO2水溶胶为原料,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CPTES)为改性剂,在水基环境下分别对SiO2纳米粒子进行改性,得到了具有亲水特性的APTES改性SiO2粒子和具有亲油特性的CPTES改性SiO2粒子水溶胶。2种粒子按不同比例混合,利用接枝在SiO2粒子表面氨基和氯丙基的取代反应,使得2种具有亲水/亲油特性的改性SiO2纳米粒子偶联,制备了粒径为40~50 nm的哑铃型SiO2纳米粒子。并通过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动态光散射(DLS)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2种粒子成功偶联形成了具有哑铃型结构的水相SiO2纳米粒子,该粒子两面具有不同的亲水性,粒径近似等于APTES改性SiO2粒子和CPTES改性SiO2粒子的粒径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哑铃型SiO2纳米粒子 硅烷偶联剂 表面改性 水相制备
下载PDF
异常高温高盐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波及控制技术实验研究——以阿布扎比X油田为例
7
作者 刘阳 吴行才 +5 位作者 管保山 叶银珠 许寒冰 王小聪 李世超 肖沛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9,共8页
阿布扎比X碳酸盐岩油田因异常高温、高盐且非均质性强,导致水驱严重不均,常规的化学堵水调剖和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难以适用。采用该油田碳酸盐岩岩心、原油和模拟地层水,选择以新型颗粒型聚合物(SMG)水分散液为驱替相的水驱波及控制技术... 阿布扎比X碳酸盐岩油田因异常高温、高盐且非均质性强,导致水驱严重不均,常规的化学堵水调剖和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难以适用。采用该油田碳酸盐岩岩心、原油和模拟地层水,选择以新型颗粒型聚合物(SMG)水分散液为驱替相的水驱波及控制技术,开展SMG理化性能、驱油机理和物理模拟实验,对该技术在阿布扎布碳酸盐岩油田的可行性进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SMG水分散液具有低黏、易注入、易深部运移以及较好滞留能力和封堵性能的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聚合物驱油机理缺陷和矿场应用受限的问题;在油田储层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耐温耐盐性能,在长达6个月的异常高温高盐老化后,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老化后的SMG仍具有提高水驱波及体积和提高油藏综合采收率的性能,亚毫米级和微米级SMG提高采收率增幅分别为6.70%和5.67%。SMG水分散液波及控制技术可高效控制储层水驱波及方向、提高水驱波及效率,有望解决阿布扎比地区异常高温高盐碳酸盐岩油田水驱不均的开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温高盐 碳酸盐岩油藏 波及控制技术 新型颗粒型聚合物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阿布扎比
下载PDF
现场水配制纳米驱油剂及其驱油机理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小聪 雷群 +5 位作者 肖沛文 王平美 杨占德 韩雪 罗健辉 叶银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0-357,共8页
采用氧谱核磁共振(17O-NMR)技术研究iNanoW1.0纳米粒子与长庆姬塬油田现场水配制纳米驱油剂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iNanoW1.0纳米粒子能够减弱具有较高矿化度的现场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对长庆姬塬油田现场水,质量分数为0.1%的纳... 采用氧谱核磁共振(17O-NMR)技术研究iNanoW1.0纳米粒子与长庆姬塬油田现场水配制纳米驱油剂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iNanoW1.0纳米粒子能够减弱具有较高矿化度的现场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对长庆姬塬油田现场水,质量分数为0.1%的纳米驱油剂为最佳使用浓度。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纳米驱油剂对低—超低渗透岩心的驱替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现场水配制的纳米驱油剂能有效降低低—超低渗透岩心中流体的启动压力,尤其对于岩心小孔隙部分扩大波及体积明显,可以实现提高采收率10.29%~1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 水驱 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提高采收率 水分子网络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