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
1
作者 王荣 叶殿秀 +3 位作者 肖潺 赵珊珊 陈鲜艳 李威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测指标,对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客观识别,并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地区近三分之二的暴雨以区域性过程形式出现,平均每年区域性暴雨过程有8.4次,主要出现在5—9月,尤以6—7月为集中发生时段。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开始日期多年平均为5月8日,末次结束日期为9月17日。平均每次过程的暴雨覆盖范围为8.6站,持续时间1.3 d,平均暴雨强度为74.7 mm/d。(2)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频次存在2~3 a和8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平均区域性暴雨过程覆盖范围存在4~6 a和8~11 a周期变化。(3)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首次开始日期显著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无明显变化,发生期显著变长;发生频次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平均持续时间、平均覆盖范围、平均综合强度也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平均暴雨强度呈增强趋势。(4)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各项指标均未发生突变现象。【结论】研究成果为三峡地区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回应三峡工程对局地气候影响的社会关切等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三峡地区 极端降雨 降水 三峡水库
下载PDF
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2
作者 赵珊珊 叶殿秀 +1 位作者 肖潺 李莹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97-104,共8页
依据避暑旅游目的地内涵和特点,从避暑气候禀赋、气候不利条件、生态环境、旅游基础和发展潜力4个维度构建了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1—2020年夏季(6—8月)中国黄河下游以南地区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基于该指标体系评价... 依据避暑旅游目的地内涵和特点,从避暑气候禀赋、气候不利条件、生态环境、旅游基础和发展潜力4个维度构建了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1—2020年夏季(6—8月)中国黄河下游以南地区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基于该指标体系评价了14个省(区、市)发展避暑旅游目的地的潜在优势地区。避暑气候禀赋优良是避暑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条件,避暑气候禀赋采用气温、风、湿度、降水、人体舒适度和度假气候指数等要素。气候不利条件影响低是避暑旅游顺利开展的保障。采用高温、强降水、大风和强对流等影响夏季避暑旅游的高影响天气反映气候不利条件。空气质量、水质和植被状况反映避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丰富度、交通便利性、地方荣誉、未来规划等要素反映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能力和发展潜力。结果表明:14个省(区、市)的避暑气候禀赋和气候不利条件的指标阈值受气候系统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存在空间差异。潜在避暑旅游目的地站点数占总站数的比例为10.5%,主要分布在本省(区、市)海拔相对较高地区,而海拔高度普遍较低的江苏和山东,则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北部沿海地区和山东半岛东部。研究成果可为省(区、市)为单元开展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客观评价以及发展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暑旅游 人体舒适度指数 度假气候指数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事件对电力供需影响分析
3
作者 周达 许红梅 +3 位作者 艾婉秀 王秋玲 肖潺 黄子立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多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加剧。利用川渝地区1961—2022年的气温、降水和气象干旱指数,2022年7—9月泸定、立洲和瓦屋山水电站的日入库流量和发电量,及2022年6—9月成都市和四川省的日用电量和日高峰...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多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加剧。利用川渝地区1961—2022年的气温、降水和气象干旱指数,2022年7—9月泸定、立洲和瓦屋山水电站的日入库流量和发电量,及2022年6—9月成都市和四川省的日用电量和日高峰负荷等数据,分析2022年盛夏川渝地区高温干旱事件及其对水电和电力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22年川渝地区气温及高温日数显著增加,高温干旱灾害风险增大。2022年盛夏(7—8月),川渝地区气温偏高幅度、降水偏少程度、高温日数、最大干旱影响范围均为1961年以来之最。降雨量和入库流量是影响水电的重要因素,水电出力对入库流量的响应呈非线性;夏季气温与用电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日用电量和高峰负荷对日平均气温的敏感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电力供需 川渝地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指标构建及近60年来长江流域极端气候综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存杰 肖潺 +4 位作者 李帅 珠杰桑布 任玉玉 张思齐 王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0-938,共19页
本文利用经过均一化订正的长江流域共669个气象站近60年(1961—2020年)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相对阈值和绝对阈值相结合的极值分析方法,对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高温事件、极端低温事件、极端干旱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识别,分析了年发生频率... 本文利用经过均一化订正的长江流域共669个气象站近60年(1961—2020年)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相对阈值和绝对阈值相结合的极值分析方法,对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高温事件、极端低温事件、极端干旱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识别,分析了年发生频率和线性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全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情况,构建了多个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指标,比较客观地给出了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气候综合危险性等级较高,虽然自1961年以来综合年发生频率呈现弱的线性减少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明显偏高.通过对不同极端气候事件危险性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干旱事件年发生频率呈现线性减少趋势,与全国他其区域相比较,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干旱发生的危险性等级都在中级以上,说明长江流域容易发生极端干旱事件;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降水事件年发生频率呈现弱的增加趋势,危险性等级指数分析表明,高危险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南西部、江西大部、湖北南部等地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危险性很高;近60年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更加频繁,但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危险性等级较低;近60年长江流域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但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综合危险性不断增加,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相伴而生的高温干旱复合型事件频繁发生,极端降水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在全国的占比不断升高,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越来越严重,说明长江流域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多个极端事件综合等级指标 气候变化 长江流域
下载PDF
S2S气候模式产品在黄河流域径流预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刘绿柳 王国复 肖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96-1404,共9页
次季节气候和径流预测是主动减灾的一个关键。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三代气候模式系统的次季节到季节模式(CMA-CPS v3 S2S)的气候预测信息和HBV水文模型,应用集合预测技术研发了未来40 d时段平均径流量和时段内极端干旱概率预测模型,应用... 次季节气候和径流预测是主动减灾的一个关键。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三代气候模式系统的次季节到季节模式(CMA-CPS v3 S2S)的气候预测信息和HBV水文模型,应用集合预测技术研发了未来40 d时段平均径流量和时段内极端干旱概率预测模型,应用平均方差技巧评分、距平相关系数、相对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布赖尔技巧评分开展了回报检验,并检验了2021年黄河流域径流异常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以较高技巧预测黄河流域未来40 d时段平均的径流量,且表现出枯季预测技巧高、湿季技巧低的季节差异;对秋末11月和冬季3个月(12月、1月、2月)的极端干旱概率预测也有较高技巧。对于2021年5—8月黄河上中游干旱和9—10月的秋汛,该方法正确预测了除6月、9月外的其他4个月的径流异常方向,但异常程度与实况存在差异。对径流预测水平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表明,S2S降水预测能力影响径流预测水平,特别是丰水期的径流预测,但还有降水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径流预测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季节到季节 径流预测 干旱预测 黄河
下载PDF
长江上游近120年来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时空变化关系及其传递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帅 曾凌 +3 位作者 张存杰 肖潺 张强 龚文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77,共15页
气象干旱是水文干旱的前兆,探明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递特征及规律,对水文干旱早期预警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上游1901—2020年长系列气象水文数据,采用标准化降雨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分别表征气象干旱... 气象干旱是水文干旱的前兆,探明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递特征及规律,对水文干旱早期预警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上游1901—2020年长系列气象水文数据,采用标准化降雨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情势,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和滑动窗口法计算不同月份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递时间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引入湿润指数(HI)和水库指数(RI),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120年来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均有加重趋势,且随时间尺度增大,干旱历时增长;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递时间整体呈现明显时空异质性,即冬季长、其他季节短,西北部长、东南部短;干旱传递在春、夏季整体呈加快趋势,在秋、冬季整体呈减慢趋势,干旱传递时间变化与长江上游整体干湿状况和密集水电开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水文干旱 传递时间 时空特征 长江上游
下载PDF
模拟分析揭示三峡水库成库以来的气候效应:局地和近地层,而不是区域
7
作者 艾泽 常蕊 +5 位作者 肖潺 陈鲜艳 张强 李威 李帅 龚文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9-721,I0026,I0027,I0028,共16页
针对以往三峡水库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中,水库参数化方案简约及模拟时段未涉及成库以来高水位运行阶段等不足,在中尺度气象模式中,通过扩宽水体面积和抬升水位高度的方式对三峡水库引起的陆面参数变化进行描述,进而采用敏感性数值试验... 针对以往三峡水库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中,水库参数化方案简约及模拟时段未涉及成库以来高水位运行阶段等不足,在中尺度气象模式中,通过扩宽水体面积和抬升水位高度的方式对三峡水库引起的陆面参数变化进行描述,进而采用敏感性数值试验及统计分析等手段,评估了三峡水库成库以来高温干旱(2013年)和低温洪涝(2020年)年景下,关键气象要素对水库运行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典型年景下水库运行均会造成近地层气温降低(0.98~1.27℃)、相对湿度增加(3.9%~5.5%)和风速增大(0.43~0.68m/s),同时响应强度的日变化导致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较差减小、平均风速的日较差增大;尽管上述变量的变化幅度与该地区气候的自然变率相当,但水库运行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范围基本限制于水库周边约2 km,垂直方向则大多低于200 m,对风速的影响范围可扩展至水库周边约12 km,垂直方向延伸至200 m左右,且响应强度均随水平距离和垂直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尽管数值试验放大了三峡水库的气候效应,但作为典型的河道型水库,三峡水库成库以来的不同气候年景下,水库运行产生的气候效应基本限制在近地层、局地范围内,未对区域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成库以来 气候效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横断山脉中西部降水的季节演变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肖潺 宇如聪 +1 位作者 原韦华 李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3-651,共9页
利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对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的降水季节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降水具有独特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开始早,从第10候前后降水开始迅速增加,至第19候前后就达到第1个峰值;雨季时间长,从第10候前后雨季开始,至第6... 利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对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的降水季节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降水具有独特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开始早,从第10候前后降水开始迅速增加,至第19候前后就达到第1个峰值;雨季时间长,从第10候前后雨季开始,至第60候雨季结束,雨季持续长达8个月;多峰值特征明显,雨季先后经历3个降水峰值,分别在第19、35、55候前后。通过再分析资料对这一地区风场的季节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降水的季节演变特征与这一地区独特地形下风场季节演变密不可分。雨季开始早与第10候起低层西风、南风迅速加强,特别是西风加强有关;第2、3个降水峰值则与西南风,特别是经向南风增强有关。对3个降水峰值时刻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第1个降水峰值发生时,位势高度东西方向水平差异小,降水主要受西风系统影响,与西风系统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而第2、3个降水峰值分别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东退进程中,位势高度场东高西低,降水主要受西南风控制,并伴有南风辐合,与南风的季节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脉 降水 季节演变
下载PDF
中国大陆雨季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肖潺 宇如聪 +1 位作者 原韦华 李建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92,共9页
利用1961—2012年1710个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雨季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季最早到来的地方是藏东南、滇西北的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接着江南地区进入雨季;之后随着夏季风的爆发,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而... 利用1961—2012年1710个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雨季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季最早到来的地方是藏东南、滇西北的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接着江南地区进入雨季;之后随着夏季风的爆发,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而雨季结束最早的地区在江南地区,较迟结束的地区在华西地区、南海地区,最迟是在新疆西北部地区。就雨季持续时间而言,华北地区和西藏西部及其与新疆南部相接的部分地区雨季持续时间最短,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华西地区和南海地区雨季较长。通过对多年平均逐候降水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能较好地将主要的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离出来,分析发现,第1、第2和第3模态分别反映了夏季、春季和秋季降水为主要特征的降水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季节演变 经验正交函数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南海秋雨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肖潺 原韦华 +1 位作者 李建 宇如聪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3-700,共8页
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热带测雨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南海地区降水季节峰值是在秋季,主要集中在8~10月,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环流场的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地区秋季中层500 ... 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热带测雨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南海地区降水季节峰值是在秋季,主要集中在8~10月,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环流场的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地区秋季中层500 hPa有利的副高位置和低层低压系统的活动和维持是形成这一地区显著秋雨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副高的位置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较大,分析发现Ni o3.4的海温指数对该区域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10月Ni o3.4指数和同期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能够达到-0.47,超前3个月(即5~7月)的Ni o3.4指数与8~10月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的相关亦能达到-0.43。从跨季度气候预测的角度来考虑,5~7月的Nio3.4指数可以作为预测8~10月南海秋雨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秋雨 降水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中国大陆雨涝时空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肖潺 叶殿秀 陈昊明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85-89,共5页
利用气象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雨涝频率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作物雨涝受灾面积统计数据对雨涝指标进行了初步评估。分析表明,我国雨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在华南沿海和海南等地秋季雨涝频率也较高。每年农作物... 利用气象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雨涝频率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作物雨涝受灾面积统计数据对雨涝指标进行了初步评估。分析表明,我国雨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在华南沿海和海南等地秋季雨涝频率也较高。每年农作物雨涝受灾面积与每年雨涝站率有极好的正相关,表明雨涝指标比较符合实际。针对中国大陆雨涝灾害流域特征明显,对七大江河流域的雨涝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就流域而言,长江、珠江、淮河流域年雨涝站率较高,黄河流域最低;流域雨涝长期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年代际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雨涝 时空特征 变化特征 受灾面积 流域
下载PDF
海洋环流模式对平流方案与分辨率的敏感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潺 俞永强 +1 位作者 吴方华 刘海龙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9-341,共13页
文中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从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平流方案3个方面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组合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于海洋环流(特别是... 文中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从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平流方案3个方面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组合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于海洋环流(特别是热带海洋)的重要影响。8组试验表明,水平分辨率的提高,对于流场的改进有显著作用,能够使流场达到与实际非常接近的强度;调整的垂直分辨率,上层海洋的加密,能够使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的模拟改进;引入的两步保形平流方案,能够使得热带太平洋海温的模拟有所改进,这种改进的效果在低分辨率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同时,8组试验也一致地表现出等温线的密集程度比实际情况稀疏,这反映了模式在物理过程,特别是混合过程的描述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 两步保形平流方案 热带太平洋冷舌
下载PDF
保形平流方案在海洋环流模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潺 俞永强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42-1448,共7页
通过将两步保形平流方案与二阶中央差物质输运平流方案进行对比,发现对于理想的一维平流方程,两步保形平流方案可以给出更准确的模拟.进而将此方案引入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通过将两步保形平流方案与二阶中央差物质输运平流方案进行对比,发现对于理想的一维平流方程,两步保形平流方案可以给出更准确的模拟.进而将此方案引入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海洋环流模式(LICOM)中替代温度和盐度方程中的二阶中央差平流方案,发现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相对于原模式,模拟结果在温度场上有较大的改进,较好地克服了以往存在的赤道太平洋冷舌过强的问题.对比海表平流项变化和温度变化,运用线性回归分析,证明平流项的变化是改进中、东太平洋的重要原因,也由此表明两步保形平流方案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形平流方案 海洋环流模式 赤道太平洋冷舌
下载PDF
赴美国访问交流总结
14
作者 肖潺 许红梅 +4 位作者 张洁 吴焕萍 张莉 辛晓歌 刘绿柳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2018年第3期21-26,共6页
1概况 2017年12月7日,国家气候中心一行7人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进行技术访问,参加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能源与水项目(CERC-WET)能源与水纽带关系及高效绿色利用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 1概况 2017年12月7日,国家气候中心一行7人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进行技术访问,参加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能源与水项目(CERC-WET)能源与水纽带关系及高效绿色利用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问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编号:2016YFE0102400)议题间研讨会议,执行项目双边合作任务(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交流 加利福尼亚州 清洁能源 技术访问 科技创新 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
下载PDF
赴美国参加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能源与水专项项目年度会议总结
15
作者 肖潺 许红梅 张洁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2017年第4期22-23,共2页
1概况 2017年3月14—16日,国家气候中心肖潺、许红梅、张洁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能源与水专项项目年度会议。
关键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清洁能源 会议总结 加州大学
下载PDF
1961—2016年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28
16
作者 叶殿秀 王遵娅 +2 位作者 高荣 王荣 肖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5-583,共9页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客观识别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长江上游径流影响预估 被引量:19
17
作者 秦鹏程 刘敏 +3 位作者 杜良敏 许红梅 刘绿柳 肖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5-415,共11页
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5 个气候模式在3 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的预估结果驱动SWAT 水文模型,预估了21 世纪气候变化对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季节分配以及极端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预估的长江上游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 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5 个气候模式在3 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的预估结果驱动SWAT 水文模型,预估了21 世纪气候变化对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季节分配以及极端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预估的长江上游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21 世纪末较当前(1986-2005 年)升高1.5 ~ 5.5℃,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在21世纪30 年代后高于当前气候平均值,21 世纪末相对于当前增加5%~ 15%。流域内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空间差异,金沙江和岷沱江流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幅度均大于流域平均值。预估的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及各月平均径流均有增加趋势,在21 世纪30 年代后高于当前多年平均值,21 世纪中期增加4%~ 8%,21 世纪末增加10%~ 15%。预估的径流年内分布的均匀性有所增加,但年际变化明显增大,极端旱涝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预估的各子流域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差异,金沙江和岷沱江流域年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年内分布变化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为低敏感;嘉陵江流域、乌江流域和长江上游干流径流增加幅度大,同时极端丰枯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增加显著,是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长江上游 SWAT 模型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生态径流影响预估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绿柳 魏麟骁 +2 位作者 徐影 辛晓歌 肖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4-833,共10页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严重改变了黄河水文情势和生态径流,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长期规划意义重大。本文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13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进行偏差订正,驱动水文模型进行径流模拟...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严重改变了黄河水文情势和生态径流,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长期规划意义重大。本文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13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进行偏差订正,驱动水文模型进行径流模拟,应用流量历时曲线方法分析SSP1-2.6、SSP2-4.5、SSP5-8.5情景下2026年至21世纪末年、季节尺度的花园口生态径流变化。结果表明:订正能明显降低降水、气温模拟偏差;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1986—2010年花园口生态径流;2026—2100年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低排放情景增速慢,高排放情景增速快;气候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库调控、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径流的负面影响,SSP5-8.5情景缓解程度最高,冬季缓解程度最高,夏、秋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径流 气候变化 偏差订正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冯文 周玲丽 +1 位作者 肖潺 符式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3-545,共13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海南岛18个市县测站的日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10年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的异常及其环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汛期降水分布形态与华南其他各区存在差异性,双峰结构不明显,随...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海南岛18个市县测站的日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10年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的异常及其环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汛期降水分布形态与华南其他各区存在差异性,双峰结构不明显,随着暴雨级别的提高,暴雨日分布形态的单峰现象愈加显著,峰值出现在秋汛期内。秋汛期降水在时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性,尤其是10月上半月内,不同级别的降水逐候分布均出现了急剧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显著差异,降水高值区出现在海南岛中-东部,整体均呈一致的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态势。9月中旬后,华南至南海北部地区处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天气尺度冷暖系统交汇激烈,高低空天气系统的有利配置导致区域性强降水频频出现在这一时期。其中,南海北部低空风场的走向和风速的差异,及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是10月上半月内降水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低空偏东强风带在南海北部的出现和逐候加强是秋汛期内最显著的环流特征。多个极端降水个例的环流分析也显示,强劲的低空急流是秋汛期特大暴雨的天气学特征中最显著的强信号,急流的存在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入和辐合抬升条件,是触发秋汛期极端降水的关键原因。秋汛期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通量值随季节的推进经历了偏南单中心-南北双中心-偏北单中心的演变。输送水汽的气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支流,澳大利亚-印尼一带的偏南越赤道气流,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特大暴雨发生期间,南亚高压的主体多位于南海北部,相对气候平均态而言,东亚西风槽偏强,副高偏北偏强,偏东低空急流强劲,造成暴雨增幅的水汽主要来自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支流的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秋汛期 降水 大尺度环流 偏东低空急流 水汽输送
下载PDF
近30a中国龙卷风灾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黄大鹏 赵珊珊 +1 位作者 高歌 肖潺 《暴雨灾害》 2016年第2期97-101,共5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灾情普查数据库中龙卷风灾情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1984—2013年中国龙卷风发生频次及其灾情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分析了中国龙卷风及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 基于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灾情普查数据库中龙卷风灾情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1984—2013年中国龙卷风发生频次及其灾情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分析了中国龙卷风及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中国龙卷风灾害年发生次数和龙卷风导致的死亡(含失踪)人数、倒损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龙卷风灾害发生频次和死亡人数下降趋势明显,而直接经济损失下降趋势较弱;中国龙卷风灾害发生次数及其导致的死亡人数、倒损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均表现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其中,7月份龙卷风发生次数最多且灾情最重;空间分布上,中国龙卷风灾害发生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表现为西少东多的特征,死亡人数和倒损房屋数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偏南地区;西北和西南地区龙卷风灾害发生少、灾情轻,而中东部地区的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龙卷风发生频次高、死亡(含失踪)人数多且经济损失较重,其中江苏和安徽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风 趋势分析 GIS空间分析 灾害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