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调节TLR4、NLRP3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黏膜炎症反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彤 董佳梓 +7 位作者 王建波 薛亚楠 王丹 孙杰 魏肖禹 冷明慧 肖璐嘉 张立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太冲”穴是否通过调节TLR4、NLRP3而改善大鼠胃黏膜炎症反应,从而起到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作用。方法将48只10 d龄幼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非穴位组,每组各12只,雌雄各半。采用碘乙酰...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太冲”穴是否通过调节TLR4、NLRP3而改善大鼠胃黏膜炎症反应,从而起到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作用。方法将48只10 d龄幼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非穴位组,每组各12只,雌雄各半。采用碘乙酰胺联合夹鼠尾法造制备FD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和非穴位组分别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太冲”穴、“非经非穴”,1次/d,每次20 min,连续14 d。Elisa法检测胃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热蛋白3(NLRP3)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组织中TLR4、NLRP3的蛋白表达。结果针刺组干预后,FD大鼠胃黏膜炎症反应得到了明显缓解;与正常组比较,其中模型组中FD大鼠胃组织中TLR4蛋白及mRNA表达、NLRP3蛋白表达及IL-1β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NLRP3 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FD大鼠胃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NLRP3蛋白及mRNA表达、IL-1β水平均降低(P<0.05),其中TLR4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针刺组比较,非穴位组大鼠胃组织中TLR4、NLRP3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IL-1β水平升高(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太冲”穴能够下调FD大鼠胃组织中TLR4、NLRP3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水平,最终缓解了炎症反应,起到了电针对FD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电针 TLR4 NLRP3
原文传递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环氧合酶2介导炎症反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丹 董佳梓 +5 位作者 王建波 王晓彤 孙杰 冷明慧 肖璐嘉 张立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118-12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配中脘穴是否通过抑制十二指肠中环氧合酶2(COX-2)、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从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炎症反应起到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8只10日龄幼年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配中脘穴是否通过抑制十二指肠中环氧合酶2(COX-2)、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从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炎症反应起到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8只10日龄幼年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碘乙酰胺灌胃法制备FD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足三里配中脘穴位,1次/d,连续14 d,非经非穴组进行电针1次/d,连续14 d。用免疫组化法和定量PCR法检测十二指肠中COX-2的蛋白及mRNA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十二指肠中SP、CGRP、IL-6含量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中COX-2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且十二指肠中SP、CGRP、IL-6含量表达显著升高(P<0.01);非经非穴组大鼠的COX-2、SP、IL-6与正常组比较表达显著升高(P<0.01),CGRP的表达有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过电针足三里、中脘干预后的大鼠十二指肠中COX-2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5),且十二指肠中SP、CGRP、IL-6含量表达水平降低(P<0.05);电针组与非经非穴组比较有差异,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中COX-2的mRNA含量表达与SP、CGRP、IL-6各含量表达较非经非穴组有所降低(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配中脘穴可能通过降低COX-2基因的表达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起到对FD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电针 炎症保护 环氧合酶2
原文传递
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NGF、NTRK1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董佳梓 荣培晶 +3 位作者 王晓彤 王丹 冷明慧 肖璐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67-772,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1(NTRK1)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治疗F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出生10 d的SPF级幼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1(NTRK1)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治疗F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出生10 d的SPF级幼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酮替芬组、足三里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碘乙酰胺联合夹鼠尾法制备FD模型。酮替芬组腹腔注射酮替芬(1 mg·kg^(-1)·d^(-1)),连续注射7 d;足三里组于双侧“足三里”行电针干预,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50 Hz,电流强度0.5 mA,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14d。观察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形态;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情况;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NGF、NTRK1蛋白及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酮替芬组与足三里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升高(P<0.01);足三里组大鼠小肠推进率高于酮替芬组(P<0.01)。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有局部缺损,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他各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肥大细胞明显增多且脱颗粒明显;与模型组比较,酮替芬组和足三里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肥大细胞明显减少,且脱颗粒不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NGF、NTRK1蛋白、mRNA表达及IL-1β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酮替芬组和足三里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NGF、NTRK1蛋白、m RNA表达及IL-1β水平均降低(P<0.01,P<0.05);与酮替芬组比较,足三里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NGFm RNA、NTRK1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可能是通过抑制十二指肠肥大细胞活化,调节NGF及其受体表达,改善十二指肠低度炎性反应,从而对FD大鼠起到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电针 足三里 十二指肠 肥大细胞 NGF NTRK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