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估研究
1
作者 张修玉 滕飞达 +13 位作者 庄长伟 孔玲玲 郑子琪 韩瑜 关晓彤 曹君 谢紫霞 马秀玲 胡习邦 田岱雯 侯青青 代雪娇 陈星宇 姚一博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219,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区域之一,需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鉴于此,论文以2015年为基准年、2020年为目标年,基于国家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区域之一,需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鉴于此,论文以2015年为基准年、2020年为目标年,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围绕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综合评估2020年珠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深入剖析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短板,为2025年前珠三角地区分阶段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20年珠三角地区生态文明整体发展状况良好。(2)生态制度分领域成效较为突出,但生态空间和生态经济领域不平衡较为突出,短板明显。(3)深圳市、珠海市、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上游水平,并且相比之下,深圳市在六大领域建设的平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生态文明建设 成效评估
原文传递
环境多介质中PCDD/Fs人群健康风险评价——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胡习邦 许振成 +1 位作者 王俊能 张修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1-316,共6页
基于珠江三角洲不同环境介质(水体、大气和土壤)及食物中PCDD/Fs的研究资料,利用VLIER-HUMAAN模型评估了该区域不同暴露途径下PCDD/Fs对人群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群平均每日摄入PCDD/Fs的量(TDI)为3.312 pg WHO1998-... 基于珠江三角洲不同环境介质(水体、大气和土壤)及食物中PCDD/Fs的研究资料,利用VLIER-HUMAAN模型评估了该区域不同暴露途径下PCDD/Fs对人群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群平均每日摄入PCDD/Fs的量(TDI)为3.312 pg WHO1998-TEQ/kg·d-1,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推荐的容许标准(4 pg WHO1998-TEQ/kg·d-1)。从暴露途径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成年人摄入PCDD/Fs的主要途径食物摄取,约占了98.0%。在食物暴露中,水产品是主要途径,约占总摄入量的70%,蔬菜和肉蛋类分别占了16.6%和10.5%,其它较低。水产品是PCDD/Fs引起人群健康风险的重要风险源,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水产品质量,同时,调整饮食结构,降低PCDD/Fs暴露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评价 环境多介质 PCDD/FS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估DEHP对区域水生生态风险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习邦 王俊能 +1 位作者 许振成 张修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2-1087,共6页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方法构建了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对淡水生物的SSD曲线。在此基础上,计算了DEHP对不同生物的5%危害浓度(HC5),分析比较DEHP对不同生物类别的毒性敏...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方法构建了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对淡水生物的SSD曲线。在此基础上,计算了DEHP对不同生物的5%危害浓度(HC5),分析比较DEHP对不同生物类别的毒性敏感性差异及其特征,并针对在不同污染物质量浓度下,评价了我国不同地区水体DEHP对不同生物类别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DEHP污染物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从小到大依次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藻类,这可能与各物种的组别多样性有关,耐受范围越大,表示随着质量浓度增加,风险增大的趋势较缓慢;DEHP对不同物种的HC5从小到大依次为藻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HC5越小,DEHP对该物种的生态风险越大,其中藻类对DEHP最敏感,其HC5为41.01μg·L-1,从总体上看,DEHP对淡水生物系统的HC5为4 521.46μg·L-1;不同质量浓度值得出的PAF值的大小,反映不同类别生物的损害程度。质量浓度在1 000μg·L-1以下,全部物种的PAF值几乎为0;当质量浓度达1 000μg·L-1时,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开始受到影响;当质量浓度达10 000μg·L-1时,61.85%和88.04%的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分别受到影响,全部物种有64.34%受到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湖库水体水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其水生态风险极低,PAF接近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污染 水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性分布 地表水
下载PDF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估苯胺的水生生态风险 被引量:6
4
作者 胡习邦 曾东 +2 位作者 王俊能 贺德春 许振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1-476,共6页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方法构建了淡水生物对苯胺(Aniline)的敏感性分布曲线,计算了苯胺对不同生物的5%危害浓度(HC_5),分析比较不同类别生物对苯胺的毒性敏感性差异及特征,并在不同污染物质量浓度...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方法构建了淡水生物对苯胺(Aniline)的敏感性分布曲线,计算了苯胺对不同生物的5%危害浓度(HC_5),分析比较不同类别生物对苯胺的毒性敏感性差异及特征,并在不同污染物质量浓度下,评价了中国部分水体和突发环境事件中苯胺对不同生物类别所产生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苯胺污染物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表现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藻类<甲壳动物<两栖动物<蠕虫类<鱼类<纤毛动物<环节动物,耐受范围越大表示随着污染物质量浓度增加,风险增大的趋势较缓慢;苯胺对不同物种的HC_5表现为:甲壳动物<蠕虫类<鱼类<纤毛动物<藻类<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HC_5越小,表明苯胺对该物种的生态风险越大,其中甲壳动物对苯胺最敏感,其HC_5为2.29μg·L^(-1),从总体上看,苯胺对淡水生物系统的HC_5为4.72μg·L^(-1);由不同质量浓度值得出的潜在影响比例(Potential affected fraction,PAF)的大小,反映不同类别生物的损害程度。中国部分水体水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其水生态风险极低,PAF接近于0;但在山西苯胺突发环境事件中,苯胺对甲壳类、扁平类动物的影响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水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性分布 BOOTSTRAP 地表水 突发环境事件
下载PDF
区间数的饮用水源地健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胡习邦 王俊能 +1 位作者 许振成 曾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349-355,共7页
利用区间数表示饮用水源地水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不确定性,构建了基于区间数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导致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同时,建立模糊化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将风险评价标准分为低、低-中、中、中-高、高和极高6个风险等级,并运用综合评... 利用区间数表示饮用水源地水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不确定性,构建了基于区间数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导致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同时,建立模糊化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将风险评价标准分为低、低-中、中、中-高、高和极高6个风险等级,并运用综合评判法得出健康风险评价的等级。选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中多种污染物为评价因子,将基于区间数和模糊理论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9个城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广州、乌鲁木齐等3个城市水源地的水环境健康风险水平较高;儿童和青少年的个人年风险明显高于成人的个人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间数 模糊化 健康风险评价 水源地
原文传递
基于模糊信息熵的流域水污染系统建模与控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习邦 许振成 +2 位作者 王后能 王俊能 张修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4-188,共5页
我国水污染局部得到了改善,但呈现流域污染蔓延的趋势。运用系统控制论构建流域水污染控制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就水论水、见污治污"的还原论水污染控制方法,综合考虑总体控制战略决策(S)反馈系统以及社会发展布局(L)、经济发... 我国水污染局部得到了改善,但呈现流域污染蔓延的趋势。运用系统控制论构建流域水污染控制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就水论水、见污治污"的还原论水污染控制方法,综合考虑总体控制战略决策(S)反馈系统以及社会发展布局(L)、经济发展模式(E)、居民生活方式(C)和治理工程措施(T)控制系统等多种控制措施及因素,通过输出量与参考给定输入的比较,采用模糊信息熵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方法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模糊信息熵 系统控制 水污染
原文传递
重庆市2005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胡习邦 沈波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10期155-158,163,共5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全新方法。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生态足迹的模型与生态系统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2006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重庆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全新方法。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生态足迹的模型与生态系统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2006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重庆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2005年底的生态足迹为1.5709 ha/cap,人均生态赤字为1.2442 ha/c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重庆市1997年-2005年生态足迹与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8
作者 胡习邦 张新端 郑泽根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2期135-138,143,共5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全新方法。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生态足迹的模型与生态系统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1998年-2006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重庆市1997年-2005年的生态...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全新方法。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生态足迹的模型与生态系统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1998年-2006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重庆市1997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从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096 ha/cap增加到2005年底的1.635 ha/cap,人均生态赤字由1997年的0.9000 ha/cap增加到2005年的1.2742 ha/cap,9年间的增幅为41.5%,平均每年为6.1%;通过人均GDP与发展能力的回归分析表明,生态系统的经济发展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反映重庆市经济系统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生态足迹 时间序列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DEA理论的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分析 被引量:105
9
作者 王俊能 许振成 +2 位作者 胡习邦 彭晓春 周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570,共6页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环境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环境效率总体水平比较低,但环境效率正逐年好转.根据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可以将全国划分...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环境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环境效率总体水平比较低,但环境效率正逐年好转.根据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可以将全国划分为生态平衡区、优化发展区和集约发展区3类环境-经济功能区.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率、生产技术水平等都是影响环境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与环境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城市化率和单位GDP能耗与环境效率呈弱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EA) MALMQUIST指数 Tobit回归分析
下载PDF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修玉 许振成 +3 位作者 宋巍巍 黎忠 赵晓光 胡习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25-1531,共7页
生物多样性演变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研究了西双版纳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地的植物、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程度入... 生物多样性演变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研究了西双版纳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地的植物、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程度入侵区的植物种类及其重要值差别较大,在重度入侵区,紫茎泽兰的重要值高达237.74%,但随着入侵程度的降低,植物种类有所增加且紫茎泽兰的重要值随之降低;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轻度入侵区>中度入侵区>重度入侵区。(2)三种入侵区的土壤动物隶属23目,其中弹尾目(Collembola)、蜱螨目(Acarina)和膜翅目(Hymenoptera)为优势种群,三者总量占捕获总数的61.77%;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密度类群指数均表现为轻度入侵区>中度入侵区>重度入侵区。(3)土壤微生物可培养数量类群方面,细菌表现为中度入侵区>重度入侵区>轻度入侵区,放线菌、真菌、自生固氮菌与氨氧化细菌均表现为重度入侵区>中度入侵区>轻度入侵区;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重度入侵区>轻度入侵区>中度入侵区,优势度指数表现为轻度入侵区=中度入侵区>重度入侵区,均匀度指数表现为重度入侵区>轻度入侵区=中度入侵区。可见,紫茎泽兰入侵地的植物与土壤动物多样性随入侵程度加重而降低,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却随入侵程度加重反而呈上升趋势。今后,加强室内模拟与野外定点长期观测相结合试验是探究紫茎泽兰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紫茎泽兰 物种入侵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配及其储量动态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修玉 许振成 +2 位作者 曾凡棠 胡习邦 韩秋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9-77,共9页
在测定植被的含碳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南亚热带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配及其储量动态.结果表明:植被平均含碳率为35.81%~51.60%,按照生物量加权的含碳率为46.57%~52.45%;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差异程度为表层最... 在测定植被的含碳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南亚热带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配及其储量动态.结果表明:植被平均含碳率为35.81%~51.60%,按照生物量加权的含碳率为46.57%~52.45%;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差异程度为表层最高,随土壤深度增加,有机碳含量及其差异逐渐减小;相同龄级的植被含碳率与土壤含碳量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不同龄级的森林均表现为成龄林】中龄林】幼龄林.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范围分别为23.58~139.18,55.54~151.16t/hm2,而且土壤分配比例均大于植被分配比例,但土壤分配比例随着龄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1989~2003年间,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总体碳储量及其碳密度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在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由于生物量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碳汇功能,而且其碳汇功能正逐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分配 碳储量
下载PDF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修玉 许振成 +5 位作者 王俊能 宋巍巍 秦建桥 胡习邦 张婉璐 邹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7-402,共6页
科学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对理解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西双版纳1993—2006年间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汇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1993—1994年间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60 ... 科学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对理解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西双版纳1993—2006年间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汇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1993—1994年间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60 770 378.37 t,碳汇增量表现为栎类(Quercus L.)>经济林>思茅松(Pinus kesiya)>其它阔叶>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密度范围为15.08~74.76 t.hm-2;2005—2006年间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62 347 715.19 t,比1994—1993年间上升2.60%,碳汇增量均表现为其它阔叶>经济林>栎类>思茅松>桤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其它针叶,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密度范围为8.60~70.90 t.hm-2。(2)2005—2006年间,景洪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23 299 801.23 t,碳密度范围为8.78~73.35 t.hm-2;勐海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14 058 043.42 t,碳密度范围为7.95~59.51 t.hm-2;勐腊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25 050 562.32 t,碳密度范围为8.46~98.73 t.hm-2。可见,1993—2006年间,西双版纳森林植被起到了重要的碳汇功能,且其碳汇功能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森林生物量 森林碳储量 碳增汇潜力 区域碳循环
下载PDF
全国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初探 被引量:11
13
作者 许振成 张修玉 +2 位作者 胡习邦 赵晓光 王俊能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8-50,65,共4页
环境功能区划是优化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在阐述环境功能区划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论证了进行全国环境功能区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了环境功能区划的... 环境功能区划是优化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在阐述环境功能区划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论证了进行全国环境功能区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了环境功能区划的主要作用,提出了水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总体环境功能区划等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功能区划 生态文明 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
下载PDF
低碳消费战略框架体系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晓光 许振成 +1 位作者 胡习邦 张修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15-518,共4页
文章简要分析了消费与降低碳排放的关系,明确了低碳消费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从观念、机制及衣食住行情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对低碳消费的战略框架体系提出了发展建议。最后,笔者倡导在社会上确立低碳观念,创立碳核算文化,创新消费模式,倡导... 文章简要分析了消费与降低碳排放的关系,明确了低碳消费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从观念、机制及衣食住行情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对低碳消费的战略框架体系提出了发展建议。最后,笔者倡导在社会上确立低碳观念,创立碳核算文化,创新消费模式,倡导低碳消费,并建立完善的财税扶持机制加以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消费 低碳生活方式 碳链图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紫茎泽兰生物量收获的样方选择与模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修玉 许振成 +4 位作者 宋巍巍 管东生 赵晓光 胡习邦 张钢锋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90,共6页
草地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是陆地碳固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草地植被生物量研究可以提高区域植被碳储量估算的精度。在综合考虑时间和劳力消耗的基础上,研究了在控制误差内测定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生物量时应选择的最佳样... 草地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是陆地碳固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草地植被生物量研究可以提高区域植被碳储量估算的精度。在综合考虑时间和劳力消耗的基础上,研究了在控制误差内测定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生物量时应选择的最佳样方大小和数量,并通过最佳自变量拟合了估算紫茎泽兰生物量的预测方程。结果表明:1)紫茎泽兰生物量收获的最佳取样面积为2.00 m2,最佳样方选择数目为15个;2)回归方程所选取的3个自变量基径的平方与高度的积(D2H)、冠幅与高度的乘积(CH)和盖度与高度的乘积(PH)中,CH与生物量的相关性和以CH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度优于其他2个自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紫茎泽兰 生物量 样方 模型
下载PDF
水环境质量资源定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俊能 许振成 +2 位作者 彭晓春 胡习邦 张修玉 《水资源保护》 CAS 2011年第1期80-84,共5页
在水环境质量资源的价格分析中,引入"级差地租"理论,以水质差异而造成的水价不同作为水环境质量资源的定量依据,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一种新的适用于复杂且模糊的多指标评价体系的环境质量资源定价方法。以广州流溪河为例... 在水环境质量资源的价格分析中,引入"级差地租"理论,以水质差异而造成的水价不同作为水环境质量资源的定量依据,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一种新的适用于复杂且模糊的多指标评价体系的环境质量资源定价方法。以广州流溪河为例,分析了各河段的水质价格,分析表明,本文提供的模型可为合理调整水价,修正水资源核算,制定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质量资源 定价模型 水质价格 级差价格 模糊综合评判
下载PDF
物种敏感性分布在铊污染淡水生物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俊能 胡习邦 +1 位作者 李玉炫 许振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4-139,共6页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方法构建了铊对淡水生物的SSD曲线。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铊对不同生物的5%危害质量浓度(HC5),分析比较铊对于不同生物类别的毒性敏感性差异及其特征,并针对不同污染物质量浓度,评价了北江铊污染突发事件对不同生...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方法构建了铊对淡水生物的SSD曲线。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铊对不同生物的5%危害质量浓度(HC5),分析比较铊对于不同生物类别的毒性敏感性差异及其特征,并针对不同污染物质量浓度,评价了北江铊污染突发事件对不同生物类别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铊污染物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从小到大依次为藻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这可能与各物种的组别多样性有关,耐受范围越大,表示随着质量浓度增加,风险增大的趋势越缓慢。铊对不同物种的HC5从小到大依次为藻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HC5越小,铊对该物种的生态风险越大,其中藻类对铊最敏感,其HC5为113μg/L。从总体上看,铊对淡水生物系统的HC5为210μg/L。不同质量浓度值得出的潜在影响比例(PAF)的大小,反映对不同类别生物的损害程度。在100μg/L以下,全部物种的PAF值几乎为0;在质量浓度达100μg/L时,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开始受到影响;在质量浓度达1 000μg/L时,超过99%的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受到影响,全部物种有96%受到影响。对2010年北江某突发性铊污染事件中高质量浓度集中区进行生态风险评估,表明该污染河段的生态风险极低,PAF接近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铊污染 淡水生物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性分布 广东北江
原文传递
惠州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洪鸿加 曾东 +2 位作者 彭晓春 胡习邦 白中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1704-1705,1807,共3页
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结合水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对惠州市不同水源地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分析惠州市饮用水源地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风险水平。计算结果表明,个人化学致癌物总年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总年... 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结合水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对惠州市不同水源地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分析惠州市饮用水源地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风险水平。计算结果表明,个人化学致癌物总年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总年风险,对人体有健康风险的污染物主要是化学致癌物;2008~2010年惠州市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个人总年风险均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主要原因是化学致癌物Cr6+的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加强治理和控制化学致癌物特别是Cr6+是降低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评价 水质安全 水源地
下载PDF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趋势与控制战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秋萍 许振成 +2 位作者 郭正元 胡习邦 曾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5期6835-6837,共3页
阐述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并对其污染成因进行深层剖析,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农业污染趋势,通过建立饮食新理念,构建面向健康与生态文明的饮食结构,打造出生态饮食产业链来实现农业污染控制。
关键词 农业污染 饮食 生态 转型升级
下载PDF
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洪鸿加 彭晓春 +1 位作者 胡习邦 曾东 《广东化工》 CAS 2012年第16期122-123,共2页
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我国南方某市不同水源地、不同人群进行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个人化学致癌物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风险,对人体有健康风险的污染物主要是化学致癌物;研究时段内各饮用水源... 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我国南方某市不同水源地、不同人群进行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个人化学致癌物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风险,对人体有健康风险的污染物主要是化学致癌物;研究时段内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个人总风险均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青少年、儿童健康风险高于成人健康风险,青少年、儿童的饮用水健康风险非常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评价 水质安全 水源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