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渥堆工艺对浏阳豆豉多酚抗氧化及免疫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刘晶晶 刘洋 +3 位作者 李跑 覃业优 胡嘉亮 蒋立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77-285,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渥堆工艺对浏阳豆豉多酚抗氧化及免疫活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渥堆盐度(0、3%、5%)、水分(35%、42%、50%)浏阳豆豉多酚的组成、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活性差异。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一步分析活... 目的探究不同渥堆工艺对浏阳豆豉多酚抗氧化及免疫活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渥堆盐度(0、3%、5%)、水分(35%、42%、50%)浏阳豆豉多酚的组成、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活性差异。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一步分析活性最佳工艺豆豉的多酚组分。结果渥堆期间多酚含量变化明显,且随着渥堆水分的增加,豆豉的多酚及黄酮含量越高。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高水分、低盐度渥堆有助于提升豆豉对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阳离子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其中以50%水分无盐渥堆豆豉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细胞实验表明,各样品组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经脂多糖刺激的RAW264.7细胞释放NO,免疫活性最佳为42%水分、5%盐度渥堆的豆豉样品。42%水分下无盐渥堆豆豉与5%盐渥堆豆豉的酚类差异代谢物共筛选出多酚及其衍生物(6)、黄酮类(13)以及异黄酮类(6)25种,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雌马酚、槲皮素与浏阳豆豉的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木犀草素、山奈酚、川陈皮素等与其免疫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50%水分无盐渥堆豆豉多酚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42%水分、5%盐度渥堆豆豉多酚的免疫活性最佳。本研究为浏阳豆豉的进一步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浏阳豆豉 多酚 渥堆工艺 抗氧化活性 免疫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菌种强化发酵浏阳豆豉的代谢差异分析
2
作者 刘晶晶 邓高文 +3 位作者 胡嘉亮 覃业优 刘洋 蒋立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探究不同菌种强化发酵浏阳豆豉的代谢差异,测定分离菌株黄曲霉7214(Aspergillus flavus 7214,AF 7214)、黄曲霉7622(A.flavus 7622,AF 7622)、混合组AF 77(AF 7214+AF 7622)、与米曲霉(A.orzyae)强化发酵及自然发酵浏阳豆豉的总酸、... 为探究不同菌种强化发酵浏阳豆豉的代谢差异,测定分离菌株黄曲霉7214(Aspergillus flavus 7214,AF 7214)、黄曲霉7622(A.flavus 7622,AF 7622)、混合组AF 77(AF 7214+AF 7622)、与米曲霉(A.orzyae)强化发酵及自然发酵浏阳豆豉的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探究其代谢产物差异。结果表明:5组豆豉中,AF7214强化发酵豆豉的总酸质量分数、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分别为3.52%和1.47g/100g。根据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可知,各样品代谢产物差异明显,其中AF 7622菌株发酵样品同自然发酵豆豉代谢产物组成差异最小。进一步分析发现AF 7214、AF 7622、AF 77、米曲霉强化发酵与自然发酵豆豉的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通路,特别是精氨酸生物合成。以变量重要投影值>1.5、P<0.05为标准筛选出5组样品间的关键差异代谢物共62种,其中包括赖氨酸、丝氨酸、2-甲基丝氨酸等26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说明强化发酵对豆豉发酵过程中的氨基酸代谢影响最明显。本研究可为浏阳豆豉强化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形成提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浏阳豆豉 强化发酵 非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下载PDF
浏阳豆豉晾曲阶段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
3
作者 覃业优 周晓 +2 位作者 胡嘉亮 颜婷 刘洋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7,共6页
为明确浏阳豆豉生产过程中晾曲阶段对豆豉品质的影响,测定不同晾曲时间下微生物数量、理化指标和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晾曲过程中,豆豉曲的菌落总数、真菌总数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在96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9×10^(9)CFU/g和7.6&... 为明确浏阳豆豉生产过程中晾曲阶段对豆豉品质的影响,测定不同晾曲时间下微生物数量、理化指标和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晾曲过程中,豆豉曲的菌落总数、真菌总数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在96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9×10^(9)CFU/g和7.6×10^(6)CFU/g;水分含量减少至23.80%,总糖含量下降至5.09%,而总酸、氨基酸态氮和苷元型异黄酮含量分别上升至1.46%、0.88%、1 383.90 mg/kg;除中性蛋白酶外,α-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活力整体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晾曲阶段中性蛋白酶为主要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浏阳豆豉晾曲阶段,水分含量与菌落总数,总糖含量与菌落总数、α-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以及氨基酸态氮含量与中性蛋白酶活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氨基酸态氮含量与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该结果可为浏阳传统曲霉型豆豉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浏阳豆豉 晾曲 微生物数量 酶活 理化指标
下载PDF
沾化凹陷孤西地区二氧化碳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勇 李敏 +1 位作者 万丛礼 胡嘉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40,113,共3页
沾化凹陷孤西地区奥陶系和沙四段天然气丰富、性质异常、分布复杂,成因机制和成藏规律有待进一步查明。采用地质和测井方法,确定了孤西地区侵入岩的空间分布;通过化学分析结合岩心观察,对研究区天然气和烃源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孤... 沾化凹陷孤西地区奥陶系和沙四段天然气丰富、性质异常、分布复杂,成因机制和成藏规律有待进一步查明。采用地质和测井方法,确定了孤西地区侵入岩的空间分布;通过化学分析结合岩心观察,对研究区天然气和烃源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孤西地区天然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为2.19%~14.19%,碳同位素很重,为-5.5‰~0.7‰,且均分布于侵入岩附近;同时一些烃源岩烘烤严重、导致成熟度偏高,镜质体反射率可达3.75%。由此可见,孤西地区二氧化碳属于无机成因,主要是地层中碳酸钙因岩浆高温烘烤分解而成。岩石化学成因二氧化碳分析表明,孤西地区烃源岩曾经历了异常高温热演化以及天然气成因和成藏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无机成因 岩石化学成因 侵入岩 碳酸钙 孤西地区
下载PDF
不同产地辣椒生长过程品质变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肖何 刘洋 +5 位作者 王馨瑶 杜秋 覃业优 胡嘉亮 王蓉蓉 蒋立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16-324,共9页
为调控剁辣椒产品品质并扩大其原料来源,本文以剁辣椒加工常用品种“辣丰33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东和山西两产地辣椒5个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研究,探究其果实生长过程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产地辣椒生长过程中品质特性变化趋势基本一... 为调控剁辣椒产品品质并扩大其原料来源,本文以剁辣椒加工常用品种“辣丰33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东和山西两产地辣椒5个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研究,探究其果实生长过程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产地辣椒生长过程中品质特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V_(C)和总辣椒素含量随果实生长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可溶性固形物、酸度、总多酚、DPPH·清除能力、FRAP、ABTS^(+)·清除能力随果实生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有机酸、总灰分、Mg、Ca、Mn、Fe则随果实生长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山东产地辣椒的V_(C)、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总辣椒素等含量总体高于山西产地(P<0.05),而山西产地辣椒仅在果长、果宽和单果重具有一定优势。聚类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相同生长阶段辣椒品质接近,且绿熟期(S3)是辣椒生长过程中品质变化的转折点。综上所述,山东和山西两产地辣椒发育期品质变化基本一致,红熟期(S4)相比于其它时期更利于剁辣椒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生长过程 产地 品质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面向混凝土泵车绿色再制造工艺优化的IPO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嘉亮 胡忠举 晏智鑫 《装备制造技术》 2014年第11期23-25,30,共4页
基于现有混凝土泵车再制造工艺过程,分析了其环境资源属性特征,构建了混凝土泵车再制造工艺IPO模型,为混凝土泵车绿色再制造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再制造 混凝土泵车 IPO模型 工艺优化
下载PDF
曲霉强化发酵对浏阳豆豉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梓仟 刘晶晶 +5 位作者 邓高文 周晓 蒋立文 胡嘉亮 覃业优 刘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67-275,共9页
为探究不同菌株强化发酵对浏阳豆豉风味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分离菌株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7214、A.flavus 7622)强化发酵、米曲霉(A.oryzae)强化发酵及自然发酵下浏阳豆豉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强化发酵促进了豆豉中游离... 为探究不同菌株强化发酵对浏阳豆豉风味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分离菌株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7214、A.flavus 7622)强化发酵、米曲霉(A.oryzae)强化发酵及自然发酵下浏阳豆豉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强化发酵促进了豆豉中游离氨基酸与有机酸总量的增长,特别是谷氨酸和乙酸;气相色谱-质谱共鉴定出酯类(20种)、酸类(11种)、醛类(12种)、酮类(9种)、醇类(7种)、吡嗪类(8种)、烷烃类(10种)、酚类(7种)和其他化合物(8种)共9类化合物。自然发酵吡嗪类及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而分离菌株强化发酵豆豉的酸类和醛类物质占比相较于自然发酵明显增加,强化发酵还会生成苯乙酸甲酯、亚油酸乙酯等新物质。电子鼻实验发现,A.flavus 7622强化发酵豆豉风味与自然发酵豆豉最接近,A.flavus 7214强化发酵豆豉与自然发酵豆豉之间差异最大。感官评价结果可知A.flavus 7214强化发酵豆豉整体风味更佳,具有更强的香味、酸味、甜味及鲜味。综上,分离菌种强化发酵通过促进游离氨基酸、有机酸以及挥发性化合物释放,从而对甜味、鲜味以及香味等产生明显影响,本研究将为豆豉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浏阳豆豉 强化发酵 风味特性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发酵蔬菜源食品用益生乳酸菌的筛选及降胆固醇能力评价
8
作者 杜秋 周晓 +3 位作者 覃业优 胡嘉亮 刘洋 蒋立文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73,共11页
为了从发酵蔬菜中筛选出具有降解胆固醇能力的食品用益生乳酸菌,作者以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RW作为对照,采用定向分离法结合16S rDNA分析不同来源的发酵蔬菜样品中得到5株具有降胆固醇能力的益生乳酸菌。结果表明,5株菌对pH ... 为了从发酵蔬菜中筛选出具有降解胆固醇能力的食品用益生乳酸菌,作者以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RW作为对照,采用定向分离法结合16S rDNA分析不同来源的发酵蔬菜样品中得到5株具有降胆固醇能力的益生乳酸菌。结果表明,5株菌对pH 2.0、质量浓度为3 g/L的胆盐以及模拟胃肠液均具有耐受性,降胆固醇能力强(54.79%~62.54%)、能够抑制病原菌且黏附于Caco-2细胞上,表现出优良的益生特性。此外,5株菌均无溶血现象,不产生物胺,对多数抗生素敏感,安全性高。通过16S rDNA鉴定5株菌分别为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JCSMC-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SYB和JCSMC6-2、副干酪乳酸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SYD和XSMC-1。本研究获得的1株植物乳植杆菌、2株植物乳杆菌、2株副干酪乳酸菌均具有食品用益生菌的基本特性,为开发食品用益生菌提供了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蔬菜 乳酸菌 益生菌 降胆固醇
下载PDF
薰衣草提取物喷雾干燥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9
作者 胡嘉亮 杨洁 +1 位作者 刘军 武运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5-251,共7页
探讨薰衣草提取物的喷雾干燥制备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蠕动泵泵速294.6 mL/h、风机频率54.7 Hz、进风温度218.1℃。在此条件下获得产品的集粉率为67.34%,水分含量为4.16 g/... 探讨薰衣草提取物的喷雾干燥制备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蠕动泵泵速294.6 mL/h、风机频率54.7 Hz、进风温度218.1℃。在此条件下获得产品的集粉率为67.34%,水分含量为4.16 g/100 g,溶解度为86.78%,色泽良好,还原力OD值为0.454,羟自由基清除率为2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干燥 薰衣草 提取物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