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张红燕 胡培珠 +2 位作者 崔黎 武笑宇 张文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GBM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E-GB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6例E-GBM中,男性...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GBM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E-GB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6例E-GBM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中青年人多见。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成片生长,黏附性较差,可见坏死;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横纹肌样,胞质丰富、嗜酸性,泡状核,有明显的核仁,核分裂易见;部分病例可见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16例GFAP均阳性,部分为弥漫阳性,部分局灶阳性;16例S-100和vimentin均强阳性;Oligo-2阳性(15/16),部分病例为灶阳性或少量肿瘤细胞阳性;EMA(6/16)、CK(AE1/AE3)(1/16)灶阳性;ATRX、INI-1和BRG-1均阳性;desmin、Myogenin、MyoD1、HMB45、Melan-A、SSTR2和IDH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60%。分子检测显示:16例中13例存在BRAF V600E基因突变,均未检测到IDH1基因R132位点及IDH2基因R172位点突变,均未发现EGFR基因扩增;其中10例同时检测了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均未发现突变。术后14例患者获得随访,6例死亡,8例存活,总生存时间1~6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E-GBM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联合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及分子检测是诊断该肿瘤的有效手段,形态学上需与横纹肌样脑膜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其他类型胶质母细胞瘤、转移性癌及其他转移性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组织病理特征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79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培珠 李蒙蒙 +5 位作者 赵武干 李晨飞 王冠男 张丹丹 张延平 李文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指标。方法选择手术切除或活检的PCNSL临床病例资料79份,采用HE染色及En Vision二步法观察PCNSL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征,单因素分析患者发病年龄、部位深浅...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指标。方法选择手术切除或活检的PCNSL临床病例资料79份,采用HE染色及En Vision二步法观察PCNSL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征,单因素分析患者发病年龄、部位深浅、病灶数目、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分子亚型同预后的关系,并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PCNSL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为常见,且以非生发中心(non-GCB)细胞来源多见。单因素结果显示:发病年龄、IPI指数、Bcl-6蛋白表达与预后相关(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IPI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PCNS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预后差,生存率低,IPI评分是独立预后因素。DLBCL生发中心(GCB)与non-GCB亚型预后未显示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肾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蒙蒙 胡培珠 +5 位作者 赵武干 王冠男 张丹丹 张延平 李晨飞 李文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83-48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淋巴瘤(primary renal lymphoma,PRL)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PR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22例PRL...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淋巴瘤(primary renal lymphoma,PRL)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PR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22例PRL患者的年龄2~72岁,平均年龄54.3岁,≥50岁为13例(59.1%)。病理学检查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其中B细胞淋巴瘤20例,T细胞淋巴瘤2例。PRL:7例生存,生存时间6~50个月;15例死亡,生存时间5~35个月。结论:PRL临床比较罕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小,容易漏诊或误诊,组织病理学仍是确诊该病的金标准。组织学类型以B细胞性为主,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最常见。根据随访结果得出生存时间与发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等有关。PRL暂无成熟的治疗经验,治疗方案亟待临床病例数的扩大,以及临床诊治经验的进一步积累。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以行手术为主,辅助以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对于局部晚期或高恶性度的肿瘤,单纯化疗通常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泌尿系统淋巴瘤 病理特征 诊断标准 预后
下载PDF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46例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张红燕 胡培珠 +2 位作者 崔黎 武笑宇 秦慧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21期3854-3858,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既往诊治的46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患者共46例,男24... 目的探讨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既往诊治的46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患者共46例,男24例,女22例,发病年龄3~63岁,中位年龄14岁。43例(93.5%,43/46)肿瘤位于颅内(21例位于脑干,20例位于丘脑,2例位于松果体区),余3例位于脊髓。病理组织学多表现为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组织形态较单一,瘤细胞体积较小,多呈星形细胞形态,也可见少突胶质细胞形态或大而多形细胞,部分病例可见微血管增生及坏死,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6例均表达GFAP(100%,46/46)、Oligo-2(100%,46/46);40例ATRX表现核的阳性(87.0%,40/46),6例ATRX表达缺失(13.0%,6/46);46例患者H3K27M均呈弥漫性核强阳性表达(100%,46/46),H3K27me3表达丢失或者下调。Ki-67增殖指数2%~70%,多数患者Ki-67增殖指数较高。46例患者均行IDH基因及H3F3A基因检测,个别患者加做HIST1H3B基因检测。其中IDH基因均为野生型(100%,46/46),45例患者检测到H3F3A基因K27M突变(97.8%,45/46),1例检测到HIST1H3B(H3C2)基因K27M突变(2.2%,1/46)。结论DMGs是发生于中线部位的一种弥漫性生长的H3K27M突变的胶质瘤,较多发生于儿童及年轻成人,好发的中线部位是丘脑、脑干和脊髓,组织学形态多表现为高级别胶质瘤,预后较差,准确诊断该病对临床及预后判断有显著意义。H3K27M、H3K27me3免疫组化的联合使用在该病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病理特征 诊断 H3K27M突变
下载PDF
原发中枢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63例临床病理分析
5
作者 张红燕 张倩 +2 位作者 胡培珠 崔黎 史慧洋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1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血管周细胞瘤(HPC)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原发中枢SFT/HPC患者6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3例患者中,男35例,女28...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血管周细胞瘤(HPC)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原发中枢SFT/HPC患者6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3例患者中,男35例,女28例,中位年龄4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等,病变部位多位于硬脑膜附近,以幕上多见,MRI多显示边界清晰的孤立性肿块,缺乏“硬脑膜尾征”,瘤内可有囊变、坏死。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内富含鹿角样血管,瘤细胞围绕血管壁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瘤细胞大小相对一致,呈短梭形、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界限不清,细胞胞浆少,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级别低者核分裂相稀少,级别高者核分裂相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显示63例病例中,STAT6、CD34、Bcl-2及CD99阳性率分别为100.0%、42.9%、84.1%及90.5%;Ki-67增殖指数2%~40%之间。结论原发中枢SFT/HPC少见,诊断时应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确诊以病理诊断为准,STAT6核阳性具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血管周细胞瘤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6
作者 胡培珠 张红燕 +3 位作者 王冠男 赵武干 张丹丹 李文才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PCN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数据库里确诊的儿童及青少年PCNSTCL病例5例, 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PCN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数据库里确诊的儿童及青少年PCNSTCL病例5例, 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 男性2例, 女性3例, 年龄范围在11~18岁, 中位年龄14岁。2例诊断为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 2例诊断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1例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特征: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 组织学形态谱系较广, 可以是小、中、大的细胞, 局部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4例表达CD3, 1例表达缺失;4例CD5表达缺失, 1例未缺失;2例同时表达ALK及CD30;1例表达CD56及EB病毒编码的RNA阳性;5例均表达细胞毒性标志物T细胞胞质内抗原1及颗粒酶B;3例Ki-67阳性指数>50%。2例进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 显示单克隆性增生。结论 PCNSTCL较为少见, 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病例更为罕见, 其形态学较多样, 免疫组织化学及TCR重排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T细胞
原文传递
韦氏环伴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八例临床病理学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丹丹 李盼 +4 位作者 胡培珠 王冠男 赵武干 张延平 李文才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86-692,共7页
目的:探讨韦氏环伴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wPTCL-TFH)临床病理学及遗传学特点,并与结内伴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nPTCL-TFH)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对比分析,以加深对该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目的:探讨韦氏环伴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wPTCL-TFH)临床病理学及遗传学特点,并与结内伴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nPTCL-TFH)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对比分析,以加深对该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诊断的wPTCL-TFH 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BIOMED2法)情况,并用Sanger测序法检测IDH2 R172基因突变情况,最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62.5岁(年龄范围30~75岁),临床均无发热及皮疹,PET-CT/CT均表现为韦氏环部位黏膜增厚或肿块伴多发淋巴结肿大,5/7例处于进展期(Ⅲ/Ⅳ期);光镜下特征性的表现为黏膜内单一的小-中等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缺乏多形性炎性细胞背景及滤泡外滤泡树突细胞网(FDC网)的增生,5例可见胞质透明T细胞;多数黏膜表面伴有溃疡(6例)及局部-广泛的黏膜内腺体消失(7例);2例见上皮样组织细胞构成的肉芽肿结构;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均表达CD4及2种或2种以上滤泡辅助T细胞标志物:PD-1(8/8)、bcl-6(8/8)、CXCL13(7/8)及CD10(1/8);6例CD30阳性;4例EBER原位杂交阳性;8例TCR基因均呈单克隆性重排;6例IDH2 R172基因均未见突变。1例患者在随访18个月时死亡,其余7例存活(随访时间3~10个月不等)。结论:wPTCL-TFH少见,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nPTCL-TFH相似,与AITL有部分重叠;有必要将其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中鉴别出来;综合临床、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病理学 临床 基因 韦氏环
原文传递
淋巴结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8
作者 张丹丹 胡培珠 +6 位作者 李盼 姜国忠 尹玉慧 王冠男 赵武干 张延平 李文才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2-597,共6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n-LPL/W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n-LPL/WM 19例,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情况(BIOMED-... 目的探讨淋巴结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n-LPL/W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n-LPL/WM 19例,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情况(BIOMED-2法),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结果患者男性15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61岁(年龄范围43~82岁);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14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5例;临床表现最多见乏力、疲倦(9/19)及B症状(11/19),多数(16/18)患者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18例临床均处于进展期;血清M蛋白:IgM型15例、IgG及IgA型各1例、无分泌型2例;17例(17/18)骨髓受累及。形态学分为典型组(9例)及不典型组(10例),典型组淋巴结结构保留,以浆样淋巴细胞增生为主或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混合增生,无滤泡树突细胞(FDC)网增生及滤泡植入;不典型组可见淋巴结结构破坏(5例)、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6例)、FDC网增生和(或)滤泡植入(6例)、边缘带细胞分化(4例)及弥漫性淀粉样变性(1例),两组均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19例)、结外脂肪组织浸润(19例)及间质条带状硬化(9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性B细胞均表达CD20、CD79α,肿瘤性浆细胞均表达CD38、CD138及MUM1,8例(8/8)轻链限制,7例中5例表达IgM、2例分别表达IgG及IgA,4例CD23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10%~30%;两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18/18)MYD88 L265P突变。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11例存活,8例死亡,5年存活率21.1%。结论n-LPL/WM少见,临床分期常较高,形态学易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伴浆样分化混淆,结合临床表现、血清M蛋白值、免疫组织化学、骨髓活检、流式细胞学及MYD88 L265P突变检测等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n-LPL/WM患者可能预后不良,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预后
原文传递
Cu(Ⅱ),Cr(Ⅵ)共存时四乙烯五胺功能化纳米Fe_3O_4磁性高分子材料的吸附机理探索 被引量:8
9
作者 龚红霞 胡培珠 +5 位作者 姜梦芸 黄晓玲 沈涛 葛伟伟 潘胜东 沈昊宇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673-2681,共9页
采用分散聚合法通过共聚、开环反应制备得到四乙烯五胺(TEPA)功能化纳米Fe3O4磁性高分子材料(TEPA-NMPs).通过采取TEPA-NMPs先吸附Cu(Ⅱ)后吸附Cr(Ⅵ)、先吸附Cr(Ⅵ)后吸附Cu(Ⅱ)及同时吸附Cu(Ⅱ),Cr(Ⅵ)三种方案着重探索了TEPA-NMPs在... 采用分散聚合法通过共聚、开环反应制备得到四乙烯五胺(TEPA)功能化纳米Fe3O4磁性高分子材料(TEPA-NMPs).通过采取TEPA-NMPs先吸附Cu(Ⅱ)后吸附Cr(Ⅵ)、先吸附Cr(Ⅵ)后吸附Cu(Ⅱ)及同时吸附Cu(Ⅱ),Cr(Ⅵ)三种方案着重探索了TEPA-NMPs在不同pH条件下对Cu(Ⅱ),Cr(Ⅵ)共存体系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以TEPA-NMPs为吸附剂,Cu(Ⅱ),Cr(Ⅵ)在共存体系中的吸附行为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协同作用,其吸附机理涉及配位、静电和离子交换作用;TEPA-NMPs吸附Cu(Ⅱ)或吸附Cr(VI)后可以得到对另一种离子[Cr(Ⅵ)或Cu(Ⅱ)]仍有吸附作用的新材料(Cu-TEPA-NMPs,Cr-TEPA-NMPs),这两种材料与TEPA-NMPs相比不仅吸附性能可以相媲美,而且还具有选择性高和更宽的pH适用范围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乙烯五胺功能化纳米磁性高分子 Cu(Ⅱ) Cr(Ⅵ)共存体系 吸附机理 pH影响
原文传递
87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晓平 胡培珠 +1 位作者 申淑景 李醒亚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肺黏液表皮样癌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87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肺黏液表皮样癌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87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男53例,女34例,男女比例为1.56∶1;年龄16~79岁,中位年龄为52.5岁。Ⅰ期17例,Ⅱ期28例,Ⅲ期26例,Ⅳ期16例。36例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其中细胞角蛋白(CK)5/6阳性29例,CK7阳性29例,CK阳性10例,p63阳性28例,p40阳性14例,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17例,NapsinA阳性11例,上皮细胞膜抗原阳性2例,CK8/18阳性4例,表面活性蛋白A阳性3例,CAM5.2阳性1例,CK14阳性1例。87例患者中,单纯手术34例,手术+化疗23例,放疗+化疗5例,单纯化疗14例,粒子植入加化疗2例,局部射频热疗加化疗2例,未做特殊治疗7例。应用放疗的5例患者,均为脑转移患者,给予脑部病变放疗+后续化疗。87例患者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81.6%和46.3%,中位生存时间为60个月。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是否吸烟、是否手术有关(均P〈0.05)。结论肺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病年龄分布范围较广,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其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诊断,免疫组化检测无特异性表现。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是否吸烟和是否手术有关。对于晚期不能手术以及有单发远处转移灶的患者,局部放疗或其他局部治疗以及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