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东岳 胡宗杉 +1 位作者 刘臻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脊椎形成障碍或分节障碍在出生时即伴有的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常发生于妊娠4~6周,其中半椎体CS最常见,全球范围内每10000名新生儿...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脊椎形成障碍或分节障碍在出生时即伴有的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常发生于妊娠4~6周,其中半椎体CS最常见,全球范围内每10000名新生儿中约有5~10人患病[1、2]。CS的Winter经典分型根据畸形的特点将其分为三型:I型,椎体形成障碍,形成楔形椎、半椎体或蝴蝶椎等椎体发育不良畸形;Ⅱ型,椎体分节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畸形 半椎体 病因学研究 形成障碍 分节 新生儿
原文传递
MYH7基因突变致Laing远端肌病伴脊柱侧凸1例报道
2
作者 刘昌伟 刘臻 +3 位作者 许彦劼 胡宗杉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68-672,共5页
Laing远端肌病(OMIM:160500)是一种由编码骨骼肌和心室1型纤维的肌球蛋白重链7(recombinant myosin heavy chain 7,MYH7)基因(OMIM:160760)突变引起的罕见遗传性远端肌无力病[1]。该疾病在国内少有报道,我们收治了1例通过基因诊断确诊为... Laing远端肌病(OMIM:160500)是一种由编码骨骼肌和心室1型纤维的肌球蛋白重链7(recombinant myosin heavy chain 7,MYH7)基因(OMIM:160760)突变引起的罕见遗传性远端肌无力病[1]。该疾病在国内少有报道,我们收治了1例通过基因诊断确诊为MYH7基因突变所致的Laing远端肌病伴有脊柱侧凸的患者,择期行后入路胸腰椎融合及后入路腰骶融合术对脊柱进行矫形,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以期提高对本疾病的认识,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后入路 远端肌病 肌球蛋白重链 腰椎融合 基因诊断 文献资料
原文传递
合并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对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伴先天性关节挛缩症脊柱侧凸疗效的影响
3
作者 范昌盛 李劼 +3 位作者 胡宗杉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57-1063,共7页
目的:分析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对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伴有先天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脊柱侧凸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21年11月于我院行后路矫形手术治疗的伴AMC脊柱侧凸的患者30例,其中... 目的:分析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对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伴有先天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脊柱侧凸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21年11月于我院行后路矫形手术治疗的伴AMC脊柱侧凸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32(15.9±5.8)岁。根据是否伴有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将患者分为异常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记录异常组患者椎体或椎管内异常的类型,比较两组患者融合节段个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记录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结合仰卧位Bending片计算两组患者主弯柔韧度,于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2年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和腰椎前凸角(LL),计算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的主弯矫正率。结果:在异常组中单纯分节不良10例(66.6%),分节不良合并脊髓拴系2例(13.3%),分节不良合并蛛网膜囊肿、单纯半椎体、单纯楔形椎各1例(6.7%)。两组间融合节段个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发现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2例,胸腔积液及右侧臂丛神经麻痹1例;对照组术中出现恶性高热及心搏骤停1例,术后发现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3例,胸腔积液及置钉失败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628)。两组患者术前主弯柔韧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2年时的主弯侧凸Cobb、C7PL-CSVL、SVA、TK及L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和术后2年的主弯矫正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对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伴AMC脊柱侧凸患者效果无明显影响,且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先天性关节挛缩症 分节不良 脊髓拴系 矫形手术
原文传递
胸椎三皮质螺钉斜向固定的影像学研究
4
作者 蔡银琦 胡宗杉 +7 位作者 汤子洋 徐辉 许彦劼 凌宸 刘昌伟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8-934,共7页
目的:通过模拟成人胸椎斜向置入三皮质螺钉,探究该钉道的影像学参数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我院行胸椎CT平扫的成人影像学资料。选取无胸椎解剖学异常者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25~68岁,平... 目的:通过模拟成人胸椎斜向置入三皮质螺钉,探究该钉道的影像学参数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我院行胸椎CT平扫的成人影像学资料。选取无胸椎解剖学异常者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25~68岁,平均40.0±11.6岁。在LightSpeed影像学工作站上模拟胸椎三皮质螺钉的斜向固定钉道(T2~T12):以椎弓根下1/3连线与上关节突外侧缘连线的交点为三皮质螺钉的进钉点,对其三维图像进行重建,以其为中心进行旋转切割,以得到最长与最宽的理想钉道。测量钉道的尾倾角、内聚角、钉道的长度。不同性别三皮质螺钉钉道参数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其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椎体参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三皮质螺钉斜向固定钉道的长度从T2~T12依次增大,且每个椎体层面上男性钉道长度明显长于女性(P<0.05)。钉道最短为T2,在该节段上男性钉道平均值最长为48.8±3.1mm,最短为40.2±1.8mm;女性钉道平均值最长为45.5±2.3mm,最短为37.4±1.7mm。钉道最长为T12,在该节段上男性钉道平均值最长为65.4±2.9mm,最短为54.5±2.1mm;女性钉道平均值最长为61.6±2.2mm,最短为51.4±1.6mm。置钉角度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各胸椎椎体之间存在一定统计学差异。尾倾角从T2~T6/T7逐渐减小,从T6/T7~T12逐渐增大。最大尾倾角及最小尾倾角的最大值位于T12层面,平均值分别为46.1°±2.2°和25.4°±1.5°;最大尾倾角及最小尾倾角的最小值位于T6层面,平均值分别为39.3°±2.5°和19.6°±2.1°。最适尾倾角最大值位于T2,平均值为44.2°±2.5°;最适尾倾角最小值位于T7,平均值为36.7°±2.4°。内聚角除去最小内聚角大致呈递减趋势,最大内聚角和最适内聚角均为从T2~T12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内聚角各项最大值均位于T2节段,最大内聚角平均值为38.5°±4.0°,最小内聚角平均值为22.6°±2.6°,最适内聚角平均值为30°±2.4°。最大内聚角最小值位于T7,平均值为25.2°±2.4°;最适内聚角最小值位于T8,平均值为19°±1.4°;最小内聚角位于T12,平均值为12.9°±2.3°。结论:本研究成功模拟出成人胸椎三皮质螺钉的斜向置入,证实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该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皮质螺钉 斜向固定 CT测量 胸椎
原文传递
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弯型特征及矫形疗效的性别差异
5
作者 方寅羽 李劼 +5 位作者 刘昌伟 徐辉 胡宗杉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骨科》 CAS 2023年第2期117-123,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间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病人弯型特征及矫形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且有2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5C型AIS病人70例,男性组20例,女性组50例。对...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间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病人弯型特征及矫形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且有2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5C型AIS病人70例,男性组20例,女性组50例。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胸腰弯/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等冠状面参数,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JA)等矢状面参数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RS-22)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男性组不典型弯型的比例高于女性组(20%vs.1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和男性组的胸腰弯/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两组病人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胸弯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胸腰弯/腰弯矫正率分别为70.6%±12.9%和72.6%±17.9%,末次随访时两组的矫正丢失率分别为5.3%±15.8%和7.6%±15.7%。女性组术前的TK明显低于男性组(19.2°±7.0°vs.24.5°±14.5°),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面平衡(SVA)均大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男性组的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率高于女性组(30%vs.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在SRS-22量表疼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组[(4.8±0.2)分vs.(3.9±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Lenke 5C型AIS病人中表现为左胸弯右腰弯的不典型弯型的比例稍高于女性,女性病人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SVA大于男性,但均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矫形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脊柱侧凸 矫形疗效 弯型特征
下载PDF
不同Risser征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术后远期胸椎后凸重建
6
作者 田振 李劼 +5 位作者 刘昌伟 徐辉 胡宗杉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骨科》 CAS 2023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Risser征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ce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前路矫形术后远期胸椎后凸角(TK)变化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在我院接受前路矫形术治疗的40例Lenke 1型AIS病人的临... 目的探讨不同Risser征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ce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前路矫形术后远期胸椎后凸角(TK)变化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在我院接受前路矫形术治疗的40例Lenke 1型AIS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为(14.1±1.7)岁,其中男3例,女37例。根据病人Risser征评分将其分为三组:A组(Risser 0)、B组(Risser 1~3)和C组(Risser 4~5)。分别测量每例病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2年随访及末次随访时的正侧位X线片上的以下参数:胸主弯和代偿腰弯的冠状面Cobb角、TK(T_(5)~T_(12))、前椎体高度(VBHa)、后椎体高度(VBHp)、椎弓根高度(PH)以及椎弓根间高度(IPH),并计算T_(5)~T_(12)的前椎体高度总和(SVBHa)、后椎体高度总和(SVBHp)、椎弓根高度总和(SPH)、椎弓根间高度总和(SIPH)、SVBHp/SVBHa和(SIPH+SPH)/SVBHa。结果术后对三组病人进行了长达5~13年(平均6.5年)的随访。相较于术后即刻测量的TK,末次随访时A组的TK平均值显著增加(增加13.7°),但B组和C组两次随访时的平均TK值未见明显增大。40例病人中有11例(27.5%)末次随访时的TK值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大,其中6例(85.7%)来自A组,这一比例显著高于B组(21.4%)和C组(10.5%)。末次随访时,40例病人的平均SVBHp、SPH+SIPH、SVBHp/SVBHa以及(SIPH+SPH)/SVBHa均显著高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平均SVBHp/SVBHa、(SIPH+SPH)/SVBHa在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Lenke 1型AIS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远期有27.5%的病人发生了显著的胸椎后凸重建,这可能与低Risser征病人脊柱后份持续生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前路手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桥梁工程中转体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7
作者 胡宗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10期0113-0116,共4页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铁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契机。随着高速铁路网的组网,需要跨越已有线路的新铁路线上出现了大量的新铁路线。本项目将围绕转体桥转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在既有轨道交...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铁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契机。随着高速铁路网的组网,需要跨越已有线路的新铁路线上出现了大量的新铁路线。本项目将围绕转体桥转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在既有轨道交通的特大跨径转体桥的基础上,在对转体关键工序进行施工品质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施工品质控制的建议,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带来帮助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转体施工 应用
下载PDF
不同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胡宗杉 朱泽章 +6 位作者 邱勇 刘臻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朱锋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07-101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161例AIS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7例,年龄12~17岁(14.6±2.1岁)。... 目的:探讨不同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161例AIS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7例,年龄12~17岁(14.6±2.1岁)。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颈椎角(cervical sagittal alignment,CS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e,SS)以及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不同弯型将AIS患者分为单胸弯组、双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3组间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各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单胸弯组61例,其中男13例,女48例,主弯Cobb角为51.2°±8.7°;双胸弯组40例,其中男7例,女33例,主弯Cobb角为53.7°±5.2°;腰弯组60例,男14例,女46例,主弯Cobb角为48.9°±4.8°。3组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Cobb角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胸弯组的CSA、TK均显著小于双胸弯和腰弯组(P〈0.05),但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矢状面参数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组患者中,CSA与TK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单胸弯组r=0.73,P〈0.05;双胸弯组r=0.29,P〈0.05;腰弯组r=0.60,P〈0.05),但与LL及骨盆参数(PI、SS、PT)无显著相关性(P〉0.05)。双胸弯组TK与LL呈正相关性(r=0.40,P〈0.05),而在另外两组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 :单胸弯型AIS患者较双胸弯型和腰弯型患者具有更小的颈椎前凸,3种弯型AIS患者的颈椎前凸均与TK呈正相关。单胸弯型患者的TK较另外两种弯型患者更小。双胸弯型患者的TK与LL密切相关,而单胸弯型与腰弯型患者的TK与LL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骨盆矢状面 颈椎角 弯型
原文传递
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凌宸 刘臻 +8 位作者 毛赛虎 邱俊荫 胡宗杉 许彦劼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钱至恺 汤子洋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7-213,共7页
目的:探讨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并与侧块螺钉置钉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在我院分别使用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与徒手置入侧块螺钉行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5... 目的:探讨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并与侧块螺钉置钉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在我院分别使用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与徒手置入侧块螺钉行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54例患者,其中男44例,女10例,年龄42~79岁(58.3±9.3岁)。根据置钉种类不同分组:A组通过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置入C3~C7椎弓根螺钉,B组C3~C6徒手置入侧块螺钉,C7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两组间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颈后路血肿、严重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拔出等)情况,在拔除引流管后行颈椎CT平扫,根据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的程度,将置钉准确性分为4级: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无骨皮质的穿破为0级;螺钉穿破皮质<2mm,或小于螺钉直径的50%为1级;螺钉穿破皮质≥2mm且<4mm或大于直径的50%为2级;螺钉穿破皮质≥4mm或螺钉完全穿破皮质进入椎管内或椎动脉孔内为3级。根据侧块螺钉穿破椎体侧块的程度,参照上述分级标准记录侧块螺钉置钉精确性。将0、1级评价为螺钉位置满意,2、3级评价为螺钉误置,计算误置率(误置螺钉数/置钉总数×100%)。统计两组螺钉置入情况,比较两组C7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251±59min和235±56min)及术中出血量(521±200ml和448±21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47枚,其中螺钉位置满意239枚,螺钉误置8枚,误置率3.2%。B组共置入螺钉209枚,其中椎弓根螺钉52枚,螺钉位置满意50枚,螺钉误置2枚,误置率3.8%;置入侧块螺钉(C3~C6)157枚,螺钉位置满意144枚,螺钉误置3枚,误置率1.9%;A、B两组C7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与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并发症,均未出现严重伤口感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颈后路血肿、螺钉拔出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O型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安全有效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高,与传统侧块螺钉固定相比,并未显著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或围手术期螺钉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型臂导航系统 椎弓根螺钉 侧块螺钉 置钉准确性
原文传递
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倚文 刘臻 +4 位作者 胡宗杉 李劼 曾昌淳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站立位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的24例Lenke 1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5岁(13.0±1.8岁)。Lenk... 目的 :探讨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站立位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的24例Lenke 1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5岁(13.0±1.8岁)。Lenke 1A型12例,Lenke 1B型5例,Lenke 1C型7例。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融合组(STF组,n=13,下端融合至L1 8例,L2 5例)和非选择性融合组(NSTF组,n=11,下端融合至L3)。随访6~17个月(14.0±4.2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和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L3/4、L4/5及L5/S1的椎间角、骶椎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以及骨盆倾斜角(PT)等影像学参数,分别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和坐位的矢状面参数变化。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填写22项脊柱侧凸研究学会调查问卷(SRS-22)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由站立位改为坐位时,L3/4、L4/5、L5/S1椎间角以及SS均减小,而PT增加(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PI基本不变(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相应的矢状面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STF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时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STF组中手术前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STF组与NSTF组患者SRS-22评分在四个项目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STF组与NSTF组患者在功能与疼痛两个项目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术后满意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Lenke 1型AIS患者,与非选择性融合相比,选择性融合不仅在维持腰椎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保留了从站位到坐位时骨盆后旋的代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矢状面平衡 腰骶骨盆参数 站立位 坐位
原文传递
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的转归 被引量:2
11
作者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李劼 +5 位作者 胡宗杉 许彦劼 钱至恺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9,共10页
目的:探讨Lenke 5+型脊柱侧凸患者不同融合策略疗效及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自发矫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 目的:探讨Lenke 5+型脊柱侧凸患者不同融合策略疗效及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自发矫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资料,共80例,男13例,女67例。按照手术策略不同,将纳入患者分成非选择性融合(non-selective,NS)组(n=21)和选择性融合(selective,S)组(n=59);根据末次随访时胸弯进展是否>5°,S组患者进一步分为进展(progressive group,P)组和非进展(non-progressive,NP)组。通过术前影像学参数对S组和NS组进行匹配,对匹配后S组和NS组,P组和NP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胸弯柔韧度、胸腰弯/腰弯(thoracolumbar/lumbar curve,TL/L)、胸弯Cobb角(thoracic curve,T)、胸弯顶椎偏移(apical vertebrae translation of thoracic curve,AVT-T)、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apical vertebrae translation of thoracolumbar curve,AVT-TL)、双肩倾斜角(shoulder tilt,ST)、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CB)、上端固定椎(uppermo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UIV)或UIV+1倾斜角、T5~T12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脊柱侧凸研究协会问卷调查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用于评估临床疗效。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分析胸弯进展相关因素,二元逻辑回归用于探讨胸弯进展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胸弯、胸腰/腰弯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NS组患者胸弯矫正较S组更明显(12.8°±5.6°vs 20.6°±4.0°,P<0.001),而在随访过程中大部分患者胸弯、胸腰弯/腰弯均维持良好的矫正状态。末次随访时,S组中9例患者胸弯进展>5°(P组);另50例患者胸弯进展≤5°(NP组)。P组患者较NP组患者年龄小(14.0±0.6岁vs 15.4±1.1岁,P=0.004),Risser征低(2.3±1.3 vs 3.9±0.7,P<0.001),UIV+1倾斜角更大(22.7°±4.5°vs 19.7°±3.5°,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Risser征≤2(P=0.003)、术后UIV+1倾斜角(P=0.042)及UIV-上端椎(upper end vertebrae,UEV)<0(P=0.028)是术后胸弯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P组和NP组患者SRS-22自我形象维度评分均提高,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enke 5+型患者后路选择性融合后胸弯可获得满意的自发性矫正,且术后至少两年随访期间胸弯未发生进展。但对于年龄偏小、Risser征低的Lenke 5+型患者,选择性融合策略的应用应谨慎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NKE 5型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自发性矫正 选择性融合 非选择性融合
原文传递
远端融合节段选择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钱至恺 刘臻 +4 位作者 胡宗杉 汤子洋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探讨远端不同融合节段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8年4月因退变性脊柱侧后凸于我院行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7例;年... 目的:探讨远端不同融合节段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8年4月因退变性脊柱侧后凸于我院行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7例;年龄50~69岁(60.6±6.9岁)。按远端融合节段不同分为两组:融合至L5纳入A组(14例),融合至骨盆纳入B组(28例)。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的侧凸Cobb角、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和术前、术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I改变的差异,分析其与术前矢状面参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冠状面Cobb角度、RK、内固定节段数、性别分布、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前和术后PI分别为46.4°±16.7°和44.1°±13.6°,无显著性差异(P=0.104)。B组患者术前PI为50.9°±13.6°,术后减少至44.0°±13.7°,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15例(53.6%)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PI减少大于5°。术前A组的PI-LL显著小于B组(P=0.015),而LL显著大于B组(P=0.032);两组术后PI改变(ΔPI)有统计学差异(P=0.0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组ΔPI与术前PI(P=0.009)、术前LL(P=0.020)、术前PI-LL(P=0.0003)和术前PT(P=0.006)有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ΔPI=-3.117+0.201×术前PI-0.116×术前LL。结论: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中,远端融合至骨盆的患者相较于融合至L5的患者术后更有可能出现PI的显著性降低;融合至骨盆的患者术后PI的显著改变可能与术前较大的PI和术前更大程度的矢状位失平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退变性 融合节段 骨盆入射角
原文传递
术前Halo重力牵引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截骨等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彦劼 刘臻 +5 位作者 胡宗杉 汤子洋 凌宸 李韦彪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截骨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9例NF1合并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 目的:探讨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截骨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9例NF1合并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5.8±7.1岁(6~41岁)。根据术前是否行HGT分为两组:A组术前先行HGT治疗,再行后路矫形手术(13例);B组术前未行HGT治疗,直接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截骨方案、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牵引前(术前)、牵引后及术后的X线片上分别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冠状面侧凸角度比值(coron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c-DAR)、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及矢状面后凸角度比值(sagitt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s-DAR)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肺功能相关指标及牵引前(术前)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最大牵引重量为13.0±2.1kg(9~16kg),牵引时间9.9±3.8周(6.5~19周);牵引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09.9°±23.2°和84.2°±16.2°,牵引治疗后分别为81.4°±21.0°和68.0°±15.2°,牵引后侧、后凸矫正率分别为(26.3±9.1)%和(18.9±11.7)%;冠状面侧凸角度比值与矢状面后凸角度比值分别由牵引前的17.5±4.1和13.0±3.6减小至12.8±3.5和10.9±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患者最终未行三柱截骨(8/13,61.5%),仅行Ponte截骨,B组6例患者均行三柱截骨;术后主弯Cobb角为60.8°±19.8°,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正至46.2°±16.1°,术后侧、后凸畸形矫正率分别为(45.2±10.9)%和(45.5±15.7)%。B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01.7°±14.5°和75.5°±9.9°,术后分别改善至60.8°±19.8°和39.0°±5.0°,术后侧、后凸畸形矫正率分别为(49.9±10.8)%和(47.9±7.2)%。两组患者畸形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患者在牵引3周时出现右侧臂丛神经麻痹,减轻牵引重量后逐渐恢复。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术中截骨过程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护异常,术后均无明显神经损害表现。结论:对于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术前HGT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前干预策略,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前侧后凸畸形,还能够降低术中截骨等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后凸畸形 Halo重力牵引 截骨
原文传递
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韦彪 马鸿儒 +11 位作者 胡宗杉 李劼 许彦劼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汤子洋 凌宸 刘昌伟 孙明辉 鲍虹达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22例患者采用双侧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男性3例,女性19例;年龄45~74岁(62.3±7.9岁)。术中使用计算机辅助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引导螺钉置入。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与LL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导出术中俯卧位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扫描的患者骨盆矢状面图像,并测量PI、PT、SS。结果:22例患者内固定节段数为5~17个(11.1±2.21个),随访5~13个月(6.64±1.4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侧凸Cobb角分别为38.04°±21.12°、19.16°±12.49°、19.01°±11.99°,LL分别为28.48°±28.12°、40.61°±15.25°、39.25°±15.51°,SVA分别75.64±64.66mm、21.82±19.42mm、23.18±19.12mm,PI分别为55.55°±14.68°、50.47°±13.35°、53.94°±13.37°,PI-LL分别为27.10°±22.00°、9.86°±10.41°、12.92°±13.02°,PT分别为31.55°±10.25°、19.69°±7.7°、24.25°±8.28°,SS分别为24.00°±16.61°、30.78°±10.27°、29.55°±11.23°。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LL、SVA、PI、PI-LL、PT和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PI和PT与术后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PI、PT、SS分别为45.17°±14.20°、21.56°±6.71°、23.61°±12.86°,PT和PI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1例(95%)患者术中PI与术前比较减少大于5°,13例(59%)患者术后站立位PI较术前下降大于5°。结论:应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中俯卧位下PI较术前站立位PI显著性降低,术后站立位PI较术中回升,但仍较术前站立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畸形 骨盆固定 脊柱矫形 骨盆入射角 骶髂关节 第2骶椎骶髂螺钉
原文传递
同侧双枚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钉道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汤子洋 胡宗杉 +6 位作者 朱泽章 辛小燕 张艳秋 钱至恺 马鸿儒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0-456,共7页
目的:模拟正常成人骨盆置入同侧双枚第2骶椎骶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测量钉道的影像学参数,评估同侧双枚S2AI螺钉置钉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7月于我院行骨盆CT平扫及三维重建的患者影像... 目的:模拟正常成人骨盆置入同侧双枚第2骶椎骶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测量钉道的影像学参数,评估同侧双枚S2AI螺钉置钉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7月于我院行骨盆CT平扫及三维重建的患者影像学资料,选取骨盆无解剖学异常者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5~75岁,平均55.7±12.3岁。在Light Speed影像学工作站上模拟同侧两枚S2AI螺钉的固定钉道:选取第1骶孔外缘1mm的垂线和上缘1mm的水平线的交点为近端S2AI螺钉的进钉点,选取第1骶孔与第2骶孔外缘1mm处连线的中点为远端S2AI螺钉的进钉点,分别以两个进钉点为中心,对其三维骨盆图像进行旋转、切割,以得到髂骨髓腔最长与最宽的理想钉道。测量钉道的尾倾偏角(sagittal angle,SA)、外向偏角(transverse angle,TA)、钉道最大长度(maximal length,ML)、钉道在骶骨内的长度(sacral length,SL)、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skin distance,SD)。同性别S2AI螺钉钉道参数之间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不同性别参数之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双侧均能建立出理想的S2AI螺钉钉道,男性近端的S2AI螺钉钉道SA为42.31°±3.71°,TA为37.31°±2.39°,ML为105.51±5.92mm,SL为29.32±3.87mm,SD为26.52±3.31mm;远端S2AI螺钉钉道的SA为24.57°±2.17°,TA为41.65°±2.39°,ML为125.89±6.01mm,SL为48.57±11.34mm,SD为43.53±8.01mm;男性的两枚螺钉钉道的SA、TA、ML、SL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D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8)。女性近端的S2AI螺钉钉道的SA为43.05°±3.05°,TA为36.53°±1.98°,ML为102.38±7.44mm,SL为31.31±4.11mm,SD为28.01±2.91mm;远端的S2AI螺钉钉道的SA为29.38°±2.67°,TA为40.96°±2.58°,ML为118.74±6.68mm,SL为51.87±10.52mm,SD为47.72±12.63mm;女性的两枚螺钉钉道的SA、TA、ML、SL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SD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23)。将不同性别患者两枚S2AI螺钉的钉道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无论对于近端还是远端的螺钉,男性均具有更大的ML(P<0.05)。远端的S2AI螺钉,男性与女性S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国人正常成人骨盆中可以构建出双枚S2AI螺钉钉道,近端的S2AI螺钉比远端的螺钉更为尾倾及内收;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钉道更为尾倾且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螺钉 内固定 骨盆 CT测量
原文传递
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腰椎后滑脱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劼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5 位作者 汤子洋 刘昌伟 胡宗杉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分析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腰椎后向滑脱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前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手术的49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 目的:分析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腰椎后向滑脱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前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手术的49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kyphosis,TJ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C7矢状位垂直距离(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统计患者性别、年龄、Risser征、随访时间、融合椎体数、下端固定椎位置。按照Roussouly分型对患者术前矢状面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末次随访时发生腰椎后滑脱与否将患者分为滑脱组与非滑脱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末次随访时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SRS)-22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24例(48.9%)患者发生后滑脱(滑脱组),25例未发生后滑脱(非滑脱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Risser征、矢状面Roussouly分型分布、融合节段、下端固定椎位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滑脱组与非滑脱组患者随访时间为81.5±16.8个月与78.7±12.3个月。滑脱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LL均显著性高于非滑脱组(P<0.039),SVA均显著性低于非滑脱组(P<0.038)。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滑脱组TK显著性高于非滑脱组(P<0.041)。末次随访时,滑脱组SS显著性高于非滑脱组(P=0.036)。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SRS-22量表疼痛、功能等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VA[比值比(odds ratio,OR)=0.95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25~0.994,P=0.024]与TK(OR=1.158,95%CI 1.003~1.337,P=0.045)为术后后滑脱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Lenke 5型AIS患者接受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融合节段远端邻近节段发生后滑脱比例较高;术前较小的SVA与较大的TK为术后后滑脱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前矢状面Roussouly分型与后滑脱发生无明显相关性;滑脱对腰椎椎间盘退变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仍需要远期随访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Lenke 5型 前路选择性融合术 后滑脱 矢状面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支撑棒技术在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冠状面失衡和骨盆倾斜脊柱侧凸中的临床应用
17
作者 徐辉 汤子洋 +7 位作者 胡宗杉 钱至恺 凌宸 许彦劫 孙旭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评价应用支撑棒(kickstandrod,KR)技术的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治疗伴有严重冠状面失衡(coronal imbalance,CI)和骨盆倾斜(pelvic obliquity,PO)脊柱侧凸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 目的:评价应用支撑棒(kickstandrod,KR)技术的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治疗伴有严重冠状面失衡(coronal imbalance,CI)和骨盆倾斜(pelvic obliquity,PO)脊柱侧凸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脊柱-骨盆融合手术)治疗的45例伴严重CI和P0的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男性6例,女性39例,年龄51.2±17.5岁(12~73岁),随访时间16.4±5.3个月(11~26个月)。按骨盆固定的方式将使用经S2骶髂螺钉(S2 alar-iliac,S2AI)而未应用支撑棒技术行骨盆固定的患者纳人非KR组(25例),将使用支撑棒内固定技术行骨盆固定的患者纳人KR组(20例)。术前、术后7d和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0A)、侧凸Cobb角、腰骶半弯(lumbosacral fractional curve,LFC)和骨盆入射角(pelvie incidence,PI),比较两组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矫正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丢失率,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侧凸Cobb角、P0A、CBD、LFC和P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OA、CBD、LFC术后7d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KR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后7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KR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POA出现明显矫正丢失(P<0.05)。KR组和非KR组患者术后P0A的矫正率分别为(66.9±13.4)%和(44.2±23.4)%,CBD的矫正率分别为(58.5±20.9)%和(42.9±20.9)%,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影像学参数在两组患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KR组1例发生断棒,非KR组3例发生术后CI,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412)。结论:对于合并严重CI和P0的脊柱侧凸患者,与传统骨盆固定方式相比,应用KR技术的后路矫形脊柱-骨盆融合手术可以在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维持良好的骨盆水平和冠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骨盆倾斜 冠状面失衡 支撑棒技术 骨盆固定.
原文传递
"SSV-1"作为胸椎后凸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远端融合椎的临床疗效
18
作者 胡宗杉 许彦劼 +6 位作者 徐辉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凌宸 李东岳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068-1075,共8页
目的探讨胸椎后凸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 thoracic kyphosis,STK)行后路融合手术时选择矢状面稳定椎上方椎体(sagittal stable vertebra-1,SSV-1)作为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 目的探讨胸椎后凸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 thoracic kyphosis,STK)行后路融合手术时选择矢状面稳定椎上方椎体(sagittal stable vertebra-1,SSV-1)作为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后路矫形融合手术治疗STK患者57例,男52例、女5例,年龄(16.8±3.5)岁(范围12~30岁)。随访时间(33.0±7.3)个月(范围24~53个月)。根据LIV的选择不同分为两组,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36例,即LIV位于SSV;SSV-1组21例,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LIV偏移距离、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测量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节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SV组LIV偏移距离为(-7.9±11.0)mm,小于SSV-1组的(31.5±1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P<0.001)。SSV组术前GK为79.3°±10.5°,术后1周减小至44.4°±8.5°(t=28.28,P<0.001),矫正率为44.0%±7.6%;SSV-1组术前GK为81.1°±10.6°,术后1周减小至44.9°±7.8°(t=22.23,P<0.001),矫正率为44.6%±7.0%。SSV-1组与SSV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GK、LL、SVA、PI、PT及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损伤。随访期间SSV-1组有1例患者发生DJK,未见近端交界性后凸、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SSV-1患者的SRS-22量表的功能维度评分由术前(3.5±0.54)分改善至(4.1±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01),改善率为19.2%±3.2%。结论选择SSV-1作为STK患者矫形手术中的LIV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且不会增加术后DJK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UERMANN病 脊柱融合术 远端固定椎 矢状面稳定椎 远端交界性后凸
原文传递
基于MRI的脊髓矢状面分型用于先天性脊柱后凸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事件的风险预测
19
作者 徐辉 靳桢 +9 位作者 邱俊荫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凌宸 许彦劼 汤子洋 李劼 胡宗杉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155-1163,共9页
目的根据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MRI T2WI上顶椎区脊髓在椎管中的形态及相对位置提出新的脊髓矢状面分型,探讨不同脊髓矢状面分型患者术中神经监测事件(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event,IONME)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 目的根据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MRI T2WI上顶椎区脊髓在椎管中的形态及相对位置提出新的脊髓矢状面分型,探讨不同脊髓矢状面分型患者术中神经监测事件(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event,IONME)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85例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3例、女42例,年龄(14.6±6.1)岁(范围2~32岁)。根据矢状面MRI T2WI显示顶椎区脊髓在椎管中的形态及相对位置分为三型:A型定义为顶椎区脊髓位于椎管中央,脊髓四周均可见脑脊液;B型定义为顶椎区脊髓紧贴椎管前壁,腹侧无脑脊液,脊髓形态未发生改变;C型定义为顶椎区脊髓紧贴椎管前壁,脊髓受压形态改变。85例中A型5例(6%)、B型33例(39%)、C型47例(55%)。术前测量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和矢状面畸形比(sagitt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SDAR),记录术中IONME发生情况。IONME组和非IONME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潜在危险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IONM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85例患者中27例(32%)发生IONME,包括B型2例、C型25例。三组患者IONME发生率分别为0、6%和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5,P<0.001)。IONME组与非IONME组患者GK、SDAR和顶椎区位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1,P<0.001;t=3.65,P<0.001,χ^(2)=7.71,P=0.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髓矢状面分型C型(OR=20.46,P<0.001)、GK(OR=1.07,P<0.001)、SDAR(OR=1.15,P=0.002)和顶椎位于中胸椎(OR=4.30,P=0.008)为发生IONME的潜在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K(OR=1.05,P=0.015)、脊髓矢状面分型C型(OR=6.22,P=0.042)和顶椎位于中胸椎(OR=6.43,P=0.021)为发生IONME的独立危险因素。脊髓矢状面分型C型患者中顶椎位于中胸椎的患者14例,其中11例(79%)发生IONME;顶椎位于下胸椎的患者33例,其中14例(42%)发生IONM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23)。结论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手术中发生IONME的危险因素包括脊髓矢状面分型C型、GK和顶椎位于中胸椎。术前基于MRI脊髓矢状面分型对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术中IONME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脊髓 磁共振成像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分型
原文传递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术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许彦劼 凌宸 +7 位作者 徐辉 胡宗杉 李劼 汤子洋 李韦彪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20-729,共10页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接受S2AI螺钉骨盆固定技术治疗且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_(10)~L_(...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接受S2AI螺钉骨盆固定技术治疗且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_(10)~L_(2))的39例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35例,年龄(63.1±6.7)岁(范围43~73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情况将患者分为矢状面平衡组(SVA≤50 mm)和矢状面失平衡组(SVA>50 mm)。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的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代入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出现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采用侧凸研究协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0.3±9.1)个月(范围43~73个月)。18例(46%)在末次随访时发生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组)。与矢状面平衡组相比,矢状面失平衡组患者的术前SVA更大[(83.1±56.2)mm,(48.1±51.1)mm,t=2.04,P=0.049]、术后的TK更大(27.8°±9.6°,18.9°±13.4°,t=2.36,P=0.024)。SRS-22量表评分结果显示矢状面失平衡组术后疼痛维度评分(3.2±0.5)分与自我形象维度评分(3.4±0.8)分低于矢状面平衡组[分别为(3.7±0.6)分、(3.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VA较大(OR=1.02,P=0.028)和术后TK较大(OR=1.09,P=0.022)是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后发生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论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S2AI螺钉固定可在术后获得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正,但仍有部分患者在随访期间会发生矢状面失平衡,术前SVA较大和术后TK较大是发生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 矢状面失平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