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冬油菜的气候灾损变化及其对ENSO响应
1
作者 黄进 张方敏 胡正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4,共7页
构建冬油菜气候灾损与ENSO事件的可能关系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对油料供给的影响。基于12个主产省市1980—2019年的冬油菜单产序列,通过H-P滤波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识别了气候灾损的年代差异。此外,梳理了主要气象灾害以及不同ENSO年型... 构建冬油菜气候灾损与ENSO事件的可能关系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对油料供给的影响。基于12个主产省市1980—2019年的冬油菜单产序列,通过H-P滤波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识别了气候灾损的年代差异。此外,梳理了主要气象灾害以及不同ENSO年型对灾损的影响,进而探讨了9种ENSO指数的预判作用。主要结果如下:①冬油菜种植效率的区域均衡性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②多数省市的气候灾损在1980s和1990s有着更高强度;③冻灾和雹灾对冬油菜种植有着更不利的影响;④ENSO强冷事件支配年份的气候灾损明显更高;⑤极端东部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等因子驱动的分类模型对灾损年景有着较好的预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灾损 冬油菜 ENSO 单产 H-P滤波
下载PDF
典型农业流域不同类型池塘水体CO_(2)排放特征
2
作者 陈嘉宁 肖启涛 +6 位作者 刘臻婧 肖薇 谢晖 罗菊花 邱银国 胡正华 段洪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8,共11页
内陆水体是大气CO_(2)收支估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流域分布着大量池塘景观水体,且具备蓄洪抗旱、消纳污染、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但是,农业流域不同功能的小型池塘CO_(2)排放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极具农业流域代表性的烔炀河流域为... 内陆水体是大气CO_(2)收支估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流域分布着大量池塘景观水体,且具备蓄洪抗旱、消纳污染、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但是,农业流域不同功能的小型池塘CO_(2)排放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极具农业流域代表性的烔炀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流域中用于水产养殖(养殖塘)、生活污水承纳(村塘)、农业灌溉(农塘)、蓄水(水塘)的4个功能不同的景观池塘,基于为期1年的野外实地观测,以明确农业流域小型池塘CO_(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功能池塘水体CO_(2)排放差异显著,受养殖活动、生活污水输入和农田灌溉等人类活动影响,养殖塘((80.37±100.39)mmol/(m^(2)·d))、村塘((48.69±65.89)mmol/(m^(2)·d))和农塘((13.50±15.81)mmol/(m^(2)·d))是大气CO_(2)的热点排放源,其CO_(2)排放通量分别是自然蓄水塘((4.52±23.26)mmol/(m^(2)·d))的18、11和3倍。统计分析也表明,该流域池塘CO_(2)排放变化总体上受溶解氧、营养盐等因素驱动。4个不同景观池塘CO_(2)排放通量全年均值为(37.31±67.47)mmol/(m^(2)·d),是不容忽视的CO_(2)排放源,其中养殖塘和村塘具有较高的CO_(2)排放潜力,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流域 池塘 CO_(2)通量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优化施氮对淹水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黄薇 王圆媛 +3 位作者 刘超 伍翥嵘 李琪 胡正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6-1676,共11页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4个处理,即环境CO_(2)浓度+施氮250 kg·hm^(-2)(CK)、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250 kg·hm^(-2)(C+)、环境CO_(2)浓度+施氮150 kg·hm^(-2)(N-)、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150 kg·hm^(-2)(C+N-),分析了稻田CH4累积排放量(CAC)、水稻生物量及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处理使CAC/产量显著提高了16.93%,N-处理使CAC/产量显著降低了13.33%,C+N-处理使CAC/产量降低了7.89%,但不显著;N-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处理对CAC、CAC/产量、水稻生物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促进作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基于可溶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线性模型,可解释稻田CH4累积排放64%的变异。综上,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氮肥减施可通过影响土壤碳、氮基质及土壤脲酶活性来调节稻田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升高 氮肥减施 CH4排放 水稻生产
下载PDF
不同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
4
作者 柯浩楠 曹琰梅 +4 位作者 商东耀 武熳秋 帅斯樑 李琪 胡正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7-575,共9页
为研究不同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12个开顶式气室开展田间试验,CO_(2)浓度设置对照(CK,自由大气CO_(2)浓度)、CO_(2)浓度比CK增加120μmol·mol-1(C1)和200μmol·mol-1(C2)3个水平,氮肥设置低氮(N1,15... 为研究不同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12个开顶式气室开展田间试验,CO_(2)浓度设置对照(CK,自由大气CO_(2)浓度)、CO_(2)浓度比CK增加120μmol·mol-1(C1)和200μmol·mol-1(C2)3个水平,氮肥设置低氮(N1,15 g·m^(-2))和常规氮肥(N2,25 g·m^(-2))2个水平,试验共6种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在灌浆期和蜡熟期,C1N1比CKN1处理的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23.4%(P=0.045)和49.1%(P=0.010);在抽穗期和灌浆期,C2N2比CKN2处理的呼吸速率分别升高了12.3%(P=0.009)和16.8%(P=0.047)。同一CO_(2)浓度下,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呼吸速率表现为N2>N1,且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在灌浆期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在灌浆期和蜡熟期,C1N1比C1N2处理的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31.1%(P=0.004)和42.7%(P=0.010)。研究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生育时期而异,氮肥减施可以降低稻田呼吸速率及CO_(2)累积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 氮肥 呼吸速率 稻田 静态暗箱 气相色谱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武熳秋 商东耀 +4 位作者 帅斯樑 曹琰梅 柯浩楠 胡正华 李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增(C_(1)处理,从2016年开始逐年增加40μmol·mol^(-1),至2018年增加120μmol·mol^(-1))和骤增(C_(2)处理,CO_(2)浓度每年均增加200μmol·mol^(-1))处理;在常规施氮量(N 1处理,25 g·m^(-2))的基础上设置氮肥减施处理(N_(2)处理,15 g·m^(-2))。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量均没有改变稻田CH_(4)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整个生育期,CO_(2)浓度缓增、骤增对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无显著影响。在C_(2)条件下,与N 1处理相比,N_(2)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降低45.2%(P=0.037),同时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显著增加63.3%(P=0.008)。综上所述,随着CO_(2)浓度升高,氮肥减施至15 g·m^(-2)会减少水稻产量,同时增加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O_(2)浓度 氮肥 CH_(4)排放
下载PDF
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6
作者 曹琰梅 柯浩楠 +4 位作者 商东耀 武熳秋 帅斯樑 胡正华 李琪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5-864,共10页
为研究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扬麦2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将大气CO_(2)浓度作为对照(CK),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C_(80)(CO_(2)浓度缓慢增加80μmol/mol)... 为研究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扬麦2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将大气CO_(2)浓度作为对照(CK),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C_(80)(CO_(2)浓度缓慢增加80μmol/mol)和C_(120)(CO_(2)浓度缓慢增加120μmol/mol)。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处理没有改变小麦田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80)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49±3.33) mg/m^(2)、(26.83±3.21) mg/m^(2);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120)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13.06±2.66) mg/m^(2)、(121.20±9.28) mg/m^(2)。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80)处理土壤-冬小麦系统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99±1.39) mg/m^(2)、(29.83±4.20) mg/m^(2)。各生育期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冬小麦系统N_(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N_(2)O排放量 开顶式气室 CO_(2)浓度缓增
下载PDF
常规氮肥及不同施加量秸秆对冬小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
7
作者 李晓雨 陈书涛 +2 位作者 张苗苗 丁司丞 胡正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32-238,共7页
为研究秸秆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农田土壤真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检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等土壤检测指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少量秸秆施用(S1)、大量秸秆施用(S2... 为研究秸秆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农田土壤真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检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等土壤检测指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少量秸秆施用(S1)、大量秸秆施用(S2)、氮肥施用(NS0)、氮肥及少量秸秆施用(NS1)、氮肥及大量秸秆施用(NS2)与对照(S0)处理下冬小麦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大量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pH值影响显著(P<0.05),同时促进了土壤中有效磷、铵态氮、硝态氮的积累;在秸秆还田土壤中额外施加氮肥减少了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积累;大量秸秆还田配施氮肥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菌群相对丰度;各处理真菌群落α多样性中的Chao1指数存在边缘显著差异(0.05<P<0.1),真菌群落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增加了真菌Bray-Curtis距离。综上,大量秸秆配施氮肥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有效磷、铵态氮积累量,并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Chao1指数、Bray-Curtis距离,同时降低了子囊菌门菌群和粪壳菌纲菌群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土壤微生物 真菌 土壤理化性质 Α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图像序列分析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8
作者 胡正华 周继彪 +1 位作者 毛新华 张敏捷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2,共12页
为进一步提高路网交通事故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序列分析的短时交通事故预测方法。首先,使用过采样方法对微信小程序采集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插值处理,来消除事故数据内部大范围零值对模型训练准确性的影响;并将其与路网的... 为进一步提高路网交通事故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序列分析的短时交通事故预测方法。首先,使用过采样方法对微信小程序采集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插值处理,来消除事故数据内部大范围零值对模型训练准确性的影响;并将其与路网的流量数据及与引发事故相关的属性数据进行融合,得到稳定的时间序列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然后,构建一个具有密集连接卷积的双向ConvLSTM U-Net(BCDU-Net)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一组双向ConvLSTM结构,将编码层和解码层的特征进行融合,以更全面地捕捉序列数据中的时空相关性。同时,模型还采用密集连接卷积结构,使特征图在深度方向上相互拼接,确保每一层都能够直接从损失函数中访问梯度。最后,通过将预测结果与实际交通事故数据的比较评价了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预测结果相比全连接长短期记忆网络(FC-LSTM)模型,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LSTM)模型和U-Net模型,交叉熵损失函数分别降低了65.96%、15.70%和3.47%,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21.48%、3.13%和1.71%,精确度分别增加了75.06%、11.82%和3.08%。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预测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时具有更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交通事故预测 深度学习 交通安全 BCDU-Net模型
下载PDF
基于排队论的道路交通警力资源配置研究
9
作者 胡正华 周继彪 +1 位作者 郭旭 马昌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8-185,共8页
为缓解有限的交通警力资源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不及时之间的矛盾,提出道路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基于排队论模型的交通警力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利用城市路网卡口系统获取的车牌识别数据,提取车辆的历史出行轨迹,建立路段之间的相似度模型;其次... 为缓解有限的交通警力资源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不及时之间的矛盾,提出道路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基于排队论模型的交通警力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利用城市路网卡口系统获取的车牌识别数据,提取车辆的历史出行轨迹,建立路段之间的相似度模型;其次,采用谱聚类算法对路段进行聚类划分,形成路段之间关联度最高的集合,作为城市道路网格划分的结果;然后,针对网格范围内实时发生的交通事故,进一步提出利用排队论模型来计算每个网格所需的最少警员数量,以及相应的警力资源配置优化方案;最后,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事故即发生即派发警员”的方法相比,提出的警力资源配置优化方法能够减少18.18%的警员配置数量和10.87%的出警巡航路程,使事故处置的响应速度提高10.68%,表现出良好的优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队论 交通警力 资源配置 交通事故 网格化管理
原文传递
沉浸式阅读教学探究
10
作者 胡正华 《甘肃教育》 2024年第3期84-88,共5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各个学段教学中构建学习任务群。这意味着语文学习要从内容取向向任务取向、素养取向转变。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探讨了小学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整体思路,并提出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各个学段教学中构建学习任务群。这意味着语文学习要从内容取向向任务取向、素养取向转变。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探讨了小学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整体思路,并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优化沉浸式阅读教学模式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任务群 沉浸式阅读 教学策略
下载PDF
藻型湖区氧化亚氮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廖远珊 肖启涛 +4 位作者 刘臻婧 胡正华 张弥 肖薇 段洪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3-492,共10页
湖泊等内陆水体是大气N_(2)O潜在的重要排放源,也是全球N_(2)O收支估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湖泊普遍面临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等问题,明晰藻型湖泊N_(2)O排放强度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对准确估算湖泊N_(2)O排放和预测其未来变化至关重要... 湖泊等内陆水体是大气N_(2)O潜在的重要排放源,也是全球N_(2)O收支估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湖泊普遍面临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等问题,明晰藻型湖泊N_(2)O排放强度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对准确估算湖泊N_(2)O排放和预测其未来变化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太湖藻型湖区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湖心区作为对比区域,基于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为期2年的逐月连续观测,探讨藻型湖区N_(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藻型湖区呈现极强的N_(2)O排放,其排放通量为(4.88±3.05) mmol/(m^(2)·d),是参考区域(湖心:(2.10±4.31) mmol/(m^(2)·d))的2倍多。此外,在藻型湖区中不同点位N_(2)O排放差异显著,受河流外源输入影响,近岸区是N_(2)O的热点排放区,其年均排放通量高达10.93 mmol/(m^(2)·d)。连续观测表明N_(2)O排放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模式,但在不同区域调控N_(2)O排放时间变化的因子有所不同。其中,近岸区N_(2)O排放主要受氮负荷影响,其他区域N_(2)O排放变化受水温和氮负荷等多因子影响。氮素富集是藻型湖区N_(2)O高排放的直接原因,水体氮负荷可以作为N_(2)O排放热点的重要指示因子。但藻型湖泊N_(2)O排放极其显著的时空变异等在未来研究中应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藻型湖区 N_(2)O通量 空间变化 时间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分类任务的智能电能表负荷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家东 胡正华 +3 位作者 蒋卫平 龙翔林 童春芽 翟聪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3-159,共7页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在非侵入式负荷监测领域的应用,负荷识别与分解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多数方法仍然存在模型训练效率低下、分解精度不足以及模型不易推广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利用基于时间序列分类任务的卷积神经网络对非侵...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在非侵入式负荷监测领域的应用,负荷识别与分解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多数方法仍然存在模型训练效率低下、分解精度不足以及模型不易推广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利用基于时间序列分类任务的卷积神经网络对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框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负荷识别与分解方法。通过对比实验证明,在UK-DALE数据集上,基于时间序列分类任务的卷积神经网络提升了洗碗机4.3%的识别准确率和19%的识别精度,降低了21.3%负荷分解过程的均方误差;在REDD数据集上,模型对于洗衣机的识别准确率、精度和F1值均有所提升,特别是召回率提高了24.3%,同时在负荷分解的过程中,模型降低了15.8%的均方误差。因此,与其它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基于时间序列分类任务的卷积神经网络具有更稳定的负荷识别与分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 数据挖掘 卷积神经网络 时间序列分类
下载PDF
稻田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对大气CO_(2)浓度缓增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靖昊 黄翯宸 +8 位作者 沈李东 田茂辉 刘心 杨王挺 杨钰铃 刘佳琦 任冰洁 徐江兵 胡正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76-1787,共12页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一种新途径,但有关其对大气CO_(2)升高的响应尚不清楚。依托开顶式气室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环境CO_(2)浓度处理(CK)...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一种新途径,但有关其对大气CO_(2)升高的响应尚不清楚。依托开顶式气室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环境CO_(2)浓度处理(CK)和CO_(2)缓增处理(EC:每年增加40μL·L^(–1),至采样时CO_(2)浓度为CK+160μL·L^(–1))。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不同CO_(2)处理下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期)稻田n-damo活性及其功能微生物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M.oxyfera)-like细菌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果发现,供试土壤中n-damo活性为0.31~5.09 nmol CO_(2)g^(–1)·d^(–1),M.oxyfera-like细菌丰度为7.51×10^(6)~5.49×10^(7)copies·g^(–1)。CO_(2)缓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壤中n-damo活性以及M.oxyfera-like细菌丰度,且在拔节期达到显著性水平:活性和丰度分别增加了137.9%和96.0%。同时还使M.oxyfera-like细菌的群落组成发生显著改变,并影响其多样性。EC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无机氮含量的改变很可能是导致n-damo活性及M.oxyfera-like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综上,稻田n-damo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缓增具有正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缓增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 活性 群落结构 稻田土壤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土壤呼吸的影响
14
作者 韦兆伟 殷楠 +5 位作者 商东耀 刘超 伍翥嵘 胡正华 李琪 陈书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8-766,共9页
为研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土壤呼吸的影响,基于开顶式气室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在2017—2019年开展了两季冬小麦CO_(2)浓度缓增试验.每季试验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基础上(CK,对照),均设置了CO_(2)... 为研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土壤呼吸的影响,基于开顶式气室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在2017—2019年开展了两季冬小麦CO_(2)浓度缓增试验.每季试验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基础上(CK,对照),均设置了CO_(2)浓度缓增处理(C_(80)和C_(120),即从2016年起逐年增加40μmol·mol^(-1),至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CO_(2)浓度分别为CK+80μmol·mol^(-1)和CK+120μmol·mol^(-1)).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没有显著改变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是会显著影响冬小麦旺盛生长期的土壤呼吸速率.在2018—2019年冬小麦抽穗-扬花期,C_(120)处理使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50.2%(P=0.008),且使得生长季土壤碳排放显著增加25.9%(P=0.044),而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与CK相比,C_(80)处理对土壤呼吸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指数正相关,与CK相比,CO_(2)浓度缓增降低了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表明,CO_(2)浓度缓增120μmol·mol^(-1)增加了冬小麦生长季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顶式气室 CO_(2)浓度 冬小麦 土壤呼吸 碳排放
下载PDF
大气CO_(2)缓增和骤增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殷楠 韦兆伟 +4 位作者 姜倩倩 刘超 伍翥嵘 胡正华 李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86-93,共8页
大气中CO_(2)浓度的增加是逐渐且缓慢的过程,而以往的农田模拟研究多是设定瞬间增加的高CO_(2)浓度。为了明确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2种不同升高方式对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基于农田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2季冬小麦试验(... 大气中CO_(2)浓度的增加是逐渐且缓慢的过程,而以往的农田模拟研究多是设定瞬间增加的高CO_(2)浓度。为了明确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2种不同升高方式对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基于农田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2季冬小麦试验(品种为扬麦22)。设置3种CO_(2)浓度升高方式:CK(对照,背景大气CO_(2)浓度);CO_(2)浓度缓增(从第1个生长季开始每年增加40μmol/mol,2017—2018、2018—2019年生长季每年CO_(2)的缓增浓度分别为80、120μmol/mol,分别记作C_(+80)、C_(+120));CO_(2)浓度骤增(每个生长季均设置CO_(2)浓度升高200μmol/mol的处理,记作C_(+200))。于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测定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潜在活性(F_(v)/F_(o))]。结果表明,与CK相比,CO_(2)浓度缓增80、120μmol/mol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没有显著影响,而CO_(2)浓度骤增200μmol/mol会显著改变冬小麦主要生育期叶片中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使PSⅡ反应中心受损,光合作用能力减弱。综上可知,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会因其升高方式(缓增和骤增)的不同而有差异,大气CO_(2)浓度骤增会使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下调,而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缓增 CO_(2)浓度骤增 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 冬小麦
下载PDF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木荷群落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胡正华 于明坚 +2 位作者 丁炳扬 方腾 陈启瑺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0-236,共7页
通过对木荷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荷群落植物种类丰富,科属组成分散,区系成分复杂。从属的地理成分来看,热带分布的属多于温带分布的属。群落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地下芽植物次之。该群落叶的性质以小型叶、单叶、草质、非... 通过对木荷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荷群落植物种类丰富,科属组成分散,区系成分复杂。从属的地理成分来看,热带分布的属多于温带分布的属。群落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地下芽植物次之。该群落叶的性质以小型叶、单叶、草质、非全缘为主。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地上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并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大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木荷 群落 生活型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氮沉降对林带土壤N_2O和CH_4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胡正华 张寒 +3 位作者 陈书涛 李琪 李涵茂 申双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2-897,共6页
于2008年4月~2009年10月在龙王山对林带土壤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N2O和CH4通量,研究氮沉降增加对土壤N2O和CH4排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氮沉降没改变土壤N2O和CH4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日变化规... 于2008年4月~2009年10月在龙王山对林带土壤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N2O和CH4通量,研究氮沉降增加对土壤N2O和CH4排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氮沉降没改变土壤N2O和CH4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日变化规律.与对照(CK)相比,短期的低氮[50 kg N/(hm2.a),TL]、中氮[100kgN/(hm2.a),TM]和高氮[150kgN/(hm2.a),TH]处理对土壤的N2O和CH4年平均通量和日平均通量都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N2O CH4 通量 北亚热带
下载PDF
西藏革吉县尕尔穷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9
18
作者 胡正华 丁枫 +8 位作者 唐菊兴 李志军 姚晓峰 邓世林 张志 王艺云 王红星 宋俊龙 陈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8-600,共13页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的尕尔穷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首个达到详查程度的大型铜金矿床。矿区发育三条断裂,其中F1和F2断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F3断层为南北向展布。F1断裂产状复杂、延伸大于3000m,破碎带内发育的铜金矿体严...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的尕尔穷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首个达到详查程度的大型铜金矿床。矿区发育三条断裂,其中F1和F2断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F3断层为南北向展布。F1断裂产状复杂、延伸大于3000m,破碎带内发育的铜金矿体严格受其控制。目前,矿床主要由斑岩型钼(铜、金)矿体、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金矿体、F1断裂破碎带内似IOCG型铁铜金矿体组成。不同矿体特征差别显著,斑岩型矿体主要产于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中,金属矿物以网脉状辉钼矿主,次为黄铜矿、磁铁矿、黄铁矿;矿物组合有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矽卡岩型矿体主要产于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呈层状、似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细脉-网脉状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铜蓝、自然铜、自然金、自然银,矿物组合为黄铜矿-磁铁矿-自然金、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自然金-银、黄铜矿-赤铁矿-自然金、辉钼矿、黄铜矿-自然金。破碎带内似IOCG型铁铜金矿体产于F1断裂破碎带,呈似层状,金属矿物以细脉-网脉状矿石和角砾状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铜蓝、自然金为主;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自然金、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银矿、赤铁矿-磁铁矿-自然金、黄铜矿-自然金。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综合前人研究资料,本文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尕尔穷铜金矿床是晚白垩世班怒洋关闭后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间弧-陆碰撞阶段形成的,具有与钾玄岩-高钾钙碱性闪长类岩体、陆-陆同碰撞钾玄岩-高钾钙碱性重熔型花岗斑岩有成因密切联系的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成矿特征,即主矿体赋存于斑岩、矽卡岩、构造破碎带中形成的"斑岩-矽卡岩-似IOCG"型铜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 铜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成因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富银矿体地质特征、银赋存状态及富集机理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胡正华 唐菊兴 +7 位作者 丁枫 郑文宝 邓世林 杨毅 张志 王艺云 林彬 丁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8-680,共13页
位于西藏墨竹工卡县的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中东段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已探明伴生银资源量大于6000t。根据产出特征可将甲玛矿区的银矿体分为矽卡型与大理岩型两种。通过矿相学、电子显微探针研究发现银均以不可见银和可见银... 位于西藏墨竹工卡县的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中东段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已探明伴生银资源量大于6000t。根据产出特征可将甲玛矿区的银矿体分为矽卡型与大理岩型两种。通过矿相学、电子显微探针研究发现银均以不可见银和可见银两种形式存在。不可见银以晶格银的形式赋存于铜矿物中;其次以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赋存于方铅矿中。可见银通常以4种独立矿物(碲银矿、银金矿、银铅矿、自然银)交代斑铜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或充填在硫化物和脉石的显微裂隙内。甲玛矿区铜、钼、金、铅、锌、银等金属离子在成矿早期高温阶段以氯络合物的形式搬运,随着成矿热液温度和氧逸度的降低以及pH值的升高,氯络合物因稳定性降低而解体。解体之后的铜、钼、金、铅、锌、银等金属离子主要以硫氢络合的形式迁移,在迁移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首先是铜、钼等金属硫氢络合物的分解,形成辉钼矿、黄铜矿和斑铜矿等硫化物,此时部分银以显微和次显微包体银和晶格银的形式分布于这些硫化物中。随着温度的持续降低矿区铅、锌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引起成矿热液组成和性质的显著变化,最终导致银从硫氢络合物中彻底解体,并与铜等离子结合形成大量独立银矿物,而溶液中过饱和的银则以自然银的形式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玛 银矿体特征 赋存状态 富集机理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九瑞矿集区宝山铜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20
作者 胡正华 王先广 +15 位作者 李永明 刘善宝 张家菁 陈毓川 曾庆权 王艺云 蒋金明 聂龙敏 雷天浩 文洁 张芳荣 吴施金 沙珉 龚良信 谢瑞丰 文亮先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85-596,共12页
九瑞地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Cu-Au-Mo(Fe)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是江西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以来,在九瑞矿集区界首—大桥背斜核部新发现的首个中型以上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利用辉钼矿R... 九瑞地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Cu-Au-Mo(Fe)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是江西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以来,在九瑞矿集区界首—大桥背斜核部新发现的首个中型以上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宝山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的研究,获得了6件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47.2±3.6)Ma^(150.5±2.7)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8±1)Ma,MSWD=1.03。6件样品其等时线年龄为(148.6±2.6)Ma,MSWD=1.9,代表了宝山矿床的成矿时代,与九瑞矿集区其他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武山、城门山、湖北丰山洞、鸡笼山、宋家冲、邓家山、通江岭)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鄂东南、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高度一致,它们均为中国东部EW特堤斯构造域向NE古太平洋构造域大转折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和玄武质岩浆底侵而导致壳幔同熔所引起的燕山期花岗质岩浆岩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 RE-OS同位素 成矿年龄 宝山 九瑞矿集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