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BSE-GC-O-MS技术的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1
作者 黄慧清 郑玉成 +5 位作者 胡清财 吴晴阳 杨云 欧晓西 赵梦莹 孙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为探究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对黄旦、铁观音、金观音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描述,结合香... 为探究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对黄旦、铁观音、金观音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描述,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和感官审评进行对比分析。感官审评表明,3个品种乌龙茶各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黄旦花香显,略带奶香,铁观音花香浓郁,金观音具甜果香,略带木质香。结合OAV及GC-O-MS鉴定结果表明,香叶醇、植醇、茉莉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2-壬酮、苯乙醇等物质是黄旦的关键香气成分,赋予黄旦花香清高、奶香显的香气特征;铁观音中的芳樟醇、3,5-辛二烯-2-酮、氧化芳樟醇、顺式茉莉酮、脱氢芳樟醇、α-松油醇等物质呈多元性的花香,与其品种特征香气密切相关;金观音中的关键香气成分包括芳樟醇、藏花醛、香叶基丙酮、顺式茉莉酮、异丁子香酚等物质,是形成其甜果香与木质香品种特征香气的关键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香气 搅拌棒吸附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Z)-3-己烯醛与(E)-2-己烯醛转化关键调控基因的筛选与表达分析
2
作者 吴晴阳 周子维 +6 位作者 杨云 胡清财 黄慧清 林佳琪 吴宗杰 赖钟雄 孙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5-212,共8页
通过检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Z)-3-己烯醛和(E)-2-己烯醛的变化,并结合转录组数据筛选4条(3Z):(2E)-己烯醛异构酶((3Z):(2E)-hexenal isomerase,HI)关键基因,对(Z)-3-己烯醛和(E)-2-己烯醛二者变化趋势与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 通过检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Z)-3-己烯醛和(E)-2-己烯醛的变化,并结合转录组数据筛选4条(3Z):(2E)-己烯醛异构酶((3Z):(2E)-hexenal isomerase,HI)关键基因,对(Z)-3-己烯醛和(E)-2-己烯醛二者变化趋势与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Z)-3-己烯醛和(E)-2-己烯醛大体呈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趋势;摇青工艺的机械损伤促使(Z)-3-己烯醛上升,(E)-2-己烯醛下降;而摇青后的摊放则有利于(Z)-3-己烯醛向(E)-2-己烯醛转化,使得(E)-2-己烯醛逐渐增加。筛选获得的4条CsHI基因总体上对机械损伤和失水胁迫有较好的响应。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发现CsHI与包括茶树、胡萝卜等物种在内的多条类萌发素蛋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为明确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形成与转化机理及乌龙茶品质提升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加工过程 (Z)-3-己烯醛 (E)-2-己烯醛 (3Z):(2E)-己烯醛异构酶
下载PDF
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的变化与品质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杨云 刘彬彬 +7 位作者 周子维 吴晴阳 林宏政 胡清财 陈彬 占鑫怡 陈常颂 孙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11-318,共8页
新品系‘606’是由黄旦自然杂交后代单株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加工乌龙茶香气持久,品种风格独特,制优率高。为了解新品系‘606’乌龙茶在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的变化和滋味品质特征,本实验以茶树新品系‘606’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 新品系‘606’是由黄旦自然杂交后代单株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加工乌龙茶香气持久,品种风格独特,制优率高。为了解新品系‘606’乌龙茶在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的变化和滋味品质特征,本实验以茶树新品系‘606’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等方法,对其加工过程中的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并与黄旦毛茶的含量和感官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品系‘606’乌龙茶氨基酸含量总体先增后降,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丝氨酸、天冬酰胺是不同加工过程中的差异氨基酸;儿茶素含量持续下降,做青和揉捻是主要的影响工序。甜味类、苦味类、酸味类和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黄旦(P<0.01);鲜叶和毛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o-(3-o-methyl)-gallate,EGCG3"Me)含量(分别为12.22和7.99 mg/g)远高于其他茶树品种,可能是高EGCG3"Me的乌龙茶资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新品系‘606’呈味物质层次感丰富,具有鲜爽醇厚、顺滑回甘、水香较显的滋味特色。本实验为乌龙茶新品系品质分析、生产加工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品系‘606’ 乌龙茶 氨基酸 儿茶素 加工过程 呈味物质 品质分析
下载PDF
茶树MYC转录因子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玉成 谷梦雅 +4 位作者 毕婉君 胡清财 王鹏杰 叶乃兴 孙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7-1016,共10页
【目的】髓细胞组织增生蛋白(Myelocytomatosis proteins,MYC)是植物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转录因子。鉴定并分析茶树MYC转录因子有助于了解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CsMYC转录因子进行全基因组范围内... 【目的】髓细胞组织增生蛋白(Myelocytomatosis proteins,MYC)是植物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转录因子。鉴定并分析茶树MYC转录因子有助于了解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CsMYC转录因子进行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鉴定与分析。【结果】从茶树基因组中总共鉴定出9个CsMYC成员,分布在茶树的5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植物MYC家族可能起源于陆生植物并发生了谱系特异性分化事件。结构分析表明该家族内含子数目为0~3个,说明该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内含子丢失事件。茶树8个MYC成员能在双子叶植物葡萄中找到同源基因。茶树不同组织转录组分析表明,除了CsMYC2和CsMYC9外,其他成员在芽和叶中表达量较高;荧光定量结果表明,所有成员均响应茉莉酸胁迫处理,同时个别成员也响应干旱、低温和赤霉素处理。使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对与CsMYCs各成员表达量显著相关的基因集进行KEGG功能富集分析表明CsMYCs广泛参与了茶树次级代谢相关途径。【结论】本研究共鉴定出9个CsMYC成员,分析并预测了其结构及潜在分子功能。结合实时荧光定量和功能富集分析表明CsMYC家族在茶树非生物胁迫响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MYC基因家族 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 表达分析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晴阳 周子维 +5 位作者 倪子鑫 杨云 胡清财 黄慧清 赖钟雄 孙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29-2136,共8页
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系统研究生命体内所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研究生物体系内源性的代谢物及其代谢水平差异,目前已经被运用到多个领域。茶作为世界性的饮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成为仅次于纯水的第二大消费饮料。基于... 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系统研究生命体内所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研究生物体系内源性的代谢物及其代谢水平差异,目前已经被运用到多个领域。茶作为世界性的饮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成为仅次于纯水的第二大消费饮料。基于代谢组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近年来在茶树代谢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广泛涉及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成品茶精制等方面,有关乌龙茶品质与影响因素的代谢组学研究更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基于乌龙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及成品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乌龙茶加工工艺的改良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代谢组学在未来茶树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出展望,为其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乌龙茶 加工工艺 品质
原文传递
乌龙茶ATD-GC-MS检测方法优化及不同等级肉桂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毕婉君 郑玉成 +4 位作者 柳镇章 陈彬 邓慧莉 胡清财 孙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3-251,共9页
对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肉桂乌龙茶挥发性物质的方法进行优化,并结合化学计量方法分析3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肉桂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应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对全自动热脱附方法中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冷阱温度参... 对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肉桂乌龙茶挥发性物质的方法进行优化,并结合化学计量方法分析3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肉桂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应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对全自动热脱附方法中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冷阱温度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参数为吸附温度55℃、吸附时间37 min、冷阱温度-29℃。对不同等级肉桂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香气成分173种,其中共有香气成分90种。基于肉桂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峰面积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区分3个等级的肉桂乌龙茶样品;并通过层序聚类分析探讨47种特征香气成分在3个等级肉桂乌龙茶的分布规律。本研究为肉桂乌龙茶香气品质和等级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乌龙茶 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优化 香气成分 化学计量法
下载PDF
茶树COI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乌龙茶加工中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清财 郑玉成 +5 位作者 杨云 倪子鑫 毕婉君 吴宗杰 赖钟雄 孙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96-1502,共7页
茉莉酸受体蛋白COI1(coronatine insensitive 1)是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鉴定分析茶树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家族,预测其潜在的分子功能,了解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在乌龙茶加工中应答胁迫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 茉莉酸受体蛋白COI1(coronatine insensitive 1)是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鉴定分析茶树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家族,预测其潜在的分子功能,了解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在乌龙茶加工中应答胁迫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茉莉酸受体COI1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氨基酸序列、结构域、基因结构、进化分析以及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结合实时荧光定量分析CsCOI1基因在乌龙茶加工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茶树茉莉酸受体CsCOI1家族有两个成员,均含有F-box和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RRs)两个结构域;单子叶、双子叶的COI1蛋白各聚一支,且与蜜柑进化关系较近;茶树COI1基因家族两个成员均含有3个内含子,启动子顺势元件主要有胁迫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以及光响应元件;转录组数据说明茶树CsCOI1基因具有较强的组织表达差异性.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CsCOI1a基因在室内萎凋后表达显著上调,且15 min、30 min日光萎凋后CsCOI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同时茉莉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推测CsCOI1基因可能通过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乌龙茶加工中萎凋的胁迫响应过程,该结果可为乌龙茶加工品质调控奠定基础.(图8表2参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1基因 茉莉酸信号 表达分析 乌龙茶加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