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WI检查的ADC值与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治疗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杨珊珊 沈松柏 +1 位作者 胡良先 华双一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10至2022-01于海军安庆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验确诊为胰腺癌伴肝转移的96例患者,行常规MRI联合增强扫描。收集患者的相关...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10至2022-01于海军安庆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验确诊为胰腺癌伴肝转移的96例患者,行常规MRI联合增强扫描。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患者DWI的ADC值的水平,对患者进行随访,以术后12个月为随访止点,根据患者的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63)和死亡组(n=3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胰肿瘤最大直径、肝转移瘤直径、肝转移瘤数目、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Alb、ADC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BMI、肿瘤位置、神经侵犯情况、Hb、PLT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瘤数目[OR=2.702,95%CI(1.340,5.450)]、血管侵犯[OR=1.906,95%CI(1.052,3.452)]、肿瘤分化程度[OR=1.269,95%CI(1.025,1.571)]、ADC值[OR=0.422,95%CI(0.216,0.824)]均为影响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ADC值为独立保护性因素,其余皆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转移瘤数目、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ADC值均为影响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可根据相应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伴肝转移 增强磁共振检查 表观扩散系数 预后
下载PDF
64排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胡良先 徐翔 +1 位作者 卓炼石 程家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21期4119-4120,共2页
回顾性分析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64排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本组5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出冠脉共82支,经64排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8%、91.6%;对于不... 回顾性分析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64排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本组5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出冠脉共82支,经64排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8%、91.6%;对于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64排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且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会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提提升。64排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对早期冠状动脉筛查及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敏感度 特异度
下载PDF
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肿瘤囊液CT直方图特征分析
3
作者 胡良先 华双一 +2 位作者 窦欣 沈松柏 徐翔 《中国医疗设备》 2022年第10期69-73,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囊液CT直方图特征,为PCN临床诊断分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4例经术后穿刺活检病理检测确诊为PCN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囊液CT直方图特征,为PCN临床诊断分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4例经术后穿刺活检病理检测确诊为PCN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患者23例、浆液性囊性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患者21例、实性假乳头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增强CT图进行分析。结果IPMN、SCN、SPN组间静脉期增强CT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熵、25%分位数、50%分位数、75%分位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分位数、50%分位数对IPMN和非IPMN、SCN和非SCN、SPN和非SPN这3个不同组间均有诊断价值(P<0.05),且50%分位数对IPMN和非IPMN组诊断效能最好,25%分位数对SCN和非SCN、SPN和非SPN组的诊断效能最佳,AUC分别为0.918、0.838。结论不同类型PCN囊液CT直方图相关参数具有显著差异,且对鉴别不同类型的PCN具有良好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提高无创诊断不同PCN分型的准确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性肿瘤 CT直方图 诊断效能
下载PDF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良先 《河南中医》 2010年第2期165-166,共2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方法:将确诊病例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并予中药内服。两组均14 d为1个疗程。结果...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方法:将确诊病例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并予中药内服。两组均14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确切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疏血通注射液 益气化瘀通腑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颈夹脊穴位注射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胡良先 《山西中医》 2010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位注射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3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夹脊穴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静滴治疗,14天为1疗程。结果:3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3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位注射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3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夹脊穴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静滴治疗,14天为1疗程。结果:3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3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结论:颈夹脊穴位注射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消除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眩晕 颈夹脊穴 当归注射液 奥扎格雷钠
下载PDF
《金匮要略》痰饮的辨证与治疗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胡良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痰饮 辨证 《金匮要略》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良先 胡良武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年第1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支气管炎 中西医结合 治疗
下载PDF
试析《金匮要略》中麻黄的配伍应用
8
作者 胡良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第7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金匮要略》 麻黄 配伍应用 张仲景
下载PDF
针刺理疗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34例
9
作者 胡良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年第6期680-680,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 理疗 针刺 治疗
下载PDF
浅析《金匮要略》中桂枝的功效
10
作者 胡良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第5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桂枝 配伍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22例分析
11
作者 胡良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伤寒 研究
下载PDF
辨证施护配合中药治疗美尼尔氏病56例
12
作者 陈开贤 胡良先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8期995-996,共2页
关键词 美尼尔氏病 辨证施护 配合 内耳眩晕症 中药煎剂 意疗 中药治疗 99年
下载PDF
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研究
13
作者 徐林生 徐翔 +2 位作者 杨金凤 胡良先 胡炳德 《放射学实践》 2024年第5期652-65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组)与阴性(B组),淋巴结转移阳性(C组)与阴性(D组)。对比各组患者血清AREG浓度水平、CT定量参数,分析以上指标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病理结果显示87例患者中32例为直肠癌脉管侵犯阳性,55例脉管侵犯阴性;4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41例淋巴结转移阴性。t检验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及三者联合预测脉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72、0.784、0.738、0.901,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两者联合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07、0.709、0.716。结论: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对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外周血双调蛋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脉管侵犯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