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滋阴相关理论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
作者 胥怡帆 唐爱华 +2 位作者 陈文辉 李双蕾 陈琳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2期131-134,共4页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汗多、烦躁、手颤和消瘦快等。尽管西药治疗在控制甲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和高复发率限制了其长期应用...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汗多、烦躁、手颤和消瘦快等。尽管西药治疗在控制甲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和高复发率限制了其长期应用。与此相比,中医药治疗甲亢的独特优势逐渐受到重视。文章以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为理论基础,从滋阴出发,核心思想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重在探讨滋补肝肾阴的治疗策略在甲亢中的应用。肝肾同源理论认为肝阴为血,肾阴为精,二者相互滋养,共同维持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肝肾阴虚会导致甲亢的发展和症状的加重。因此,在甲亢的防治中注重滋养肝肾之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应用具有滋养肝肾阴之功效的中药,如加味二至方、六味地黄丸等,能够有效改善甲状腺功能、减轻症状,降低血清甲状腺相关指标和甲状腺内血管形成。这些药物通过打破肝肾阴虚状态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甲亢的进展。综上所述,滋补肝肾阴类中药在甲亢治疗中具有潜在优势。但目前其相关机制研究还不够明确,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大样本研究作为理论支撑,将有助于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中医药治疗甲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滋阴 肝肾阴虚 中医治疗 病机
下载PDF
基于阴虚生“瘀”理论探讨气阴两虚夹瘀证2型糖尿病的病机及治疗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琳 唐爱华 +3 位作者 王振刚 欧少甫 胥怡帆 周烨鑫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8-70,共3页
2型糖尿病可归为中医学中“消渴病”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内热”。其中又以“阴虚”为本,病位在五脏六腑,脏腑因“虚”而生内热,“壮火食气”,热气在内耗伤津液,则阴津虚少,气血不利而涩,便易致瘀血形成壅遏周身各条络脉,而出现口... 2型糖尿病可归为中医学中“消渴病”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内热”。其中又以“阴虚”为本,病位在五脏六腑,脏腑因“虚”而生内热,“壮火食气”,热气在内耗伤津液,则阴津虚少,气血不利而涩,便易致瘀血形成壅遏周身各条络脉,而出现口干、口苦,多饮,过食,形体消瘦,舌质多淡红或暗红,苔少,脉多沉细数或细涩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发为“消渴”,多辨证为气阴两虚夹瘀证。所谓“法随证立”,当养阴以清内热,益气以补脏腑之虚损,气又可生津、化津,以滋补津液的耗伤,活血以“去宛陈莝”,宛莝得除之则新血生,使道路散而不结,气血利而不涩。因此,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治法,针对气阴两虚夹瘀证2型糖尿病的辨证论治也相应而生。近年来,有研究明确提出阴虚生“瘀”理论,阴虚与火热之间彼此关联,阴虚而生内热,热伤气阴,阴虚生瘀的病机变化是“消渴病”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文章主要通过探讨“火热伤阴”→阴虚生“瘀”理论在气阴两虚夹瘀证2型糖尿病的病机转变,为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气阴两虚夹瘀证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及扩展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虚生瘀 火热伤阴 2型糖尿病 病机
原文传递
基于瘀毒理论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关系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病机
3
作者 胥怡帆 唐爱华 冯晓桃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2294-2298,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闭塞为特征的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会使动脉壁增厚、变硬,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弹性下降,是诱发严重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血管平滑肌细胞在病理状态下从正常的收缩型表型转变为增殖型和合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闭塞为特征的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会使动脉壁增厚、变硬,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弹性下降,是诱发严重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血管平滑肌细胞在病理状态下从正常的收缩型表型转变为增殖型和合成型表型,刺激机体导致炎症反应加剧、血管内膜厚度增加及斑块形成、失稳,最终导致破裂等病理过程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展关系密切。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病急骤、预后凶险的特点与中医学“瘀毒”病机的临床表征存在相似之处。“瘀毒”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发展的关键病机,治疗上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是延缓易损斑块病情进展的关键,应以活血解毒法为基本治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瘀毒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 活血解毒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