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袁丽 胥方元 +3 位作者 钟大勇 胥泽华 林恒 刘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患肢关节松动、肌力训练、神...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患肢关节松动、肌力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和平衡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日增加1h的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每周5天,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上每日自行步行训练1h,每周5天。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膝关节主动角度重现法(active angel repositioning,AAR)、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Berg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GAITRITE步态分析获得的步幅和步速值和等速运动中角速度为60°/s时的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AR(30°)、AAR(60°)、Lysholm评分、BBS,以及步幅和步速、伸膝PT、屈膝P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BBS、步幅和步速、伸膝PT、屈膝PT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提高,AAR(30°)和AAR(60°)得分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ysholm[(89.68±8.02)分]、BBS[(54.20±2.60)分]、步幅[(89.64±8.75)cm]、步速[(54.56±5.51)m/min]、伸膝PT[(74.16±8.88)N·m]、屈膝PT[(57.72±5.76)N·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AAR(30°)(3.57±1.64)、AAR(60°)(3.49±2.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反馈 前交叉韧带重建 平衡 步态
下载PDF
感觉反馈对小腿截肢者行走和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袁丽 胥方元 胥泽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9-493,共5页
小腿截肢是通过外科手段去除足部和踝关节,留下部分胫骨和腓骨。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人群接受了下肢截肢手术,肢体的缺失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和挑战,进而导致社会、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在下肢截肢人群中,以小腿截肢者居多。... 小腿截肢是通过外科手段去除足部和踝关节,留下部分胫骨和腓骨。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人群接受了下肢截肢手术,肢体的缺失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和挑战,进而导致社会、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在下肢截肢人群中,以小腿截肢者居多。小腿截肢的主要原因有血管疾病、创伤、肿瘤和先天缺损。其中,血管疾病占据第一位,创伤占据第二位。不同原因导致的截肢也会影响术后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肢者 下肢截肢 血管疾病 压力中心 足底皮肤 截肢患者 视觉反馈 外科手段 电刺激 跖屈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3
作者 段小东 胥方元 +3 位作者 胥泽华 杨仕彬 黄娟 李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9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在...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9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HBO和rTMS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同时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oCA评分及P300潜伏期及波幅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除语言项目外,治疗组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及波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BO联合rTMS治疗比单独r TMS治疗脑梗死患者的认知障碍效果更显著,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认知障碍
下载PDF
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袁丽 何帅 +2 位作者 柯晴 胥泽华 胥方元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年第11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西南医科大学2016级康复治疗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在临床康复工程学的假肢、矫形器两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2017级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方式。...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西南医科大学2016级康复治疗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在临床康复工程学的假肢、矫形器两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2017级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方式。比较两组在理论和实践成绩、实习期间临床综合能力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基础理论、技能理论、技能操作以及技能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老师对实验组学生实习期间各项能力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的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康复工程学 教学 康复
下载PDF
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的设计
5
作者 袁丽 胥泽华 +1 位作者 林恒 胥方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3-797,共5页
目的:为了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协调与对称性,降低长期穿戴假肢造成的腰背痛、膝骨关节炎等并发症,我们设计了一套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以达到对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进行自动识别,并根据设定的参数提供振动反馈,从而帮助提... 目的:为了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协调与对称性,降低长期穿戴假肢造成的腰背痛、膝骨关节炎等并发症,我们设计了一套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以达到对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进行自动识别,并根据设定的参数提供振动反馈,从而帮助提高小腿截肢者的平衡功能与行走能力,以及适应各种变化的外在环境。方法:通过在健侧和假肢侧的大小腿位置,以及假脚的足背共安装5个陀螺仪传感器来采集肢体运动信息,控制主板进行比对数据处理,然后通过固定在假肢侧大腿前后左右的振动马达来对患者行走状态进行提醒并建立条件反射,进而达到调节小腿假肢穿戴者步态平衡性和对称性的目的。招募了6例小腿截肢者参与实验,对穿戴该系统前后的步态参数进行比对。结果:6例小腿截肢者使用触觉振动反馈系统4周后,步速、健侧单步时长/假肢侧单步时长、健侧摆动期/假肢侧摆动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穿戴4周后3项指标均高于穿戴前。穿戴前后健侧步长/假肢侧步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结论:该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可帮助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对称性和平衡功能,提高假肢使用的安全性,降低跌倒风险,增加患者对假肢的接受度和依从性,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假肢 可穿戴 振动反馈 步态对称性
下载PDF
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对单侧小腿假肢穿戴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王世琦 高雅倩 +3 位作者 胥泽华 林恒 胥方元 袁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2-477,共6页
目的观察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对单侧小腿假肢穿戴者的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选取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小腿截肢后穿戴假肢者11例,受试者佩戴本科自行研制的触觉振动反馈系统装置,进行日常活动3 h。分别于佩... 目的观察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对单侧小腿假肢穿戴者的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选取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小腿截肢后穿戴假肢者11例,受试者佩戴本科自行研制的触觉振动反馈系统装置,进行日常活动3 h。分别于佩戴前和日常活动后采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POMA)、步态分析和室外1000 m复杂路面行走测试对受试者进行评定。结果与穿戴前相比,受试者POMA的平衡评分升高(Z=-2.264, P <0.05),步态评分和总分显著升高(|t|>6.249, P <0.001);步态分析中,受试者患侧肢体步长改善,双侧肢体步长时间和双支撑相时间缩短,行走速度提高(|t|> 2.250,|Z|> 2.756, P <0.05);室外1000 m复杂路面行走测试显示,受试者步数、耗能和用时均降低(|t|> 2.412,|Z|> 2.045, P <0.05)。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试验,未出现不适。结论本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小腿假肢穿戴者平衡和行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反馈 假肢 小腿截肢 平衡 步行
下载PDF
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7
作者 袁丽 何帅 +2 位作者 李明南 胥泽华 胥方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0197-0200,共4页
通过为西南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2019级大三的两个班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案探究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区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选择康复治疗学2019级两个班级的80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象,每个班... 通过为西南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2019级大三的两个班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案探究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区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选择康复治疗学2019级两个班级的80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象,每个班级40位学生,其中一个班级应用常规的《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方案(为对照组),另外一个班级应用科研反哺教学方案(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 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对该门课程的理解掌握情况较好,并且科研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更高,与对照组学生的各项指标呈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教学效果显著,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利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反哺教学 《临床康复工程学》 科研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触觉振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袁丽 李航真 +2 位作者 胥泽华 林恒 胥方元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8-893,共6页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恢复期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在此...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恢复期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日配合人体步态增加1 h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每周5 d;对照组每日增加自行步行训练1 h,每周5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ime up and go(TUG)行走测试、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使用美国产Gaitrite步态分析仪获取2组患者的步态参数,选取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侧步长[(60.2±8.2)cm]、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0.92±0.03)]、BBS评分[(42.9±5.5)分]、FMA-LE评分[(31.4±2.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TUG测试时长[(15.3±5.4)s]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觉振动反馈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反馈 脑卒中 平衡 步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