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肝脏组织中LLT1表达观察
1
作者 罗黎 李锦田 +3 位作者 林鑫 艾尼娃尔·艾克拜 赵涵玥 吐尔干艾力·阿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泡型棘球蚴病(AE)患者肝脏组织中凝集素样转录物1(LLT1)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AE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AE患者的病灶肝脏组织样本,其中病灶近端肝脏组织(CLT,距离病灶中心<2 cm)30例、远端肝脏组织(DLT,距离病灶... 目的观察泡型棘球蚴病(AE)患者肝脏组织中凝集素样转录物1(LLT1)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AE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AE患者的病灶肝脏组织样本,其中病灶近端肝脏组织(CLT,距离病灶中心<2 cm)30例、远端肝脏组织(DLT,距离病灶中心>2 cm)2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LLT1的表达和定位。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AE患者肝脏组织中LLT1的表达变化。从GEO数据库获取AE患者数据集GSE124362(包含6例CTL和6例匹配的DLT样本)分析LLT1编码基因CLEC2D与免疫细胞表达的相关性。结果LLT1主要表达于肝实质细胞和病灶周围的炎症细胞。CLT、DLT中LLT表达评分分别为3(2,4)、6(4,8)分,CLT中LLT1表达水平高于DLT(P<0.05)。LLT1表达与AE患者的P分期、ALT、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相关(P均<0.05)。CLEC2D表达与浆细胞、M2型巨噬细胞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呈正相关(r分别为0.83、0.87、0.74,P均<0.01),与激活的NK细胞、M1型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0.60、-0.74,P均<0.01)。进一步分析发现,CLEC2D表达与M1型巨噬细胞标志CD1B和IL-6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0.89,P均<0.05),与M2型巨噬细胞标志CD163、CLEC7A和IL-10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0.71、0.74,P均<0.01)。结论LLT1在AE患者CLT中高表达,与患者的P分期和肝功能指标水平相关,与多种免疫细胞表达有关,LLT1可能参与AE病灶的浸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型棘球蚴病 凝集素样转录物1 肝脏组织 肝纤维化
下载PDF
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的诊治进展
2
作者 艾尼娃尔·艾克拜 吐尔干艾力·阿吉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0期15446-15451,共6页
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是肝囊型包虫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的诊治也在不断进步。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的诊治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 肝囊型包虫病 破入胆道 诊治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血清的代谢组学分析
3
作者 李锦田 罗黎 +3 位作者 林鑫 艾尼娃尔·艾克拜 郑向向 吐尔干艾力·阿吉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0-776,共7页
目的检测分析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小鼠与健康小鼠血清代谢产物的差异性,从代谢组学层面为CE的早期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门静脉注射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建立CE小鼠模型。用液相色谱质... 目的检测分析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小鼠与健康小鼠血清代谢产物的差异性,从代谢组学层面为CE的早期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门静脉注射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建立CE小鼠模型。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别对CE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血清进行检测,采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及学生t检验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其进行层次聚类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PLS-DA和OPLS-DA分析两组血清共获得198个显著差异代谢产物,显著上调的代谢产物有88个,显著下调的代谢产物有110个。与对照组比较,CE组小鼠血清中辅酶Q8、磷脂酸、肾上腺素、胆碱、5-氨基颉草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肌酸和γ-氨基丁酸等含量增多,L-精氨酸、D-甘油酸、胆碱磷酸、谷胱甘肽、前列腺素、花生四烯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等代谢物含量均显著减少(均P<0.01)。胆碱(AUC=1,P<0.01)、肌酸(AUC=0.97,P<0.01)、L-缬氨酸(AUC=0.902,P<0.01)、溶血磷脂酰胆碱(AUC=0.899,P<0.01)与花生四烯酸(AUC=0.838,P<0.01)代谢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均大于0.75,被选为具有诊断价值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差异代谢产物富集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脂肪代谢调节、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代谢途径。结论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血清中存在差异代谢产物,其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途径密切相关,但将血清中的差异代谢产物作为CE早期感染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仍需进一步筛选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包虫病 血清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