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触氧化工艺中生物填料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29
1
作者 艾恒雨 汪群慧 +1 位作者 谢维民 李雪松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8-92,共5页
选择合适的生物填料可以有效地提高接触氧化工艺的处理效果。对接触氧化工艺中采用较多的硬性、软性、半软性、组合型、悬浮型及固定化微生物型填料进行了分类介绍,分析了各自的构造、挂膜性能、有机物去除效率等。认为悬浮型、生物密... 选择合适的生物填料可以有效地提高接触氧化工艺的处理效果。对接触氧化工艺中采用较多的硬性、软性、半软性、组合型、悬浮型及固定化微生物型填料进行了分类介绍,分析了各自的构造、挂膜性能、有机物去除效率等。认为悬浮型、生物密集型、固定化微生物型填料将会成为今后生物填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氧化工艺 生物填料 污水处理 生物膜 悬浮填料
下载PDF
我国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处理现状与污染控制建议 被引量:39
2
作者 艾恒雨 孟棒棒 +3 位作者 李娜 俞哲彬 黄启飞 田书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53-558,共6页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是膜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副产物,与垃圾渗滤液相比,其有机污染物、无机盐和金属离子浓度更高,且生化性较差,若处置不当会造成更严重的二次污染。通过对国内外膜浓缩液典型处理工艺的分析,探讨回灌、高级氧化、蒸发、...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是膜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副产物,与垃圾渗滤液相比,其有机污染物、无机盐和金属离子浓度更高,且生化性较差,若处置不当会造成更严重的二次污染。通过对国内外膜浓缩液典型处理工艺的分析,探讨回灌、高级氧化、蒸发、"预处理+高级氧化+深度处理"等不同工艺的处理效果、存在问题以及工程应用现状。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我国膜浓缩液的安全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级氧化、浸没燃烧蒸发(SCE)和机械式蒸汽再压缩(MVC/MVR)等工程应用技术也仅为小试或中试规模。为有效保障我国膜浓缩液安全处置,建议从源头减少膜浓缩液产量,改进并完善已有膜浓缩液处理技术,开发膜浓缩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妥善处理膜浓缩液二次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膜浓缩液 二次污染物 安全处置
下载PDF
FCR系统去除餐厅污水有机物和氨氮 被引量:4
3
作者 艾恒雨 谢维民 +1 位作者 汪群慧 李雪松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9-51,共3页
采用中试规模(7.2 m3/d)的FCR(Food Chain Ring)系统去除餐厅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结果表明,FCR系统处理油脂含量较高的餐厅污水是可行的,当进水COD为1 000~1 200 mg/L、NH3-N为43.2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6 h时,出水COD和NH3-N均值分... 采用中试规模(7.2 m3/d)的FCR(Food Chain Ring)系统去除餐厅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结果表明,FCR系统处理油脂含量较高的餐厅污水是可行的,当进水COD为1 000~1 200 mg/L、NH3-N为43.2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6 h时,出水COD和NH3-N均值分别为85.4mg/L和7.8 mg/L,对其去除率分别在90%和8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FCR系统的第一段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为46.06%,减轻了后续三段的负荷,保证了系统对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厅污水 FCR系统 有机物 生物相分离
下载PDF
生物相分离系统的污泥减量效能 被引量:4
4
作者 艾恒雨 汪群慧 +2 位作者 谢维民 李雪松 菊池隆重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12-1616,共5页
为了寻找有效的污泥减量途径,采用生物相分离系统将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及其它大型微型动物相对分离,使有机物在系统的前端被降解,而在后端则主要由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完成污泥减量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有机负荷为4.8kg.m-3.d-1时,... 为了寻找有效的污泥减量途径,采用生物相分离系统将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及其它大型微型动物相对分离,使有机物在系统的前端被降解,而在后端则主要由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完成污泥减量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有机负荷为4.8kg.m-3.d-1时,生物相分离系统的污泥产率为0.1kg.kg-1(以COD计),减量比例为80%左右.同时,系统对COD去除率超过了90%,且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的一级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分离 污泥减量 生物捕食
下载PDF
絮凝方式对净水厂排泥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艾恒雨 孙晓君 +3 位作者 杜青林 董晶颢 阎险峰 燕红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4-137,共4页
在不同的聚合氯化铝(PAC)投量下,考察了网格、折板和机械搅拌三种絮凝方式对沉淀池排泥周期和污泥静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AC投量<20 mg/L时,网格絮凝池中矾花的沉降性能最好,相应的沉淀池排泥周期也最长,为10 h;当PAC投量为25 ... 在不同的聚合氯化铝(PAC)投量下,考察了网格、折板和机械搅拌三种絮凝方式对沉淀池排泥周期和污泥静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AC投量<20 mg/L时,网格絮凝池中矾花的沉降性能最好,相应的沉淀池排泥周期也最长,为10 h;当PAC投量为25 mg/L时,三者的排泥周期均为8 h左右,排泥水初始含固率也基本相同,此时,与网格池和搅拌池相比,折板池的污泥静沉性能最好、上清液浊度最低、浓缩后的污泥体积最小,表明该池型更适于对排泥水进行再絮凝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网格 折板 机械搅拌 排泥周期 污泥沉降性能
下载PDF
生物捕食污泥减量化系统的污泥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艾恒雨 汪群慧 谢维民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72-75,共4页
通过中试分析了以减量化为目的的微型动物捕食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特性。结果表明,细菌分散培养段的悬浮污泥浓度比原生动物捕食段约高15%,比大型微型动物捕食段约高40%;微型动物的捕食作用在减少剩余污泥产率的同时,可以提高悬浮污泥的... 通过中试分析了以减量化为目的的微型动物捕食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特性。结果表明,细菌分散培养段的悬浮污泥浓度比原生动物捕食段约高15%,比大型微型动物捕食段约高40%;微型动物的捕食作用在减少剩余污泥产率的同时,可以提高悬浮污泥的沉降性能约36%,轮虫可作为该系统污泥沉降性能的指示生物;低底物浓度下,大型微型动物的捕食活动可以增强污泥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捕食 污泥减量 污泥特性 微型动物
下载PDF
建筑中水系统的构建与推广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艾恒雨 范潇梦 范改娜 《中国住宅设施》 2005年第4期26-27,共2页
初步探讨了我国建筑中水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区或区域性建筑中水的建设思路,并指出了目前我国中水系统难以推广应用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建筑中水系统 构建 系统建设 建设思路 推广应用 区域性
下载PDF
高效木质素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 被引量:15
8
作者 燕红 苏俊 +2 位作者 于彩莲 艾恒雨 张晓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9-262,共4页
为筛选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的菌株,从31份采集的朽木和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55株菌;将纯化获得的菌株接入到含愈创木酚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初筛,观察其颜色变化,根据菌落圈和变色圈直径的比值,筛选出9株可降解木质素的菌株;将这9株菌接... 为筛选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的菌株,从31份采集的朽木和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55株菌;将纯化获得的菌株接入到含愈创木酚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初筛,观察其颜色变化,根据菌落圈和变色圈直径的比值,筛选出9株可降解木质素的菌株;将这9株菌接入产酶培养基中进行液体静止培养并测定木质素酶活力,最终获得2株高产木质素酶的真菌菌株14-7和15-1.将这2株真菌培养7 d后,所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的活力分别为0.087、0.060、0.144和0.070、0.059、0.000U·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木质素酶 木质素降解菌 分离筛选
下载PDF
油田采出废水的强化混凝沉淀处理 被引量:6
9
作者 赫俊国 赵立功 +4 位作者 赵锰 艾恒雨 王绍文 刘锐人 夏志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0-82,共3页
针对油田采出废水的水质特点 ,进行了强化混凝沉淀工艺的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加强亚微观传质扩散及控制微涡漩离心惯性效应可大幅加强有效碰撞和缩短絮凝时间、显著节省药耗。
关键词 油田采出废水 惯性效应 混凝 水质
下载PDF
提高污泥厌氧消化效率的溶胞预处理技术 被引量:8
10
作者 汪群慧 刘建丽 +1 位作者 艾恒雨 王旭明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4-618,共5页
剩余污泥的厌氧消化既可以解决污泥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又可以实现污泥的资源化,是污泥处置的理想途径。为了提高厌氧消化过程的效率,各种溶胞技术被用于厌氧消化的预处理。详尽地介绍了各种化学、物理、生物溶胞技术的效果及研究现状。... 剩余污泥的厌氧消化既可以解决污泥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又可以实现污泥的资源化,是污泥处置的理想途径。为了提高厌氧消化过程的效率,各种溶胞技术被用于厌氧消化的预处理。详尽地介绍了各种化学、物理、生物溶胞技术的效果及研究现状。机械、臭氧、超声波、热处理等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辐射法是新兴的预处理技术,其污泥的预处理机理、效果及经济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投加能分泌胞外酶细菌的溶胞技术在经济合理、操作简单、对设备无腐蚀、环保节能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为提高厌氧消化效率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剩余污泥 溶胞 水解
下载PDF
剩余污泥制活性炭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鲍国臣 李芬 艾恒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50-154,共5页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综述了国内外制备污泥活性炭的技术,根据其在废水、废气治理中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对废水中的重金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并阐述了对...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综述了国内外制备污泥活性炭的技术,根据其在废水、废气治理中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对废水中的重金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并阐述了对废气中的含硫化合物的去除情况。为了实现废物资源化和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提出了将污水厂的剩余污泥用于制备污泥活性炭吸附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污泥活性炭 应用进展
下载PDF
基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12
作者 魏金枝 孙晓君 艾恒雨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年第8期69-70,共2页
文章基于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从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教学改革 复合应用型人才
下载PDF
改性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磷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3
作者 崔婉莹 艾恒雨 +1 位作者 张世豪 魏金枝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10-4226,共17页
去除废水中过量的磷可以减缓水体富营养化。吸附除磷因具有能耗低、容量大、污染少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改性吸附剂则可在此基础上提高除磷的靶向性,拓宽操作条件,增大吸附容量。本文分析了改性硅酸盐类、改性金属氧化物类、改性固体废弃... 去除废水中过量的磷可以减缓水体富营养化。吸附除磷因具有能耗低、容量大、污染少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改性吸附剂则可在此基础上提高除磷的靶向性,拓宽操作条件,增大吸附容量。本文分析了改性硅酸盐类、改性金属氧化物类、改性固体废弃物类和聚合物类4类除磷吸附剂的改性方法和吸附性能。硅酸盐类吸附材料以及固体废弃物类材料除磷效果略差,但因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聚合物类吸附剂具有高吸附容量、高选择性,但价格昂贵。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出色的磷酸盐吸附性能,且选择性好、吸附速度快,这些化合物已被掺入到沸石、介孔二氧化硅和生物炭等材料中,进一步增强其吸附性能,并在工程材料应用中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包括磁性吸附剂和颗粒吸附剂。4类吸附剂的作用机理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吸附剂上的金属与磷酸盐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形成沉淀;另一种是酸性条件下吸附剂上的羟基质子化,使羟基带正电,质子化的羟基通过静电吸引使磷得以去除。通过对不同类别吸附剂的吸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将高分子技术运用到吸附剂制备过程中,开发同时具有较强解吸能力的改性吸附剂将成为除磷吸附剂研究的新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改性 除磷 吸附机理 吸附容量 解吸
下载PDF
焚烧飞灰协同去除垃圾渗滤液纳滤膜浓缩液中COD_(Cr)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孟棒棒 田书磊 +4 位作者 李松 王野 艾恒雨 刘宏博 黄启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33-2139,共7页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环境无害化处置已成为目前行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遵循"以废治废"的研究思路,利用填料柱开展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去除NF(纳滤)膜浓缩液中COD_(Cr)的特性研究,重点研究...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环境无害化处置已成为目前行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遵循"以废治废"的研究思路,利用填料柱开展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去除NF(纳滤)膜浓缩液中COD_(Cr)的特性研究,重点研究了不同淋滤速率(40、60、80 m L/h)、填料层厚度(5、15、25 cm)条件下NF膜浓缩液中COD_(Cr)随淋滤时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NF膜浓缩液中COD_(Cr)的去除主要依靠飞灰的吸附、化学沉淀以及截留作用;淋滤速率对NF膜浓缩液中COD_(Cr)的去除效果影响很小,COD_(Cr)去除率随填料层厚度增加而增大;当填料层厚度为15 cm、淋滤速率为60 m L/h时,飞灰对垃圾渗滤液纳滤膜浓缩液中COD_(Cr)的去除效果总体达到最佳,且相应灰渣的含盐量以及Pb、Zn、Cu、Cd、Cr的浸出毒性均显著降低.研究显示,最佳条件下飞灰对NF膜浓缩液COD_(Cr)去除率可达4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飞灰 纳滤膜浓缩液 淋滤 CODCR
下载PDF
改性活化硅酸净化低温、低浊水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银涛 赫俊国 艾恒雨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9-40,共2页
 比较了投加聚铝PAC+改性活化硅酸(改性水玻璃)与单独投加PAC、投加PAC+活化硅酸净化低温、低浊水的效果。生产应用表明,改性活化硅酸的使用可提高30%的产水量,降低50%的混凝剂投加量,降低净化成本约15%。
关键词 改性活化硅酸 助凝剂 混凝剂
下载PDF
东北地区生物滞留设施的构建要点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海晓 艾恒雨 +2 位作者 李东一 李卓霖 梁文慧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0年第9期45-49,共5页
结合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对生物滞留设施的构建要素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宜增加蓄水层高度,提高系统对雪融水水质和水量的抗冲击能力,营造缺氧环境,实现脱氮除磷;滞留层宜为换土型,并掺入碳渣或粉煤灰,减轻黑土粘性堵塞;增加种植土层厚度... 结合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对生物滞留设施的构建要素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宜增加蓄水层高度,提高系统对雪融水水质和水量的抗冲击能力,营造缺氧环境,实现脱氮除磷;滞留层宜为换土型,并掺入碳渣或粉煤灰,减轻黑土粘性堵塞;增加种植土层厚度,延长流程,吸附污染物;采用连续级配砂层提高结构稳定性,砂层不宜过厚,以免过早结冻;按分区选用本土耐寒、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植物;冬季增加覆盖层厚度或采取专门保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生物滞留设施 构建 冰冻 黑土土壤
下载PDF
含腐殖酸地表水处理工程的改造实践
17
作者 刘兴金 韩璐 +2 位作者 艾恒雨 卫博 贾艳秋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0,共4页
针对某水厂原水在开江期和汛期腐殖酸含量高,原水处理难度大的现状,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孔板式混合—小孔眼网格絮凝—小间距斜板沉淀工艺对水厂进行了系统改造.实践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系统运行稳定,开江期处理水量提高了15%,汛期的... 针对某水厂原水在开江期和汛期腐殖酸含量高,原水处理难度大的现状,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孔板式混合—小孔眼网格絮凝—小间距斜板沉淀工艺对水厂进行了系统改造.实践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系统运行稳定,开江期处理水量提高了15%,汛期的供水量提高了约50%,浊度去除率由改造前的70%提高到80%以上,色度去除率由改造前的50%~80%提高到80%~90%,改造后水厂每年供水量可增加93.6万m3,收入可增139.93万元,自耗水可减少12万m3,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地表水 色度 浊度 供水量
下载PDF
分段厌氧、好氧系统处理活性污泥的试验研究
18
作者 李旭东 李黎杰 +1 位作者 江晓锋 艾恒雨 《建设科技》 2008年第14期30-33,共4页
本研究采用分段厌氧、氧化系统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探讨了厌氧段和分段氧化段的MLSS去除率及污泥减量机理。结果表明:利用厌氧过程,使部分外加污泥或回流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壁破裂,导致可溶性有机物从细胞中溶出,使MLSS的平... 本研究采用分段厌氧、氧化系统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探讨了厌氧段和分段氧化段的MLSS去除率及污泥减量机理。结果表明:利用厌氧过程,使部分外加污泥或回流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壁破裂,导致可溶性有机物从细胞中溶出,使MLSS的平均去除率达到16.2%左右;在分段氧化阶段能够形成与自然界极为相似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捕食、互生、共生等关系达到高效净化和减少污泥量的目的,此阶段MLSS浓度去除率达80%以上;整个系统运行两个月累积污泥减少总量约70%,且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活性污泥 减量 食物链 厌氧 分段氧化
下载PDF
絮凝过程水力学控制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艾恒雨 赵琦 +2 位作者 汪明明 韩璐 李芬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2-37,共6页
在絮凝动力学、流体力学和絮凝体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絮凝池内的水流特性、颗粒碰撞理论以及紊流能谱,系统阐述了G值、GT值、GT/Re(1/2)、E1/3t、E1/3tT、欧拉准数Eu、单位造涡强度Fs、分形维数指标和D/UL等絮凝过程水力学指标的控制原... 在絮凝动力学、流体力学和絮凝体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絮凝池内的水流特性、颗粒碰撞理论以及紊流能谱,系统阐述了G值、GT值、GT/Re(1/2)、E1/3t、E1/3tT、欧拉准数Eu、单位造涡强度Fs、分形维数指标和D/UL等絮凝过程水力学指标的控制原理与控制方法,总结了不同工艺合理选择絮凝过程控制方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结合水力学相似准数、利用现代摄像技术与计算机手段进行适时监控的絮凝控制指标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过程控制 水力学指标 相似准数
原文传递
两种填料曝气池氧传质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艾恒雨 贾东祥 +3 位作者 马艳华 刘晓慧 刘慧 刘毅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41-144,共4页
通过改变曝气量和空气扩散方式,采用中试对比研究了网格填料和蜂窝管填料对提高曝气过程中氧转移系数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空气扩散器的初始逸出气泡直径为3mm、曝气量由2.2m^3/h增至6.2m^3/h时,网格填料曝气池的氧... 通过改变曝气量和空气扩散方式,采用中试对比研究了网格填料和蜂窝管填料对提高曝气过程中氧转移系数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空气扩散器的初始逸出气泡直径为3mm、曝气量由2.2m^3/h增至6.2m^3/h时,网格填料曝气池的氧转移系数的平均增长速率是蜂窝管填料曝气池的2.07倍;而且,当曝气量为6.2m^3/h时,前者的氧转移效率是后者的1.6倍。当空气扩散器的初始选出气泡直径降至80~100μm后,网格填料池的氧转移系数和氧转移效率仍高于蜂窝管填料池的.但优势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填料 蜂窝管填料 氧转移系数 氧转移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