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细胞癌免疫及靶向治疗在特殊人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
作者 费发珠 芦佳骏 +2 位作者 张帅 李浩 任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742,共5页
肝细胞癌(HCC)已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所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手术切除与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的临床受益十分有限。近年来,免疫靶向疗法的出现使得晚期HCC患者的全身和系统治疗... 肝细胞癌(HCC)已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所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手术切除与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的临床受益十分有限。近年来,免疫靶向疗法的出现使得晚期HCC患者的全身和系统治疗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然而,目前临床缺乏针对特殊人群包括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性肝硬化(Child B或C级)、糖尿病相关代谢综合征患者、门静脉高压、血管侵犯、肝移植(LT)患者免疫及靶向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强有力证据。本文就目前免疫及靶向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免疫靶向治疗 特殊人群
下载PDF
HIV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
作者 芦佳骏 费发珠 任宾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6-1453,共8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总人口中的患病率呈现逐步增加趋势,由NAFLD导致的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肥胖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体质量正常的HIV感染者中,25%患有NAFLD,消瘦型NAFLD在HIV感染者中较为常见。本...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总人口中的患病率呈现逐步增加趋势,由NAFLD导致的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肥胖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体质量正常的HIV感染者中,25%患有NAFLD,消瘦型NAFLD在HIV感染者中较为常见。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HIV感染者NAFLD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组织学、诊断、筛查、干预措施、治疗及临床管理进行概述,以期提高公众、临床医师及相关管理机构对HIV感染者NAFLD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血清生物标志物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应用
3
作者 芦佳骏 樊海宁 任宾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6期5446-5453,共8页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最多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原发性肝癌的大多数,而甲胎蛋白(AFP)阴性HCC约占HCC的30%至40%,AFP阳性的HCC可根...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最多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原发性肝癌的大多数,而甲胎蛋白(AFP)阴性HCC约占HCC的30%至40%,AFP阳性的HCC可根据血清AFP水平升高和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而AFP阴性HCC (ANHC)由于缺乏理想的诊断标志物而不容易被发现。目前监测肿瘤复发的手段主要依赖于影像学,对于ANHC应用影像学进行诊断容易造成漏诊,尤其是直径小于3 cm的ANHC。此外,肝脏的一些良性病变也可与HCC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误将ANHC诊断为良性肿瘤,从而耽误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致预后差。尽管HCC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术后监测发展迅速,但总体预后由于复发率和转移率高,仍不乐观。因此,寻找合适的用于诊断ANHC及HCC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能够用于诊断癌症的生物标志物,而用于诊断肝癌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主要有蛋白质抗原、炎性细胞因子等方面。本综述将简要概述这些以血清为重点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它们作为HCC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P阴性 肝细胞癌 诊断 预后 血清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联合术中ICG荧光引导腹腔镜肝包虫病切除术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费发珠 张帅 +3 位作者 刘发蓉 芦佳骏 任宾 樊海宁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77-580,共4页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及某些动物等宿主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其中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且预后不佳,人类AE被WHO视为一种被忽视的寄生虫病,临床中AE首选行根治性...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及某些动物等宿主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其中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且预后不佳,人类AE被WHO视为一种被忽视的寄生虫病,临床中AE首选行根治性切除手术[1,2,3]。目前相较于开腹肝切除,腹腔镜下手术由于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等优势临床应用广泛,在此基础上ICG荧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弥补腹腔镜手术缺陷的新型导航方法,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部分肝切除和术后残留肝识别等方面提供较高的应用价值。自日本学者Aoki等首次使用ICG进行肝段显像以来,许多临床工作者及研究员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4,5,6,7,8,9],通过腹腔镜术中超声及ICG荧光引导对目标肝段进行标记,解决了以前沿缺血线切割时各肝段间分界不清的难题。随着精准肝脏外科理念的提出,术前行三维重建,模拟切除范围、术中再次行超声定位与ICG荧光引导,从而实现精准肝断面的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包虫病切除术临床报道病例较少,笔者所在医院有大量肝包虫病患者,本文报道1例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术中ICG荧光引导的腹腔镜肝包虫病切除术,总结分享此病例肝包虫病在腔镜领域的手术方式及流程,从而为肝包虫病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三维 吲哚氰绿 棘球蚴病 腹腔镜 肝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