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土肥际微域铵对钾形态转化与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苏同庆 王火焰 +2 位作者 周健民 陈小琴 杜昌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7-373,共7页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试验,研究了水稻土肥际微域铵对钾形态转化与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自肥际向非肥际的扩散距离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施同等铵态氮条件下,施钾量增加2.4倍,导致肥际钾含量最高区域水溶态钾含量提高了2.1倍,交换态钾和...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试验,研究了水稻土肥际微域铵对钾形态转化与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自肥际向非肥际的扩散距离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施同等铵态氮条件下,施钾量增加2.4倍,导致肥际钾含量最高区域水溶态钾含量提高了2.1倍,交换态钾和非交换态钾则分别提高了1.7和0.3倍,而钾的迁移距离提高了16.4%(12 mm),说明肥际钾的固定能力有限,钾肥量增加导致更多的钾以有效性较高的形态存在。同等钾量条件下,施用铵态氮肥显著提高了水稻土肥际钾含量最高区域水溶态钾含量,使钾的迁移距离较未施铵时增加了23.2%(16 mm);铵钾共施还显著提高了肥际到普通土壤过渡区域中交换态钾含量,降低了所有土样中的非交换态钾含量。铵钾共施显著抑制了肥际微域中肥料钾向非交换态的转化,这种抑制作用随距肥际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利用不同回归方程拟合由肥际到非肥际钾的分布曲线,无论是水溶态钾还是交换态钾,反S型曲线y=a/[1+b exp(c×x)]可以很好地拟合由肥际到非肥际K+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肥际 转化 迁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广西平果喀斯特土壤碳氮磷全量与易利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苏同庆 崔婷婷 +2 位作者 张建兵 罗为群 胡宝清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以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周边地块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退耕林地、退耕草地、耕地(甘蔗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15 cm表层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磷全量与易利用组分及其关系,以期能... 以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周边地块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退耕林地、退耕草地、耕地(甘蔗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15 cm表层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磷全量与易利用组分及其关系,以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氮、磷全量及易利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后林地和草地土壤pH值显著升高,大团聚体、速效氮显著增加,微团聚体、速效磷显著减少。(2)退耕后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较耕地显著增加,林地和草地分别是甘蔗地的1.98和1.88倍,分别是玉米地的2.15和2.04倍。林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较耕地也明显提高。对于磷,草地全磷(1.04 g·kg^(-1))最高,其次玉米地(0.81 g·kg^(-1)),且甘蔗地和玉米地的可溶性磷均显著高于林地和草地。在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方面,林地的OC/TP、TN/TP显著高于草地和耕地,而草地和耕地没有显著差异。(3)土壤容重、团聚体结构、pH、速效氮、速效磷都与土壤碳、氮、磷全量与易利用组分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著提高了喀斯特土壤碳、氮水平,提升了土壤质量,退耕还林还草、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广西平果 喀斯特
下载PDF
氮对磷在潮土中迁移与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苏同庆 王火焰 周健民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30,55,共8页
通过土柱培养试验对磷肥在潮土中的迁移转化和其受不同氮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60d后,单施磷酸二氢钙处理(MCP)距施肥点0~2 mm土壤pH值从8.29降至7.82,土柱中水溶性磷(W-P)、Ca2-P和Ca8-P分别为7.4、18.6和9.0 mg,分别占土... 通过土柱培养试验对磷肥在潮土中的迁移转化和其受不同氮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60d后,单施磷酸二氢钙处理(MCP)距施肥点0~2 mm土壤pH值从8.29降至7.82,土柱中水溶性磷(W-P)、Ca2-P和Ca8-P分别为7.4、18.6和9.0 mg,分别占土壤无机磷增量的13.0%、32.7%、15.8%。配施尿素处理(MCP+U)和配施硫酸铵处理(MCP+AS)均较MCP降低了距施肥点0~2 mm土壤的pH值,提高了W-P的迁移距离和Ca2-P与Ca8-P的分布范围。MCP+U土柱中W-P、Ca2-P分别下降63.5%(2.7 mg)、65.6%(6.4 mg),Ca8-P则提高176.7%(24.9 mg),而MCP+AS土柱中W-P、Ca2-P分别提高100%(14.8 mg)、32.3%(24.6 mg),Ca8-P则下降42.2%(5.2 mg)。相比MCP,MCP+AS提高了磷肥的速效性,对于作物养分亏缺时及时供给磷素更为有利;MCP+U的磷肥速效性有所降低,对于磷肥供作物中长期利用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迁移 形态转化
下载PDF
氮磷配施和施肥方式对潮土小麦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苏同庆 邢璐 王火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共7页
通过石灰性潮土上不同氮磷组合(氮均为^(15)N标记)和施肥方式下的小麦盆栽试验,探究小麦氮吸收利用情况与氮肥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不同氮磷组合为尿素(N1)与硫酸铵(N2)配施磷酸二氢钙(P1)和磷酸氢二铵(P2);不同施肥方式为全土混施(A),垂... 通过石灰性潮土上不同氮磷组合(氮均为^(15)N标记)和施肥方式下的小麦盆栽试验,探究小麦氮吸收利用情况与氮肥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不同氮磷组合为尿素(N1)与硫酸铵(N2)配施磷酸二氢钙(P1)和磷酸氢二铵(P2);不同施肥方式为全土混施(A),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根系0 cm条施(B),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12 cm条施(C)3种。研究表明:(1)P1N2、P2N1和P2N2组合的B施肥方式的小麦籽粒^(15)N累积量均显著高于A施肥方式,以P1N2的B施肥方式最高,为0.37 g·盆^(-1),氮肥在一定土层条施深施显著优于全土混施;(2)P1N2、P2N1和P2N2同一肥料组合的不同施肥方式之间,B施肥方式的^(15)N示踪法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A,高肥力土壤选用^(15)N示踪法氮肥利用率更为合适。上述结果为潮土小麦种植合理施用氮肥和科学评估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施肥方式 氮肥利用率 潮土
下载PDF
氮磷配施和施肥方式对潮土Olsen-P和小麦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苏同庆 邢璐 +1 位作者 王火焰 周健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158,共7页
为了研究磷肥与氮肥配施及施肥方式对磷肥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在石灰性潮土上种植小麦,探讨了磷酸二氢钙(P1)和磷酸氢二铵(P2)配施尿素(N1)与硫酸铵(N2)在全土混施(A),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根系... 为了研究磷肥与氮肥配施及施肥方式对磷肥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在石灰性潮土上种植小麦,探讨了磷酸二氢钙(P1)和磷酸氢二铵(P2)配施尿素(N1)与硫酸铵(N2)在全土混施(A),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根系0 cm条施(B),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12 cm条施(C)3种根系施肥方式下土壤Olsen-P和小麦磷吸收情况。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钙(P1)处理施肥点pH值降低较磷酸氢二铵(P2)更为强烈,Olsen-P含量更高,配施硫酸铵(P1N2:219.62 mg/kg)较配施尿素(P1N1:154.05 mg/kg)增强了Olsen-P含量的提高。在小麦生长发育方面,施用磷酸氢二铵P2的效果优于磷酸二氢钙(P1),肥料在一定土层深度施用优于全土混施,但在土面下5 cm根下施用与距根12 cm施用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对于潮土-小麦种植季,磷酸氢二铵(P2)比磷酸二氢钙(P1)更有优势,且地表土层下5 cm深度集中施用比撒施、表层土混施更为合适,这为提高潮土磷肥利用率及小麦产量提供了施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肥 氮肥 施肥方式 潮土
下载PDF
时尚地板材料上疑难灰尘足迹的拍照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宏军 苏同庆 张付琨 《刑事技术》 2003年第4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时尚地板材料 灰尘足迹 拍照方法 现场勘查
下载PDF
不为浮云遮望眼,认清题型巧变换
7
作者 苏同庆 《博客族》 2005年第6期43-45,共3页
句式变换是高考《考试说明》中的一个基本考点,而把一个长句变换成几个连贯的短句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句。
关键词 考试说明 长句 附加成分 地方法院 成分结构 女演员 洛杉矶市 救国救民 东印度洋 联合国安理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