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向阳作品
1
作者 苏向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苏向阳 陆春 +2 位作者 赖维 区凤仙 杨素莲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6-427,共2页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 3 2例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对照组 3 0例单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有 5例复发 ,复发率为 15.63 % ;对照组有 12例复...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 3 2例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对照组 3 0例单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有 5例复发 ,复发率为 15.63 % ;对照组有 12例复发 ,复发率为 40 %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菌多糖核酸 二氧化碳激光 联合治疗 尖锐湿疣 复发率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联合托法替布治疗以皮疹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结节病一例
3
作者 胡荣荣 洪逸馨 +2 位作者 苏向阳 马桂妍 陈沛然 《新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375-378,共4页
系统性结节病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系统的肉芽肿性疾病。该文报道1例36岁女性患者,躯干多发结节伴双眼不适4个月就诊,入院后完善各种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皮损处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见多个结节,由胞质丰富、胞体大、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组织细... 系统性结节病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系统的肉芽肿性疾病。该文报道1例36岁女性患者,躯干多发结节伴双眼不适4个月就诊,入院后完善各种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皮损处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见多个结节,由胞质丰富、胞体大、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组织细胞组成。PET/CT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伴代谢活跃。最终诊断为系统性结节病,予甲泼尼龙、羟氯喹、托法替布治疗4个月后,皮损明显消退,无新发皮损。该例提示对于育龄期系统性结节病患者可以选用Janus激酶抑制剂代替传统用药中有生殖毒性的免疫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结节病 JAK抑制剂 托法替布
下载PDF
2005年-2009年丘疹性荨麻疹15269例发病情况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苏向阳 赖维 +3 位作者 李海涛 宁方芹 许庆芳 季双双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37-238,共2页
目的分析2005年—200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丘疹性荨麻疹发病规律。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年—200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丘疹性荨麻疹的病例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2009年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 目的分析2005年—200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丘疹性荨麻疹发病规律。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年—200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丘疹性荨麻疹的病例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2009年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报告丘疹性荨麻疹15 269例,年平均占总门诊量0.186%。2005年就诊率为0.144%,2009年为0.194%。男女比为1∶1.378。年龄构成中,20~29岁最多,其次为9岁以下及30~39岁。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峰值位于7月。结论 5年间丘疹性荨麻疹就诊率有上升趋势,女性较男性多,以幼儿及青年为主,均集中在夏秋季发病。推测昆虫叮咬是本病主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疹性荨麻疹 流行特征 就诊
下载PDF
P16蛋白表达在预测尖锐湿疣癌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苏向阳 赖维 +3 位作者 朱慧兰 苏祖兰 郭少忠 林素霞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346-1349,共4页
背景与目的:尖锐湿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有3%~10%的尖锐湿疣可发生癌变。目前未见关于预测尖锐湿疣癌变的报道。已发现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是导致尖锐湿疣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观察p16基因的表达产物———P16... 背景与目的:尖锐湿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有3%~10%的尖锐湿疣可发生癌变。目前未见关于预测尖锐湿疣癌变的报道。已发现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是导致尖锐湿疣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观察p16基因的表达产物———P16蛋白在尖锐湿疣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尖锐湿疣及其癌变的内在联系。方法:取30例正常皮肤(对照组)、35例尖锐湿疣和10例尖锐湿疣癌变组织,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全部标本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尖锐湿疣组与正常皮肤组P16蛋白的表达以弱阳性为主,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2)湿疣癌变组P16蛋白的表达以阳性及强阳性为主,与正常皮肤组和尖锐湿疣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尖锐湿疣患者P16蛋白阳性或强阳性表达提示有癌变的可能。检测P16蛋白表达是预测尖锐湿疣癌变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 尖锐湿疣 癌变 P16蛋白
下载PDF
蜀羊泉凝胶大鼠皮肤长期毒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苏向阳 曲彩红 +1 位作者 张干元 赖维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82-1285,共4页
目的:观察和测定蜀羊泉凝胶长期连续经皮肤给药对实验动物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用蜀羊泉凝胶以高低两组剂量,分别经大鼠完整及破损皮肤每天给药1次,连续90 d,观察大鼠一般性状,检测主要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以及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的... 目的:观察和测定蜀羊泉凝胶长期连续经皮肤给药对实验动物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用蜀羊泉凝胶以高低两组剂量,分别经大鼠完整及破损皮肤每天给药1次,连续90 d,观察大鼠一般性状,检测主要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以及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的变化。结果:主要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主要脏器重量系数等均属正常范围,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解剖主要脏器未见病理性改变。结论:蜀羊泉凝胶长期连续经皮肤给药对试验大鼠没有毒性反应,说明在临床剂量下使用是安全的,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羊泉 凝胶剂 大鼠 长期毒性
下载PDF
环状红斑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被引量:4
7
作者 苏向阳 顾有守 陆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红斑疮 皮肤 环状红斑
下载PDF
实践导师制在皮肤病理教学中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苏向阳 马寒 +4 位作者 陈家敏 郑跃 卢荣标 李美荣 赖维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33期27-29,共3页
为提高皮肤科研究生皮肤病理学习水平及应用能力,教师们建立了实践导师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包括建立"一对一实践教学导师制";利用皮肤病理电子管理系统教学;制作皮肤病理教学片;实行讲课制度及考核制度。学生们通过跟班运作学... 为提高皮肤科研究生皮肤病理学习水平及应用能力,教师们建立了实践导师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包括建立"一对一实践教学导师制";利用皮肤病理电子管理系统教学;制作皮肤病理教学片;实行讲课制度及考核制度。学生们通过跟班运作学习,自学皮肤病理病例库,自学皮肤病理教学片,小讲课,制作CPC,,牢牢掌握了皮肤病理基本知识,应用能力也大大提高,出科考试成绩优异。师生们对此教学模式反映良好。该教学模式使学生克服了对皮肤病理的恐惧,提高了对皮肤病理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皮肤病理水平及应用能力,为研究生皮肤病理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导师制 皮肤病理 研究生 教学模式建立 教学模式应用 教学
下载PDF
皮肤Rosai-Dorfman病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苏向阳 许庆芳 +5 位作者 万苗坚 李美荣 赖维 于晖 苏祖兰 陆春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Rosai-Dorfman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告2例病例并予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1例22岁女性,左面颊、臀部、下腹及双下肢红色或淡黄色丘疹、斑块和结节4个月,皮损呈卫星簇状分布。另1例56岁女性,右... 目的:探讨皮肤Rosai-Dorfman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告2例病例并予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1例22岁女性,左面颊、臀部、下腹及双下肢红色或淡黄色丘疹、斑块和结节4个月,皮损呈卫星簇状分布。另1例56岁女性,右面颊部起红色肿物伴轻痒1年余,伴游走性多关节疼痛,皮损周边可见卫星状分布暗红色斑疹、丘疹。两例PPD试验阳性,组织病理均有真皮内窦组织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染色均示S-100阳性、CD68阳性及CD1a阴性。结论:皮肤Rosai-Dorfman病临床特征为皮损呈卫星簇状分布和多数皮损内有散在粟粒至绿豆大黄色物质,组织病理特征为真皮和(或无)皮下脂肪组内存在增生的窦组织细胞。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ROSAI-DORFMAN病 临床分析 组织病理
下载PDF
体外活化Th17细胞最适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向阳 季双双 +4 位作者 林锦梅 谢小元 吴洁 梁韵婷 赖维 《新医学》 2013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索体外活化Th17细胞的适宜条件。方法:检测细胞表面CD69及细胞内IL-17的表达判断Th17细胞的活化效果,比较不同浓度(25、7、150、250 ng/ml)的佛波酯(PMA),联合离子霉素和莫能霉素刺激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4~6 h Th17细胞... 目的:探索体外活化Th17细胞的适宜条件。方法:检测细胞表面CD69及细胞内IL-17的表达判断Th17细胞的活化效果,比较不同浓度(25、7、150、250 ng/ml)的佛波酯(PMA),联合离子霉素和莫能霉素刺激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4~6 h Th17细胞的活化效果;另比较最佳浓度的PMA与离子霉素、莫能霉素组合和Leukocyte Activation Cocktail试剂刺激培养人PBMC 4 h Th17细胞的活化效果。结果:在25 ng/ml PMA加入离子霉素处理3 h后再加莫能霉素刺激淋巴细胞3 h后,CD4+T细胞中CD69阳性细胞含量>90%,Th17细胞比例最高且结果稳定,而Leukocyte Activation Cocktail试剂刺激后CD69阳性细胞含量为30%~80%,含IL-17的CD4+T细胞未明显增多。结论:PMA 25 ng/ml加离子霉素(1μg/ml)刺激1 h后,加莫能霉素(1.7μg/ml)刺激培养3 h,为体外活化Th17细胞的适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7细胞 体外活化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获得性穿通性足部溃疡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向阳 顾有守 +2 位作者 赖维 李伟华 董云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07-608,共2页
报告1例获得性穿通性足部溃疡。患者女,66岁,长期嗜酒。双足反复出现水疱及穿通性溃疡,左足内翻畸形,双小腿中段以下浅感觉减退,病程长达44年。足部X线检查发现趾骨骨质吸收和致残性关节病。
关键词 足部溃疡 获得性 穿通性
下载PDF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鼠体内Th17细胞活性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向阳 吴洁 +2 位作者 梁韵婷 李美荣 陈智睿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43-347,共5页
目的:研究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鼠外周血及皮损处Th17细胞活性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利用2,4-二硝氟苯(DNFB)诱导构建ACD小鼠模型,分别于激发前及激发后的第3、6、9、12、24 h取小鼠耳组织及外周血... 目的:研究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鼠外周血及皮损处Th17细胞活性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利用2,4-二硝氟苯(DNFB)诱导构建ACD小鼠模型,分别于激发前及激发后的第3、6、9、12、24 h取小鼠耳组织及外周血,评估小鼠耳组织炎症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皮损处IL-17及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7水平。结果:激发后24 h内小鼠耳组织肿胀程度逐渐加重,皮损中IL-17和RORγt mRNA表达量也逐渐升高,激发后各组与激发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耳组织IL-17和RORγt mRNA表达量与其肿胀程度呈正相关;激发后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升高,在6小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结论:在ACD小鼠的急性炎症期,皮损及外周血中Th17细胞活性增强,并且局部皮损处的Th17细胞活性与炎症程度密切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7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下载PDF
副肿瘤性天疱疮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向阳 季双双 +2 位作者 陆春 张云青 赖维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6期345-346,共2页
患者女,36岁。主诉:口腔水疱、糜烂伴疼痛3月,全身红斑、水疱1月。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大量进食荔枝后口腔粘膜出现数个黄豆大小的水疱,很快溃破形成糜烂,伴明显疼痛,渐加重。1月前全身出现约甲盖大小的红斑、水疱,水疱易破溃,... 患者女,36岁。主诉:口腔水疱、糜烂伴疼痛3月,全身红斑、水疱1月。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大量进食荔枝后口腔粘膜出现数个黄豆大小的水疱,很快溃破形成糜烂,伴明显疼痛,渐加重。1月前全身出现约甲盖大小的红斑、水疱,水疱易破溃,伴外阴粘膜糜烂,双眼结膜充血和脓性分泌物,不规则发热、刺激性咳嗽,咳少量白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副肿瘤性
下载PDF
全身红斑、脓疱、高热——查房选录(241)
14
作者 苏向阳 顾有守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87-389,共3页
关键词 全身红斑 脓疱 高热 急性全身发疹性脓疱病 AGEP 病例分析
下载PDF
Kaposi肉瘤一例报告
15
作者 苏向阳 徐广坤 苏祖兰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6年第1期34-35,50,共3页
Kaposi肉瘤(Kaposi's sarcoma,简称KS)又名特发性出血性肉瘤,在我国报告的病例较少,在华南地区未见报道。我科于1995年8月4日收入院一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 患者,男,49岁,广西田阳县人,汉族。
关键词 KAPOSI肉瘤 病例报告 KS 病理组织检查 诊断 临床表现
下载PDF
108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万苗坚 赖唯 +2 位作者 谢淑霞 苏向阳 陆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4-95,共2页
对108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患者做了可疑致病化妆品斑贴试验。结果表明,中轻年女性患者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接触性皮炎(96.3%);大部分是由一般化妆品引起,其次为祛斑增白类化妆品。14例做了可疑化妆品斑贴试验,有... 对108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患者做了可疑致病化妆品斑贴试验。结果表明,中轻年女性患者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接触性皮炎(96.3%);大部分是由一般化妆品引起,其次为祛斑增白类化妆品。14例做了可疑化妆品斑贴试验,有6例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皮肤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保湿类护肤品功效评价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赖维 吕瑛 +4 位作者 万苗坚 谢淑霞 苏向阳 易金玲 冯佩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41-442,共2页
关键词 化妆品 保湿功效 皮肤含水量
下载PDF
药物超敏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万苗坚 赖维 +4 位作者 苏向阳 陆春 黄怀球 朱国兴 顾有守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3-464,共2页
目的:加深对药物超敏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7例药物超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以皮疹、发热为首发症状,于用药后2~6周发生;其中伴浅表淋巴结大者12例、肝细胞损害者16例、肺损害者2例、肾损害者1例、白细胞升高... 目的:加深对药物超敏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7例药物超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以皮疹、发热为首发症状,于用药后2~6周发生;其中伴浅表淋巴结大者12例、肝细胞损害者16例、肺损害者2例、肾损害者1例、白细胞升高者13例、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者14例;可疑致病药物为:别嘌呤醇9例、卡马西平3例、氨苯砜(DDS)3例、解热镇痛药2例。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如出现高热、浅表淋巴结大、血细胞异常、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全身性皮疹、内脏损害者应高度警惕药物超敏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综合征 药物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万苗坚 赖维 +4 位作者 黄怀球 朱国兴 陆春 苏向阳 杨素连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45-547,共3页
目的:评价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湿疹病人分为2组。A组每日早晚用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B组每日早晚用新氢松软膏,疗程均2 wk。疗程结束后评价靶部位总积分的变化及... 目的:评价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湿疹病人分为2组。A组每日早晚用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B组每日早晚用新氢松软膏,疗程均2 wk。疗程结束后评价靶部位总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共入选58例,A组和B组各29例。治疗后,A组总积分由9.3±s1.3(用药前)下降至1.4±2.6(用药后d 7)和0.4±1.6(用药后d 14),B组总积分由9.4±1.6(用药前)下降至2.3±2.3(用药后d 7)和0.3±0.8(用药后d 7),2组各时间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d 7,A组有效率83%,B组72%,2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治疗d 14,A组有效率90%,B组97%,2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2组均无局部和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随机对照试验 双盲法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
下载PDF
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慧兰 谷进 +1 位作者 苏向阳 赖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χ2=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梅毒 先天梅毒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