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盐水体Na^(+)/K^(+)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成分与肝胰腺、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祝华萍 苏家齐 +4 位作者 张子军 朱长波 张博 李婷 陈素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5,共9页
缺钾在内陆低盐度盐碱水中经常发生,为探究低盐水体中不同钾缺乏程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体成分以及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参照海水离子组成配置盐度为2的低盐度水体,在Na^(+)/K^(+)(mg/mg)比值为27、47、67、87、107 (分... 缺钾在内陆低盐度盐碱水中经常发生,为探究低盐水体中不同钾缺乏程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体成分以及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参照海水离子组成配置盐度为2的低盐度水体,在Na^(+)/K^(+)(mg/mg)比值为27、47、67、87、107 (分别记为A、B、C、D、E组)的条件下,对体重为(1.04±0.23)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开展了为期6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E组对虾的存活率为44.64%±20.95%,显著低于A、B、D三组;E组体重为(4.86±0.66) g,显著低于其他4组;A~D组之间的湿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均大于E组且差异显著;在饲料系数上,E组最高并与A、D组差异显著。在体成分上,各组全虾钾含量、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E组的水分含量高于其他组,并与A、B组差异显著;E组粗蛋白含量最低,且与B组差异显著。E组对虾鳃组织角质层明显受损,红细胞数量减少,空泡增多,肝胰腺B细胞及其内部转运泡体积增大,肝小管结构受损。研究表明,低盐条件下严重缺钾引起了对虾鳃和肝胰腺损伤,降低了对虾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水体缺钾在前期即可对对虾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而对存活的影响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实验结果有助于为内陆低盐度盐碱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Na^(+)/K^(+) 生长 体成分 组织结构
原文传递
深水网箱养殖对海域水质及底质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2
作者 葛伟宏 王兴强 苏家齐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近年来,中国对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的研发和实践呈逐年上升趋势,各种类型的深水网箱为水产养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通过深水网箱养殖与近岸网箱养殖相比较,阐明了深水网箱养殖对水环境及表层沉积环境的影响远小于近岸网箱养殖,深水网... 近年来,中国对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的研发和实践呈逐年上升趋势,各种类型的深水网箱为水产养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通过深水网箱养殖与近岸网箱养殖相比较,阐明了深水网箱养殖对水环境及表层沉积环境的影响远小于近岸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利用远海强大的水动力,以及更强的自净化能力,降低养殖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深水网箱不但养殖效率更高,成鱼质量更好,是国内外未来海水养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网箱养殖 水环境 表层沉积环境 成鱼质量
下载PDF
海水稻田湿地对半咸水对虾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净化作用研究
3
作者 张新新 李婷 +5 位作者 李少文 朱长波 张博 苏家齐 阮国良 张晓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28,共10页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NH_...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亚硝酸盐氮(NO_(2)-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大幅下降,单倍密度海水稻稻田净化效果最好,对应去除率分别为81.6%、68.2%、63.7%、91.0%和29.7%,均显著高于无水稻对照处理(P<0.05),其中-N及可溶性无机氮去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处理(P<0.05);冬季试验中,塘田联作塘海水稻收割,池塘进入冬棚养殖,水体中NH_(4)^(+)-N、NO_(3)^(-)-N、可溶性无机氮和总悬浮颗粒物(TPM)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较单养对照池塘降低了51.5%、40%、36.7%和11.2%(P<0.05);NO_(3)^(-)-N、TP、COD、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的平均质量浓度与对照池塘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海水稻稻田在水稻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具有相似作用,均具备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有利于维持对虾生长所需的良好水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塘田联作 养殖尾水 海水稻 无机氮 人工湿地
下载PDF
大亚湾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估
4
作者 葛伟宏 王兴强 +1 位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51-59,共9页
为系统研究大亚湾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估,分别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5月、6月、8月在大亚湾大鹏澳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2021年11月和2022年5月、6月、8月在大亚湾圣告岛-小星山海域采集表... 为系统研究大亚湾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估,分别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5月、6月、8月在大亚湾大鹏澳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2021年11月和2022年5月、6月、8月在大亚湾圣告岛-小星山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基于所得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检测结果,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P_(i))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_(N))法进行污染状况评估。结果表明,圣告岛-小星山海域2021年11月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处于中度污染状态(2<P_(N)≤3),2022年5月、6月、8月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处于轻度污染状态(1<P_(N)≤2)。大鹏澳海域2021年10月、2022年6月、2022年8月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处于中度污染状态(2<P_(N)≤3),而2022年5月处于轻度污染状态(1<P_(N)≤2)。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分布特征相似,总体上表现为大鹏澳海域略高于圣告岛-小星山海域,养殖区表层沉积物总氮和总磷含量总体上高于非养殖区;与国内其他海域相比,大亚湾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深水网箱养殖对于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网箱养殖 表层沉积物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下载PDF
葡萄牙牡蛎与熊本牡蛎种间配子亲和力及合子育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苏家齐 王昭萍 +3 位作者 张跃环 喻子牛 李琼珍 闫喜武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360,共8页
为了评估葡萄牙牡蛎(AA)与熊本牡蛎(SS)的种间配子亲和性及合子育性,以成熟的这两种牡蛎为材料,研究了温度(18、21、24、27和30℃)、盐度(16、20、24、28和32)对其受精率、孵化率的影响;在最优环境条件组合下,估算了不同精子浓度下(100... 为了评估葡萄牙牡蛎(AA)与熊本牡蛎(SS)的种间配子亲和性及合子育性,以成熟的这两种牡蛎为材料,研究了温度(18、21、24、27和30℃)、盐度(16、20、24、28和32)对其受精率、孵化率的影响;在最优环境条件组合下,估算了不同精子浓度下(100、101、102、103和104个/μL)受精率及孵化率的F50临界值。结果表明,SS、AA及SA受精率和孵化率随着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7℃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99.1%±0.3%、98.4%±1.2%和81.3%±2.8%;孵化率变化趋势与受精率相似,也在27℃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99.1%±0.5%、96.8%±2.8%和67.1%±5.5%。SS和SA在盐度24时出现最高受精率,分别为98.8%±1.3%和81.1%±7.4%,AA为94.8%±4.5%;SS和SA在盐度24时出现最大孵化率,分别为75.9%±3.7%和66.1%±4.5%,此时AA孵化率为86.4%±4.2%。在温度27℃、盐度24环境条件下,SA和AA在精子浓度103个/μL时受精率最高,分别为92.4%±1.2%和87.2%±5.7%,SS受精率为92.5%±2.2%;此时的孵化率分别为82.2%±7.0%、78.9%±7.8%和79.8%±4.3%,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采用一元二次方程估算,SA受精率F50值的精子浓度为58.88个/μL,孵化率F50值的精子浓度为208.93个/μL。本研究为葡萄牙牡蛎与熊本牡蛎生殖隔离机制及其种间杂交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牙牡蛎 熊本牡蛎 配子亲和力 合子育性 生殖隔离
下载PDF
盐度和钠离子/钾离子对凡纳滨对虾幼虾存活与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苏家齐 祝华萍 +3 位作者 朱长波 张博 李婷 陈素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53,共9页
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体质量为(1.35±0.37)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开展了盐度(2、4、8、12、16)和钠离子/钾离子(Na^(+)/K^(+))(27、50、75、100、125、150)双因素胁迫实验,分析其对凡纳滨对虾的72 h成活率及肝... 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体质量为(1.35±0.37)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开展了盐度(2、4、8、12、16)和钠离子/钾离子(Na^(+)/K^(+))(27、50、75、100、125、150)双因素胁迫实验,分析其对凡纳滨对虾的72 h成活率及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Na^(+)/K^(+)大于75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盐度大于8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随Na^(+)/K^(+)的降低而升高。在Na^(+)/K^(+)为27~75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大于66.67%。Na^(+)/K^(+)为100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在盐度12和16下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69.78和60.15 h。Na^(+)/K^(+)为125条件下,盐度8、12和16下的LT50分别为76.23、62.61和49.10 h。Na^(+)/K^(+)为150条件下,盐度4、8、12和16下的LT50分别为87.24、68.65、59.4和39.95 h。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Na^(+)/K^(+)、盐度与凡纳滨对虾幼虾第72小时的成活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组织切片显示,当盐度大于8时,高Na^(+)/K^(+)对肌肉和肝胰腺组织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空泡化或自溶,组织细胞间隙变大、解体,且组织结构损伤程度随盐度的上升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低钾胁迫 盐度 成活率 半致死时间 组织切片
下载PDF
流沙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季节变化及其与养殖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4 位作者 李俊伟 李婷 陈素文 颉晓勇 张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3,共13页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湾 浮游植物 聚类分析 养殖活动
下载PDF
两种三元杂交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壳色品系间的聚合杂交 被引量:2
8
作者 苏家齐 闫喜武 +4 位作者 张跃环 杨鹏 张辉 杨凤 张国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3-518,共6页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以三元杂交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壳色品系两道红白斑马(TrWz)和红白斑马(OWz)为材料,进行了2种壳色蛤仔品系间的聚合杂交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期间杂交组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的生长优势及一定程度...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以三元杂交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壳色品系两道红白斑马(TrWz)和红白斑马(OWz)为材料,进行了2种壳色蛤仔品系间的聚合杂交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期间杂交组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的生长优势及一定程度的存活劣势;中间育成期间稚贝表现出微弱的生长劣势及明显的存活优势。三元杂交自交组两道红白斑马子代均出现了壳色分离现象,而红白斑马子代均为白斑马,且壳面花纹颜色为红色;正反交组子代均表现为两道红白斑马,其壳色表达具有显著的母本效应;但其壳色表现呈现出非伴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色品系 聚合杂交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流沙湾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鱼贝养殖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4 位作者 李俊伟 李婷 陈素文 颉晓勇 张博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8-293,共16页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桡足类(45种)和端足类(20种)为主,其次为毛颚类(15种)、水螅水母类(12种)、等足类(6种)等。十足目幼体(Decapod larvae)为春、夏两季的主要优势类群,亚强次真哲水蚤( Subeucalanus subcrassu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为秋季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 )为冬季主要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1.53个·m^-3 和73.48 mg·m^-3 。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除春季外,流沙湾内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外湾差异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溶解氧、磷酸盐、透明度、温度和硝酸盐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流沙湾海区,鱼类小网箱的养殖活动在夏秋两季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较大;贝类养殖区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与其它采样点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湾 浮游动物 养殖活动 种类组成
下载PDF
三种流速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10
作者 苏家齐 秦金华 +3 位作者 朱长波 张博 陈素文 李俊伟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4期60-65,共6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态下平均体重分别为(2.54±1.09)g、(24.35±7.19)g、(233.79±26.00)g、(508.98±126.61)g的卵形鲳鲹幼鱼(Trachinotus ovatus)在静水、0.1 m·s^-1、0.2 m·s^-1三种流速下的...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态下平均体重分别为(2.54±1.09)g、(24.35±7.19)g、(233.79±26.00)g、(508.98±126.61)g的卵形鲳鲹幼鱼(Trachinotus ovatus)在静水、0.1 m·s^-1、0.2 m·s^-1三种流速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卵形鲳鲹体重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0.05)。在同一流速下,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体重与两者间的回归关系符合异速方程Y=aWb。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流速的升高均出现升高的趋势,流速对均重为24.35 g和233.79 g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0.05)。在静水条件下,卵形鲳鲹代谢氧氮比的范围为31.36—46.32,表明卵形鲳鲹主要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能源,蛋白质其次。在试验流速范围内,均重为24.35 g卵形鲳鲹幼鱼的氧氮比随着流速的升高而升高,其他两组的氧氮比则随着流速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耗氧率 排氨率 流速
下载PDF
盐度对长牡蛎和近江牡蛎及其杂交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姚托 王昭萍 +5 位作者 闫喜武 李冬春 张跃环 霍忠明 苏家齐 于瑞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1-1586,共6页
2011年8月以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 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为实验材料... 2011年8月以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 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为实验材料,开展了稚贝对盐度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发现长牡蛎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5—35,最适生长盐度为25—35;近江牡蛎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0—25,最适生长盐度为20—25;GA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5—30,最适生长盐度为15—30,AG的最适生存盐度为20—30,最适生长盐度为20—25。GG对低盐度敏感,AA对高盐度敏感,AG具有高盐度存活的杂种优势,在盐度30时,中亲杂种优势HG×A为13.32,单亲杂种优势HGA和HAG分别为1.89和27.88,在盐度40时,HAG上升到400,GA和AG都不具有生长优势。杂种稚贝对盐度适应介于双亲之间,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父系遗传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近江牡蛎 盐度 杂交子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被引量:14
12
作者 霍忠明 王昭萍 +6 位作者 梁健 刘振 沈建平 张跃环 姚托 苏家齐 于瑞海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55-1161,共7页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以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为实验对象,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以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为实验对象,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幼虫期,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HA幼虫生长快于AA,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AA自交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HA稚贝生长快于HH,但慢于AA。另外,研究发现H♀×HA♂回交组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HA差异不显著,优于其它回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近江牡蛎 杂交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与长牡蛎种间杂交及早期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6 位作者 闫喜武 苏家齐 张辉 姚托 霍忠明 于瑞海 杨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58-1366,共9页
为测定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C.hongkongensis♂)、长牡蛎自繁家系(C.gigas♀×C.gigas♂)及其两者种间杂交家系(C.hongkongensis♀×C.gigas♂)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评估种间杂种潜力,分析早期种间杂种... 为测定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C.hongkongensis♂)、长牡蛎自繁家系(C.gigas♀×C.gigas♂)及其两者种间杂交家系(C.hongkongensis♀×C.gigas♂)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评估种间杂种潜力,分析早期种间杂种优势,实验于2010年7月,采用1雄对3雌的巢式设计建立了9个香港巨牡蛎自繁家系(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C.hongkongensis♂)(HH11、HH12、HH13……HH33)、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C.gigas♀×C.gigas♂)(GG11、GG12、GG13……GG33)及45个种间杂交家系(C.hongkongensis♀×C.gigas♂)(HG11、HG12、HG13……HG153)。结果发现,种间杂交家系受精率及孵化率平均水平的杂种潜力hp<-1,表现出显著的杂种劣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种间配子不兼容现象,而且存在着显著的个体间差异。从其总体水平上看,幼虫生长性状的杂种潜力hp<-1,表现出显著的杂种劣势,出现了远交衰退现象;幼虫存活性状的杂种潜力hp在-1~1之间,虽然具有正向优势,但达不到显著标准;幼虫变态率的杂种潜力hp>1,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长牡蛎 种间杂交 杂种潜力 杂种优势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与长牡蛎种间配子兼容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3 位作者 闫喜武 霍忠明 姚托 苏家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47-3055,共9页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与长牡蛎的配子兼容性,于2010年7月,以性腺成熟的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为材料,研究了环境因子温度(16、20、24、28、32℃)、盐度(10、15、20、25、30)及内在因子精子浓度(100、101、102、103、104个/μL)、个体差异(24...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与长牡蛎的配子兼容性,于2010年7月,以性腺成熟的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为材料,研究了环境因子温度(16、20、24、28、32℃)、盐度(10、15、20、25、30)及内在因子精子浓度(100、101、102、103、104个/μL)、个体差异(240次杂交实验)对其受精率的影响,并计算了以上条件下的F50临界值。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长牡蛎精子受精,但相反方向不能受精,存在着单向受精现象。温度是影响长牡蛎配子兼容性主要因子,盐度是影响香港巨牡蛎的主要因子,而温度、盐度交互作用是影响种间配子兼容性的最主要因子。种间配子温度、盐度的F50临界值分别为20.90℃、14.7。精子浓度及单对杂交中的个体差异均显著影响配子兼容性,精子浓度的F50临界值为2.40个/μL;在240次杂交实验中,有91次受精率不足50%,说明个体差异比例的F50临界值37.92%。从其内在因子来看,长牡蛎平均受精率最高(96.83%),配子兼容性较好;对于香港巨牡蛎(70.98%)与种间配子(58.70%)而言,受精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长牡蛎 温度 盐度 配子兼容性 生殖隔离
下载PDF
珠母贝幼虫运动、自然沉降及摄食行为 被引量:7
15
作者 邓正华 李海梅 +6 位作者 张博 苏家齐 刘宝锁 范嗣刚 周凤 吴开畅 喻达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6-123,共8页
主要通过分析幼虫形态变化、幼虫运动、自然沉降及摄食行为等生物学信息,为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幼虫培育设施及饵料投喂策略提供优化思路。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日龄幼虫形态变化、幼虫运动状态、测量幼虫运动速率,观察幼虫静... 主要通过分析幼虫形态变化、幼虫运动、自然沉降及摄食行为等生物学信息,为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幼虫培育设施及饵料投喂策略提供优化思路。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日龄幼虫形态变化、幼虫运动状态、测量幼虫运动速率,观察幼虫静置下自然沉降及幼虫对单胞藻摄食过程。结果显示,幼虫依靠面盘外周纤毛摆动维持运动并完成摄食,运动时幼虫开壳朝上,壳顶朝下,面盘伸出壳外牵引幼虫运动。俯视观幼虫绕一定半径的圆顺时针方向运动,垂直方向螺旋上升或下降。水平运动速率范围246.88~3641.94μm/s,运动速率v(μm/s)与壳长l(μm)之间存在的关系为v=-0.0841l2+37.2690l-2149.1031(R^2=0.9707),运动速率与环绕半径显著相关(P<0.05)。随着幼虫生长,体重增加,面盘逐渐退化,面盘纤毛摆动难以维持幼虫悬浮,静置时幼虫沉降率增加,13 dph(days post hatching,孵化后天数)后沉降至底部的幼虫壳长显著(P<0.05)大于悬浮幼虫。幼虫饵料投喂过多,导致饵料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就排出体外,以致摄食的饵料不能完全消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 幼虫 运动 自然沉降 摄食
下载PDF
插核手术损伤对合浦珠母贝抗氧化免疫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博 孟子豪 +5 位作者 刘宝锁 李海梅 苏家齐 黄桂菊 吴开畅 喻达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共6页
分析了插核手术(未插入珠核及小片)之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闭壳肌、鳃以及外套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C)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探明合浦珠母贝抗氧化免疫系统对插核手术胁迫的... 分析了插核手术(未插入珠核及小片)之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闭壳肌、鳃以及外套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C)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探明合浦珠母贝抗氧化免疫系统对插核手术胁迫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各组织SOD、CAT活性和TAC基本上均呈现出下降-升高-再下降的波动变化。即大部分在第3小时达到最低水平而于第12小时达到或恢复到最高水平;相比之下,MDA含量整体上呈不断增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MDA含量与TAC和CAT活性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组织差异对SOD、CAT活性和TAC影响显著(P<0.05),不同取样时间对SOD、CAT活性、TAC和MDA含量影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插核手术损伤会造成合浦珠母贝抗氧化和免疫水平的波动,此过程中组织的氧化损伤程度与其抗氧化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插核手术损伤 抗氧化水平 免疫
下载PDF
两个地理群体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杂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的杂种优势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官俊良 张跃环 +4 位作者 苏家齐 肖述 张明 李琼珍 喻子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187,共6页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体香港牡蛎的杂种优势,于2014年5月开展了广东珠海(Z,生长快)和广西茅尾海(M,抗逆性强)群体间的2×2双列杂交,比较了各实验组早期生长、存活优势,并计算了各阶段的杂种优势,实验由2个杂交组MZ(M♀×Z♂)、ZM(Z...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体香港牡蛎的杂种优势,于2014年5月开展了广东珠海(Z,生长快)和广西茅尾海(M,抗逆性强)群体间的2×2双列杂交,比较了各实验组早期生长、存活优势,并计算了各阶段的杂种优势,实验由2个杂交组MZ(M♀×Z♂)、ZM(Z♀×M♂)和2个自交组MM(M♀×M♂)、ZZ(Z♀×Z♂)组成。结果表明:浮游期间,正交组(MZ)幼虫在9日龄前未表现出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幼虫大小存在显著的母本效应;12日龄时正交杂种优势5.34。反交组(ZM)幼虫生长和存活都表现出了正杂种优势,但生长优势值逐渐减小,到了12日龄时壳高与自繁组(ZZ)幼虫间差异不显著(P>0.05)。室内苗种培育阶段,杂交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正交组(MZ)和反交组(ZM)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7.86±3.12、17.47±13.14;存活优势分别为8.33±1.41、2.86±1.08。以上结果说明两个群体香港牡蛎杂交可以产生杂种优势,可为牡蛎杂种优势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双列杂交 表型性状 杂种优势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壳内面和白黄壳内面品系的三元杂交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跃环 李少文 +3 位作者 闫喜武 苏家齐 杨凤 张国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0-126,共7页
于2010年6月,以性状优良的白黄壳内面F2代菲律宾蛤仔二元杂交系(WO)与紫壳内面F2代选育系(P)为材料,进行了三元杂交研究,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PWO、WOP,并且比较了各实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和变态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从生... 于2010年6月,以性状优良的白黄壳内面F2代菲律宾蛤仔二元杂交系(WO)与紫壳内面F2代选育系(P)为材料,进行了三元杂交研究,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PWO、WOP,并且比较了各实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和变态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从生长上看。三元杂交子WOP生长始终最快,2个三元正反交组幼虫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生长主要受卵源与配对策略的交互作用影响。(2)从存活力上看。三元杂交子PWO幼虫及WOP稚贝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卵源是浮游期幼虫存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3)从变态上看,三元杂交子PWO呈现出一定的变态优势为HmPWO=9.80,卵源、配对策略及交互作用均是影响变态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三元杂交 杂种优势 壳内面颜色品系
下载PDF
耐热透明塑料──聚芳酯 被引量:8
19
作者 苏家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20-23,6,共5页
耐热透明塑料──聚芳酯苏家齐(化工部成都有机硅中心)聚芳酯广义指酯基两端连接芳环的聚合物,但在工业上多指双酚A和对苯二甲酸及间苯二甲酸为原料聚合制得的树脂,实际上为一共聚酯。而由对羟基苯甲酸或其衍生物制得的树脂国内多... 耐热透明塑料──聚芳酯苏家齐(化工部成都有机硅中心)聚芳酯广义指酯基两端连接芳环的聚合物,但在工业上多指双酚A和对苯二甲酸及间苯二甲酸为原料聚合制得的树脂,实际上为一共聚酯。而由对羟基苯甲酸或其衍生物制得的树脂国内多称聚苯酯,热致液晶聚合物目前已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芳酯 耐热性 透明塑料
原文传递
土建工程造价中的预结算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苏家齐 《山西建筑》 2015年第25期231-233,共3页
分析了土建工程造价中预结算审核工作的意义,针对审核管理工作问题、土建工程预结算审核模式问题、审核人员个人素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改进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的有效措施,以确保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土建工程 造价 预结算 审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