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碱生态混凝土改良红黏土种植环境技术及应用
1
作者 韦闻睿 谢久兵 +6 位作者 郭炎波 陈天力 蒙法翼 黄巍 苏敏成 陈书卿 李磊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4年第3期300-307,共8页
红黏土广泛分布于湿热多雨的广西地区,因其具有水敏性、贫瘠性、密实性等特性,易于发生开裂、软化等现象,导致红黏土分布区域种植环境恶劣,进而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根据广西某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结合低碱环境草种生长特点,开展低碱... 红黏土广泛分布于湿热多雨的广西地区,因其具有水敏性、贫瘠性、密实性等特性,易于发生开裂、软化等现象,导致红黏土分布区域种植环境恶劣,进而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根据广西某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结合低碱环境草种生长特点,开展低碱生态混凝土联合混合培养基种植覆盖土层改良红黏土种植环境的技术试验,即利用上层混合培养基种植覆盖土层对植物进行种植培养,使其根系通过中层低碱生态混凝土孔隙扎根至下层红黏土中,形成根土复合结构,既增强红黏土的力学性能,又改善红黏土的种植环境。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低碱生态混凝土能够将pH值控制在弱碱环境;对低碱生态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可以使其在充当骨架受力结构的同时,具有更大的孔隙率,为植物根系提供足够的生存环境;根据广西地区的自然环境设计了合理的种植覆盖土层,并进行了植草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狗牙根和披碱草为合适的草种。本次研究方案可推广至原状红黏土边坡生态固坡和红黏土荒地生态复绿等工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混凝土 红黏土 植草 力学性能 根土复合结构
下载PDF
内皮素对心血管、局部脑血流及一些激素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盛树力 伍洁 +10 位作者 王健 张万江 陈雁江 王霄虹 季鹰 苏敏成 刘金 周丽 罗林 吴建中 王天佑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39-246,共8页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两年前才发现的一种强有力的缩血管物质。我们通过离体血管收缩试验观察到,猪内皮素(pET)对人和大鼠的多种血管都有强烈的收缩作用。这种作用较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Y等多种缩血管物质明显而持久,给...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两年前才发现的一种强有力的缩血管物质。我们通过离体血管收缩试验观察到,猪内皮素(pET)对人和大鼠的多种血管都有强烈的收缩作用。这种作用较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Y等多种缩血管物质明显而持久,给大鼠注射ET,血压明显升高。家兔实验表明,少至110pg的ET注入颈内动脉即可使脑血流量减少。11ng的ET可以使脑血流量减少80%。局部脑血流量减少的程度和ET剂量相关。给大鼠静脉内注射大剂量ET(32μg/kg),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传导阻滞和心脏停搏,大鼠几分钟内死亡。ET的这种心脏毒性可被早期应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或硝普钠(SNP)所防止。表明ET的心脏毒性可能是通过引起冠状动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所致。ET可使血浆醛固酮升高,但抑制下丘脑分泌加压素(AVP)。因此,ET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血压和血流的调节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脑血流 激素
下载PDF
内皮素鞘内注射造成大鼠截瘫 被引量:5
3
作者 盛树力 王霄虹 +3 位作者 陈雁江 周力 伍洁 苏敏成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47-250,共4页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内皮素(ET)的缩血管效应、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和ET脑室注射引起的血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的作用均可被CGRP对抗。本实验观察了鞘内注射(I.T.)ET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和对血压、心率、血中AVP、ANP水平的影响,以及CGRP是否...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内皮素(ET)的缩血管效应、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和ET脑室注射引起的血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的作用均可被CGRP对抗。本实验观察了鞘内注射(I.T.)ET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和对血压、心率、血中AVP、ANP水平的影响,以及CGRP是否能改善ET引起的双下肢功能障碍。给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ETl0μl,5min内可以引起大鼠后肢瘫痪,其程度与ET剂量有关。30ng以下大鼠一般在30~60min内恢复,而40ng以上造成的后肢瘫痪几乎是不可逆的。I.T.注射30ng ET引起的后肢瘫痪,可以被I.T.注射CGRP400ng/10μl明显改善。病理切片显示,I.T.注射ET40ng 4h后,大鼠脊髓具有缺血表现,提示ET造成的后肢瘫痪可能是ET强烈收缩血管所致。我们又观察到:I.T注射ET30ng/10μl血压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心率加快,而i.v.注射ET同等剂量对血压无影响。说明I.T.注射ET30ng/10μl引起的这些改变可能是ET所致的神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鞘内注射 瘫痪
下载PDF
血浆心钠素含量测定在评价心功能不全和原发性高血压分期中的作用
4
作者 刘金 刘玄重 +4 位作者 张剑峰 盛树力 陈雁江 苏敏成 张万江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心钠素(ANP)的含量,观察到t血浆中ANP含量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γ=0.71;低肾素性高血压病人血浆中ANP增高;血浆中ANP含量与原发性高血压分期呈正相关(γ=0.71)。
关键词 心钠素 放射免疫法 高血压 心功能
下载PDF
764-3对脑血管痉挛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佰运 王忠诚 +3 位作者 吴建中 苏敏成 李佑祥 杨存正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74-176,共3页
本实验在狗“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上分别观察了764-3对血管痉挛的直接作用和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推荐剂量(2mg/kg,静注)的764-3对动脉血管无直接扩张作用。通过764-3的连续预防用药(... 本实验在狗“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上分别观察了764-3对血管痉挛的直接作用和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推荐剂量(2mg/kg,静注)的764-3对动脉血管无直接扩张作用。通过764-3的连续预防用药(40mg/kg·日,肌注)能减轻慢性脑血管痉挛的程度(P值<0.05),降低动脉壁的过氧化脂质(P值<0.05),同时对全身血压、心率及白细胞数无不良影响。本文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764-3
原文传递
764-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建中 蒋京生 +4 位作者 苏敏成 尹可 闫丽 杨纯正 刘瑞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2-24,共3页
764-3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本工作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进一步观察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突触体功能、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的变化以及764... 764-3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本工作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进一步观察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突触体功能、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的变化以及764-3的影响。发现SAH后突触体钙摄取明显增加,脑组织中MDA浓度升高,皮层局部脑血流(r-CBF)下降。764-3可以抑制突触体的钙摄取和降低脑组织中MDA,改善r-CBF,使之在SAH80分钟后趋于恢复,764-3对CVS引起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 出血 脑血管痉挛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研究 被引量:80
7
作者 刘佰运 王忠诚 +2 位作者 吴建中 李佑祥 苏敏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26-228,共3页
本实验利用犬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并通过血管造影检查,痉挛血管的功能测试,管壁的自由基含量变化,管壁的结构改变等方面的观察,探讨了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同时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压,白细胞... 本实验利用犬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并通过血管造影检查,痉挛血管的功能测试,管壁的自由基含量变化,管壁的结构改变等方面的观察,探讨了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同时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压,白细胞数和体温的变化作了观察。本文对上述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动物模型 病理
原文传递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佰运 王忠诚 +4 位作者 吴建中 苏敏成 李佑祥 孙异临 曲宝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药物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本单位以往建立的犬“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察硫唑嘌呤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结果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第7天,硫唑嘌呤组的基底动脉口径为(87.1±25...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药物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本单位以往建立的犬“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察硫唑嘌呤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结果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第7天,硫唑嘌呤组的基底动脉口径为(87.1±25.9)%,管壁MDA含量为0.03±0.01nmol/mg;而安慰剂组的血管口径为(52.7±17.1)%,MDA含量为0.107±0.05nmol/mg。组织学检查发现硫唑嘌呤组的血管壁结构破坏明显较安慰剂组轻。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血管痉挛主要是免疫系统参与的炎症反应的结果,抗炎抗免疫疗法能有效预防慢性脑血管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硫唑嘌呤 防治
原文传递
硫唑嘌呤与甲基强的松龙防治慢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佰运 王忠诚 +3 位作者 吴建中 苏敏成 李佑祥 孙异临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774-776,共3页
探讨单用硫唑嘌呤及与甲基强的松龙合用,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成年家犬,于实验第1天和第4天分别在枕大池穿刺注血(0.3ml/kg),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察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单用和与甲基强的松龙合用... 探讨单用硫唑嘌呤及与甲基强的松龙合用,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成年家犬,于实验第1天和第4天分别在枕大池穿刺注血(0.3ml/kg),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察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单用和与甲基强的松龙合用对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并进行椎动脉造影、管壁自由基测定、管壁组织学检查等观察其疗效。结果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天,硫唑嘌呤组的基底动脉口径为87%±26%,管壁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为0.03±0.01nmol/L;硫唑嘌呤+甲基强的松龙组分别为93%±20%和0.02±0.01nmol/L;而对照组为53%±19%,LPO含量为0.11±0.05nmol/L。组织学检查发现硫唑嘌呤组及硫唑嘌呤+甲基强的松龙组的血管壁结构破坏明显,较对照组轻。结论免疫抑制剂能够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慢性脑血管痉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血管壁的损害;联合应用比单用药量少,效果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唑嘌呤 脑血管痉挛 甲基强的松龙 防治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组织病理及生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佰运 王忠诚 +2 位作者 吴建中 苏敏成 孙异临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从血管组织学和生化学方面研究慢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方法:观察蛛网膜下腔注血后第7天的基底动脉LPO含量和血管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注血组血管壁的LPO含量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并发现LPO的增高与血... 目的,从血管组织学和生化学方面研究慢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方法:观察蛛网膜下腔注血后第7天的基底动脉LPO含量和血管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注血组血管壁的LPO含量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并发现LPO的增高与血管壁的损伤程度一致。病理检查显示痉挛血管的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内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脱落,内皮下增生,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变性,外膜可见白细胞浸润等。结论:慢性脑血管痉挛主要表现为血管的结构性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组织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