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C术中提示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获益分析
1
作者 庄雨陈 黄春 苏新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61-1265,共5页
目的:探讨适用于术中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初次手术的术中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 目的:探讨适用于术中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初次手术的术中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290例,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hemithyroidectomy,HT)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状腺全切除术(total thyroidectomy,TT)组(P<0.001)。手术方式不影响结构持续性/复发性疾病的发生(HR=2.848,95%CI=0.321~25.294,P=0.348)。淋巴结总转移数>5枚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14.5 mm(OR=5.838,95%CI=2.295~14.850,P<0.001)、肿瘤位于上份(OR=2.765,95%CI=1.154~6.624,P=0.023)、Ⅲ区淋巴结有转移(OR=17.310,95%CI=7.053~42.481,P>0.001)。结论:目前结果支持术中提示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若肿瘤位于上份且直径>14.5 mm,建议行预防性的同侧Ⅲ区颈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转移淋巴结数量 手术方式 术中冰冻
原文传递
应用颈前小切口无气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43例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5
2
作者 苏新良 任国胜 +1 位作者 吴诚义 孔令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503-1504,共2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气工作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颈前单一2cm小切口径路,借助外牵吊技术建立无气工作腔室。以高频超声刀剪作为主操作器械,辅以特选吸引剥离器等,对43例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实施内窥镜下手术...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气工作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颈前单一2cm小切口径路,借助外牵吊技术建立无气工作腔室。以高频超声刀剪作为主操作器械,辅以特选吸引剥离器等,对43例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实施内窥镜下手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1例因出血失控或术后创口内出血而转为开放手术。结论颈前小切口无气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方法。既达到微创的目的,又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切除术 内窥镜
下载PDF
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的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3
作者 苏新良 于峰 任国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评估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不同阶段,不同手术条件及技术水平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放手术率及并发症等,探讨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的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6月改良Miccol... 目的:评估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不同阶段,不同手术条件及技术水平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放手术率及并发症等,探讨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的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6月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362例,主刀为同一医师,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3组,每组30例(肿块大小和部位因素除外),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中专率及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学习曲线:A组手术时间(104.3±29.6)min,B组手术时间(79.5±21.9)min,C组手术时间(73.67±17.6)min。A组与B组和C组比较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A组2例因出血中转常规手术,1例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出血量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影响因素:2~4cm的肿块较小于1cm及大于5cm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中上部分的肿块较其它部位的肿块手术时间明显短,出血量也有显著性差异。建腔技术,成像技术及超声刀止血技术均对手术时间有明显影响,但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腺叶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比腺叶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长,且有2例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出血量同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学习曲线大约需30例左右经验积累,即可达到较熟练程度。先进的技术设备,选择恰当的患者及较简单的手术方式可钝化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曲线 影响因素 内镜甲状腺手术 改良Miccoli模式
下载PDF
B超检查预测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苏新良 吴凯南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44-245,共2页
目的 评估B超检查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336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 ,术前临床及B超检查腋淋巴结 ,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并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验证术前临床及B超的准确性。结果 体检的灵敏度 ,特异性分别为 76 .2 % ,4 7.... 目的 评估B超检查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336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 ,术前临床及B超检查腋淋巴结 ,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并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验证术前临床及B超的准确性。结果 体检的灵敏度 ,特异性分别为 76 .2 % ,4 7.6 % ;B超检查的灵敏度 ,特异度分别为 86 .1 % ,74 .3% ;高年组B超医师的灵敏度 ,特异度分别为 95 .6 % ,82 .7% ;而低年组B超医师为 84 .7% ,5 9.0 %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B超优于体格检查 ,而且超声检查者经验影响诊断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B超检查
下载PDF
颈前小切口内镜甲状腺手术63例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苏新良 任国胜 +1 位作者 吴诚义 孔令权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833-1834,共2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气工作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颈前单一2cm小切口径路,借助外牵吊技术建立无气工作腔室。以高频超声刀剪作为主操作器械,辅以特选吸引剥离器等,对63例甲状腺占位病人实施内窥镜下手术。结果6...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气工作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颈前单一2cm小切口径路,借助外牵吊技术建立无气工作腔室。以高频超声刀剪作为主操作器械,辅以特选吸引剥离器等,对63例甲状腺占位病人实施内窥镜下手术。结果61例手术均获成功。2例因出血失控转为开放手术,6例因冰冻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而转为开放手术。结论颈前小切口无气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切除术 内窥镜
下载PDF
三苯氧胺对鼠乳腺雌、孕激素受体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苏新良 吴凯南 甘长清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22-722,731,共2页
目的 探讨三苯氧胺 (TAM)对大鼠乳腺雌、孕激素受体 (ER、PR)受体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外源性雌激素 ,复制乳腺增生动物模型 ,分别设置空白对照 (A)组、药物对照 (B)组、5倍 (C)组、10倍 (D)组、15倍 (E)组、2 0倍 (F)组治疗剂量TAM... 目的 探讨三苯氧胺 (TAM)对大鼠乳腺雌、孕激素受体 (ER、PR)受体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外源性雌激素 ,复制乳腺增生动物模型 ,分别设置空白对照 (A)组、药物对照 (B)组、5倍 (C)组、10倍 (D)组、15倍 (E)组、2 0倍 (F)组治疗剂量TAM组。实验 30d后取大鼠乳腺用SP法检测ER、PR状况。结果  2 0倍剂量TAM的ER、PR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药物对照组。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 ,较大剂量的TAM有下降ER、PR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氧胺 大鼠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乳腺增生
下载PDF
人乳腺癌细胞HYAL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MCF-7和ZR-75-30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苏新良 任国胜 +1 位作者 王小毅 谭金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构建人乳腺癌HYAL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HYAL1基因低表达的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株,为进一步探讨HYAL1基因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高表达HYAL1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中扩... 目的构建人乳腺癌HYAL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HYAL1基因低表达的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株,为进一步探讨HYAL1基因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高表达HYAL1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中扩增透明质酸酶HYLAL1基因,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TOPO中,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HYAL1基因低表达的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结果用RT-PCR成功地扩增出1条1332bp的DNA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DNA测序证明已经成功构建了人乳腺癌HY-AL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RT-PCR证明转染了重组质粒的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可以高效稳定的表达HYAL1基因,且其穿透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增强。结论成功构建了人乳腺癌HYAL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稳定表达人HYAL1基因的MCF-7和ZR-75-30细胞克隆,且其侵袭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酶 HYAL1 真核表达 乳腺癌细胞 侵袭
下载PDF
乳腺癌标记物CA27.29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新良 吴凯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4-304,共1页
关键词 乳腺癌 标记物 CA27.29 诊断
下载PDF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 被引量:28
9
作者 苏新良 《医学教育探索》 2006年第5期466-467,共2页
通过实施PBL教学法,运用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努力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培养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临床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实用型 综合素质
下载PDF
乳腺癌第Ⅲ组淋巴结转移的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新良 任国胜 吴凯南 《内分泌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明确乳腺癌第Ⅲ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与转移规律,探讨术中对第Ⅲ组淋巴结清扫的原则与合理性。方法:对1999-2002年我院住院手术治疗行Ⅰ、Ⅱ、Ⅲ组淋巴结清扫术有完整病理资料的216例的Ⅲ组淋巴结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数... 目的:明确乳腺癌第Ⅲ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与转移规律,探讨术中对第Ⅲ组淋巴结清扫的原则与合理性。方法:对1999-2002年我院住院手术治疗行Ⅰ、Ⅱ、Ⅲ组淋巴结清扫术有完整病理资料的216例的Ⅲ组淋巴结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数据库,用SA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与第Ⅲ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腋淋巴结状况;而与患者年龄、月经状况、手术方式无关。第Ⅲ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28.7%。结论:对于腋淋巴结明显转移,肿块位于内侧及乳晕区的乳腺癌患者应行包括第Ⅲ组淋巴结的腋窝淋巴结完全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结
下载PDF
乳腺癌标记物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新良 《四川医学》 CAS 1999年第2期166-168,共3页
分子肿瘤学、基因工程以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为发现新的乳腺癌标记物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有关乳腺癌标记物的文献报道较多,它们在乳腺癌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随访监测、预后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这类标记物主要包括胎儿性的蛋白、... 分子肿瘤学、基因工程以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为发现新的乳腺癌标记物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有关乳腺癌标记物的文献报道较多,它们在乳腺癌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随访监测、预后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这类标记物主要包括胎儿性的蛋白、癌相关抗原、组织蛋白酶D、肿瘤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标记物 癌胚抗原 癌相关抗原
下载PDF
HYAL1基因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及增殖的影响
12
作者 苏新良 任国胜 +1 位作者 王小毅 谭金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470-1472,共3页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酶HYAL1基因过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ZR-75-30的迁移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以及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双室联合培养技术,建立体外肿瘤侵袭和血管生成模型,观察过表达HYAL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穿透ECM gel和诱导血管内皮...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酶HYAL1基因过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ZR-75-30的迁移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以及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双室联合培养技术,建立体外肿瘤侵袭和血管生成模型,观察过表达HYAL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穿透ECM gel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能力的影响;应用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结果过表达HYAL1基因的乳腺癌细胞MCF-7和ZR-75-30(实验组)穿透ECM的能力以及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均强于对照组(P<0.05);但是,过表达HYAL1基因的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过表达HYAL1基因能促进人乳腺癌细胞在体外侵袭和诱导血管生成,但是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透明质酸酶 侵袭 血管生成 增殖
下载PDF
高聚生在肿瘤化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苏新良 《现代医药卫生》 2003年第7期830-830,共1页
目的:观察高聚生对化疗药所致的骨髓抑制及胃肠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同期收治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和高聚生化疗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象,观察胃肠道反应。结果:单纯化疗组WBC下降明显,与高聚生化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目的:观察高聚生对化疗药所致的骨髓抑制及胃肠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同期收治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和高聚生化疗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象,观察胃肠道反应。结果:单纯化疗组WBC下降明显,与高聚生化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明显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高聚生化疗组发生率高(P<0.01)。结论:高聚生可显著改善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减轻其胃肠道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高聚生 白细胞减少 胃肠道反应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三苯氧胺联合应用对人乳癌细胞株的作用
14
作者 苏新良 吴凯南 唐俐 《现代医药卫生》 2003年第8期949-950,共2页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三苯氧胺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利用中效原理判断联合用药的效应。结果:MMC、5-Fu单用及联合应用时,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其效应也增加;TAM与MMC、5-Fu合用时,对...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三苯氧胺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利用中效原理判断联合用药的效应。结果:MMC、5-Fu单用及联合应用时,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其效应也增加;TAM与MMC、5-Fu合用时,对MDA-MB-435S细胞作用不明显;MMC与5-Fu高浓度合用时呈协同作用,低浓度时呈拮抗作用;两药合用时浓度比例变化及给药时间次序对效应影响不大。结论:MMC与5-Fu高浓度合用时为协同作用,低浓度时为拮抗作用。TAM与MMC、5-Fu合用时,对MDA-MB-435S细胞作用不明显。两药合用效应大小与两药浓度比例及给药时间次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药物疗法 丝裂霉素 5-氟尿嘧啶 三苯氧胺
下载PDF
CXCR7/CXCL12对人乳腺癌细胞侵袭和黏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郑科 厉红元 +4 位作者 苏新良 王小毅 谭金祥 孔令全 任国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7及其配体CXCL12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移动性、侵袭能力以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运用RNA干扰技术,沉默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 CXCR7基因的表达,分别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CXCR7 mRNA及蛋白表达水...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7及其配体CXCL12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移动性、侵袭能力以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运用RNA干扰技术,沉默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 CXCR7基因的表达,分别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CXCR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移动性的变化;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黏附实验检测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能力。结果有效沉默CXCR7的表达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XCR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XCL12诱导的人乳腺癌细胞移动速度减慢,侵袭能力和黏附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CXCR7表达的改变能够调节人乳腺癌细胞移动性、侵袭和黏附能力。CXCL12/CXCR7生物轴在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腺癌细胞 细胞移动性 细胞侵袭 细胞黏附 CXCR7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清扫策略 被引量:48
16
作者 孙荣华 潘先均 +2 位作者 苏新良 吕清建 吴凯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7,共8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方面存有较大分歧。该研究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择区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方面存有较大分歧。该研究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择区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评判cN。标准的准确性。结果:全组患者均行患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320例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Ⅱ-Ⅴ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Ⅱ-Ⅳ区中的部分或全部),90例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活检。73.2%(338/462)符合cN0标准,病理证实其中有184例淋巴结转移,cN0标准误诊率达60.9%。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5.4%(302/462),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6%(197/462),“跳跃转移”率为13.1%(42/320),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0%(45/90)。男性、肿瘤累及腺叶上1/3、肿瘤T3或T4、多中心病灶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累及腺叶上1/3是喉前淋巴结转移及“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喉前淋巴结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2个以上转移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JJn(分别为85.7%~83.3%,P〈0.05)。结论:现行cN0标准不能作为确定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依据;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依次为Ⅲ区、Ⅱ区、Ⅳ区、V区;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建议将Ⅵ区淋巴结送冰冻病理;当喉前淋巴结有转移或Ⅵ区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时,或肿瘤累及腺叶上1/3者,有必要行侧颈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需予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再分亚区具有重要意义,应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CN0 术中冰冻 喉前淋巴结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受体CXCR7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科 厉红元 +4 位作者 苏新良 王小毅 谭金祥 孔令全 任国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005-2008,共4页
目的通过构建CXCR7短发夹状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7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方法针对CXCR7构建编码shRNA序列的重组表达载体;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C... 目的通过构建CXCR7短发夹状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7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方法针对CXCR7构建编码shRNA序列的重组表达载体;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CXCR7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构建针对CXCR7短发夹状RNA序列的表达载体,经酶切及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将2个CXCR7shRNA载体(CXCR7-shRNA1;CXCR7-shRNA2)转染MDA-MB-435s细胞后,CXCR7mRNA及蛋白平均降低;抑制CXCR7的表达后,CXCR7-shRNA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增多(P<0.05),细胞周期无明显改变。结论重组表达载体CXCR7-shRNA1、CXCR7-shRNA2能有效抑制靶基因CXCR7的表达,进而可抑制人乳腺癌MDA-MB-435s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而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腺癌细胞 细胞周期 凋亡 CXCR7 SHRNA
原文传递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何伟 苏新良 +5 位作者 吴凯南 周静 胡代星 曹宜嘉 毛雨 任浩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分析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相关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 目的:分析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相关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单侧PTC患者149例,均已接受甲状腺全切以及预防性Cont-CLNs清扫。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外侵犯、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喉前淋巴结、Ipsi-CLNs与Cont-CLNs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Ipsi-CLNs转移率和Cont-CLNs转移率分别为73.2%和23.5%,其中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与Cont-CLNs转移均不相关(P=0.792、0.097、0.531、0.578、0.269、1.000),包膜外侵犯(P=0.017)、喉前淋巴结转移(P=0.006)和Ipsi-CLNs转移(P<0.001)与Cont-CLNs转移相关。但多因素分析后发现Ipsi-CLNs转移数目≥3枚是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结论:包膜外侵犯、喉前淋巴结和Ipsi-CLNs是Cont-CLNs的影响因素;当Ipsi-CLNs转移数目≥3枚,且合并喉前淋巴结或包膜外侵犯时,可考虑行ContCLNs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对侧中央区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雌、孕激素受体状况对青年乳腺癌的远期预后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作文 刘胜春 +4 位作者 吴凯南 任国胜 厉红元 苏新良 杨光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况对青年乳腺癌的远期预后价值。方法:对370例≤35岁乳腺癌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及PR状况,并随访。结果:370例中366例随访,随访时间24~288月,...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况对青年乳腺癌的远期预后价值。方法:对370例≤35岁乳腺癌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及PR状况,并随访。结果:370例中366例随访,随访时间24~288月,平均132.46月。ER及PR阳性率分别为44.86%(166/370)和38.11%(141/370)。ER及PR状况与2年及5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8、10、15年生存率中ER(+)与ER(-)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2,P=0.014;χ2=7.025,P=0.008;χ2=6.221,P=0.013);PR(+)组8年生存率明显高于PR(-)组(χ2=9.552,P=0.002);ER(+)PR(+)组的2年生存率与ER(-)PR(-)组无差异(χ2=1.963,P=0.161),5年及8年生存率明显高于ER(-)PR(-)组(χ2=7.365,P=0.007;χ2=5.236,P=0.022)。结论:ER及PR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ER、PR同时检测对青年乳腺癌的预后更有价值,ER(-)、PR(-)及ER(-)PR(-)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应积极施行包括化疗在内的综合辅助治疗,加强随访,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青年 远期预后 受体 雌激素 孕酮
下载PDF
经尺动脉介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2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甘长清 苏新良 +2 位作者 杨光伦 吴诚义 吴凯南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07-408,共2页
目的 评价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Seldinger法经皮尺动脉穿刺,将导管置入锁骨下动脉与胸廓内动脉开口处,注入化疗药物,观察肿块的缩小情况。结果 本组27例, 经介入治疗后CR2例,PR22例,总有效率(CR+PR)为88... 目的 评价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Seldinger法经皮尺动脉穿刺,将导管置入锁骨下动脉与胸廓内动脉开口处,注入化疗药物,观察肿块的缩小情况。结果 本组27例, 经介入治疗后CR2例,PR22例,总有效率(CR+PR)为88.89%。结论 动脉内灌注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及复发性乳腺癌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尺动脉 动脉灌注化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