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演化及其对洪涝灾害防治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姜月华 陈立德 +21 位作者 向芳 朱锦旗 郭盛乔 龚绪龙 黄恒旭 由文智 周权平 倪化勇 王东辉 刘广宁 马腾 苏晶文 程和琴 杨海 刘林 金阳 张鸿 杨辉 梅世嘉 齐秋菊 吕劲松 侯莉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5-1003,共29页
【研究目的】长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周而复始的洪涝灾害,是亟待学术界破解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通过采用冲积扇成因理论、联合沉积相剖面对比法、岩相古地理分析、高精度定年技术和遥感等方法,从流域视角剖析了长... 【研究目的】长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周而复始的洪涝灾害,是亟待学术界破解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通过采用冲积扇成因理论、联合沉积相剖面对比法、岩相古地理分析、高精度定年技术和遥感等方法,从流域视角剖析了长江中下游沿江砾石层成因、岩相古地理特征、长江上游三峡夷平面和阶地特征以及云南石鼓长江大拐湾成因。【研究结果】提出了早中更新世之交(距今75万年)长江东西贯通时限和长江中游地区全新世“一江(长江)四湖(云梦泽、彭蠡泽、洞庭湖和鄱阳湖)”江湖演化格局的认识,分析了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现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长江演化规律及其对洪涝灾害防治启示,提出了“再造云梦泽、扩张洞庭湖和鄱阳湖”、“采砂扩湖、清淤改田”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防治对策和下一步相关地质工作建议。【结论】早中更新世地质环境的重大调整是造成长江东西全线贯通的重要原因,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防治应充分考虑江湖演化规律,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长江演化 江湖演化 洪涝灾害 生态环境 长江经济带 长江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环境地质调查研究进展
2
作者 姜月华 周权平 +47 位作者 倪化勇 陈立德 程和琴 雷明堂 葛伟亚 马腾 施斌 程知言 段学军 苏晶文 朱锦旗 修连存 向芳 朱志敏 冯乃琦 谢忠胜 谭建民 彭轲 郭盛乔 伏永朋 任海彦 孙建平 杨强 朱继良 王东辉 李明辉 刘广宁 范晨子 王新峰 史玉金 王寒梅 董贤哲 陈焕元 郝社峰 邓娅敏 李云 肖则佑 杨海 刘林 金阳 张鸿 梅世嘉 齐秋菊 吕劲松 侯莉莉 陈刚 陈孜 贾正阳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239-261,共23页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年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和认识:①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系统梳理了...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年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和认识:①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②提出长江续接贯通时间是在距今75万年的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新认识;③探索形成流域5个系列生态修复示范关键技术和方法体系;④构建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地质环境效应研究方法体系,创建一套多模态传感器系统,提出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的新判断;⑤探索建立流域尺度地球关键带调查评价监测理论和方法体系;⑥创新应用“光纤技术”监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长江崩岸以及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扰动取得突破,相关技术引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⑦自主研发机载航空高光谱仪,建立航空高光谱遥感综合调查技术方法;⑧探索形成流域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8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⑨调查研究成果在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支撑服务新型城镇化战略、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灾害防治、脱贫攻坚和国家地下战略储油储气库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21支稳定的环境地质调查专业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长江流域 环境地质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地质环境 地质调查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下载PDF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
3
作者 蔡磊 苏晶文 +4 位作者 李状 史洪峰 王睿 杨洋 丁勇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262-272,共11页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复杂,水与含水介质间发生的各种溶解、沉淀、吸附等水-岩相互作用在地下水复杂成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文章采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Gibbs模型、硅酸平衡、主要离子比例系...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复杂,水与含水介质间发生的各种溶解、沉淀、吸附等水-岩相互作用在地下水复杂成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文章采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Gibbs模型、硅酸平衡、主要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分析了水化学组分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Ca^(2+)、Na^(+)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为主,还存在少量Cl^(-)、SO_(4)^(2-),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HCO_(3)-Na·Ca型、HCO_(3)-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来自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其次来源于蒸发岩的风化溶解。地下水的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共同影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岩作用 岩石风化作用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新安江流域
下载PDF
长江安庆段河谷区第四系沉积特征与古河道演化
4
作者 王毅 郭炳跃 +3 位作者 郭东峰 张斌 苏晶文 戴俊成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300-312,共13页
长江安庆段NE向河谷中发育河流相与山麓相两套沉积体系。文章基于实测第四系钻孔资料,通过构建NW向、NNE向钻孔对比剖面,揭示了该区长江冲积平原、岗地等地质地貌单元地层组合特征;结合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气候变化等资料分析,探讨了... 长江安庆段NE向河谷中发育河流相与山麓相两套沉积体系。文章基于实测第四系钻孔资料,通过构建NW向、NNE向钻孔对比剖面,揭示了该区长江冲积平原、岗地等地质地貌单元地层组合特征;结合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气候变化等资料分析,探讨了长江河谷古河道演化历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安庆段河谷区发育了至少2个由含砾粗砂到含粉砂黏土的河流沉积旋回,两侧岗地同期沉积了下蜀组及戚家叽组山麓相地层;第四系沉积物由河流冲积、风成堆积等多种成因类型组成,经历了早中更新世冲洪积,中晚更新世风成堆积、河流下切侵蚀与充填等地质过程;新构造运动、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波动、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共同影响了长江安庆段古河道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相 长江河谷 第四系 安庆地区
下载PDF
粤北凡口超大型铅锌矿有机质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苏晶文 胡凯 李贶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6,共9页
用有机岩石学、元素分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等方法,分析了凡口铅锌矿矿区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有机质在该铅锌矿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矿区的主岩富含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为0 .0 3%~0 .4 % ,平均为0 .16 % ,... 用有机岩石学、元素分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等方法,分析了凡口铅锌矿矿区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有机质在该铅锌矿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矿区的主岩富含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为0 .0 3%~0 .4 % ,平均为0 .16 % ,有机碳和金属矿化有同步变化趋势。有机质具有高的演化程度,经换算,镜质体反射率为1.92 %~3.5 5 % ,且绝大多数高于3.0 %。饱和烃气相色谱的特征表明,含矿地段的有机质在成矿热液的作用下发生热裂解和热变质,其裂解产生的甲烷和新生成的干酪根等有机化合物作为还原剂,使硫酸根还原成硫化氢,还原生成的硫化氢进一步与成矿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沉淀,并最终富集成矿。另外,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了在沉积作用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口 铅锌矿 有机地球化学 气相色谱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苏晶文 邢光福 +1 位作者 葛伟亚 姜月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6-820,共5页
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南极长城站周边人类活动密集区对土壤进行采样的基础上,分析长城站周边地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并结合近20年来长城站周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展开对比研究,探讨长... 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南极长城站周边人类活动密集区对土壤进行采样的基础上,分析长城站周边地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并结合近20年来长城站周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展开对比研究,探讨长城站区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8种主要重金属在长城站表层土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站区频繁的车辆活动使得汽车尾气排放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和粉尘,这些物质沉降在站区土壤表层或许是南极长城站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环境 重金属
下载PDF
区域地质环境功能区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苏晶文 姜月华 +1 位作者 李云峰 张泰丽 《上海国土资源》 2013年第1期10-13,18,共5页
应用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评价、地理学、规划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的涵义、类型等内容开展研究,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从经济区范围的大尺度上,归纳出区域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分的... 应用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评价、地理学、规划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的涵义、类型等内容开展研究,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从经济区范围的大尺度上,归纳出区域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选取表征地质环境功能区相关属性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地质环境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提出了区域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功能区划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基于地层结构组合的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研究——以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苏晶文 龚建师 +9 位作者 李运怀 李云峰 王毅 董长春 杨洋 叶永红 魏峰 朱春芳 王睿 蔡磊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第5期28-35,共8页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经济带 地质单元 环境地质 地层结构 第四纪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与重大地质问题 被引量:38
9
作者 姜月华 林良俊 +16 位作者 陈立德 倪化勇 葛伟亚 成杭新 翟刚毅 王贵玲 班宜忠 李媛 雷明堂 谭成轩 苏晶文 周权平 张泰丽 李云 刘红樱 彭柯 王寒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45-1061,共17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以往地质研究成果,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和国土规划建设中应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耕地、页岩气、地热、锂等资源条件优越,0.3亿hm2无重金属污染耕地集中分布,拥有3个国... 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以往地质研究成果,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和国土规划建设中应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耕地、页岩气、地热、锂等资源条件优越,0.3亿hm2无重金属污染耕地集中分布,拥有3个国家级页岩气勘查开发基地,探明储量5441亿m3,每年地热可利用量折合标准煤2.4亿t,相当于2014年燃煤量的19%,发现亚洲最大的能源金属锂矿床,资源环境条件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问题,影响过江通道、高速铁路、城市群和绿色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应予以关注,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同时,提出了下一步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工作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资源环境条件 重大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 水文地质 灾害地质
下载PDF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63
10
作者 程光华 王睿 +3 位作者 赵牧华 苏晶文 杨洋 张晓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7,共9页
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是多数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各个城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从21世纪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几年来地下空间... 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是多数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各个城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从21世纪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几年来地下空间利用增长迅猛,成就斐然。文章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各功能开发现状,并分等级叙述了我国几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最后文章提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趋势是向地质调查先行,网络化与分层化规划,协同化利用,内部环境生态化和人性化,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不同城市将根据其社会经济需求和地质环境特点差异化重点开发,科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让城市更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开发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下载PDF
非均质介质中重非水相污染物运移受泄漏速率影响数值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施小清 姜蓓蕾 +3 位作者 吴吉春 徐红霞 姜月华 苏晶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6-382,共7页
重非水相污染物(DNAPL)在地下介质中运移和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包括DNAPL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土的性质,泄漏条件等等。由于介质的非均质性,使得多相流运移行为更为复杂。基于地下水随机理论构建渗透率随机场,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探讨泄漏... 重非水相污染物(DNAPL)在地下介质中运移和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包括DNAPL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土的性质,泄漏条件等等。由于介质的非均质性,使得多相流运移行为更为复杂。基于地下水随机理论构建渗透率随机场,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探讨泄漏速率对非均质饱和介质中DNAPL运移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在泄漏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泄漏速率越低,介质非均质性对DNAPL运移的影响程度越高。反之,DNAPL的渗漏速率越高,小尺度地层的非均质性影响越低。由于DNAPL运移过程中在垂直方向受重力的影响,污染羽在空间上的质心位置(一阶矩)以及展布范围(二阶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程度要高于水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随机模拟 非均质 空间变异性 T2VOC程序
下载PDF
基于BOTDR的地裂缝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卢毅 施斌 +3 位作者 席均 苏晶文 姜月华 李云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3,共6页
地裂缝的监测是防治地裂缝危害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采用基于BOTDR的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对已有地裂缝和潜在地裂缝进行了分布式监测,详细介绍了BOTDR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原理和地裂缝分布式监测方法,并以无锡杨墅里地裂缝作为监测点进行... 地裂缝的监测是防治地裂缝危害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采用基于BOTDR的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对已有地裂缝和潜在地裂缝进行了分布式监测,详细介绍了BOTDR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原理和地裂缝分布式监测方法,并以无锡杨墅里地裂缝作为监测点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OTDR的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可十分有效地对地裂缝的变形进行监测;采用定点布设的方法,可提高感测光纤的监测精度和量程,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1mm;2m长的定点间距,量程可达30mm;通过网格化铺设感测光缆,可对一定区域内的多条地裂缝进行监测;在同一方向上,不同点距的结合,可提高地裂缝监测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BOTDR 分布式监测 感测光纤
下载PDF
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 被引量:46
13
作者 程光华 杨洋 +2 位作者 赵牧华 苏晶文 李云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38-1446,共9页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现有城市地质工作体系不论从理论技术还是理念上,都难以满足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城市发展需求,需要建立适应城市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现有城市地质工作体系不论从理论技术还是理念上,都难以满足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城市发展需求,需要建立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体系。我国现有城市地质工作经历了2003年以前单要素调查、2003年以来多专业综合地质调查两个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了城市建设,但尚不能满足新时代城市国土空间立体可持续开发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进行战略思考,提出建立以地球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多场扰动再平衡、全空间资源与环境评价以及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等理论为基础的城市地质学理论体系;建立包括1项调查、3项评价、1套监测系统、1套信息系统的"1311"城市地质工作体系;提出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城市地质 理论体系 工作体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丽 龙翔 +1 位作者 苏晶文 甘义群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在系统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工业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 在系统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工业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对该地区的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适宜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区及较适宜区占研究区陆域总面积的59%,总体情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新时代地质工作战略思考 被引量:16
15
作者 程光华 苏晶文 +2 位作者 杨洋 赵牧华 王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77-1185,共9页
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能源供需形势变化、地质环境加速恶化、资源极大浪费等资源环境问题,现有地质工作体系在理论方法技术、调查要素与精度、专业划分与人才队伍、成果评估与实际利用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亟需进行新时代地质... 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能源供需形势变化、地质环境加速恶化、资源极大浪费等资源环境问题,现有地质工作体系在理论方法技术、调查要素与精度、专业划分与人才队伍、成果评估与实际利用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亟需进行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战略定位,建立适应新时代的地质工作新体系。从国家战略层面围绕自然资源开发、保护、永续利用、永保绿色的长期目标,提出新时代地质工作新体系构想。建立以地球系统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国土空间多尺度全要素基础调查体系、全空间资源环境评价体系、空中地面与地下三位一体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体系、基于大数据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等为一体的新时代地质工作新体系,并建立新时代地质工作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地质调查成果认定与发布共享体系,以及中央省市三级地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需求,提供有利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战略分析 地质工作体系
下载PDF
铜陵市朝山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与地面稳定性评价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查甫生 刘从民 +2 位作者 苏晶文 吴长贵 崔可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6-254,共9页
铜陵市朝山地区岩溶塌陷灾害是安徽省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从该区基岩岩性、覆盖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影响等方面入手,利用钻探和地下水长期观测等技术手段,通过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评价了地面... 铜陵市朝山地区岩溶塌陷灾害是安徽省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从该区基岩岩性、覆盖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影响等方面入手,利用钻探和地下水长期观测等技术手段,通过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评价了地面稳定性。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区内岩溶塌陷的分布受断裂控制,90%以上的塌坑位于距断裂20 m区域内;区内岩溶塌陷的发生与基岩岩性密切相关,CaO含量高有利于塌陷的发生;区内塌陷多发生于多元或二元结构地层区域;矿山排水是区内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在查明区内岩溶塌陷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经验指标法对朝山地区地面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确定研究区为易塌陷区,须重点监测与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断裂 形成条件 地面稳定性
下载PDF
九江市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莽庭 刘红樱 +4 位作者 梁合诚 李东红 苏晶文 周建伟 龙浔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90-94,共5页
通过对九江市地质环境的调查与客观实际情况分析,选取地质灾害、已有资源和河流侵蚀作用等作为敏感因子;选取地形坡度、斜坡高度、基岩埋深等作为重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采用多目标决策的敏感因子-模糊聚类综合评判... 通过对九江市地质环境的调查与客观实际情况分析,选取地质灾害、已有资源和河流侵蚀作用等作为敏感因子;选取地形坡度、斜坡高度、基岩埋深等作为重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采用多目标决策的敏感因子-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对九江市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共划分出1277个单元,评价结果显示:建设用地环境质量优越的单元占总评价面积的65.86%,较好、简单改善后可建设的单元占15.35%,中等、一般需要一定工程措施的建设用地占1.57%,其它较差的和不适于建设用地的单元仅占17.22%。这个结果对九江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相应的地质环境信息,最大限度实现城市建设与地质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达到城市建设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从而也证明了多目标决策的敏感因子-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对解决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评价方法 九江市
下载PDF
简论华东地区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的治理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君浒 董永观 +3 位作者 邱永泉 苏晶文 张泰丽 梁晓红 《煤炭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5,共3页
一、华东煤矿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华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皖、苏、浙、闽、赣5省现有煤炭开采矿山2000余座。当前华东5省煤田开采中最普遍、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地面塌陷,塌陷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两淮地... 一、华东煤矿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华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皖、苏、浙、闽、赣5省现有煤炭开采矿山2000余座。当前华东5省煤田开采中最普遍、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地面塌陷,塌陷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两淮地区、江苏省徐州地区和江西省萍乡——乐平地区,给地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分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塌陷区 华东地区 生态环境 治理 简论 环境地质问题 地方经济发展 地面塌陷
下载PDF
九江市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址适宜性评价优选 被引量:3
19
作者 沈莽庭 刘红樱 +2 位作者 苏晶文 李东红 龙浔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九江市5个候选垃圾场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优选,通过场地评价影响因子定权重和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数学模型计算各候选场址的综合评价得分,结果依次为场地5>场地1>场地2>场地3>场地4。可见场地5为5个候选...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九江市5个候选垃圾场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优选,通过场地评价影响因子定权重和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数学模型计算各候选场址的综合评价得分,结果依次为场地5>场地1>场地2>场地3>场地4。可见场地5为5个候选场地中最佳适宜性垃圾填埋场场址,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选址过程中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和定性分析过多的缺点,为九江市重建垃圾填埋场地选址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垃圾 卫生填埋 选址 层次分析法 九江市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战略构想 被引量:25
20
作者 程光华 苏晶文 +3 位作者 李采 杨洋 赵牧华 王睿 《华东地质》 2019年第3期226-233,共8页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理论、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围绕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提出了“全要素”精细探测、“全...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理论、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围绕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提出了“全要素”精细探测、“全资源”整体评价、“全空间”协同规划与“全环境”监测预警的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战略构想,构建了城市地下系统平衡和扰动再平衡、地下全空间资源评价、地下空间区划与协同规划三大理论体系和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资源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区划-协同规划、地下空间勘察-施工建造、地下空间监测-预警四大技术体系,为推动我国建立城市立体开发新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探测 安全利用 全要素 协同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