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本溶血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生化项目检测影响的实验室处理路径研究
1
作者 艾丽皮热·帕尔哈提 王琳 +4 位作者 苏看看 张炳峰 穆原 张世昌 张洁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25-29,共5页
目的 探讨标本溶血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及这类患者血标本的实验室处理路径。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健康体检者共275例。使用25例血标本制备模拟溶血液。... 目的 探讨标本溶血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及这类患者血标本的实验室处理路径。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健康体检者共275例。使用25例血标本制备模拟溶血液。根据溶血指数筛选溶血检测偏倚(B_(H))大的血生化项目,分别建立血清溶血校正方程。收集250例血浆和血清标本,计算各指定生化项目在不同标本类型间的血清检测偏倚(B_(S)),再与规定的项目分析偏倚(B_(A))比较,分别建立血浆参考区间。结果 11个血生化项目的检测结果易受标本溶血影响。以溶血指数为横坐标,B_(H)均值为纵坐标,建立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α-羟丁酸脱氢酶、总蛋白(TP)、肌酐和钾离子(K^(+))共计8个项目的血清溶血校正方程,R~2值均>0.90。由于AST、LDH、TP、磷和K^(+)的B_(S)均>适当B_(A),分别建立血浆参考区间,依次为(21.9±10.5)U/L,(166±58)U/L,(71.3±10.8)g/L,(1.14±0.37)mmol/L和(3.66±0.61)mmol/L。结论 在一定溶血程度内,可使用血清溶血校正方程纠正部分血生化项目检测结果。建议优先使用患者血浆进行检测,再参照各项目的血浆参考区间以获得更准确的报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溶血 校正方程 血浆参考区间
下载PDF
基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肝细胞癌术前微血管侵犯预测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卢英 苏看看 +1 位作者 缪淑贤 吴志奇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实验室检验数据,建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479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切除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术前13项临床常用实验室指标检测...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实验室检验数据,建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479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切除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术前13项临床常用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用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AFP(OR=1.002,95%CI:1.001~1.002,P<0.001)、AST(OR=1.011,95%CI:1.006~1.016,P<0.01)、GGT(OR=1.005,95%CI:1.003~1.007,P<0.001)与LDH(OR=1.003,95%CI:1.001~1.005,P<0.01)是HCC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由此建立预测模型。诊断MV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 OC)为0.81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3%、71.6%。结论基于临床常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建立的预测模型对HCC患者术前发生微血管侵犯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临床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媚娜 苏看看 +4 位作者 张海月 金艳慧 杨丽红 李小龙 王明山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实验室表型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C抗原(PC:Ag)含量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检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实验室表型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C抗原(PC:Ag)含量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检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蛋白C基因(PROC)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发现突变位点,再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该位点的突变检测。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Phen-2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危害程度;用Swiss-PdbViewer软件和PIC程序进行蛋白模型分析。结果:先证者、其儿子和二姐的血浆PC:A与PC:Ag均平行下降,介于39%~58%。这3人的PROC基因第9外显子携带c.997G>A杂合错义突变(p.Ala291Thr)。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提示:p.Ala291Thr为有害突变;Ala291在同源物种间不高度保守;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Ala291Thr突变导致Thr291与Pro327之间新增一氢键,改变了氨基酸的空间构型,使PC的稳定性下降。结论:该先证者PROC基因第9外显子存在c.997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la291Thr;p.Ala291Thr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是该家系遗传性PC缺陷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缺陷症 遗传性 基因突变 模型分析
下载PDF
一个纯合子Tyr503Cys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星星 李小龙 +4 位作者 金艳慧 杨丽红 潘景业 苏看看 王明山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30-33,37,共5页
目的:对一个纯合子Tyr503Cys错义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目的:对一个纯合子Tyr503Cys错义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VIII:C)、凝血因子IX促凝活性(FIX:C)、FXI促凝活性(FXI:C)、凝血因子XII促凝活性(FXII:C)和FXI抗原(FXI:Ag)含量等指标以明确诊断。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1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并检测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使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Phen-2、PROVEAN和MutationTaster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为59.3s,明显延长,FXI:C降低至13%;其母亲、女儿和儿子的APTT均有不同程度延长,FXI:C降至37%~42%,该家系5人FXI:Ag均在参考值范围。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11基因第13号外显子存在c.1562A>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Tyr503Cys突变;其母亲、女儿和儿子存在Tyr503Cys突变杂合子。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Tyr503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3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均预示此突变很可能是有害突变,可引起相关疾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野生型Tyr503与Ile370、Lys554形成2个氢键;突变型Cys503与Lys554之间新增了一个氢键。结论:该先证者F11基因第13号外显子存在c.1562A>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Tyr503Cys突变;推测该纯合突变遗传自具有血缘关系且均存在Tyr503Cys杂合子的父母,并与该家系FXI水平减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Ⅺ缺陷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一种新型纤维蛋白原β链错义突变导致的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5
作者 朱丽青 张海月 +5 位作者 罗莎莎 方薇薇 刘斯奇 苏看看 杨丽红 王明山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339-343,共5页
目的:对临床发现的1例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进行基因及表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代6人的外周血,采用STAGO自动化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 目的:对临床发现的1例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进行基因及表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代6人的外周血,采用STAGO自动化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抗原水平(Fg:Ag)。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分别用Swiss-PDViewer、在线分析系统对突变蛋白的结构、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TT均延长,Fg:C(0.82 g/L)和Fg:Ag(1.19 g/L)明显降低;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GB基因存在c.425T>G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Bβ链上121位亮氨酸突变为精氨酸(Leu121Arg)。其父亲及儿子也存在该突变位点。蛋白模型分析显示Leu121突变为Arg121后,氨基酸极性发生改变,并且新增与Try117、Met118、Trp125之间的氢键;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Leu121在脊椎动物间有较高的保守性。结论:纤维蛋白原Bβ链Leu121Arg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家系 基因突变 模型分析
下载PDF
检验前环境因素对2种酶法检测血清CO_(2)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苏看看 陈欢欢 +1 位作者 张炳峰 张洁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868-870,共3页
目的比较环境因素对循环酶法(CEM法)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羟化酶法(PEPC法)定量检测血清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影响。方法1周内需检测血清CO_(2)浓度的血清标本共计58份,统计其开盖后在全自动生化流水线分段时长。随机收集其中1 d门诊和... 目的比较环境因素对循环酶法(CEM法)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羟化酶法(PEPC法)定量检测血清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影响。方法1周内需检测血清CO_(2)浓度的血清标本共计58份,统计其开盖后在全自动生化流水线分段时长。随机收集其中1 d门诊和住院患者来源需检测血清CO_(2)浓度的血清标本共计10份,开盖室温静置,以模拟标本在流水线上的待检状态。在不同时间点(1、3、6 h)使用两种方法依次检测,分别计算各时间点血清CO_(2)浓度与初始(0 h)结果的偏倚。结果标本开盖等待检测总时长平均110 min。标本室温放置3 h之内,CEM法检测血清CO_(2)浓度偏倚-5.71%~3.28%,而PEPC法测量偏倚较大为-11.7%~17.86%;室温放置6 h,CEM法测量偏倚仍远小于PEPC法。结论相比PEPC法,对于采用全自动生化流水线的大标本量实验室,CEM法更适用于检测血清CO_(2)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二氧化碳 循环酶法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羟化酶法 全自动生化流水线
下载PDF
复合杂合性F11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媚娜 李小龙 +5 位作者 周星星 金艳慧 杨丽红 潘景业 苏看看 王明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63-367,共5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Ⅷ activity,FⅧ∶C)、凝血因子Ⅸ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Ⅸ activity,FⅨ∶C )、FⅪ活性(FⅪ activity,FⅪ∶C)、凝血因子Ⅻ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Ⅻ activity,FⅫ∶C)和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eoagulation,LA);ELISA法检测FⅪ抗原(FⅪ antigen,FⅪ∶Ag)等指标,明确临床表型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1基因15个外显子、侧翼序列以及5′端、3′端非翻译区序列,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并检测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采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Phen-2 、PROVEAN、SIFT和Mutation Taster 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为69.6 s,明显延长,其FⅪ∶C和FⅪ∶Ag均明显下降,分别为6%和10.7%;其母亲、姐姐、大妹、弟弟、女儿和儿子APTT均稍延长,FⅪ∶C和FⅪ∶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为正常对照的50%左右)。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11基因第7外显子的c.738G>A(p.Trp228stop)杂合无义突变及第13外显子的c.1556G>C(p.Trp501Ser)杂合错义突变;其母亲、姐姐和女儿存在p.Trp228stop突变杂合子,大妹、弟弟和儿子存在p.Trp501Ser突变杂合子;其丈夫和小妹均为野生型。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Trp501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4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PolyPhen-2评分结果为1.000分,PROVEAN评分结果为-11.565分,均预示此突变是可能致病性的突变;SIFT评分结果为0.00分,预示此突变可影响蛋白质功能;Mutation Taster评分结果为0.9999分,预示此突变可引起相关疾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在野生型FⅪ蛋白质中,非极性疏水的Trp501含有两个苯环,其主链和Gln512的主链形成1个氢键;当突变为极性亲水性的Ser501后,其两个苯环消失,原有的氢键没有改变,但其侧链与His396的苯环增加了1个氢键,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结论该家系F11基因第7外显子c.738G>A杂合无义突变及第13外显子c.1556G>C杂合错义突变可能与该家系FⅪ水平减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Ⅺ缺陷症 遗传性 生物信息学 模型分析
原文传递
一个遗传性F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丁红香 苏看看 +5 位作者 胡立群 张海月 朱丽丹 杨丽红 金艳慧 王明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100-1103,共4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coagulation factor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发...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coagulation factor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发现变异位点后用克隆测序证实.ClustalX软件分析变异位点的保守性,用Mutation Taster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变异位点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均延长,分别为20.3s和59.2s,其FⅤ活性(FⅤactivity,FⅤ∶C)和FⅤ抗原(FⅤantigen,FⅤ∶Ag)降低,分别为13%和17%;其父亲、妹妹和女儿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35%、37%、29%和42%、46%、35%).先证者F5基因第13外显子存在c.2851delT杂合缺失变异,导致框移并产生截短蛋白(p.Ser923LeufsX8),检出第10外显子c.1538G>A杂合变异,导致pArg485Lys;其父亲、妹妹和女儿均存在p.Ser923LeufsX8杂合变异;母亲和儿子存在p.Arg485Lys杂合多态性变异;弟弟和妻子为野生型.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p.Ser923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用MutationTaster对p.Ser923LeufsX8变异的评分为1.00分,结果提示可引起相应疾病.结论F5基因第13外显子c.2851delT杂合缺失变异及第10外显子c.1538G>A杂合变异与该家系FⅤ水平减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Ⅴ缺陷症 生物信息学 F5基因 基因变异
原文传递
一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金艳慧 杨丽红 +4 位作者 张锋 刘媚娜 苏看看 李小龙 王明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患者进行凝血指标与基因水平的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ELISA法检测FⅦ抗原(FⅦantigen,FⅦ∶Ag)及一期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FⅦ活性(F...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患者进行凝血指标与基因水平的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ELISA法检测FⅦ抗原(FⅦantigen,FⅦ∶Ag)及一期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FⅦ活性(FⅦactivity,FⅦ∶C)等凝血相关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所有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DNA;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SIFT和PolyPhen-2)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对FⅦ蛋白分子内氨基酸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先证者PT明显延长为36.3s,FⅦ∶C和FⅦ∶Ag减低为2%和44%;父亲、母亲、妹妹和女儿的PT均稍延长、FⅦ∶C均较正常对照水平稍减低,父亲及妹妹的FⅦ∶Ag水平稍降低.测序发现先证者F7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1201A>G(Lys341Glu)杂合突变和第6内含子的3'端剪接位点突变(IVS6-1G>A);父亲、妹妹存在IVS6-1G>A杂合突变,母亲、女儿存在Lys341Glu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表明Lys341Glu错义突变可影响蛋白质的功能;蛋白模型分析发现FⅦ蛋白Lys341Glu突变使第341~368位氨基酸的空间构型发生改变.结论先证者Lys341Glu杂合突变协同IVS6-1G>A杂合突变是导致其FⅦ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Ⅶ 基因缺陷 复合杂合突变 血液凝集障碍
原文传递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田孟茶 夏虹 +3 位作者 张志珊 金艳慧 苏看看 王明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子致病机制。 方法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3代6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子致病机制。 方法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3代6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Ⅱ activity,FⅡ∶C)、FⅤ活性(FⅤ activity,FⅤ∶C )、凝血因子Ⅶ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Ⅶ activity,FⅦ∶C)和凝血因子Ⅹ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Ⅹ activity,FⅩ∶C)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Ⅴ抗原(FⅤ antigen,FⅤ∶Ag)。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采用Clustal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同时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PROVEAN和MutationTaster)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APTT均稍延长,分别为15.2 s和41.8 s,FⅤ∶C和FⅤ∶Ag降低,分别为55%和62%;其父亲和儿子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60%、65%和31%、40%)。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上发现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其父亲和儿子也为Gly276Glu杂合子;母亲、哥哥和丈夫为正常野生型。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Gly276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两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PROVEAN(评分-6.214分)结果预示为有害突变;MutationTaster(评分0.976分)结果预示可引起相应疾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在野生型蛋白质中,Gly276的主链与Ile298之间有两个氢键,当Gly276突变为Glu276后,原有的氢键没有改变,但由于Glu侧链延长,与周围氨基酸之间增加了空间位阻,导致蛋白质稳定性下降。结论该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此突变遗传自父亲,且与该家系FⅤ水平减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Ⅴ缺陷症 生物信息学 模型分析
原文传递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基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阳阳 许锴 +3 位作者 赵秘胜 童郁 苏看看 王明山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2-424,共3页
凝血因子Ⅺ(FⅪ)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原,由肝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可通过活化的凝血因子Ⅻ(FⅫa)、凝血酶或自身裂解所激活,生成活化的FⅪ(FⅪa),进而激活凝血因子Ⅸ(FⅨ),参与凝血过程的发生。FⅪ的编码基因F11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4q35)... 凝血因子Ⅺ(FⅪ)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原,由肝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可通过活化的凝血因子Ⅻ(FⅫa)、凝血酶或自身裂解所激活,生成活化的FⅪ(FⅪa),进而激活凝血因子Ⅸ(FⅨ),参与凝血过程的发生。FⅪ的编码基因F11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4q35),长度为23 kb,含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1]。遗传性FⅪ缺陷症曾被称为血友病C,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过程 凝血因子Ⅻ 凝血因子Ⅺ 基因分析 巨核细胞 丝氨酸蛋白酶 凝血因子Ⅸ 肝细胞
原文传递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12
作者 戴利亚 许锴 +3 位作者 赵秘胜 苏看看 李君 王明山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9年第3期284-286,共3页
目的对1个姨表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实验室表型和F12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 目的对1个姨表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实验室表型和F12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凝血因子Ⅺ活性(FⅪ:C)、FⅫ活性(FⅫ:C)和FⅫ抗原(FⅪ:Ag)等指标,明确临床表型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2基因所有外显子、侧翼、启动子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并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则应用四个生物信息学评分软件(PolyPhen-2,PROVEAN,SIFT和MutationTaster)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102.8s)、FⅫ:C(2%)和FⅪ:Ag(2%)明显异常;家系其他成员APTT正常,其姐姐、大女儿、二女儿和外孙的FⅫ:C和FⅫ:Ag均减低为正常对照的一半左右,表现为交叉反应物质(CRM)阴性型。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F12基因第13号外显子存在c.1556T>G纯合突变,导致p.Leu519Arg;其姐姐、大女儿、二女儿和外孙均存在c.1556T>G杂合突变。保守性分析结果显示Leu519在同源物种间呈高度保守;四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预测的评分结果均显示为有害突变。结论F12基因13号外显子区p.Leu519Arg突变是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Ⅻ缺陷症发病的原因;推测先证者纯合p.Leu519Arg突变基因分别遗传自近亲结婚的父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Ⅻ缺陷症 遗传性 基因突变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