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家族关系的数字化重构——基于微信家族群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苏美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5,共10页
微信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传播媒介和社交工具重构了中国传统家族关系。微信家族群是典型的媒介化集体和数字时代的新互型。微信家族群建构了线上聚合的、具有日常性与仪式化、互动性和互训性的数字化家族空间;呈现了兼具仪式性和日常性... 微信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传播媒介和社交工具重构了中国传统家族关系。微信家族群是典型的媒介化集体和数字时代的新互型。微信家族群建构了线上聚合的、具有日常性与仪式化、互动性和互训性的数字化家族空间;呈现了兼具仪式性和日常性的家族数字生活时间节奏,形成了具有实时性和瞬间性的家族数字生活时间体验以及日志型的家族数字生活时间景观;也从代际权力和城乡空间权力等维度重构了传统家族关系。家族的数字化生存对传统优秀家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群 互型 空间 时间 权力重构
下载PDF
重构与平衡:从新闻双重性看新闻产品化
2
作者 黄灿璨 苏美妮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15期8-11,共4页
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变迁形塑了新的新闻形态,新闻工作从文本创作转向了产品化大生产。新闻产品化带来的流量效益有助于主流媒体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但以攫取用户注意力为中心的新闻生产难以规避商业逐利性,也与我国新闻的政治性属... 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变迁形塑了新的新闻形态,新闻工作从文本创作转向了产品化大生产。新闻产品化带来的流量效益有助于主流媒体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但以攫取用户注意力为中心的新闻生产难以规避商业逐利性,也与我国新闻的政治性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社会属性不太符合。文章通过分析新闻产品化现状,总结出新闻产品在生产方式上表现为从新闻写作转向产品制作、从显性服务转向隐性服务、从专业生产转向非专业生产的特征,新闻消费模式呈现由社会共享过渡到私人定制的趋势,新闻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横向、纵向整合重组的趋势。然而,新闻产品化以用户和流量为中心的生产制式,本质上是一场商业化竞争,平台的算法逻辑无形中消解了主流媒体的生产自主性,用户态度纳入新闻生产不仅加大了传统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量,还易引发“情绪化”新闻泛滥,削弱主流媒体引导舆论、教化大众的权威性功能,不利于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因此,文章回归新闻双重属性,通过解读新闻的“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对立又统一的二元特征,提出新闻产品与内部人员“双轨”并行、时政报道柔性传播及全面提升人才素质三个方面优化策略,维持新闻事业双性平衡以抵挡新闻产品化带来的业态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产品 经济属性 政治属性 新闻生产 双轨制
下载PDF
当代国产神魔题材动画电影的宝物影像新变
3
作者 黄灿璨 苏美妮 《视听》 2023年第11期30-33,共4页
神话传说中拥有超自然神力的宝物,是特定历史时期民俗文化与社会心理驱动下的想象性产物,也是神魔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主题道具”。伴随着影像技术与文化思潮的变迁,当代国产神话类动画电影中的宝物形象及其内涵也发生了新变。在外观上,... 神话传说中拥有超自然神力的宝物,是特定历史时期民俗文化与社会心理驱动下的想象性产物,也是神魔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主题道具”。伴随着影像技术与文化思潮的变迁,当代国产神话类动画电影中的宝物形象及其内涵也发生了新变。在外观上,数字技术实现了宝物外观精细化、元素拼贴化、功能现代化、斗宝场景奇观化;在文化上,创作者传承中华传统道器观,并对宝物力量祛魅,表达了当代人对自我主体性的肯定和面对困境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电影 数字奇观 宝物幻想 宝物祛魅
下载PDF
电视剧官方微博营销的主要策略及创新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苏美妮 蒋丽雪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48,共7页
当前电视剧官方微博营销在内容发布上采用独特性、利益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内容策略;在平台互动上采用多元性、创造性和分享性策略;在营销手段上强调整合性和互动性;但电视剧官微营销还存在非专业化运营、营销者重讯息发布轻受众交流... 当前电视剧官方微博营销在内容发布上采用独特性、利益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内容策略;在平台互动上采用多元性、创造性和分享性策略;在营销手段上强调整合性和互动性;但电视剧官微营销还存在非专业化运营、营销者重讯息发布轻受众交流、博文形式模式化等问题。应从深化微博营销理念、提升用户体验、创新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官方微博 营销策略 营销创新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转型探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苏美妮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6-160,共5页
当前城市电视台的发展面临着省级卫视和中央台的双重挤压,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新媒体的崛起为城市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平台和市场。借助新媒体,城市电视台的发展转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节目生产上可侧重本土区域文化... 当前城市电视台的发展面临着省级卫视和中央台的双重挤压,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新媒体的崛起为城市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平台和市场。借助新媒体,城市电视台的发展转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节目生产上可侧重本土区域文化的开掘,强化节目的区域文化特色;在市场拓展上可合纵连横,推行区域媒体发展战略;在资本渠道上,可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开发新媒体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城市广电 转型策略 长株潭城市群
下载PDF
消费兴趣与文化身份:华语引进剧在新加坡的电视传播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苏美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3-98,共6页
新加坡是重要的海外华语剧消费国家。在新传媒华语频道,陆港台华语剧形成了各有优势的竞争格局,但都面临韩剧的竞争压力。对于引进华语剧,新加坡观众偏爱古装剧和港台现代剧。为增强华语剧的海外传播力,两岸三地的华语剧生产力量需要加... 新加坡是重要的海外华语剧消费国家。在新传媒华语频道,陆港台华语剧形成了各有优势的竞争格局,但都面临韩剧的竞争压力。对于引进华语剧,新加坡观众偏爱古装剧和港台现代剧。为增强华语剧的海外传播力,两岸三地的华语剧生产力量需要加强合作、联合出海,需要进一步加强古装剧产品开发,提升现代剧艺术品质,在生产与制播中注入国际化传播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新传媒 华语引进剧 消费兴趣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从《红高梁》到《英雄》——论张艺谋文化电影的俗雅之变 被引量:8
7
作者 苏美妮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3-86,共4页
从《红高粱》到《英雄》,张艺谋的文化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展现,明显地表现出从俗文化到雅文化,从传递负面信息到正面信息,从批判到赞赏的转变。而造成这些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为生存而求变;二是张艺谋本... 从《红高粱》到《英雄》,张艺谋的文化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展现,明显地表现出从俗文化到雅文化,从传递负面信息到正面信息,从批判到赞赏的转变。而造成这些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为生存而求变;二是张艺谋本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电影 文化符号 俗文化 雅文化
下载PDF
审美品格:纪录片的力量之源——兼论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审美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苏美妮 肖德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0-143,共4页
在纪录片创作中如何提炼日常中的"诗意",创造"镜头"与"意蕴"之间的审美内涵,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在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导演以"日常化"影像叙事,展现了极限状态下生命的力量和美善,使... 在纪录片创作中如何提炼日常中的"诗意",创造"镜头"与"意蕴"之间的审美内涵,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在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导演以"日常化"影像叙事,展现了极限状态下生命的力量和美善,使"日常化"的影像富有了震撼心灵的审美力量。纪录片的审美品格是纪录片"记录"力量的中心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纪实片 审美内涵 审美品格 日常化叙事
下载PDF
媒介形象与父权规制——论青春家庭剧中都市女性形象的父权制内涵 被引量:5
9
作者 苏美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07,共6页
青春家庭剧中的都市女性类型多样,大致有"他者型女性"、"自我型女性"、"依附型女性"三类,每一类女性形象背后都潜藏着"父权制"隐秘而强大的宰制力量。对"他者型女性"的规训体现了父... 青春家庭剧中的都市女性类型多样,大致有"他者型女性"、"自我型女性"、"依附型女性"三类,每一类女性形象背后都潜藏着"父权制"隐秘而强大的宰制力量。对"他者型女性"的规训体现了父权对女性社会价值的界定权力;对"自我型女性"的惩诫体现了父权话语对女性行动意义的言说权力;对"依附型女性"的矛盾心态体现了父权制既压迫女性也束缚男性的特点。现代女性在电视剧中鲜少被描绘为果敢、独立、专业、自由、智慧的女性形象,这与现实生活中广大女性对社会的承担背道而驰。这一方面显现了传统父权文化对女性价值低定位的强大意识形态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当代媒介文化对女性主体性价值缺乏认同与倡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家庭剧 父权制 女性形象
下载PDF
论张爱玲《传奇》中的母性批判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美妮 李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95-99,共5页
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常识的形象,她们构成张爱玲式的"巫母群像",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此倾向的形成,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密切相关。同时,张爱玲对母性的批判也暗含着她... 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常识的形象,她们构成张爱玲式的"巫母群像",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此倾向的形成,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密切相关。同时,张爱玲对母性的批判也暗含着她对女性及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巫母群像 情绪记忆 母性批判 人性思考
下载PDF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区域化发展意义与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美妮 刘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7-130,共4页
三网融合给中国广电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电信企业参与广电市场竞争将进一步促进广电企业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广电行业多年来体制上政企不分、行政条块分割以及有线电视网络平均覆盖率低等诸多因素... 三网融合给中国广电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电信企业参与广电市场竞争将进一步促进广电企业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广电行业多年来体制上政企不分、行政条块分割以及有线电视网络平均覆盖率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电业的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广电业区域化发展将有利于整合区域内的电视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广电业的竞争力,同时将促进新的广电业关系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网融合区域化 新媒体 整合
下载PDF
论边民心理与沈从文文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美妮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6-210,共5页
“沈从文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沈从文无意识的边民文化心理。边民心理在他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同化情结、“乐园”想象、失乐园的哀伤以及自然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边民价值观。边民心理决定了沈从文独特的创作道路和创作风格,也成就了他的作... “沈从文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沈从文无意识的边民文化心理。边民心理在他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同化情结、“乐园”想象、失乐园的哀伤以及自然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边民价值观。边民心理决定了沈从文独特的创作道路和创作风格,也成就了他的作品超越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 同化情结 原型情结 乐园想象 理想人性 审美主义
下载PDF
基于关系传播结构模型的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力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美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00,共6页
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呈现为既集中又播散的传播结构,单一传播要素内部形成多层次的"1+N"型传播关系,最终形成传播主体、接受者和反馈通路多元化的关系传播模式。电视剧的关注度、参演演员的知名度、博文信息的稀缺性和共情性... 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呈现为既集中又播散的传播结构,单一传播要素内部形成多层次的"1+N"型传播关系,最终形成传播主体、接受者和反馈通路多元化的关系传播模式。电视剧的关注度、参演演员的知名度、博文信息的稀缺性和共情性是官微传播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符号的变迁和全媒体化传播形态,是当代社会大众传播走向社群化、直观化、感性化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官方微博 传播结构 共情性
下载PDF
试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艺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6
14
作者 苏美妮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22期65-67,共3页
艺术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着培养目的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备、课程总量少、学生参与性差、学校硬软件基础不能满足学生艺术学习需求等问题,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方式上进行现代转型。借助互联网+,大... 艺术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着培养目的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备、课程总量少、学生参与性差、学校硬软件基础不能满足学生艺术学习需求等问题,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方式上进行现代转型。借助互联网+,大学艺术教育可以在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等各个方面实现资源在线共享,通过线上和线下互动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资源共享和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艺术教育 资源共享
下载PDF
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现状与优化策略——基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美妮 陈功 《艺海》 2021年第1期80-82,共3页
高校艺术通识教育存在教育对象覆盖面窄、课程体系中心不突出、教育方式和教育媒介与学生需求有差距等问题。建议开设艺术必修课程,增强艺术教育的课程思政导向;定期开展学生艺术团体的展演活动,营造校园美育氛围。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 高校艺术通识教育存在教育对象覆盖面窄、课程体系中心不突出、教育方式和教育媒介与学生需求有差距等问题。建议开设艺术必修课程,增强艺术教育的课程思政导向;定期开展学生艺术团体的展演活动,营造校园美育氛围。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课程教育改革,提升艺术教育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教育优化 教育改革
下载PDF
“英雄”的解构与重构——兼论当代军旅作家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 被引量:3
16
作者 苏美妮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6-100,共5页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主题经历了解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石钟山的“父亲...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主题经历了解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在重构“英雄”的努力中也阐释了现代人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同时,“重构”英雄也意味着军旅文学领域对平庸化和非英雄化创作思想的反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 重构 农民情结 英雄主义 恋父情结
下载PDF
论鲁迅启蒙题材小说的意义生成模式与文化意蕴
17
作者 苏美妮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3-77,共5页
在鲁迅的启蒙题材小说中,鲁迅通过叙述代表现实权力的“势”对代表“道”的启蒙者的包围与虐杀,解答了造成国民劣根性并阻碍民族革新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那就是知识分子话语言说的无效性和民众与社会既得利益者“趋利附势”的奴隶性。... 在鲁迅的启蒙题材小说中,鲁迅通过叙述代表现实权力的“势”对代表“道”的启蒙者的包围与虐杀,解答了造成国民劣根性并阻碍民族革新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那就是知识分子话语言说的无效性和民众与社会既得利益者“趋利附势”的奴隶性。面对社会文化启蒙言说的无效性,鲁迅最终放弃了他的小说创作,并以锋芒毕露的杂文为武器,直接参与到了变革中国社会的政治革命潮流当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启蒙主义 知识分子 思想矛盾 人格悲剧
下载PDF
论十七年与新时期乡土文学的价值取向
18
作者 苏美妮 《理论与创作》 2007年第2期27-29,共3页
十七年与新时期乡土文学无疑是当代文学的核心内容,他们是对时代最壮观的书写,同时他们又有着迥异的精神气质,前者自信而傲视一切,充满着与人斗、与天斗其乐无穷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后者自怜而沉静,充满了对历史、人生与现实的细... 十七年与新时期乡土文学无疑是当代文学的核心内容,他们是对时代最壮观的书写,同时他们又有着迥异的精神气质,前者自信而傲视一切,充满着与人斗、与天斗其乐无穷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后者自怜而沉静,充满了对历史、人生与现实的细腻体悟与深刻反省。风格的差异源于十七年与新时期乡土文学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自觉地服从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目标,认为政权的革新必然带来人的意识现代化,将民众意识如何现代化的问题理解为政治理想与信念的问题。而后者则致力于文化语境与人的现代化的岿然联系,从民族文化的“根”性特点来思考个人、民族、国家获得现代性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价值 人的现代化 浪漫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文化 当代文学 精神气质
下载PDF
中国网络剧的叙事演进与审美嬗变
19
作者 苏美妮 黄灿璨 《艺海》 2022年第8期69-72,共4页
中国网络剧在20余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多样化探索等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题材类型。叙事形态呈现出由碎片化向戏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审美风格呈现出由后现代向大众化和圈层化转型的演进轨迹。
关键词 网络剧 叙事转向 审美风格
下载PDF
论隐逸生活与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美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美妮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S2期97-101,137,共6页
关键词 山水艺术 隐逸生活 自然山水 中国古代 山水诗 审美趣味 诗歌意象 自然审美观 审美追求 陶渊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