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施氮量和播种量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生长发育和生态场特性的影响,利用生态场理论揭示不同小麦群体竞争力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明确冬小麦适宜的氮肥用量和播种量,为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河南省温县...探究施氮量和播种量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生长发育和生态场特性的影响,利用生态场理论揭示不同小麦群体竞争力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明确冬小麦适宜的氮肥用量和播种量,为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河南省温县设置冬小麦氮肥用量和播种量双因素交互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0、90、180、270、360 kg N hm^(–2))和播种量(135、180、225、270 kg hm^(–2))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积累量等的影响,测定小麦株高、冠幅和单株分蘖等生长发育指标,计算个体生态势和群体生态场并分析其与产量间关系。结果表明,两年取得最高产量的播种量均为225 kg hm^(–2),施氮量分别为270 kg hm^(–2)和180 kg hm^(–2),较其他处理平均增产7.5%和18.1%;施氮后小麦氮积累量提高57.3%,生态势提高72.7%;提高播种量后群体茎蘖数提高34.7%,单株小麦发育水平下降,生态势下降11.4%。施氮量和播种量通过共同影响株高和冠幅影响生态势影响距离,其他处理较135 kg hm^(–2)播种量不施氮处理影响距离提高23.0%。冬小麦群体生态场面积与产量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施氮和提高播种量,冬小麦群体生态场面积分别提高116.7%和52.5%。本试验条件下,通过氮肥用量和播种量调控冬小麦群体发育质量,控制群体竞争力,构建了理想群体,实现了冬小麦高产与高效生产;冬小麦氮密优化组合施氮量239.8 kg hm^(–2)、播种量228.7 kg hm^(–2),具有适宜的生态场和理想群体,产量较高,可在豫北地区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种植密度对菊芋块茎产量、植株光能截获及养分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种植密度,为菊芋优化栽培种植及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0年分别于河南省新乡市和南阳市布置菊芋密度效应田间试验。以“南芋1号...【目的】探究种植密度对菊芋块茎产量、植株光能截获及养分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种植密度,为菊芋优化栽培种植及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0年分别于河南省新乡市和南阳市布置菊芋密度效应田间试验。以“南芋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D1(1.80×10^(4)株·hm^(-2))、D2(2.25×10^(4)株·hm^(-2))、D3(2.70×10^(4)株·hm^(-2))、D4(3.15×10^(4)株·hm^(-2))和D5(3.60×10^(4)株·hm^(-2))。于菊芋成熟期(mature period,MP)测试块茎产量,并分别于营养生长中期(medium the vegetative period,MVP)、营养生长末期(late the vegetative period,LVP)和开花期(flowering period,FP)测试地上部植株生物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计算菊芋植株养分积累与开花期、花后养分转运特性。同时于上述生育期测定菊芋不同叶层叶片SPAD值和冠层光分布。【结果】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菊芋块茎产量,2019和2020年两者间关系可分别用“线性+平台”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2 a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3.15×10^(4)和3.24×10^(4)株·hm^(-2)。随种植密度增加,菊芋上层叶片SPAD值无明显差异,但随叶层下移,密度间叶片SPAD值差异性则显著增加,即密度越小,中、下层叶片SPAD值越高。菊芋冠层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量(APAR)和吸收系数(FPAR)则随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试验点和密度处理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表明,试验点对菊芋块茎产量、叶片SPAD值、FPAR和APAR均有显著影响,试验处理对以上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效应;两因素交互作用仅对FPAR影响显著,对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影响。此外,随种植密度增加,菊芋各生育期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则显著升高;开花期养分转运量逐步增加,转运率则逐步下降;花后养分转运量和养分转运率总体均呈升高趋势。【结论】适度种植可显著提高菊芋块茎产量,增强植株冠层光能截获与利用性能,提高氮磷钾养分吸收、储存与转运能力。本试验条件下,菊芋适宜种植密度为3.15×10^(4)~3.30×10^(4)株·hm^(-2)。展开更多
文摘探究施氮量和播种量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生长发育和生态场特性的影响,利用生态场理论揭示不同小麦群体竞争力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明确冬小麦适宜的氮肥用量和播种量,为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河南省温县设置冬小麦氮肥用量和播种量双因素交互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0、90、180、270、360 kg N hm^(–2))和播种量(135、180、225、270 kg hm^(–2))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积累量等的影响,测定小麦株高、冠幅和单株分蘖等生长发育指标,计算个体生态势和群体生态场并分析其与产量间关系。结果表明,两年取得最高产量的播种量均为225 kg hm^(–2),施氮量分别为270 kg hm^(–2)和180 kg hm^(–2),较其他处理平均增产7.5%和18.1%;施氮后小麦氮积累量提高57.3%,生态势提高72.7%;提高播种量后群体茎蘖数提高34.7%,单株小麦发育水平下降,生态势下降11.4%。施氮量和播种量通过共同影响株高和冠幅影响生态势影响距离,其他处理较135 kg hm^(–2)播种量不施氮处理影响距离提高23.0%。冬小麦群体生态场面积与产量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施氮和提高播种量,冬小麦群体生态场面积分别提高116.7%和52.5%。本试验条件下,通过氮肥用量和播种量调控冬小麦群体发育质量,控制群体竞争力,构建了理想群体,实现了冬小麦高产与高效生产;冬小麦氮密优化组合施氮量239.8 kg hm^(–2)、播种量228.7 kg hm^(–2),具有适宜的生态场和理想群体,产量较高,可在豫北地区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探究种植密度对菊芋块茎产量、植株光能截获及养分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种植密度,为菊芋优化栽培种植及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0年分别于河南省新乡市和南阳市布置菊芋密度效应田间试验。以“南芋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D1(1.80×10^(4)株·hm^(-2))、D2(2.25×10^(4)株·hm^(-2))、D3(2.70×10^(4)株·hm^(-2))、D4(3.15×10^(4)株·hm^(-2))和D5(3.60×10^(4)株·hm^(-2))。于菊芋成熟期(mature period,MP)测试块茎产量,并分别于营养生长中期(medium the vegetative period,MVP)、营养生长末期(late the vegetative period,LVP)和开花期(flowering period,FP)测试地上部植株生物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计算菊芋植株养分积累与开花期、花后养分转运特性。同时于上述生育期测定菊芋不同叶层叶片SPAD值和冠层光分布。【结果】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菊芋块茎产量,2019和2020年两者间关系可分别用“线性+平台”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2 a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3.15×10^(4)和3.24×10^(4)株·hm^(-2)。随种植密度增加,菊芋上层叶片SPAD值无明显差异,但随叶层下移,密度间叶片SPAD值差异性则显著增加,即密度越小,中、下层叶片SPAD值越高。菊芋冠层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量(APAR)和吸收系数(FPAR)则随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试验点和密度处理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表明,试验点对菊芋块茎产量、叶片SPAD值、FPAR和APAR均有显著影响,试验处理对以上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效应;两因素交互作用仅对FPAR影响显著,对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影响。此外,随种植密度增加,菊芋各生育期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则显著升高;开花期养分转运量逐步增加,转运率则逐步下降;花后养分转运量和养分转运率总体均呈升高趋势。【结论】适度种植可显著提高菊芋块茎产量,增强植株冠层光能截获与利用性能,提高氮磷钾养分吸收、储存与转运能力。本试验条件下,菊芋适宜种植密度为3.15×10^(4)~3.30×10^(4)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