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气囊内压力监测联合专项呼吸道强化干预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术后中的应用
1
作者 孙倩 张媛媛 +3 位作者 范太兵 杨巧芳 庞秋贺 胡朋鹤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679-683,共5页
目的研究动态气囊内压力监测联合专项呼吸道强化干预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6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术后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研究动态气囊内压力监测联合专项呼吸道强化干预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6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术后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动态气囊内压力监测联合专项呼吸道强化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较两组术后48 h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比较两组出院当天生存质量[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系列心脏病模块(PedsQLTM 3.0)家长问卷]。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SpO_(2)、PaO_(2)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PaCO_(2)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观察组表情、肢体动作、行为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哭闹、可安慰性、FLACC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当天,观察组PedsQLTM 3.0家长问卷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气囊内压力监测联合专项呼吸道强化干预有助于改善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术后动脉血气水平,降低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短期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气囊内压力监测 专项呼吸道强化干预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
下载PDF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范太兵 李群 +4 位作者 徐红亮 石磊 范顺阳 丁文祥 苏肇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39-841,共3页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 :收集婴幼儿危重先心病 32例的急诊手术资料 ,其中男 18例 ,女 14例 ,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肺动脉高压 4例 ,...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 :收集婴幼儿危重先心病 32例的急诊手术资料 ,其中男 18例 ,女 14例 ,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肺动脉高压 4例 ,室间隔缺损 (VSD) 7例 ,VSD伴肺动脉高压 6例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 ,VSD合并PDA 3例 ,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损 1例 ,PDA并肺高压术后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 1例 ,法洛四联症 6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并发气胸 2例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3例 ,拔管后再插管 7例 ,乳糜胸并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 1例。全组病例均痊愈。结论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效果较好。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急诊手术 婴幼儿
下载PDF
6kg以下婴幼儿危重先心病体外循环方法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太兵 徐红亮 +1 位作者 王立新 李群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9-690,共2页
关键词 6kg以下婴幼儿 危重先心病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 外科治疗
下载PDF
新生大鼠同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范太兵 丁文祥 +2 位作者 蒋祖明 黄惠民 苏肇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探讨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性。方法 实验组 :新生SD大鼠胸腺内接种成年Wistar大鼠2 .5× 10 7个脾淋巴细胞 ,分别于 4~ 6周龄时取其脾淋巴细胞与成年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 (2 0Gy照射 )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 8~ 10周龄... 目的 探讨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性。方法 实验组 :新生SD大鼠胸腺内接种成年Wistar大鼠2 .5× 10 7个脾淋巴细胞 ,分别于 4~ 6周龄时取其脾淋巴细胞与成年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 (2 0Gy照射 )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 8~ 10周龄时接受成年Wistar大鼠供心移植 ;对照组 :新生SD大鼠胸腺内注射RPMI 16 40 ,按与实验组同样的方法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供心移植。结果  (1)实验组放射强度平均值为 (10 .85± 2 .5 6 )Bq ,对照组为 (2 4.82± 5 .44 )Bq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2 )实验组移植供心平均存活时间大于 6 0 .4d ,对照组平均 9.0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免疫耐受 新生大鼠
下载PDF
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太兵 李群 +2 位作者 石磊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围术期处理对策.方法我院2001年1月~2003年6月连续手术治疗10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婴92例,男56例,女36例,平均月龄为(6.3±2.6)个月(2.5~12.7个月),平均体重为(6.8±1.2)kg(3.5...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围术期处理对策.方法我院2001年1月~2003年6月连续手术治疗10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婴92例,男56例,女36例,平均月龄为(6.3±2.6)个月(2.5~12.7个月),平均体重为(6.8±1.2)kg(3.5~10.0 kg).室间隔缺损(VSD)55例(56.5%),法洛四联症8例(8.7%),房间隔缺损7例(7.6%),动脉导管未闭18例(19.6%),主动脉缩窄、单心室、右室双出口和假性动脉瘤各1例(1.1%).结果全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2.2%.并发症:呼吸机通气相关性肺炎3例(3.2%),残余VSD 2例(2.2%),暂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应性肺高压危象、术后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假性动脉瘤形成伴乳糜胸各1例(1.1%).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在婴幼儿期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符合婴幼儿生理特点的治疗对策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10kg以下婴幼儿 VSD 假性动脉瘤 并发症 外科治疗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呼吸机 通气 气相
下载PDF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92例术后管理体会 被引量:4
6
作者 范太兵 张林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7-168,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直视术 婴幼儿 术后管理
下载PDF
婴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56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太兵 李群 +2 位作者 徐红亮 石磊 范顺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8-509,共2页
关键词 婴儿 室间隔缺损 合并症 肺动脉高压 治疗
下载PDF
胸腺内接种同种脾细胞诱导新生期大鼠免疫耐受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范太兵 丁文祥 +1 位作者 黄惠民 蒋祖明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43-45,共3页
为了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方法:将 2.5 x 107个 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通过胸腺途径注射给 新生SD大鼠,4-6周龄时取其脾淋巴细胞与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20 Gy照射)进行混合培养,作氚标记并测定 放... 为了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方法:将 2.5 x 107个 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通过胸腺途径注射给 新生SD大鼠,4-6周龄时取其脾淋巴细胞与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20 Gy照射)进行混合培养,作氚标记并测定 放射强度。结果:实验组放射强度平均为(10.85±2.56)Bq;对照组为(24.82±5.44)Bq,2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01)。结论:新生期大鼠胸腺内接种同种脾淋巴细胞可以诱导其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脾淋巴细胞 新生免疫耐受
下载PDF
新生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9
作者 范太兵 丁文祥 +2 位作者 黄惠民 蒋祖明 苏肇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方法将2.5×107个豚鼠脾淋巴细胞分别通过胸腺或腹腔途径注射给新生大鼠,8~10周龄时分别行豚鼠供心移植。结果胸腺或腹腔内注射脾细胞者豚鼠供心存活时间分别为(9.80±2.82)、(8.33±1... 目的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方法将2.5×107个豚鼠脾淋巴细胞分别通过胸腺或腹腔途径注射给新生大鼠,8~10周龄时分别行豚鼠供心移植。结果胸腺或腹腔内注射脾细胞者豚鼠供心存活时间分别为(9.80±2.82)、(8.33±1.21)min,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一胸腺或腹腔内注射异种脾细胞并不能诱导新生大鼠的异种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耐受 异种移植 心脏移植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新生大鼠胸腺内接种同种和异种脾细胞对移植心脏存活的影响
10
作者 范太兵 张林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4,共3页
目的 :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方法 :将Wistar大鼠或豚鼠脾淋巴细胞通过胸腺途径分别注射给新生SD大鼠 ,8~ 10周龄时分别行同种Wistar大鼠或异种豚鼠供心移植 ,观察移植心存活的时间及病理学改变。结果 :胸腺内注射Wistar大鼠脾淋巴细... 目的 :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方法 :将Wistar大鼠或豚鼠脾淋巴细胞通过胸腺途径分别注射给新生SD大鼠 ,8~ 10周龄时分别行同种Wistar大鼠或异种豚鼠供心移植 ,观察移植心存活的时间及病理学改变。结果 :胸腺内注射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者接受Wistar供心移植 ,供心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平均存活 >6 0 4d(P <0 0 0 1) ;而胸腺内接种豚鼠脾淋巴细胞者接受豚鼠供心移植 ,供心平均存活仅 9 8d(P >0 0 5 )。结论 :单一胸腺内接种同种脾细胞可以诱导新生大鼠的免疫耐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大鼠 免疫耐受 心脏移植 胸腺内接种 脾淋巴细胞
下载PDF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韩宇 徐红党 +5 位作者 高传玉 范太兵 彭帮田 程兆云 梁凯 赵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分离回输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3-01至2015-10期间择期手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9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重(80±12)kg。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 目的:探讨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分离回输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3-01至2015-10期间择期手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9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重(80±12)kg。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n=31)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组(回输组,n=28)。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心肺转流(CPB)开始前、CPB结束前、术后1 h、24 h、48 h测定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记录术中和术后48 h异体输血情况和术后48 h引流量。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回输组PRP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1269±197)ml,PRP容量(753±78)ml,PRP分离时间(35±9)min,分离血小板数量占全身总数的(22±3)%。与传统组比较,回输组血红蛋白水平CPB开始前明显降低[(131.0±15.0)g/L vs(101.0±10.0)g/L,P〈0.05],血小板计数在CPB结束前明显减少[(115.0±51.0)×10~9/L vs(83.0±23.0)×10~9/L,P〈0.05],在术后1 h、24 h、48 h明显增加[(103.0±25.0)×10~9/L vs(151.0±27.0)×10~9/L、(105.0±25.0)×10~9/L vs(147.0±39.0)×10~9/L、(101.0±26.0)×10~9/L vs(149.0±35.0)×10~9/L,P均〈0.05],PT和APTT在术后1 h、24h明显缩短[(17.6±2.1)s vs(14.1±1.1)s、(17.6±2.7)s vs(13.5±0.8)s,P均〈0.05]。回输组术中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和术后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及术后48 h引流量显著少于传统组(P〈0.05)。与传统组比较,回输组术后急性肺损伤明显减少(32.1%vs19.4%,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69.1±5.9)h vs(43.1±1.5)h、(8.1±2.8)d vs(5.3±1.1)d,P〈0.05]。结论: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能显著减少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具有明显的血液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心肺转流 血液保护
下载PDF
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书波 范太兵 +4 位作者 李斌 梁维杰 董好举 吴开元 韩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体重6.1~38.0(13.9±6.0)kg,缺损大小2.5~7.0(3.8±0.8)mm,患者取左侧卧位,沿右腋中线在第3至第4肋骨之间做约2~3 cm的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再将探条对准或穿过室间隔缺损入左心室,沿探条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鞘管建立输送轨道,常规释放封堵器。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胸片。结果:122例患者中119例封堵成功(97.5%);封堵失败的3例(2.4%)术中直接经原切口中转为体外循环手术。封堵器大小为4~10(4.9±1.1)mm,均为对称伞。围手术期间:12例(10.1%)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16例(13.4%)术后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3.4%)术后发生残余漏,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随访1个月和3个月时自行闭合。定期随访1.0~19.8(8.3±5.0)个月中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及封堵器脱落。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和更美观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3D打印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
13
作者 韩宇 高传玉 +3 位作者 郑宏 彭帮田 程兆云 范太兵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10-812,共3页
国外,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诊治方面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先心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及心血管造影等检查,缺乏直观和立体实物效果。3D打印技术在先心病尤其复杂先心病的诊治方面有独特优势,3... 国外,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诊治方面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先心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及心血管造影等检查,缺乏直观和立体实物效果。3D打印技术在先心病尤其复杂先心病的诊治方面有独特优势,3D打印模型既可以明确诊断又可以供术前模拟操作,但国内尚处于尝试阶段,其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模型
下载PDF
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高位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好举 范太兵 +2 位作者 李斌 梁维杰 宋书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高位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2014年6-8月,采用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高位VSD 15例。全麻,放置食道超声探头,再次评估和筛选后,做左腋下直切口3-4 cm... 目的探讨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高位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2014年6-8月,采用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高位VSD 15例。全麻,放置食道超声探头,再次评估和筛选后,做左腋下直切口3-4 cm,第3肋间入胸,根据超声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置入封堵器关闭VSD,实时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是否累及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是否有心律失常等。结果 15例封堵均成功。1例首次安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更换大一号封堵器后封堵成功。1例首次安放对称封堵器后主动脉瓣反流,更换偏心型室缺封堵器后封堵成功。术后5-9天痊愈出院。均随访3个月,无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新增瓣膜反流、心包积液、心内感染、心律失常和溶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高位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术后渗出少,瘢痕小,切口隐蔽,是极具推广价值的创新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微创 封堵器
下载PDF
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心肌酶学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玉山 张展 +1 位作者 范太兵 舒礼良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4-374,共1页
目的 探讨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心肌酶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5 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分别于术前 (T1)、停体外循环 (T2 )、体外循环后 2 0min(T3 )、术后 6h(T4 )、术后 2 4h(T5)采其桡动脉血测定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肌酸激酶 (CK... 目的 探讨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心肌酶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5 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分别于术前 (T1)、停体外循环 (T2 )、体外循环后 2 0min(T3 )、术后 6h(T4 )、术后 2 4h(T5)采其桡动脉血测定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乳酸脱氢酶 (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HBDH)活性。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 ,AST、CK、CK MB、HBDH体外循环后显著升高 ,LDH术后 6h显著升高 (P <0 .0 5 ) ;AST、CK术后 6h达峰值 ,LDH、HBDH术后 2 4h达峰值 ;CK MB体外循环后 2 0min达峰值且于术后 6h显著下降(与峰值比较P <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心肌酶学 体外循环 组织损伤 临床临床
下载PDF
婴儿期法洛四联症的一期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范顺阳 范太兵 +4 位作者 李群 张金涛 李斌 徐红亮 裴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2-784,共3页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80%,在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占12%左右,其自然预后差,不经手术治疗的自然死亡率1岁以内为25%,3岁以内达40%,10岁以内达70%,绝大多数患儿死于缺氧发作...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80%,在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占12%左右,其自然预后差,不经手术治疗的自然死亡率1岁以内为25%,3岁以内达40%,10岁以内达70%,绝大多数患儿死于缺氧发作或心力衰竭[1]。河南省小儿先心病诊治中心自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1岁以内TOF77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外科治疗 围术期处理 婴儿期
下载PDF
DGCR8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液及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保平 田捧 +7 位作者 李莉 赵冠男 武海英 岳军明 李群 范太兵 任琛琛 郭玉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1-434,共4页
目的:探讨迪乔治综合征危象区基因8(DGCR8)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HD患儿及健康儿童血液样本各40份,采用qRT-PCR方法检测DGCR8 mRNA的表达;收集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心肌组织25份,法洛四联症(TOF)患儿心肌... 目的:探讨迪乔治综合征危象区基因8(DGCR8)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HD患儿及健康儿童血液样本各40份,采用qRT-PCR方法检测DGCR8 mRNA的表达;收集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心肌组织25份,法洛四联症(TOF)患儿心肌组织16份,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GCR8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间隔缺损患儿血液中DGCR8的表达水平与心脏间隔缺损大小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儿童相比,CHD患儿血液中DGCR8 mRNA的表达量降低(P=0.037);与VSD患儿相比,TOF患儿心肌组织中DGCR8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降低(P<0.05);DGCR8与心脏间隔缺损无明显相关性(rS=-0.022,P=0.917)。结论:DGCR8基因的缺失与CHD的发生有关,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乔治综合征危象区基因8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法洛四联症
下载PDF
婴儿期危重先心病133例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群 范太兵 +2 位作者 石磊 徐红亮 范顺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27-929,共3页
关键词 婴儿期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治疗 血气分析 抗生素 体外循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弓畸形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会琼 李斌 范太兵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4-346,共3页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弓畸形 多层螺旋CT 小儿
下载PDF
常温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对甲状腺素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广文 陈红卫 +1 位作者 潘砚鹏 范太兵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0期727-729,共3页
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甲状腺素的影响。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温组及低温组,各40例,分别于术晨、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6、12、24、48h抽取患者动脉血,测定血浆T3、T4和TSH。结果两组术前各... 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甲状腺素的影响。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温组及低温组,各40例,分别于术晨、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6、12、24、48h抽取患者动脉血,测定血浆T3、T4和TSH。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检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温体外循环下甲状腺素T3升高水平低于中低温,恢复时间比中低温明显缩短。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甲状腺素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术后机体的恢复优于低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常温 低温 甲状腺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