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产优质早熟籼粳杂交稻浙优915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1
作者 王建军 宋建 +2 位作者 崔永涛 范宏环 唐立群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014-2018,共5页
高产与优质是水稻产业的关键性目标,然而这2个性状存在明显的矛盾,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在同一品种上集聚2个性状非常困难。本研究团队采用分子育种技术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方法相结合,成功选育出超高产优质早熟籼粳杂交稻浙优915。该品种在... 高产与优质是水稻产业的关键性目标,然而这2个性状存在明显的矛盾,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在同一品种上集聚2个性状非常困难。本研究团队采用分子育种技术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方法相结合,成功选育出超高产优质早熟籼粳杂交稻浙优915。该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超高产潜力。稻米品质符合食用稻部标三等,评价指标中除碱消值外,其余指标符合部标一等。全生育期为146.5~156.5 d,比嘉优5号早熟0.3~0.9 d。202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安徽、湖北、苏南等南方粳稻种植区推广应用。根据浙优915品种特性,提出提高有效穗数和增加每穗粒数的关键性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选育 超高产 优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早熟高产抗病籼粳杂交稻浙优919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建军 宋建 +1 位作者 范宏环 崔永涛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761-764,共4页
目前推广的多数籼粳杂交稻品种全生育期偏长,无法衔接冬播作物的直播茬口要求,培育早熟且高产、抗病的品种迫在眉睫。通过导入籼稻的早熟基因,培育出熟期早、高产抗病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919。该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全生育... 目前推广的多数籼粳杂交稻品种全生育期偏长,无法衔接冬播作物的直播茬口要求,培育早熟且高产、抗病的品种迫在眉睫。通过导入籼稻的早熟基因,培育出熟期早、高产抗病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919。该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全生育期分别为146.5 d和147.0 d,比对照嘉优5号早熟2.4 d和1.2 d;2 a区域试验667 m^(2)平均产量692.06 kg,比对照增产7.24%;稻瘟病抗性强,穗茎瘟损失率平均3.92%,最高等级3级。2022年通过品种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安徽、湖北、苏南等南方粳稻种植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品种选育 早熟性 推广应用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浙优18的品种优势与高产高效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建 王林友 +2 位作者 余守武 范宏环 王建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765-769,共5页
浙优18为中国超级稻品种,连续5 a列浙江省水稻主导品种,至今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的6个省市被审定与引种。本文介绍浙优18在浙江省和周边省份的试验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总结浙优18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高产攻关结果,通过分析建德和天台试... 浙优18为中国超级稻品种,连续5 a列浙江省水稻主导品种,至今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的6个省市被审定与引种。本文介绍浙优18在浙江省和周边省份的试验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总结浙优18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高产攻关结果,通过分析建德和天台试验点的高产高效技术经验,提出了浙优18每667 m^(2)产量1000 kg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为大户高产高效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稻 浙优18 高产技术
下载PDF
不同晚粳稻品种类型间穗发芽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宋建 张薇 +2 位作者 范宏环 崔永涛 王建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71-74,共4页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穗发芽的表现特点,本文在温室中采用喷雾控温措施,诱发灌浆乳熟期的水稻穗发芽,结果表明,23个粳型杂交稻和常规粳稻的穗发芽情况在品种(系)间有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品种(系)的穗发芽率较低,但也存在穗发芽率较...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穗发芽的表现特点,本文在温室中采用喷雾控温措施,诱发灌浆乳熟期的水稻穗发芽,结果表明,23个粳型杂交稻和常规粳稻的穗发芽情况在品种(系)间有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品种(系)的穗发芽率较低,但也存在穗发芽率较高的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系)的平均穗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迟熟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穗发芽率最低,平均值为0.171%,早熟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穗发芽率最高,平均值为19.408%。对同一类型不同穗位的穗发芽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品种(系)上部穗位的穗发芽率大于中部穗位,中部穗位大于下部穗位;迟熟籼粳杂交稻穗发芽率与常规晚粳稻和粳粳交杂交稻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说明穗发芽与籼粳成分和穗型大小无关。研究结果可为抗穗发芽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晚粳稻 籼粳杂交稻 穗发芽
下载PDF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携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水稻株系 被引量:23
5
作者 范宏环 王林友 +4 位作者 张礼霞 于新 王曦 金庆生 王建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1-334,共4页
通过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亲本材料18113携有的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23导入亚种间恢复系H705和优质恢复系H706。利用EST标记C189检测目的基因,在18113/H705F3和18113/H706F3株系中,分别获得71和52份携有Xa23纯合基因型恢复... 通过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亲本材料18113携有的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23导入亚种间恢复系H705和优质恢复系H706。利用EST标记C189检测目的基因,在18113/H705F3和18113/H706F3株系中,分别获得71和52份携有Xa23纯合基因型恢复系。采用水稻白叶枯病Ⅳ型小种代表菌株浙173进行剪叶接种,分别鉴定出61和44份抗病株系,它们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准确率分别为85.92%和84.61%。研究结果表明,C189是检测Xa23基因的有效分子标记之一,不过,其假阳性的几率高于理论交换率的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性基因 育种
下载PDF
利用InDel标记鉴定浙优系列杂交稻籼粳属性和预测杂种优势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林友 张礼霞 +3 位作者 勾晓霞 范宏环 金庆生 王建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43-1255,共13页
【目的】准确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及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为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9对籼粳稻特异插入/缺失(Ins6rtion/Deletion,InDe1)引物,对12个浙优系列杂交稻及其双亲的籼粳... 【目的】准确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及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为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9对籼粳稻特异插入/缺失(Ins6rtion/Deletion,InDe1)引物,对12个浙优系列杂交稻及其双亲的籼粳属性进行了InDe1分子标记鉴定,根据被检测水稻样品在多个InDe1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参考卢宝荣的方法,将供试样品分别判定为"籼稻"、"偏籼"、"中间偏籼"、"中间偏粳"、"偏粳"和"粳稻"。采用Nei的方法求算1 3个亲本间(1个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InDe1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1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统计杂种F_1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穴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单穗重各产量性状的对照优势,以此分析InDe1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参试材料籼粳属性的判别:不育系浙04A被鉴定为"粳稻",8个恢复系被判定为"籼稻"或"偏籼",由其所配组的8个杂交组合被判定在"中间偏籼"到"偏粳"之间,证实了这8个组合为典型的籼粳交组合;另外4份恢复系被判定为"偏粳",所配组的4个杂交组合被判定为"粳稻"。(2)参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当GS为0.350时,35份试验材料被分为"粳稻"和"籼稻"2个主群,GS为0.638时,粳稻主群又被划分为"粳稻/偏粳"和"中间偏粳"2个亚群。其中,粳稻/偏粳亚群包括不育系浙04A、4个粳粳交恢复系及粳粳交杂种F_1、3个粳稻对照种和粳稻秀水09;中间偏粳亚群包括8个籼粳交杂种F_1。籼稻主群则包括8个籼粳交组合的恢复系、3个籼稻对照种和籼杂组合汕优6 3。(3)InDe1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在以粳粳交、籼粳交组合整体作为分析对象时,InDe1遗传距离与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仅以籼粳交组合为研究对象时,InDe1遗传距离仅与单穗重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试的12个浙优系列中的8个组合被证实为典型的粳不/籼恢型籼粳交组合,这些组合的双亲间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InDe1遗传距离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预测能力,可用于单穗重的优势预测,即随着InDe1遗传距离的扩大,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单穗重的增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INDEL 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 籼粳交
下载PDF
水稻卷叶突变体rl15(t)的生理学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礼霞 刘合芹 +4 位作者 于新 王林友 范宏环 金庆生 王建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881-2888,共8页
【目的】对环境诱导卷叶突变体开展生理学特性分析,并对候选的突变基因开展初步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用60Coγ射线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种子,发现了一份叶片在晴朗天的正午时分高度内卷... 【目的】对环境诱导卷叶突变体开展生理学特性分析,并对候选的突变基因开展初步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用60Coγ射线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种子,发现了一份叶片在晴朗天的正午时分高度内卷的突变体,命名为rl15(t)(rolled leaf 15)。通过田间种植鉴定,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观察及主要农艺性状调查。采用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处理rl15(t)和野生型,以揭示影响突变体叶片卷曲的环境因素。试验设置3个处理温度(24℃、29℃、34℃)和2个相对湿度(RH=60%或95%),在人工气候箱处理抽穗期的rl15(t)和野生型,以处理1.5 h后的剑叶测定叶片卷曲度(RLI)。自清晨6:00时至下午18:00时,每隔2 h用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Li-6400测定rl15(t)和野生型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等指标,同时用WP4露点水势仪测定剑叶的叶片水势,分析并比较突变体和野生型的上述生理表现的异同。将rl15(t)与野生型日本晴杂交,观察F1植株和F2群体的叶片表型,对F2表型分离进行χ2测验,分析突变体的遗传行为。以rl15(t)×珍汕97B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BSA法对候选基因进行定位。【结果】与野生型亲本日本晴相比,rl15(t)突变体植株变矮、分蘖减少、穗长变短、籽粒变小、生育期延迟;rl15(t)突变体叶片短窄且在阴雨天气或晴天的清晨和黄昏时表现为正常的平展或轻微内卷,但在晴朗天的正午时分表现高度内卷。温度和湿度梯度处理试验表明,rl15(t)突变体叶片卷曲行为受环境诱导,湿度是诱导突变体叶片卷曲的主要因素,高温可促进该表型的表现。rl15(t)突变体剑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以及叶片水势在清晨和黄昏同野生型亲本较接近,但在正午时分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而rl15(t)突变体剑叶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清晨、正午时分和黄昏与野生型接近,但在其他时段显著高于野生型。rl15(t)与野生型亲本日本晴的F1表现叶片正常的平展,F2群体中平展叶与卷叶表型株符合3﹕1分离比,表明rl15(t)突变体的卷叶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RL15(t)初步定位于水稻第10染色体长臂端SSR标记RM25302和RM25343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和2.0 cM。【结论】突变体rl15(t)的卷叶表型是受环境诱导的,候选基因定位于SSR标记RM25302和RM25343之间,该区段内未见同类表型基因的报道,推测RL15(t)可能是一个新的卷叶调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卷叶性状 生理学特性 基因定位 环境诱导
下载PDF
基于ISSR指纹的甘薯食用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季志仙 王美兴 +2 位作者 范宏环 吴列洪 朱金庆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97-1202,共6页
运用ISSR分子指纹技术检测甘薯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是鉴定甘薯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选用6个ISSR标记对17份甘薯品种进行了DNA指纹扩增,共扩增出5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50条,多态性水平为90.91%;UBC825引物扩增出... 运用ISSR分子指纹技术检测甘薯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是鉴定甘薯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选用6个ISSR标记对17份甘薯品种进行了DNA指纹扩增,共扩增出5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50条,多态性水平为90.91%;UBC825引物扩增出带型最多,有16种;根据Nei’s遗传距离计算获得的聚类树状图表明,在GS为0.625时,参试的17份甘薯品种分为4个组群;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顶芽菜用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最高0.877,叶柄食用品种和烤薯型品种之内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778和0.740。结果表明甘薯主要食用间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但同类型品种间却又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这类品种需要引进或创制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ISSR标记 分子指纹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Lesion Resembling Disease)突变体对光照和温度的诱导反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建军 张礼霞 +6 位作者 王林友 张利华 竺朝娜 何祖华 金庆生 范宏环 于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39-2044,共6页
【目的】对水稻lrd表达的光温诱导反应进行研究,明确水稻lrd表达光诱导波段和温度的抑制或促进作用。【方法】利用自有的6个水稻lrd突变体,用LED单色光源诱激和人工气候箱中不同温度梯度处理,观察类病斑的发生情况和统计病斑个数,比较... 【目的】对水稻lrd表达的光温诱导反应进行研究,明确水稻lrd表达光诱导波段和温度的抑制或促进作用。【方法】利用自有的6个水稻lrd突变体,用LED单色光源诱激和人工气候箱中不同温度梯度处理,观察类病斑的发生情况和统计病斑个数,比较诱导的效果。【结果】lrd31类病斑表达受紫外光诱导,lrd36的表达受黄光诱导,lrd37和lrd35的表达受蓝光诱导,而lrd32和lrd40在所有处理的光源下均表达类病斑;lrd32、lrd36和lrd37等3种温度下都正常产生病斑,低温明显促进病斑的发生。lrd35和lrd40在高温下不表达,在中温下可正常表达,低温下也表现促进作用,但lrd31只有在中温下正常表达,低温和高温抑制病斑出现。【结论】不同的lrd基因型所需的光诱导反应波段是不相同的。温度是抑制或促进lrd表达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子,一般是较低的温度促进lrd表达,高温抑制lrd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 光诱导 温度作用
下载PDF
利用Pigm基因改良粳稻保持系的稻瘟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礼霞 王林友 +1 位作者 范宏环 王建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4-431,共8页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改良粳稻保持系浙04B的稻瘟病抗性,以含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粳稻材料MP3为供体亲本,浙04B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gm基因导入浙04B中,...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改良粳稻保持系浙04B的稻瘟病抗性,以含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粳稻材料MP3为供体亲本,浙04B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gm基因导入浙04B中,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7个多态性SSR标记检测近等基因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获得了23份背景回复率>0.80的近等基因系。选用4个浙江省稻瘟病优势菌株Zj-5、Zj-8、13-37和13-41人工接种鉴定,23份近等基因系均表现为抗穗颈瘟。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23份近等基因系叶瘟为0级,穗瘟均为1级,表现为抗穗瘟,表明近等基因系稻瘟病抗性明显提高。对10项农艺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导入Pigm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剑叶变短,千粒重增加,生育期延迟,株高增加,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总体减少。本研究结果为选育抗稻瘟病新品种提供了材料,同时为Pigm基因抗病育种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Pigm基因
下载PDF
水稻浆片颖壳化突变体(gll)的鉴定和精细定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新 王林友 +5 位作者 张礼霞 范宏环 竺朝娜 王曦 金庆生 王建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4123-4129,共7页
【目的】鉴定和克隆水稻花器官突变体新基因,对了解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和分子信号调控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采用田间种植鉴定、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花器官对比、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及基于图位克隆法的基因定位等方法... 【目的】鉴定和克隆水稻花器官突变体新基因,对了解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和分子信号调控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采用田间种植鉴定、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花器官对比、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及基于图位克隆法的基因定位等方法,对自然突变产生的突变体gll的表现型、遗传和基因精细图位开展研究。【结果】表型鉴定认为gll突变体小穗上的颖花变异主要表现为浆片颖壳化和外颖增加。通过杂交F1、F2及F3的表型分离个体χ2测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分离符合1对隐性核基因的比例。配制突变体和日本晴的杂交种及其F2分离群体,在F2和F3群体中获得gll表型株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56对多态性分子标记,检测gll定位群体中的408株突变体表型个体,将GLL定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上SSR标记RM1068和RM348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4.6和2.3cM。随后检测了4个新的SSR标记,进一步将GLL定位在108kb的物理距离之内。【结论】水稻gll突变体的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长臂的近下端SSR标记RM6097和RM6827之间108kb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浆片颖壳化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晚粳稻不育系浙08A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礼霞 王建军 +3 位作者 王林友 范宏环 祁永斌 宋建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1120-1122,1127,共4页
为改良晚粳稻不育系浙04A(B)的稻瘟病抗性,以携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MP3为抗瘟基因供体,通过连续多代回交核置换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育成了抗稻瘟病、早花时的BT型晚粳稻不育系浙08A(B),2015年9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 为改良晚粳稻不育系浙04A(B)的稻瘟病抗性,以携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MP3为抗瘟基因供体,通过连续多代回交核置换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育成了抗稻瘟病、早花时的BT型晚粳稻不育系浙08A(B),2015年9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浙育审2015007)。浙08A育性稳定,群体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率99.993%,不育花粉以染败为主,染败率88.427%。经人工接种和病圃自然诱发鉴定,浙08A稻瘟病抗性较浙04A有明显改善。浙08A具有花时较早且开花集中,与籼粳型恢复系花时相遇良好、制种异交率高等优点。利用浙08A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及良好的稻瘟病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不育系 浙08A Pigm基因 抗稻瘟病 早花时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浙优817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建军 宋建 +3 位作者 范宏环 周桂香 张礼霞 崔永涛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1394-1396,共3页
浙优81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安徽荃银种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母本是三系晚粳稻不育系浙08A,父本是广亲和籼稻恢复系浙恢制817。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浙... 浙优81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安徽荃银种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母本是三系晚粳稻不育系浙08A,父本是广亲和籼稻恢复系浙恢制817。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浙优817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生长特点比较及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抗稻瘟病晚粳稻不育系浙07A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礼霞 王建军 +3 位作者 王林友 毛雪琴 金庆生 范宏环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1145-1147,共3页
以携Pigm基因的粳稻材料MP3为抗稻瘟病基因供体,通过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快速改良晚粳稻不育系浙04A的稻瘟病抗性,育成了BT型抗稻瘟病晚粳稻不育系浙07A及其保持系浙07B,2012年9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浙育鉴... 以携Pigm基因的粳稻材料MP3为抗稻瘟病基因供体,通过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快速改良晚粳稻不育系浙04A的稻瘟病抗性,育成了BT型抗稻瘟病晚粳稻不育系浙07A及其保持系浙07B,2012年9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浙育鉴2012006)。该不育系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率99.99%,不育花粉以染败为主,其中染败率83.73%。经人工接种鉴定,为高抗稻瘟病。所配组合与原不育系浙04A相比较,分蘖数多、穗型大、粒重高,表现产量优势明显、稻瘟病抗性增强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不育系 浙07A Pigm基因 抗稻瘟病 分子标记选择
下载PDF
基于InDel分子标记的籼粳杂交稻与粳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桂君梅 王林友 +5 位作者 范小娟 祁永斌 张礼霞 范宏环 金庆生 王建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9-231,共13页
【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 【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品种类别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征集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选用18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检测水稻样品在InDel位点上的粳型基因频率,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采用Nei的方法求算参试品种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调查或考察全生育期、株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等10项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小区籽粒产量及产量的竞争优势。测定InDel遗传距离与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8对InDel引物可扩增获得每个材料的籼稻特异带、粳稻特异带和籼粳杂合带型,经计算粳型基因频率,所有参试材料准确地判别出籼粳属性,并归为6类,其中12个为籼粳杂交组合,另外13个为粳粳杂交组合。经InDel标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上述判别的正确性。PCA分析把所有品种归入3个不重叠的区域,即籼稻区、典型粳稻与粳稻区、偏粳型与中间型区。籼粳杂交稻品种的2年小区籽粒产量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产12.47%和14.89%,表现十分明显的产量竞争优势。对比2类组合的10项农艺性状,籼粳杂交稻组的每穗总粒数2年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加32.0%和37.1%,每穗实粒数2年分别增加26.8%与34.4%,说明大穗是籼粳杂交稻增产的主要贡献因子。分析参试组合与嘉优2号的遗传距离(GD)及其各性状的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粳粳杂交稻组合未发现有相关性,籼粳杂交稻表现为穗长和千粒重极显著呈正相关,着粒密度呈现为显著负相关。【结论】InDel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有效地测定各种类型品种的粳型基因频率,并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甄别品种的类型。籼粳杂交稻籽粒产量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其主要贡献因子是较大的每穗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INDEL 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 籼粳杂交稻 粳粳杂交稻
下载PDF
紫米品种紫糯18的选育
16
作者 宋建 王林友 +2 位作者 祁永斌 范宏环 王建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2515-2517,共3页
紫糯18是以太湖流域的黑米晚粳稻鸭血糯的天然变异株为基础材料,经过海南、杭州多代系统选育获得。紫糯18糙米紫黑色,品质达到部标3等优质黑糯米标准,并具有稳产性较好、植株矮、株型好等特点。
关键词 紫糯18 紫米 选育
下载PDF
高产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812的选育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建军 宋建 +2 位作者 范宏环 张礼霞 崔永涛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4,共4页
浙优812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母本是三系晚粳稻不育系浙08A,父本是广亲和籼稻恢复系浙恢制812。该组合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浙江省和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安... 浙优812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母本是三系晚粳稻不育系浙08A,父本是广亲和籼稻恢复系浙恢制812。该组合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浙江省和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和湖北省沿江粳稻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浙优812 高产 选育
原文传递
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19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林友 王建军 +4 位作者 张礼霞 祁永斌 范宏环 宋建 金庆生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30,35,共5页
浙优19是利用早花时晚粳稻不育系浙04A与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浙恢F1015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高产稳产、中抗稻瘟病、生长清秀、后期转色好、米饭口感佳等优点,2016年5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 浙优19是利用早花时晚粳稻不育系浙04A与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浙恢F1015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高产稳产、中抗稻瘟病、生长清秀、后期转色好、米饭口感佳等优点,2016年5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浙优19 高产 选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