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滑坡易发性预测建模的不确定性:不同“非滑坡样本”选择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发明 曾诗怡 +3 位作者 姚池 熊浩文 范宣梅 黄劲松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82,共14页
滑坡易发性预测建模中如何选择非滑坡是影响建模结果的重要不确定因素。为研究不同非滑坡选择方式的影响规律,拟用5种方式,即全区随机、坡度低于5°区域、滑坡缓冲300 m外区域、信息量(IV)法、半监督法来选择出与滑坡等比例的非滑... 滑坡易发性预测建模中如何选择非滑坡是影响建模结果的重要不确定因素。为研究不同非滑坡选择方式的影响规律,拟用5种方式,即全区随机、坡度低于5°区域、滑坡缓冲300 m外区域、信息量(IV)法、半监督法来选择出与滑坡等比例的非滑坡样本;进一步将各选择方式与随机森林(RF)耦合构建随机RF、低坡度RF、缓冲区RF、IV–RF及半监督RF等模型。以江西南康区为例,获取高程、岩性、公路密度等19种环境因子和233个滑坡编录,将滑坡编录划分为2598个滑坡栅格单元构建上述耦合模型的输入–输出数据集。再采用预测精度和易发性指数分布等指标分析其建模不确定性。进一步针对耦合模型预测的滑坡易发性指数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在半监督RF建模时采用滑坡与非滑坡比例为1∶2的样本集开展建模并与1∶1等比例样本集工况作对比。结果表明:1)低坡度RF、缓冲区RF、IV–RF和半监督RF等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大幅优于随机RF模型,可见准确选择非滑坡样本对易发性建模至关重要;2)半监督RF模型选择非滑坡样本的建模性能最优,且半监督RF在滑坡∶非滑坡=1∶2比其在1∶1时预测的易发性指数分布规律更准确可信。后续研究中有必要更深入探索滑坡与非滑坡样本的比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预测 非滑坡样本选择 半监督机器学习 信息量 随机森林
下载PDF
基于工作过程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设计与策略研究--以地质灾害防治课程设计为例
2
作者 崔圣华 范宣梅 +3 位作者 裴向军 杨峥 杨晴雯 蒋涛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为频发的省份,其勘察行业对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相关人才需求量大。该文以勘察行业需求为基础,通过地质防治设计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工程设计专题讲解、工程设计... 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为频发的省份,其勘察行业对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相关人才需求量大。该文以勘察行业需求为基础,通过地质防治设计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工程设计专题讲解、工程设计环节、项目评审环节和项目总结交流的四阶段教学过程,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节和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灾防治工程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地质灾害 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体系
下载PDF
不同分级方法对区域滑坡易发性区划的影响
3
作者 黄发明 张崟琅 +2 位作者 郭子正 范宣梅 周创兵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易发性分区是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步骤,选取合理的分级方法对有效绘制区域滑坡易发性图意义显著,但鲜有研究对比了各易发性分级方法的优缺点,尤其是未能将历史滑坡与预测出的易发性指数相联接。针对该问题,以陕西省延长县为... 易发性分区是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步骤,选取合理的分级方法对有效绘制区域滑坡易发性图意义显著,但鲜有研究对比了各易发性分级方法的优缺点,尤其是未能将历史滑坡与预测出的易发性指数相联接。针对该问题,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采用3种机器学习模型计算滑坡易发性指数,即分类和回归树、随机森林和径向基函数;设计了5种易发性分级方法,划分不同的滑坡易发性等级,包括4种常规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级方法(自然断点、等间隔、分位数和几何间隔),同时考虑了滑坡与易发性指数间的非线性关联性的频率比阈值法。结果表明:3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5,但划分的易发性分级图分布模式却存在较大差异,使用几何间隔和分位数法的易发性图能在极高易发区中识别出更多滑坡,但这两种方法划分的极高和高易发区的总面积过大;使用等间隔法和频率比阈值法在极高和高易发区中的滑坡比率更大,说明识别出的滑坡更为集中。本文提出的频率比阈值法用于滑坡易发性分级,能为易发性的准确分区提供思路,为边坡稳定性较差区域的工程选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提高地质安全评估及应急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易发性分级 频率比阈值法 机器学习
下载PDF
水库淹没区岩土体文物遗址保护方案研究--以皎平渡山洞遗址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何伟 吴冠仲 +2 位作者 范宣梅 王文松 柳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4-743,755,共11页
皎平渡山洞遗址在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蓄水后将淹没于水下约90 m,由于水库蓄水及调蓄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常诱发地质灾害,因此需对其进行保护加固。以皎平渡山洞遗址及其赋存岸坡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岸坡整体稳定性、山洞遗址局部稳定性以... 皎平渡山洞遗址在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蓄水后将淹没于水下约90 m,由于水库蓄水及调蓄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常诱发地质灾害,因此需对其进行保护加固。以皎平渡山洞遗址及其赋存岸坡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岸坡整体稳定性、山洞遗址局部稳定性以及长周期、高水压下的耐久性,提出了“抗滑桩、桩板墙、坡体注浆、坡表防渗、土方回填注浆、防渗帷幕、坡表锚喷及山洞回填”的综合治理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对治理前后库水位升降各阶段的瞬态渗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理区的浸润线位置变化进程由单向快速抬升转变为双向“包围式”缓慢抬升;山洞遗址区土体饱和时间由18 d延长至148 d,其孔隙水压力变化速率在水位上升阶段由(10~35)kPa·d^(-1)降低至1.64 kPa·d^(-1),水位下降阶段则由10 kPa·d^(-1)降低至(0.1~0.51)kPa·d^(-1)。说明该方案可有效减缓治理区地下水位的抬升和土体的饱和进程,并显著降低孔隙水压力的变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淹没区 弱胶结堆积体 文物遗址 渗流场 岩土体加固
下载PDF
藏东南多依弄巴流域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兰 范宣梅 +2 位作者 熊俊麟 王欣 窦向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8-266,共9页
冰湖溃决灾害是指冰湖坝体突然破坏引发溃决洪水或溃决泥石流的现象,对下游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藏东南地区冰川快速退缩,冰湖数量和规模显著增加,冰湖溃决事件广泛发生。基于1995-2021年多时相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 冰湖溃决灾害是指冰湖坝体突然破坏引发溃决洪水或溃决泥石流的现象,对下游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藏东南地区冰川快速退缩,冰湖数量和规模显著增加,冰湖溃决事件广泛发生。基于1995-2021年多时相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Sentinel-2A遥感影像,结合RAMMS水文动力学模型方法,对藏东南地区多依弄巴流域内冰湖、冰川进行动态变化分析,模拟冰崩危险体触发冰湖溃决和冰湖溃决泥石流的演进过程,根据泥石流模拟中的流速和流深对冰湖溃决可能影响的区域进行危险性分区。结果表明:流域内冰川面积由1995年的14.05 km^(2)退缩为2021年的9.43 km^(2),年均退缩率约为0.15 km^(2)/a。流域内共发育3处冰崩危险体,均可能触发冰湖溃决。潜在危险冰湖在全溃情况下,溃决泥石流会冲出沟口堵塞然乌湖湖口和帕隆藏布主河道,对下游居民和道路造成影响,影响范围约4.05 km^(2),其中高危险性区域约2.55 km^(2)。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为多依弄巴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依据,也能为藏东南地区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危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溃决灾害 RAMMS 危险性评价 冰崩 藏东南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片麻岩宏微观冻融损伤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前朋 范宣梅 +3 位作者 王文松 杜三林 郭劲松 温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13515-13524,共10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等高寒山区岩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特性,对西藏林芝地区分布广泛的片麻岩开展了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冻融试验:通过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试验,分析了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的扩展发育特征;采用单轴压缩试验结合声发射技术,获得... 为研究青藏高原等高寒山区岩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特性,对西藏林芝地区分布广泛的片麻岩开展了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冻融试验:通过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试验,分析了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的扩展发育特征;采用单轴压缩试验结合声发射技术,获得了岩样宏观力学特性的劣化规律。结果表明:片麻岩微观结构的冻融损伤主要表现为颗粒剥落与微裂纹扩展两种模式,且同一位置处的损伤程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片麻岩的孔隙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孔径孔隙的变化规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冻融损伤片麻岩在单轴压缩试验中的声发射活动均可以分为平静期、增长期与陡增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声发射信号密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但累计振铃计数和累计能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片麻岩试件表面颗粒大面积脱落的阶段与其抗压强度明显降低的阶段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片麻岩 冻融损伤 声发射 孔隙结构
下载PDF
关于红层灾变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
7
作者 周翠英 刘镇 +4 位作者 薛翊国 李彦荣 范宣梅 陈卫忠 孙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9-705,共17页
红层是一种分布广泛,性质特殊的易灾地层组合,其灾变基础科学问题已成为工程地质学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前沿课题之一。我国红层分布区工程规模巨大,灾变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工程病害、生态损害3大灾变类型,使得红层地区经济... 红层是一种分布广泛,性质特殊的易灾地层组合,其灾变基础科学问题已成为工程地质学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前沿课题之一。我国红层分布区工程规模巨大,灾变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工程病害、生态损害3大灾变类型,使得红层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变危害与风险,严重威胁着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传统红层灾变理论和防控技术难以适应复杂条件下人地失调带来的重大挑战,亟待突破。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对基础性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系统梳理,阐明中国红层灾变研究概况,分析红层灾变基础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提出红层灾变基础研究亟待解决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阐述了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及方案。这些思考寄期于支持破解红层灾变地质基因、成因机理、韧性协调防控等难题,以保障红层地区国家重大战略的高效实施,保障人居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红层灾变研究占领国际前沿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灾变 地质基因与界面 红层地质灾害 红层工程病害 红层生态损害 韧性协调防控
下载PDF
构造动力对滑坡灾害发育的影响———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为例
8
作者 陶鑫鑫 杨莹辉 +4 位作者 范宣梅 许强 肖钰 陈强 胡植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6-1062,共7页
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利用GPS数据获取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区域的断裂运动状态和构造应力场,并结合区域滑坡隐患探讨构造活动对滑坡灾害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化的断裂运动会造成显著相异的构造应力分布,而区域滑坡灾害更集中分布... 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利用GPS数据获取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区域的断裂运动状态和构造应力场,并结合区域滑坡隐患探讨构造活动对滑坡灾害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化的断裂运动会造成显著相异的构造应力分布,而区域滑坡灾害更集中分布在断层锁固引起的构造应力异常区域;对应力异常区的斜坡进行稳定性研究发现,受应力长期累积影响,斜坡表层应力场持续扰动,造成潜在危险滑移面安全系数降低,促进滑坡失稳。研究表明,断裂构造运动模式可对区域滑坡灾害的发育和分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且长期持续的构造应力荷载将促进滑坡灾害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断层锁固 应力分布 滑坡隐患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下载PDF
平推式滑坡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79
9
作者 范宣梅 许强 +2 位作者 张倬元 董思萌 唐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3753-3759,共7页
以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滑坡为地质原型,采用相似材料的机制模拟法,通过物理模拟再现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一步验证平推式滑坡的启动机制和张倬元等提出的启动判据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促使滑坡启动的临界水头高度和与滑面倾角之间的关系... 以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滑坡为地质原型,采用相似材料的机制模拟法,通过物理模拟再现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一步验证平推式滑坡的启动机制和张倬元等提出的启动判据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促使滑坡启动的临界水头高度和与滑面倾角之间的关系为:滑面倾角越大,启动临界水头高度越小;反之,滑面倾角越小,启动临界水头高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平推式滑坡 成因机制 物理模拟 启动判据
下载PDF
四川宣汉天台特大滑坡的成因机理及排水工程措施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范宣梅 许强 +3 位作者 黄润秋 徐志文 刘天翔 葛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8-454,共7页
深入分析了暴雨诱发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特大型滑坡的成因机理,提出了近水平岩层特大型滑坡多级平推式滑动的模式,归纳总结了降雨降低滑坡体稳定性的因素,并通过因素敏感性分析,比较了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对滑坡成因机理深入研究的基... 深入分析了暴雨诱发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特大型滑坡的成因机理,提出了近水平岩层特大型滑坡多级平推式滑动的模式,归纳总结了降雨降低滑坡体稳定性的因素,并通过因素敏感性分析,比较了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对滑坡成因机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地表和地下排水工程措施。最后,根据滑坡排水系统投入正常运营后的实际排水情况和数值模拟结果,对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多级平推式滑坡 因素敏感性分析 排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丹巴县城后山滑坡锚固动态优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被引量:18
11
作者 范宣梅 许强 +2 位作者 黄润秋 汪家林 唐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4139-4146,共8页
四川省丹巴县城后山滑坡总体积约2.2×106m3。滑坡从2004年10月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形迹象。2005年2月初,坡体变形加剧,最大变形速率达5cm/d,滑坡呈现出整体下滑的态势。滑坡一旦失稳,将摧毁大半个丹巴县城。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实施了以... 四川省丹巴县城后山滑坡总体积约2.2×106m3。滑坡从2004年10月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形迹象。2005年2月初,坡体变形加剧,最大变形速率达5cm/d,滑坡呈现出整体下滑的态势。滑坡一旦失稳,将摧毁大半个丹巴县城。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实施了以锚固工程为主的滑坡应急治理和综合治理工程。针对该滑坡,介绍其应急治理和综合治理工程,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各种监测资料,深入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指导锚固工程设计和施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和锚索张拉应力等监测资料,不仅可以对锚固工程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而且可以根据各阶段监测资料及时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真正做到动态优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充分说明监测在滑坡治理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动态优化设计 信息化施工 地表位移监测 深部位移监测
下载PDF
2022年M_(S)6.8级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范宣梅 王欣 +19 位作者 戴岚欣 方成勇 邓宇 邹城彬 汤明高 魏振磊 窦向阳 张静 杨帆 陈兰 魏涛 杨银双 张欣欣 夏明垚 倪涛 唐小川 李为乐 戴可人 董秀军 许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04-1516,共13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已建立的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在震后2 h内,快速预测了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同时,利用震后重点区域的无人机影像和国产高分六号影像,对地震诱发滑坡进行了智能识别和人工解译及现场调查复核,共解译滑坡3633处,总面积13.78 km^(2)。研究发现本次泸定地震诱发滑坡,较2008年汶川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滑坡,规模相对较小。本次地震诱发滑坡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带和大渡河两侧,呈带状分布,在磨西镇、得妥镇及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等Ⅸ度烈度区相对集中。对控制滑坡空间分布的地形地貌、地质和地震3类因素9个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坡度35°~55°、高程1000~1800 m范围内;受断层控制强烈,主要分布在距断层1 km范围内;在花岗岩中最为发育。上述研究成果获得的地震诱发滑坡及受损道路和房屋分布情况,为震后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地质灾害 同震滑坡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近实时预测研究——以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地震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范宣梅 方成勇 +4 位作者 戴岚欣 王欣 罗永红 魏涛 王运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9-739,共11页
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继2013年芦山地震,时隔9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再次发生M_(S)6.1级地震。地震是诱发山区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诱发滑坡的空间分布范围对震后应急救援和临... 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继2013年芦山地震,时隔9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再次发生M_(S)6.1级地震。地震是诱发山区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诱发滑坡的空间分布范围对震后应急救援和临时安置点选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全球地震诱发滑坡数据库,采用深度森林算法,建立了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近实时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6·1”芦山地震诱发滑坡的快速预测,在震后1 h内获取了滑坡空间分布概率预测结果,并第一时间到达震区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模型复核。调查表明,本次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为主,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芦山县北部和宝兴县西部的交汇区,断层上盘滑坡数量明显高于下盘。对比模型预测结果与宝兴东河流域地质灾害现场调查数据,发现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0%以上,特别是相对较大规模的滑坡均发生在模型预测的高易发区,说明模型可以弥补震后现场调查与遥感数据获取时效性方面的不足,为震后应急救援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地质灾害 同震滑坡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坝-堰塞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范宣梅 戴岚欣 +2 位作者 钟育瑾 李婧娟 王兰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84,共14页
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育有一套厚度超过200 m、保存较为完整的湖相沉积,被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其形成于距今30 ka前,存活了约15 ka,因此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全新世(包括末次冰期)的重大地质与环境事件。现有研究初步揭示了... 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育有一套厚度超过200 m、保存较为完整的湖相沉积,被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其形成于距今30 ka前,存活了约15 ka,因此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全新世(包括末次冰期)的重大地质与环境事件。现有研究初步揭示了古堰塞的沉积特征,但对叠溪古滑坡及古堰塞湖形成与演化的系统研究还十分不足。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结合现代遥感测绘技术(无人机载LiDAR),构建叠溪古滑坡的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其地质与地貌特征。同时,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ERT,在滑坡体上布设2条长870 m和990 m的测线,探明了滑坡体内部结构特征。通过古堰塞湖相沉积露头和钻孔的调查,结合激光粒度测试,重建了古堰塞湖的范围、规模与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古湖相沉积坡面上多级阶地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古堰塞湖的消亡及其对下游史前古聚落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叠溪古滑坡不仅完全堵塞岷江而且还堵塞了对岸支沟,堆积体方量达到(1400~2000)×10^(6) m^(3)。古堰塞湖在滑坡坝后向上游延伸26 km,所形成的最大湖面覆盖面积约21.4 km 2,库容蓄水量约1670×10^(6) m^(3)。叠溪古滑坡-堰塞湖在岷江上游形成了陡峭的河道裂点(Knickpoint),对山区河道与地貌演化具有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古滑坡 古滑坡坝-堰塞湖 溃坝洪水 史前聚落
下载PDF
第6次全国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综述
15
作者 范宣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89-1394,共6页
2017年7月21~23日,第6次全国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第三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的第二次围绕某一具体主题的学术会议,共... 2017年7月21~23日,第6次全国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第三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的第二次围绕某一具体主题的学术会议,共有来自全国68家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工程单位的185位青年工作者参会。会议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学科的研究特色,以"复杂条件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评价"为主题,举行了13场特邀专题报告、10场学术报告、3场圆桌讨论和1天的地震灾区野外考察,报告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深度与广度兼备。本次研讨会是国内工程地质及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开展讨论和深入交流的一次盛会,对推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工程地质 地质灾害 形成机理 风险评价
下载PDF
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06
16
作者 许强 刘汉香 +2 位作者 邹威 范宣梅 陈建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20-2428,共9页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斜坡为原型,采用水平层状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2种岩性组合概念模型,设计并完成比例1:100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在满足相似律的条件下,通过输入不同地震波类型、频率、激振方向和振幅,系统地研究模...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斜坡为原型,采用水平层状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2种岩性组合概念模型,设计并完成比例1:100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在满足相似律的条件下,通过输入不同地震波类型、频率、激振方向和振幅,系统地研究模型斜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以输入加速度峰值0.3g为例,分析不同岩性组合模型斜坡在单向天然地震波作用下的同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沿竖直和水平方向的响应都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总体上,高程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在水平向地震波作用下,斜坡的动力响应主要出现在斜坡的中上段,而在同等强度的激振力作用下,竖直向加速度最大放大倍数仅相当于水平向加速度最大放大倍数的1/2左右,且动力响应较强部位主要出现在斜坡的中下段。不同岩性组合结构对加速度响应规律的影响也因激振方向不同而异,在水平向地震波作用下,上硬下软组合斜坡总体上要比上软下硬组合斜坡对加速度的放大程度大,在竖直向地震波作用下则相反。通过对比坡面不同高程处的加速度傅里叶谱表明,在地震波从下往上传播过程中,上硬下软斜坡对起放大作用的频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竖直向激振条件下对2种岩性组合斜坡加速度起放大作用的卓越频率比水平向激振条件下的卓越频率大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岩质斜坡 振动台试验 天然地震波 加速度动力响应 傅里叶谱分析
下载PDF
2009年6·5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160
17
作者 许强 黄润秋 +4 位作者 殷跃平 侯圣山 董秀军 范宣梅 汤明高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3-444,共12页
2009年6月5日下午15时许,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山体发生了大规模的崩滑,约500万m3被结构面切割成"积木块"状的灰岩山体,沿缓倾页岩软弱夹层发生整体滑动。高速运动的滑体物质在堵塞前部宽约200m,深约50m的铁匠沟沟谷后,... 2009年6月5日下午15时许,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山体发生了大规模的崩滑,约500万m3被结构面切割成"积木块"状的灰岩山体,沿缓倾页岩软弱夹层发生整体滑动。高速运动的滑体物质在堵塞前部宽约200m,深约50m的铁匠沟沟谷后,形成平均厚约30m,纵向长度约2200m的堆积区,掩埋了12户民房和正在开采铁矿的矿井入口,造成10人死亡,64人失踪,8人受伤,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一次崩滑灾难性事件。本文在对灾害现场进行大量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三维激光扫描等综合手段,对鸡尾山崩滑体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灾害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鸡尾山山体垮塌是在不利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并受到长期重力、岩溶等作用和采矿活动的影响,因前部起阻挡作用的关键块体被剪断突破而导致的一起大型山体崩滑事件。深入研究鸡尾山崩滑体的形成条件和成灾机理,对我国西南地区存在与鸡尾山崩滑体类似地质条件的灾害隐患点的减灾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尾山滑坡 关键块体 地下采矿 成因机理 失稳前兆
下载PDF
三峡库区塌岸预测评价方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刘天翔 许强 +2 位作者 黄润秋 汤明高 范宣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3,共7页
水库塌岸是影响三峡水库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作者在分析三峡库区塌岸类型和传统塌岸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塌岸预测应根据不同的塌岸类型,建立适合的塌岸预测模型。冲(磨)蚀型和坍(崩)塌型的塌岸预测可以用本文提出的岸坡结构法;滑移... 水库塌岸是影响三峡水库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作者在分析三峡库区塌岸类型和传统塌岸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塌岸预测应根据不同的塌岸类型,建立适合的塌岸预测模型。冲(磨)蚀型和坍(崩)塌型的塌岸预测可以用本文提出的岸坡结构法;滑移型的塌岸预测,应以本文提出的极限平衡搜索预测法和FLAC3D数值模拟预测法的预测结果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两个典型塌岸地段及代表性地质剖面的预测,验证了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并总结了适合三峡库区这种山区型水库的塌岸预测的原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塌岸 岸坡结构法 极限平衡搜索预测法 FLAC^3D数值模拟预测法
下载PDF
板梁状滑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与防治措施 被引量:47
19
作者 许强 范宣梅 +1 位作者 李园 张帅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250,共9页
以发生于四川省南江县兴马中学滑坡和大河中学滑坡这2个新老滑坡为典型案例,通过详细调查和分析解剖,提出一种新的平推式滑坡类型——板梁状滑坡。板梁状滑坡平面上呈扁长矩形,纵向长度远小于横向宽,剖面上呈薄板状。其主要发生于由近... 以发生于四川省南江县兴马中学滑坡和大河中学滑坡这2个新老滑坡为典型案例,通过详细调查和分析解剖,提出一种新的平推式滑坡类型——板梁状滑坡。板梁状滑坡平面上呈扁长矩形,纵向长度远小于横向宽,剖面上呈薄板状。其主要发生于由近水平巨厚层砂岩和薄层泥岩构成的斜坡陡崖附近,坡内存在一组平行于坡面的长大陡倾结构面。在强降雨条件下,平行于坡面的张裂缝被快速充水至某一临界高度后,强大的静水压力将外侧岩体整体平推出去,形成平推式滑坡,而后随着裂缝内水头的骤降,滑体很快会自行止动。在较系统地研究并查明形成板梁状滑坡必须具备的岩性条件、坡体结构条件、裂缝储水条件以及强降雨触发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板梁状滑坡的后续变形破坏模式,提出加强截排水,消除在裂缝内形成高水头的条件;在板梁外侧根部采取短桩或抗滑键阻止板梁进一步向外滑动;顶部采用连梁或锚索约束其倾倒变形等有针对性的工程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板梁状滑坡 平推式滑坡 近水平岩层滑坡 形成条件 成因机制
下载PDF
三维大规模滑坡离散元建模与模拟研究——以茂县新磨村滑坡为例 被引量:27
20
作者 刘春 范宣梅 +1 位作者 朱晨光 施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62-1370,共9页
数值模拟是研究高速远程滑坡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茂县新磨村滑坡为例,提出一种三维大规模滑坡离散元建模与数值模拟方法。基于离散元法宏微观转换公式和数值模拟测试,快速得到与滑坡体砂岩力学性质类似的离散元堆积模型。并结合滑坡数字... 数值模拟是研究高速远程滑坡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茂县新磨村滑坡为例,提出一种三维大规模滑坡离散元建模与数值模拟方法。基于离散元法宏微观转换公式和数值模拟测试,快速得到与滑坡体砂岩力学性质类似的离散元堆积模型。并结合滑坡数字高程数据和地层信息,建立起符合滑坡实际地层条件和岩体力学性质的三维离散元薄壳模型,模拟了新磨村滑坡启动、高速下滑和堆积的全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际的滑坡堆积体在形态和分布上非常相似,并且模拟的滑坡速度场变化特点和时间范围与理论估算与实测地震信号较为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方法的有效性。论文共享了数值模拟源代码,可快速构建三维滑坡数值模型,为高速远程滑坡的数值模拟研究和相应灾害范围评估提供一个可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滑坡 三维 数值模拟 MatD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