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中医药调理体质防治宫颈HR-HP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目的:分析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中医药调理体质防治宫颈HR-HP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体检中心的420例宫颈HR-HPV感染者作为观察组,选择420例同时段宫颈HR-HPV检测阴性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观察组不同年龄段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观察组不同HR-HPV基因型别中医体质类型。结果:观察组中医体质分布依次为:痰湿质(30.50%)>湿热质(19.00%)>平和质(15.50%)>阳虚质(14.80%)>气虚质(10.00%)>阴虚质(5.90%)>瘀血质(2.70%)>气郁质(1.70%);对照组中医体质分布依次为:平和质(73.30%)>湿热质(8.40%)>阴虚质(5.70%)>痰湿质(4.50%)>气虚质(4.30%)>阳虚质/瘀血质(1.80%)>气郁质(0.20%)。两组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体质类型居前三位的是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占全部体质类型的64.30%。对照组平和质324例,占比73.50%,观察组平和质81例,占比15.5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中,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主要见于46~55岁,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主要见于36~45岁,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宫颈HR-HPV16、18型和非16、18型中医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为宫颈HR-HPV感染人群的易感体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与年龄具有相关性,痰湿质多见于36~45岁,湿热质、阳虚质多见于46~55岁,HR-HPV基因型别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涤浊汤加隔药艾灸联合非布司他片对脾虚湿阻型慢性痛风患者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脾虚湿阻型慢性痛风患者7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非布司他片,初始剂量每...目的:观察涤浊汤加隔药艾灸联合非布司他片对脾虚湿阻型慢性痛风患者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脾虚湿阻型慢性痛风患者7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非布司他片,初始剂量每次1片,1 d 1次。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涤浊汤(白茅根、薏苡仁、土茯苓、黄芪、白术、党参、金钱草、炒苍术、山楂、绵萆薢、泽泻、威灵仙、桂枝、川牛膝、甘草片)1 d 1剂,每剂分2份,早晚各服用1份;加隔药艾灸(神阙、中脘、关元、气海、天枢),每次每穴各灸4壮,药饼留在原穴位处敷贴8~12 h,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11%(35/38);对照组临床控制6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2.97%(27/3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血尿酸、肠道菌群、炎症因子、痛风急性发作率及不良反应情况方面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涤浊汤加隔药艾灸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脾虚湿阻型慢性痛风疗效确切。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热痹散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住院常规治疗合中药汤剂(生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白茅...目的:观察热痹散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住院常规治疗合中药汤剂(生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白茅根、炒苍术、盐黄柏、茯苓、半夏、陈皮、土茯苓、苦参、茵陈、猪苓、泽泻、石膏、连翘、地龙、山慈菇、延胡索、甘草)。对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依托考昔片口服。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科室自制热痹散(姜黄、黄柏、苍术、陈皮、厚朴、醋乳香、醋没药、天花粉、白芷、生大黄、生天南星、甘草、冰片)外敷,外敷6 h,1 d 1次。两组均治疗10 d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好转10例,未愈2例,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痊愈12例,好转8例,未愈10例,有效率为66.7%(20/3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节止痛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方面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热痹散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3年2月,收集中医外治法...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3年2月,收集中医外治法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4、Stata16.0和Addis1.16.7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9篇文献。直接对比结果显示: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在改善红细胞沉降率或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西药联合中药熏蒸、针灸、穴位贴敷、电针、灸法或针刺的疗效较好(P<0.05);在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西药联合电针、针灸、针刺、中药蜡疗或灸法的疗效较好(P<0.05);在改善类风湿因子指标方面,西药联合灸法的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方面,西药联合灸法、中药蜡疗、电针、穴位贴敷或针刺的效果更好(P<0.01);在改善晨僵时间方面,西药联合中药蜡疗、穴位贴敷、电针、中药熏蒸或针刺的效果较好(P<0.05);在改善视觉模拟评分方面,西药联合灸法、针刺、中药蜡疗,针灸或中药熏蒸的效果更好(P<0.05)。网状Meta分析排序结果显示:西药联合中药熏蒸在改善红细胞沉降率[SMD=-36.19(-48.40,-23.93)]或晨僵时间[SMD=26.66(4.69,48.10)]方面排序最高(P<0.05),西药联合中药蜡疗在改善C反应蛋白[SMD=15.43(8.72,22.01)](P<0.05)、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SMD=0.81(0.13,1.38)](P<0.05)、视觉模拟评分[SMD=1.24(-1.83,4.37)](P>0.05)方面排序最高,西药联合穴位贴敷在改善类风湿因子[SMD=-67.15(-148.85,19.26)](P>0.05)方面排序最高,西药联合针灸提高临床有效率[OR=0.18(0.09,0.28)](P<0.05)的排序最高。结论:中药熏蒸、中药蜡疗、穴位贴敷或针灸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更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中医药调理体质防治宫颈HR-HP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体检中心的420例宫颈HR-HPV感染者作为观察组,选择420例同时段宫颈HR-HPV检测阴性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观察组不同年龄段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观察组不同HR-HPV基因型别中医体质类型。结果:观察组中医体质分布依次为:痰湿质(30.50%)>湿热质(19.00%)>平和质(15.50%)>阳虚质(14.80%)>气虚质(10.00%)>阴虚质(5.90%)>瘀血质(2.70%)>气郁质(1.70%);对照组中医体质分布依次为:平和质(73.30%)>湿热质(8.40%)>阴虚质(5.70%)>痰湿质(4.50%)>气虚质(4.30%)>阳虚质/瘀血质(1.80%)>气郁质(0.20%)。两组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体质类型居前三位的是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占全部体质类型的64.30%。对照组平和质324例,占比73.50%,观察组平和质81例,占比15.5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中,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主要见于46~55岁,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主要见于36~45岁,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宫颈HR-HPV16、18型和非16、18型中医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为宫颈HR-HPV感染人群的易感体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与年龄具有相关性,痰湿质多见于36~45岁,湿热质、阳虚质多见于46~55岁,HR-HPV基因型别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文摘目的:观察涤浊汤加隔药艾灸联合非布司他片对脾虚湿阻型慢性痛风患者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脾虚湿阻型慢性痛风患者7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非布司他片,初始剂量每次1片,1 d 1次。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涤浊汤(白茅根、薏苡仁、土茯苓、黄芪、白术、党参、金钱草、炒苍术、山楂、绵萆薢、泽泻、威灵仙、桂枝、川牛膝、甘草片)1 d 1剂,每剂分2份,早晚各服用1份;加隔药艾灸(神阙、中脘、关元、气海、天枢),每次每穴各灸4壮,药饼留在原穴位处敷贴8~12 h,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11%(35/38);对照组临床控制6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2.97%(27/3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血尿酸、肠道菌群、炎症因子、痛风急性发作率及不良反应情况方面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涤浊汤加隔药艾灸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脾虚湿阻型慢性痛风疗效确切。
文摘目的:观察热痹散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住院常规治疗合中药汤剂(生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白茅根、炒苍术、盐黄柏、茯苓、半夏、陈皮、土茯苓、苦参、茵陈、猪苓、泽泻、石膏、连翘、地龙、山慈菇、延胡索、甘草)。对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依托考昔片口服。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科室自制热痹散(姜黄、黄柏、苍术、陈皮、厚朴、醋乳香、醋没药、天花粉、白芷、生大黄、生天南星、甘草、冰片)外敷,外敷6 h,1 d 1次。两组均治疗10 d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好转10例,未愈2例,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痊愈12例,好转8例,未愈10例,有效率为66.7%(20/3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节止痛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方面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热痹散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3年2月,收集中医外治法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4、Stata16.0和Addis1.16.7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9篇文献。直接对比结果显示: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在改善红细胞沉降率或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西药联合中药熏蒸、针灸、穴位贴敷、电针、灸法或针刺的疗效较好(P<0.05);在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西药联合电针、针灸、针刺、中药蜡疗或灸法的疗效较好(P<0.05);在改善类风湿因子指标方面,西药联合灸法的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方面,西药联合灸法、中药蜡疗、电针、穴位贴敷或针刺的效果更好(P<0.01);在改善晨僵时间方面,西药联合中药蜡疗、穴位贴敷、电针、中药熏蒸或针刺的效果较好(P<0.05);在改善视觉模拟评分方面,西药联合灸法、针刺、中药蜡疗,针灸或中药熏蒸的效果更好(P<0.05)。网状Meta分析排序结果显示:西药联合中药熏蒸在改善红细胞沉降率[SMD=-36.19(-48.40,-23.93)]或晨僵时间[SMD=26.66(4.69,48.10)]方面排序最高(P<0.05),西药联合中药蜡疗在改善C反应蛋白[SMD=15.43(8.72,22.01)](P<0.05)、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SMD=0.81(0.13,1.38)](P<0.05)、视觉模拟评分[SMD=1.24(-1.83,4.37)](P>0.05)方面排序最高,西药联合穴位贴敷在改善类风湿因子[SMD=-67.15(-148.85,19.26)](P>0.05)方面排序最高,西药联合针灸提高临床有效率[OR=0.18(0.09,0.28)](P<0.05)的排序最高。结论:中药熏蒸、中药蜡疗、穴位贴敷或针灸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