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级体育教研模式的构想及发展对策
1
作者 范志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10期0118-0121,共4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变得愈加重要。作为连接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纽带,区级体育教研肩负着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任务。然而,对于当前区级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变得愈加重要。作为连接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纽带,区级体育教研肩负着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任务。然而,对于当前区级体育教研模式来说,仍存在诸多挑战与不足,亟需进行系统的构想与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区级体育教研模式的构想及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的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级体育 教研模式 构想 发展对策
下载PDF
伦理差等和道德平等的紧张——论孔子“仁”的二重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范志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8,共6页
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它的内涵和意义人们已经进行了深入论辩和阐发。但是由于视域的限制,概念的缺乏,因此隐含在《论语》中关于仁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被发现,也未得到探讨。本文的任务即是回到世界历史的语境中,借助黑... 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它的内涵和意义人们已经进行了深入论辩和阐发。但是由于视域的限制,概念的缺乏,因此隐含在《论语》中关于仁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被发现,也未得到探讨。本文的任务即是回到世界历史的语境中,借助黑格尔对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就社会进化的节点,揭示《论语》中仁的二重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道德 差等 平等
下载PDF
存在主义道德形态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志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4,143,共7页
根据伦理学理论伦理形态与道德形态的区分,存在主义伦理学理论属于一种道德形态。从其性质来看,存在主义伦理学理论是一种存在论性质的道德形态,而从其具体形态构成来看,它则是一种基于存在自由之上的生存责任论的道德形态。
关键词 道德形态 存在论道德 责任道德形态
下载PDF
三种必然性与自由意志——论莱布尼茨的自由概念 被引量:2
4
作者 范志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1,共6页
自由问题是早期现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斯宾诺莎出于建立知识和伦理同一性体系的需要,从自然必然性中找到了与之同一的理性自由,为伦理学建立了逻辑的基础。莱布尼茨接受了斯宾诺莎把道德建立在自由之上的这个现代转折,但是,他提... 自由问题是早期现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斯宾诺莎出于建立知识和伦理同一性体系的需要,从自然必然性中找到了与之同一的理性自由,为伦理学建立了逻辑的基础。莱布尼茨接受了斯宾诺莎把道德建立在自由之上的这个现代转折,但是,他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自由概念,并且也没有因为建立自由的道德而消解目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种自由 三种必然性 理性自由
下载PDF
从道德到伦理——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志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7,131,共5页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是第一位非道德主义形而上学家,而非海德格尔所说的最后一位存在论形而上学家,其使命是超克道德。借助于伦理与道德的区分,我们发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是伦理教师而非道德教师:他教诲超人和永恒轮回伦理,力促人类精...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是第一位非道德主义形而上学家,而非海德格尔所说的最后一位存在论形而上学家,其使命是超克道德。借助于伦理与道德的区分,我们发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是伦理教师而非道德教师:他教诲超人和永恒轮回伦理,力促人类精神实现从道德向伦理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 道德 伦理
下载PDF
尼采对竞争性伦理的发现和重释 被引量:1
6
作者 范志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68,169,共6页
当代的竞争政治理论源自尼采哲学,它是把尼采的竞争伦理引入对自由民主的思考而产生的。尼采在希腊发现了已被遗忘的竞争伦理,并在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对它进行了深层重述。尼采揭示了生命的竞争和超越的本质,在言辞中构造了一... 当代的竞争政治理论源自尼采哲学,它是把尼采的竞争伦理引入对自由民主的思考而产生的。尼采在希腊发现了已被遗忘的竞争伦理,并在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对它进行了深层重述。尼采揭示了生命的竞争和超越的本质,在言辞中构造了一个以超人为目的、处在"好的战争"中的民族,重构了竞争性的朋友伦理,重述了竞争性的善与正义观念。尼采提出的竞争性伦理是贵族主义伦理,其与现代合作性民众道德形成对立和竞争,这样就能避免因后者的独大统治而导致道德的平庸,不过它们通过竞争达成和解也是可能和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的战争 竞争伦理 和解
下载PDF
善高于存在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志均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45,共7页
在苏格拉底早期对话中隐含着一种善—目的论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推动了对话的展开。在早期对话中被预设了的善在中期对话《裴多》、《理想国》等篇中进一步由伦理学原理上升为宇宙论、存在论原理。"善高于存在"的提出意味着... 在苏格拉底早期对话中隐含着一种善—目的论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推动了对话的展开。在早期对话中被预设了的善在中期对话《裴多》、《理想国》等篇中进一步由伦理学原理上升为宇宙论、存在论原理。"善高于存在"的提出意味着柏拉图不是从存在看善,而是从善看存在,形成了其独特的目的论存在论和伦理性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善高于存在
下载PDF
康德、元伦理学与后果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范志均 刘建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4-23,146,共11页
当代功利主义者或后果论者从元伦理学来论证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或后果论是相容的,而如果我们从规范伦理学来论证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或后果论是不相容的,这并不是对他们的反驳。但是即使从元伦理学来看,康德主义与直接后果论也是不相容的... 当代功利主义者或后果论者从元伦理学来论证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或后果论是相容的,而如果我们从规范伦理学来论证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或后果论是不相容的,这并不是对他们的反驳。但是即使从元伦理学来看,康德主义与直接后果论也是不相容的,而与一种间接后果论,即配得幸福论或应得后果论是相容的。康德不是直接的后果论者,而是直接的义务论者,而直接的义务论与间接的后果论是可以相容的,康德作为直接的义务论者能够同时是间接的应得后果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式元伦理学 建构主义 应得后果论
下载PDF
论元伦理学中的康德式建构主义
9
作者 范志均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5-100,共6页
康德主义伦理学被怀疑论者看作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并因此遭到它的批评。实在论者则把康德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加以辩护。科斯嘉承继并推进了罗尔斯所实现的康德主义的元伦理学转向,在回应对康德主义外在实在论批评... 康德主义伦理学被怀疑论者看作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并因此遭到它的批评。实在论者则把康德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加以辩护。科斯嘉承继并推进了罗尔斯所实现的康德主义的元伦理学转向,在回应对康德主义外在实在论批评和辩护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程序实在论,并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加以辩护,完成了道德实在论的内在转变。但是这种康德式建构主义却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即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同时是一种非认知主义。从理论的融贯性来看,与这种康德式内在实在论相适合的应是一种康德式内在认知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程序实在论 内在实在论 内在认知主义
下载PDF
自由与善——论莱布尼茨理性神学的创世逻辑
10
作者 范志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77,共6页
理性主义是莱布尼茨哲学的根本原则。从上帝的概念出发,他不仅对上帝进行了理性的界定和"本体论证明",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自由和善原则的上帝"创世说"的理性神学版本:上帝从无限多个由可能个体构成的可能... 理性主义是莱布尼茨哲学的根本原则。从上帝的概念出发,他不仅对上帝进行了理性的界定和"本体论证明",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自由和善原则的上帝"创世说"的理性神学版本:上帝从无限多个由可能个体构成的可能世界中,自由选择了一个最好的可能世界,并用神性的数学、机械论的方法和形而上学的方法把它创造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理性神学 可能世界 创世逻辑
下载PDF
内在的认知主义——论麦克道威尔敏感性理论
11
作者 范志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20-27,146,共9页
一般而言,非认知主义失之于一种主观主义,而认知主义则失之于一种客观主义。麦克道威尔敏感性理论否定了非认知主义,实现了对主观性的客观化重塑,也发展了认知主义,完成了对客观性的主观化转变,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认知主义。这种内在认... 一般而言,非认知主义失之于一种主观主义,而认知主义则失之于一种客观主义。麦克道威尔敏感性理论否定了非认知主义,实现了对主观性的客观化重塑,也发展了认知主义,完成了对客观性的主观化转变,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认知主义。这种内在认知主义既保证了价值话语的客观认知性质,也确立了价值经验的主观现象性质,价值判断是与某种人类敏感性的运作联系在一起的,价值特性既引起反应,也依赖于反应。但是麦克道威尔的敏感性理论并非是一种完全内在的认知主义,而只有一种康德式的内在认知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认知主义的内在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主义 内在化 强认知主义 反应-依赖
下载PDF
非道德主义的美德共同体——马基雅维里式共和主义美德伦理研究
12
作者 范志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1,共6页
麦金太尔基于对启蒙现代伦理的批判,揭示了现代人既缺失社群,也丧失美德的道德状况,他由此开出了向古典美德伦理传统回归的药方。但马基雅维里在现代开端复兴的古典共和主义德性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现代道德困境的另一条可能路径。他... 麦金太尔基于对启蒙现代伦理的批判,揭示了现代人既缺失社群,也丧失美德的道德状况,他由此开出了向古典美德伦理传统回归的药方。但马基雅维里在现代开端复兴的古典共和主义德性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现代道德困境的另一条可能路径。他确立了社群优先于个体、公善优先于私善的社群主义伦理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国家的公器性,彰显了个体通过美德对社群生活的主动参与。但古典共和主义的德性社群却是非道德主义的社群,在道德上是有亏欠的,它与人灵魂的完善无关,因此需要个体性道德约束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德性 非道德德性 德性社群 马基雅维里
下载PDF
黑格尔的承认现象学
13
作者 范志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63,共6页
霍耐特否定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存在一种主体间性的承认理论,而科耶夫则从中看到一种承认的人学。虽然黑格尔没有明确而连贯的论述,但是他实际上提出了自我意识通过相互承认以确证自身自为存在的运动的三种意识形态,即独立的自我... 霍耐特否定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存在一种主体间性的承认理论,而科耶夫则从中看到一种承认的人学。虽然黑格尔没有明确而连贯的论述,但是他实际上提出了自我意识通过相互承认以确证自身自为存在的运动的三种意识形态,即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由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自我意识,以及相应的三种承认方式,即片面的承认、抽象的承认和普遍的承认。就整个承认的现象学运动而言,伦理实体乃是争取承认的自我意识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承认 伦理实体
下载PDF
现代视域中的苏格拉底问题
14
作者 范志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9-73,共5页
黑格尔、尼采和施特劳斯都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回到苏格拉底,重提苏格拉底问题的。黑格尔揭示了苏格拉底从伦理到道德的精神转变,勾画了伦理缺失的西方主观道德精神发展史。尼采在苏格拉底文化转向的背后看到了希腊乃至整个西方由伦理的... 黑格尔、尼采和施特劳斯都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回到苏格拉底,重提苏格拉底问题的。黑格尔揭示了苏格拉底从伦理到道德的精神转变,勾画了伦理缺失的西方主观道德精神发展史。尼采在苏格拉底文化转向的背后看到了希腊乃至整个西方由伦理的和美的文化向道德的和科学的文化的巨大转变。施特劳斯揭示了苏格拉底的政治转向,指明了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异质性,以及现代政治科学对这种异质性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问题 黑格尔 尼采 施特劳斯
下载PDF
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神义论阐释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志均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117,共8页
早在奥斯维辛之前,尼采就见证了基督教和近代神义论的失败,因为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后果。上帝死了,但是神义论问题,即受难生命的救赎称义问题却还在,还必须予以回应。尼采永恒轮回思想包含对神义论的价值重估,是对受难生命救赎称义问... 早在奥斯维辛之前,尼采就见证了基督教和近代神义论的失败,因为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后果。上帝死了,但是神义论问题,即受难生命的救赎称义问题却还在,还必须予以回应。尼采永恒轮回思想包含对神义论的价值重估,是对受难生命救赎称义问题的一种后基督教思考。作为最高肯定公式,永恒轮回思想洗除人之罪责,为一切生命辩护;它通过意愿生命永恒复回而救赎生命,受难生命因绝对肯定它自身而称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神义论 希腊神义论 反基督教神义论 永恒轮回思想
原文传递
尊严与承认——康德尊严论道德的承认前提 被引量:2
16
作者 范志均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67,共6页
如果我们不仅仅把康德的道德论看作一种义务论,而是一种价值论—尊严论,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承认的概念对于理解其主体道德而言是关键性的,因为其主体道德作为尊严论的道德,承认是它的逻辑前提。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能像霍耐特那样对康德... 如果我们不仅仅把康德的道德论看作一种义务论,而是一种价值论—尊严论,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承认的概念对于理解其主体道德而言是关键性的,因为其主体道德作为尊严论的道德,承认是它的逻辑前提。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能像霍耐特那样对康德的主体道德进行一种承认道德的改造,而应挖掘其承认道德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尊严 承认
原文传递
数学与善——柏拉图数学思想新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志均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0-75,共6页
在讲述善的宇宙论的《蒂迈欧》篇,柏拉图反复提到数学,显示数学和善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在其成文对话和未成文教诲中,柏拉图却对数学和善的关系有不同的论述。对此人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而通过对柏拉图文本的分析可知,数学不是认识善的... 在讲述善的宇宙论的《蒂迈欧》篇,柏拉图反复提到数学,显示数学和善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在其成文对话和未成文教诲中,柏拉图却对数学和善的关系有不同的论述。对此人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而通过对柏拉图文本的分析可知,数学不是认识善的手段,本身也是一种善,并且是善自身和宇宙善的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 宇宙善
原文传递
论早期黑格尔的“爱的宗教”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志均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0-275,共6页
黑格尔早期宗教思想发生了一次转折,由康德式的道德宗教转到"爱的宗教"上来。如何理解这种"爱的宗教",其本质是什么?目前学界尚未提出和思考这一问题。从黑格尔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来看,"爱的宗教"肯定不... 黑格尔早期宗教思想发生了一次转折,由康德式的道德宗教转到"爱的宗教"上来。如何理解这种"爱的宗教",其本质是什么?目前学界尚未提出和思考这一问题。从黑格尔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来看,"爱的宗教"肯定不是道德宗教,而应是一种伦理型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宗教 爱的宗教 伦理宗教
原文传递
非认知主义的建构主义——兼论一种认知主义的康德建构主义
19
作者 范志均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9-107,共9页
罗尔斯和科斯嘉的康德式建构主义试图超越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的对立,其既反对认知主义,也否认非认知主义,代之以实践的建构主义。但由于这一进路把道德的实践性置于道德的认知性之上,道德的实践性被认为优先于其认知性,从而使它面临... 罗尔斯和科斯嘉的康德式建构主义试图超越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的对立,其既反对认知主义,也否认非认知主义,代之以实践的建构主义。但由于这一进路把道德的实践性置于道德的认知性之上,道德的实践性被认为优先于其认知性,从而使它面临一种非认知主义的嫌疑,也使它与表达主义相类似。然而,一种认知主义的康德建构主义是可能的,它呈现为一种内在的认知主义,道德的认知性被内在置于其实践性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在论认知主义 康德式建构主义 非认知主义 内在认知主义
原文传递
绝对命令的三种人称推理
20
作者 范志均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2,共8页
威廉斯和内格尔基于一种外在反思观点判定,康德绝对命令的实践推理不是第一人称、而是第三人称的。但是科尔斯戈德从一种内在反思观点出发重构了第一人称的绝对命令推理,否定它是第三人称的。另一方面,达尔沃批评建立在自主性原则之上... 威廉斯和内格尔基于一种外在反思观点判定,康德绝对命令的实践推理不是第一人称、而是第三人称的。但是科尔斯戈德从一种内在反思观点出发重构了第一人称的绝对命令推理,否定它是第三人称的。另一方面,达尔沃批评建立在自主性原则之上的第一人称绝对命令版本并不充分,只有一种第二人称版本的绝对命令才能确立自主性原则。在这些讨论基础上,本文尝试基于一种新的内在反思观点,确立一种修正的第二人称绝对命令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在反思 内在反思 第二人称观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