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NLR评分评估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肖耀东 张啸虎 +4 位作者 吴俊逸 夏浩 谢满意 范月超 梁君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75-180,共6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纤维蛋白原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评分(F-NLR)对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54例,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将患... 目的 探讨外周血纤维蛋白原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评分(F-NLR)对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54例,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n=50)和预后不良组(n=104)。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风险因素,并利用ROC曲线评估F-NLR在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血肿体积、是否破入脑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ANC)计数、淋巴细胞(ALC)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纤维蛋白原(FIB)、F-NL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体积、GCS评分、高WBC、低ALC、高F-NLR评分是其短期预后不良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表明F-NLR评分预测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不良的AUC值为0.799(95%CI:0.723~0.874),敏感度为66.3%,特异度为86.0%。结论 F-NLR评分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作为进一步临床应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基底节 脑出血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经内镜切除术后早期催乳素缓解因素分析
2
作者 董峻东 裴玉康 +4 位作者 纪培志 苗发安 张慧 张桐 范月超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69-174,共6页
目的 探讨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经内镜切除术后早期催乳素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内镜下行垂体病损切除手术的141例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周催乳素水平,分为... 目的 探讨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经内镜切除术后早期催乳素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内镜下行垂体病损切除手术的141例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周催乳素水平,分为术后早期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采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术后早期催乳素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141例手术治疗的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患者中,有121例(85.82%)患者获得早期缓解,20例(14.18%)未缓解。早期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在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切除程度、术前催乳素水平、术后首日催乳素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术后首日催乳素水平是影响术后早期催乳素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侵袭性催乳素垂体瘤的患者中,满足术后首日催乳素水平达到正常值的因素,且肿瘤侵袭性越低,肿瘤直径越小,术前测定催乳素<200μg/L,通过经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做到肿瘤完全切除,患者术后2周催乳素水平更易达到早期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乳素垂体瘤 早期缓解 内镜手术 催乳素水平 多变量分析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和验证
3
作者 胡宏伟 顾隆源 +3 位作者 王志鹏 程宇 袁留杰 范月超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747-752,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aSAH,并行手术治疗的3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指... 目的探讨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aSAH,并行手术治疗的3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aSAH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及CT显示破入脑室是影响aSAH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训练集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87,曲线下面积(AUC)为0.901;验证集敏感度为0.86,特异度为0.88,AUC为0.92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分析进一步证实该模型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益。结论本研究构建的aSAH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aSAH患者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模型 列线图 动脉瘤 动脉瘤显微夹闭
下载PDF
垂体瘤患者术后短期嗅觉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建立
4
作者 程宇 胡宏伟 +2 位作者 王志鹏 袁留杰 范月超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目的 开发和验证一套实用的预测工具,用于可靠地预测垂体瘤患者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垂体病损切除术后3个月的嗅觉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垂体瘤并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垂体病... 目的 开发和验证一套实用的预测工具,用于可靠地预测垂体瘤患者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垂体病损切除术后3个月的嗅觉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垂体瘤并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垂体病损切除术治疗的348例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影像学指标、实验室指标等数据,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将单因素分析中结果P<0.05的临床特征继续进行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建立列线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Calibration plot曲线反映模型性能。最后,本研究绘制了临床影响曲线,直观展现模型的临床预测效益。结果 肿瘤复发、抬高鼻中隔黏膜瓣方式、肿瘤大小和术后鼻腔冲洗是影响垂体瘤患者术后嗅觉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效益。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列线图模型,为垂体瘤患者术后嗅觉改变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预测工具。该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术前评估患者的嗅觉风险,指导术中操作策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该研究为未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进一步提高垂体瘤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预后模型 列线图 LOGISTIC回归 经鼻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
下载PDF
上矢状窦中后1/3处侵袭性窦旁脑膜瘤手术策略
5
作者 张奇 董成祥 +3 位作者 陆岳 李峰达 华磊 范月超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上矢状窦中后1/3处涉及感觉、运动功能区及数条重要回流静脉,探讨此处侵袭性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策略,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9例上矢状窦中后1/3处侵袭性... 目的上矢状窦中后1/3处涉及感觉、运动功能区及数条重要回流静脉,探讨此处侵袭性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策略,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9例上矢状窦中后1/3处侵袭性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Ⅰ组,显微镜下肿瘤完全切除,包括上矢状窦内肿瘤的全切除59例;Ⅱ组,显微镜下切除上矢状窦外的肿瘤,包括窦壁肿瘤,但矢状窦未切开,窦内肿瘤未处理,术后给予γ刀治疗者40例。分析Ⅰ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后5年复发率、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KPS评分为优(大于90分)患者占比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中,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肿瘤位于上矢状窦中1/3、肿瘤质地韧、瘤周引流静脉>3条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3个月KPS评分为优的患者人数比例:Ⅰ组为64.4%,Ⅱ组为62.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0%,Ⅱ组为7.5%,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5年复发率为10.16%,Ⅱ组为12.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矢状窦切开切除窦内肿瘤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且具有一定风险性。对于年龄≥60岁、肿瘤位于上矢状窦中1/3且侵及窦内者、瘤周静脉数量>3条、肿瘤质地韧的患者,术中不处理上矢状窦内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等放射治疗也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矢状窦 脑膜瘤 显微切除 Γ刀治疗 远期疗效
下载PDF
抑制C-myc、整合素β_1对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范月超 万峰 +3 位作者 张洪涛 王雄伟 雷霆 李龄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研究c-myc基因、整合素β_1(integrinβ_1,INTβ_1)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新鲜垂体瘤标本12例。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利用Boyden小室侵袭模型,分别加入c-myc... 目的:研究c-myc基因、整合素β_1(integrinβ_1,INTβ_1)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新鲜垂体瘤标本12例。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利用Boyden小室侵袭模型,分别加入c-myc抗体、INTβ_1民抗体联合抑制c-myc、INTβ_1活性,观察干预后垂体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干预后C-myc和c-mycmRNA、INTβ_1和INTβ_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在加入c-myc、INTβ_1抗体后,C-myc和c-mycmRNA、INTβ_1和INTβ_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各 P<0.05);同时伴随细胞侵袭率的显著下降(P<0.01)。结论:INTβ_1、c-myc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行为密切相关,抑制其表达,有助于阻止垂体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侵袭性 c—myc整合素 C-MYC基因 侵袭性垂体腺瘤 整合素Β1 侵袭力 影响的研究 c-mycmRNA Boyden小室侵袭
下载PDF
垂体特异转录因子pit-1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范月超 雷霆 +4 位作者 舒凯 王雄伟 万峰 牛洪泉 李龄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8-861,865,共5页
目的检测垂体特异转录因子pit-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研究Pit-1与激素水平、肿瘤侵袭性的关系,以探讨Pit-1在垂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术前激素水平、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诊断确定腺瘤类型,依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硬膜病检结果... 目的检测垂体特异转录因子pit-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研究Pit-1与激素水平、肿瘤侵袭性的关系,以探讨Pit-1在垂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术前激素水平、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诊断确定腺瘤类型,依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硬膜病检结果判断对肿瘤侵袭性分级,用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测定Pit-1蛋白和pit-1mRNA的表达。结果Pit-1在GH腺瘤、PRL腺瘤、GH/PRL混合腺瘤中均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度表达者占此3种腺瘤的78.8%(26/33),无功能腺瘤及ACTH腺瘤中无Pit-1蛋白的表达。pit-1mRNA在全部的GH腺瘤、PRL腺瘤、GH/PRL混合腺瘤和50%(5/10)的无功能腺瘤中有表达,在ACTH腺瘤组中无表达。GH、PRL、GH/PRL混合腺瘤组间pit-1mRNA的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此3组均显著高于无功能腺瘤组(P<0.05)。GH、PRL腺瘤组中pit-1mRNA的表达量与其各自术前的激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表达pit-1mRNA的腺瘤中,侵袭性组高于非侵袭性组。结论Pit-1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表型、功能有关,与某些激素(GH、PRL)水平、肿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在某些类型(GH、PRL、GH/PRL)的垂体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特异转录因子(Pit-1) 垂体瘤 免疫组化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3
8
作者 范月超 张洪涛 +3 位作者 王雄伟 舒凯 雷霆 李龄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62-364,共3页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学特征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抑制pit-1基因表达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范月超 张洪涛 +5 位作者 王雄伟 张华楸 舒凯 万峰 牛洪泉 雷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3期2597-2600,共4页
目的:研究垂体特异转录因子-1(pit-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以pit-1为靶点治疗GH腺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设计合成硫代磷酸化反义寡核苷酸(PS-ASODN),经脂质体(lipofectin)包裹... 目的:研究垂体特异转录因子-1(pit-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以pit-1为靶点治疗GH腺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设计合成硫代磷酸化反义寡核苷酸(PS-ASODN),经脂质体(lipofectin)包裹转染瘤细胞,每隔24h取样。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ASODN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的改变,用免疫组化SABC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经ASODN作用后,pit-1蛋白和pit-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ASODN组与正义组(SODN)及对照组相比较,48h、72h后细胞生长增殖受抑制(P<0.05),96h、120h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ASODN组对细胞凋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细胞多阻滞于G2/M期。其作用具有序列选择的特异性,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呈时间依赖性。ASODN显著地抑制pit-1蛋白和pit-1mRNA的表达(均P<0.05)。结论:pit-1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有效地抑制GH腺瘤细胞的生长而促进其凋亡,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生长激素 腺瘤 垂体特异转录因子 寡核苷酸类 反义
下载PDF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脑胶质瘤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月超 王雄伟 +2 位作者 张华楸 舒凯 雷霆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研究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以端粒酶为靶点治疗脑胶质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以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hTERT)为靶点设计合成硫代磷酸化反义寡核苷酸(PS-ASODN),经脂质体(lipof... 目的研究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以端粒酶为靶点治疗脑胶质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以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hTERT)为靶点设计合成硫代磷酸化反义寡核苷酸(PS-ASODN),经脂质体(lipofectin)包裹转染胶质瘤细胞,每隔24h取样。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PS-ASODN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TR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改变。结果PS-ASODN实验组与正义组、错义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较,48h后细胞生长增殖受抑制,端粒酶活性降低(P<0.05),72h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实验组对细胞凋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细胞多阻滞于G2/M期。其作用具有序列选择的特异性,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呈时间依赖性。结论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有效地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而促进其凋亡,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端粒酶 寡核苷酸 反义
下载PDF
整合素β_1表达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月超 万峰 +3 位作者 雷霆 舒凯 张华楸 牛洪泉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研究整合素β1(integrinβ1,INTβ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新鲜垂体瘤标本12例,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利用Boyden小室侵袭模型,分别加入INTβ1抗体以抑制INTβ1活性,观... 目的研究整合素β1(integrinβ1,INTβ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新鲜垂体瘤标本12例,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利用Boyden小室侵袭模型,分别加入INTβ1抗体以抑制INTβ1活性,观察干预后垂体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干预后INTβ1和INTβ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在加入INTβ1抗体后,INTβ1和INTβ1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同时伴随细胞侵袭率的显著下降(P<0.05)。结论INTβ1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行为密切相关,抑制其表达,有助于阻止垂体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侵袭性 整合素Β1 基因表达 肿瘤细胞
下载PDF
过表达HMGA2对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
12
作者 范月超 颜丙超 +3 位作者 陈洪福 纪建永 张慧 梅鹏金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4371-4373,共3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对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 HMGA2过表达质粒转染原代培养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转染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流... 目的探讨过表达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对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 HMGA2过表达质粒转染原代培养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转染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流式细胞仪术分别检测HMGA2过表达质粒转染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后对HMGA2蛋白表达、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24h后转染组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HMGA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空载体组(转染空质粒的细胞)(P<0.05);较空载体组在24、48、72、96h4个时间点OD值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组细胞增殖数量增加,与空载体组相比转染组细胞G1期所占比例减少,S期所占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HMGA2促进垂体腺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G1期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类 增量调节 垂体肿瘤 增殖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低表达泛素连接酶CHIP对脑胶质瘤细胞U87迁移、侵袭及增殖的影响
13
作者 范月超 陈洪福 +3 位作者 张慧 梅鹏金 纪建永 颜丙超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13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低表达泛素连接酶CHIP对脑胶质瘤细胞U87迁移、侵袭和增殖的影响。方法运用ControlsiRNA、CHIP siRNA分别转染脑胶质瘤细胞U87,Western blot检测CHIP蛋白表达情况,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CHIP siRNA对U87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 目的探讨低表达泛素连接酶CHIP对脑胶质瘤细胞U87迁移、侵袭和增殖的影响。方法运用ControlsiRNA、CHIP siRNA分别转染脑胶质瘤细胞U87,Western blot检测CHIP蛋白表达情况,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CHIP siRNA对U87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 chamber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检测CHIP siRNA对U87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与Control siRNA组相比,CHIP siRNA组U87细胞CHIP蛋白表达量降低,CHIP siRNA组U87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数增加(P均<0.05)。结论 CHIP siRNA靶向干扰了泛素连接酶CHIP的表达,CHIP作为肿瘤抑癌因子抑制脑胶质瘤细胞U87的迁移、侵袭及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CHIP 肿瘤转移 肿瘤浸润 增殖
下载PDF
小干扰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对大鼠垂体生长激素肿瘤细胞侵袭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范月超 张慧 +6 位作者 李锦晓 李中林 纵振坤 陈晨 冯力 苗发安 谢满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6期31-32,37,共3页
目的:研究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pituitary-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1,pit-1)siRNA转染大鼠GH3型垂体瘤细胞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pit-1 siRNA,经脂质体(lipofectin)转染大鼠垂体瘤细胞后,通过RT-PCR检测瘤细胞... 目的:研究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pituitary-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1,pit-1)siRNA转染大鼠GH3型垂体瘤细胞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pit-1 siRNA,经脂质体(lipofectin)转染大鼠垂体瘤细胞后,通过RT-PCR检测瘤细胞内pit-1 mRNA表达的变化;制备Boyden小室测定pit-1 siRNA对肿瘤细胞侵袭力和趋化作用的影响。结果:pit-1 siRNA转染大鼠GH3细胞24 h后,pit-1 mRNA和pit-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透过基质凝胶多孔滤膜的大鼠GH3细胞瘤细胞的数量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pit-1对大鼠垂体瘤细胞的侵袭性呈正相关,在生长激素腺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t-1 垂体肿瘤瘤 RT-PCR BOYDEN小室 细胞侵袭力
下载PDF
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特异转录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范月超 李中林 +2 位作者 刘勇 冯力 谢满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23-126,共4页
目的研究垂体特异转录因子pit-1与PRL水平、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探讨Pit-1在垂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测定Pit-1蛋白和pit-1mRNA的表达,分析Pit-1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it-1在PRL腺瘤中均有高表... 目的研究垂体特异转录因子pit-1与PRL水平、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探讨Pit-1在垂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测定Pit-1蛋白和pit-1mRNA的表达,分析Pit-1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it-1在PRL腺瘤中均有高表达,Pit-1、pit-1 mRNA表达与PRL水平呈正相关并与肿瘤侵袭性相关。结论Pit-1及pit-1mRNA的表达在垂体PRL腺瘤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特异转录因子(Pit-1) 垂体腺瘤 泌乳素
下载PDF
HIF-lαasODN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16
作者 范月超 冯力 +3 位作者 陈晨 李中林 谢满意 苗发安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654-657,共4页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与U251胶质瘤细胞融合后的抗胶质瘤活性。方法将HIF-1a asODN利用脂质体包裹转染DC,采用PEG化学融合方法将DC与U251胶质瘤细胞融合,通过MTT法及流式细...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与U251胶质瘤细胞融合后的抗胶质瘤活性。方法将HIF-1a asODN利用脂质体包裹转染DC,采用PEG化学融合方法将DC与U251胶质瘤细胞融合,通过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胶质瘤细胞凋亡率。结果HIF-1a asODN转染DC组与各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下降,凋亡增加(P〈0.01)。结论HIF-1a asODN转染DC后,再与U251胶质瘤细胞融合能够比单纯使用HIF-1a asODN转染U251细胞或单纯使用DC细胞取得更好的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及促进其凋亡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胶质瘤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a 反义寡核苷酸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17
作者 范月超 张洪涛 +2 位作者 王雄伟 舒凯 雷霆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NS海绵状血管瘤,脑内16例(幕上11例,幕下5例),脑外5例,椎管内2例。23例全部...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NS海绵状血管瘤,脑内16例(幕上11例,幕下5例),脑外5例,椎管内2例。23例全部行CT检查,21例同时行MRI检查,18例行DSA检查。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21例行镜下全切除(91.3%),2例行次全切除(8.7%)。结果23例患者中,19例痊愈(82.6%),4例好转(17.4%),术后随访6个月~4年,无死亡及术后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病例。结论CNS海绵状血管瘤在CT及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MRI对CA的敏感性优于CT。DSA检查为阴性,但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显微手术是治疗CNS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合理的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学特征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逆转录酶抑制剂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18
作者 范月超 于如同 +2 位作者 董红燕 白永文 倪鸣山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研究逆转录酶抑制剂(AZT)对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以端粒酶为靶点治疗脑胶质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AZT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TR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用流式细胞... 目的研究逆转录酶抑制剂(AZT)对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以端粒酶为靶点治疗脑胶质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AZT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TR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2h后1.0molLAZT组的端粒酶活性降低(P<0.05),24h时0.5molLAZT组细胞生长增殖受抑制(P<0.05),1.0molLAZT组则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在实验范围内,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实验组细胞周期中各时相的细胞分布发生改变,0.5molLAZT组细胞多阻滞于G2M期,而1.0molLAZT组细胞G1期增多,S期细胞数减少。结论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增殖,参与了细胞周期及凋亡的调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酶抑制剂 胶质瘤 C6细胞 端粒酶
下载PDF
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手术评估中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纵振坤 于如同 +1 位作者 范月超 刘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过程中各自的优势,为改进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DSA和手术资料,进行结果对比分析。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行CTA和DSA两种检查,54例患者中,14例栓塞治疗,40例行开颅手... 目的探讨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过程中各自的优势,为改进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DSA和手术资料,进行结果对比分析。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行CTA和DSA两种检查,54例患者中,14例栓塞治疗,40例行开颅手术。结果将CTA、DSA检查诊断结果与最终确诊结果比较,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3%,准确度为98.6%;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8.1%,准确度为98.6%,CTA的敏感度略高于DSA,但无统计学意义。CTA、DSA在准确显示动脉瘤立体形态等方面占检出动脉瘤的百分比分别为77.9%与57.3%。结论 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种检查方法都因为各自既有某些长处可以互相补充检查信息,不应以一种方法作为绝对的"金标准"。CTA对于颅内动脉瘤立体形态的显示情况优于DSA,为选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对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应着重参考DSA,DSA在动脉瘤诊治过程中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自体血清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向神经细胞分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震 张洪涛 +3 位作者 范月超 王雄伟 牛洪泉 薛德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2期8520-8523,共4页
目的:目前多采用胎牛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应用自体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神细胞分化,拟验证其可行性及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8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培养骨髓... 目的:目前多采用胎牛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应用自体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神细胞分化,拟验证其可行性及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8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用骨髓来源为本院需行骨髓穿刺的健康成人(共3例,年龄26~44岁),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自体血清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3~5代细胞利用生长因子和N2添加剂进行诱导分化,采用RT-PCR检测Ne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RNA在诱导前后的表达。结果:①细胞形态变化:利用自体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呈长或宽扁的梭形,在体外传代扩增速度较快。②超微结构:电镜下细胞表面可见细胞核较大,不规则,核质比较小,胞质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可见缝隙连接。③细胞表面标记物鉴定:多数细胞为CD44、CD105阳性,CD34、CD45阴性。④Ne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RNA的表达:诱导后部分细胞呈神经元样改变,Nestin mRNA表达水平于3d达高峰,随后减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RNA于5~7d达高峰,并可持续数日。结论:应用自体血清可成功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条件下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神经前体细胞 自体血清 细胞培养 神经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