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病原菌孢子捕捉和监测—助力植物病害管理
1
作者 王奥霖 范洁茹 +7 位作者 徐飞 陈莉 曹世勤 王万军 孙振宇 刘伟 胡小平 周益林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 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作为监测空气中病菌孢子量的有效手段,可为种植者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病害风险的早期预警信息,辅助病害管理决策。近年来,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植物病害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植物病害流行病学、病原体生物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对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获得的数据改善病害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应用病菌孢子捕捉和监测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新技术和改善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共享效率,实现病菌孢子捕捉的监测预警技术网格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害流行学 空气生物学 病菌孢子捕捉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 病害管理决策系统
下载PDF
基于病菌孢子捕捉和real-time PCR技术的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孢子动态监测及病情估计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奥霖 商昭月 +8 位作者 张美惠 王贵 胡小平 徐飞 孙振宇 曹世勤 刘伟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6,72,共9页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种病菌孢子计数方法在同一抗性品种上监测到的孢子浓度动态相近。此外,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空气中的白粉病菌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孢子浓度分别建立了基于累积孢子浓度的田间病情估计模型。分析发现,基于两种孢子浓度测定方法建立的病情估计模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real-time PCR定量技术测定的孢子浓度在构建白粉病病情估计模型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该结果为real-time PCR定量技术与病菌孢子捕捉技术相结合用于小麦白粉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病菌孢子捕捉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原菌监测 病情估计模型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基线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杜笑笑 张欣颖 +7 位作者 丁成 张美惠 王奥霖 袁军海 瓮巧云 范洁茹 刘伟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0,365,共5页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DHI)类杀菌剂,2019年在我国登记在小麦上防治赤霉病,为明确其对小麦白粉病的潜在防治效果,以及为监测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其是否产生抗药性,本文采用离体...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DHI)类杀菌剂,2019年在我国登记在小麦上防治赤霉病,为明确其对小麦白粉病的潜在防治效果,以及为监测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其是否产生抗药性,本文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了2000年前和2019年采自我国河南、山东等9省市的110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自2019年的88株菌株,其EC_(50)范围为0.0102~0.7668μg/mL,平均EC_(50)为(0.2243±0.1796)μg/mL;采自2000年前的22株菌株,其EC_(50)范围为0.0521~0.8824μg/mL,平均EC_(50)为(0.3563±0.2796)μg/mL;两组菌株群体间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氟唑菌酰羟胺对110株菌株的EC_(50)范围为0.0102~0.8824μg/mL,平均EC_(50)为(0.2507±0.2103)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可作为小麦白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基线。本研究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白粉病以及未来监测该病原菌对药剂的抗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唑菌酰羟胺 小麦白粉病菌 敏感基线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禾谷镰孢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
4
作者 徐庆 王奥霖 +5 位作者 聂晓 刘伟 张昊 曹世勤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6,共8页
为探究高温胁迫对禾谷镰孢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禾谷镰孢5株耐高温菌株和4株温度敏感型菌株在25℃和30℃下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不同胁迫压力下的生长速率、致病力和DON毒素含量等。结果表明,不论耐高温... 为探究高温胁迫对禾谷镰孢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禾谷镰孢5株耐高温菌株和4株温度敏感型菌株在25℃和30℃下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不同胁迫压力下的生长速率、致病力和DON毒素含量等。结果表明,不论耐高温菌株还是温度敏感型菌株,30℃高温对其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对产孢量和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30℃高温能减轻NaCl和CaCl2胁迫对禾谷镰孢生长的抑制,但是不影响KCl、刚果红,SDS和H2O2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在30℃下,大部分耐高温菌株的致病力不变或降低,而大部分温度敏感型菌株的致病力反而增加,30℃对大部分菌株的DON毒素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下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和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 高温胁迫 渗透胁迫 致病力 DON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小麦籽粒DON含量检测
5
作者 刘艮森 聂晓 +7 位作者 王奥霖 贾镇宇 危学华 徐飞 范洁茹 马东方 刘伟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5,共9页
为探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小麦籽粒中DON含量定量检测的可行性,本研究在25℃和40℃平衡温度下对DON含量不同的80个小麦籽粒样品的顶空气体进行电子鼻检测,并结合由UPLC-MS/MS测得的各样品DON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除4号和5号传感器外... 为探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小麦籽粒中DON含量定量检测的可行性,本研究在25℃和40℃平衡温度下对DON含量不同的80个小麦籽粒样品的顶空气体进行电子鼻检测,并结合由UPLC-MS/MS测得的各样品DON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除4号和5号传感器外,其余8个传感器的响应值均与样品DON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1号传感器的响应值及其参数与样品DON含量的相关性最强,表明1号传感器可以作为检测小麦籽粒样品DON含量的关键气体传感器。以1号传感器的参数为主,分别建立了在两平衡温度下样品DON含量的回归模型。对各模型的拟合效果分析发现,在40℃平衡温度下基于X_(17)(1号传感器21~60 s响应值的和)所建一元回归模型最好;在25℃平衡温度下,基于X_(1)(1号传感器20~40 s响应值的平均值)和X_(12)(8号传感器1~5 s响应值的和)所建二元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次为基于X_(1)所建的一元回归模型。该研究可为电子鼻技术在小麦籽粒中DON含量检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小麦籽粒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毒素检测 回归模型
下载PDF
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病原群体组成
6
作者 陶希 危学华 +5 位作者 聂晓 张美惠 刘伟 曹世勤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6-282,共7页
随着北京市小麦种植面积的逐步恢复,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范围也逐渐扩大。为明确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及茎基腐病的病原群体组成,于2023年从北京市6个区14个采样点采集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290株小麦赤霉... 随着北京市小麦种植面积的逐步恢复,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范围也逐渐扩大。为明确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及茎基腐病的病原群体组成,于2023年从北京市6个区14个采样点采集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290株小麦赤霉病菌株及163株小麦茎基腐病菌株。采用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基因进行分子鉴定,明确了北京地区不同区县小麦赤霉病菌和茎基腐病菌的群体组成。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和假禾谷镰孢F.pseudograminearum,其中禾谷镰孢占群体总数的92.41%,是整个北京地区的优势致病菌,也是海淀、平谷、顺义、密云和延庆地区的优势致病菌,假禾谷镰孢是怀柔地区的优势致病菌。北京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主要是假禾谷镰孢(45.40%)和禾谷镰孢(37.42%),还分离出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1.23%)、中华镰孢F.sinense(7.36%)、锐顶镰孢F.acuminatum(4.29%)、三线镰孢F.tricinctum(3.07%)和木贼镰孢F.equiseti(1.23%)。海淀和密云地区的小麦茎基腐病优势致病菌是假禾谷镰孢,平谷、顺义和延庆地区的优势致病菌是禾谷镰孢。该研究结果为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 茎基腐病 病原菌群体组成 禾谷镰孢 假禾谷镰孢
下载PDF
六种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朱书生 袁善奎 +3 位作者 范洁茹 王岩 刘敏 刘西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用Calco fluor荧光染色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附着胞形成、菌丝扩展、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 用Calco fluor荧光染色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附着胞形成、菌丝扩展、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在0.07~5.98μg/mL和0.10~3.50μg/mL之间,而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和休止孢形成没有抑制作用;霜脲氰对休止孢萌发和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1.10和0.002μg/mL,对其他阶段无明显的抑制效果;腈嘧菌酯对休止孢萌发、菌丝扩展和孢囊梗产生无影响,对游动孢子释放、芽管伸长和附着胞形成的EC50值分别为0.018、0.008和0.010μg/mL;代森锰锌对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2.40、2.88和1.53μg/mL;甲霜灵对该菌的整个发育期均没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供试菌株对甲霜灵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黄瓜霜霉病菌 发育阶段 交互抗性
下载PDF
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及其抗药突变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赵志华 张锡明 +2 位作者 范洁茹 刘亮 刘西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51-256,共6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生长发育及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敏感菌株及其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产孢量无...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生长发育及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敏感菌株及其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产孢量无影响。当咪鲜胺浓度为0.5μg/mL时,能够完全抑制敏感菌株菌丝的生长,而不能抑制不同抗性水平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随抗性倍数从24倍增加到112倍,药剂对抗药突变体菌落扩展的影响逐渐减小。咪鲜胺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047μg/mL,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5μg/mL。20.00μg/mL咪鲜胺可完全抑制亲本敏感菌株的孢子萌发,而对不同抗药突变体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4.1%~89.0%和58.5%~65.8%,表明抗药突变体在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等阶段对药剂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10μg/mL咪鲜胺处理菌丝12h后,亲本菌株菌丝顶端膨大畸形,抗药突变体的菌丝顶端膨大,并在菌丝上长有许多细小分枝,表明药剂对抗药突变体次生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鲜胺 水稻恶苗病菌 抗药突变体 敏感菌株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对撂荒地土化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磊 陈立波 +4 位作者 李志勇 师文贵 李鸿雁 范洁茹 周国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12期140-145,共6页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对撂荒地土壤化学性状变化的影响以及全效速效营养成分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土壤全N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种植年限相差较大时,全N含量才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对撂荒地土壤化学性状变化的影响以及全效速效营养成分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土壤全N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种植年限相差较大时,全N含量才有显著差异;苜蓿种植时间长可使磷元素在表层积累,时间短则表层土壤的全磷聚集不明显;苜蓿种植多年对于土壤全钾含量的增加有显著作用;苜蓿种植对于土壤表层速效N有富集作用,而使土壤深层的速效N大幅下降;苜蓿种植对于土壤表层速效P有积聚作用,种植一到三年的苜蓿一定程度上对于土壤下层的速效P有利用作用,而种植多年的苜蓿对于土壤深层速效P含量有补充作用;种植第三年的苜蓿对于土壤速效K的利用最大,到第五年,苜蓿的种植对于土壤速效K含量有反补的趋势;对于全效养分和速效养分来说,没有种植苜蓿的撂荒地,各营养成分之间没有明显的转化,对于第一年生和第三年生苜蓿,全效和速效养分之间的转化较为明显,其中以氮元素和钾元素较为活跃,磷元素相对来说较为迟缓。对于第五年生苜蓿,由于苜蓿种植对于土壤中速效钾的反补作用,没有发现速效养分和全效养分之间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不同种植年限 土壤化学性状 撂荒地 养分转化
下载PDF
6种染色方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比较 被引量:15
10
作者 朱书生 刘西莉 +2 位作者 刘鹏飞 范洁茹 袁善奎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90,共5页
比较了Calcofluor、苯胺蓝、荧光素钠3种荧光染色方法和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考马斯亮兰和苯胺蓝组织透明染色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和pH值条件下,3种荧光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孢子囊、... 比较了Calcofluor、苯胺蓝、荧光素钠3种荧光染色方法和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考马斯亮兰和苯胺蓝组织透明染色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和pH值条件下,3种荧光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孢子囊、休止孢、芽管、附着胞、孢囊梗等寄主组织外部菌体的原位染色,其中Calcofluor染色方法更稳定、简捷和易于观察。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法能观察黄瓜霜霉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但该法更适宜胞间菌丝及吸器的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色 组织学观察 真菌原位检测
下载PDF
紫花苜蓿生产性能构成因子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磊 陈立波 +2 位作者 李志勇 范洁茹 赵海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334-337,共4页
对3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不同秋眠级别的苜蓿品种进行生产性能构成因子以及构成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植株高度与节间长和再生速度达显著相关(P<0.05);生物量与植株高度和再生速度达显著相关(P<0.05);关于再生速度与植株... 对3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不同秋眠级别的苜蓿品种进行生产性能构成因子以及构成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植株高度与节间长和再生速度达显著相关(P<0.05);生物量与植株高度和再生速度达显著相关(P<0.05);关于再生速度与植株高度、节间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程度拟合方程分别如下:y1=37.165+8.17x1;y2=2.28+1.13x1;y=3.03x1。再生速度与植株高度、节间长和地上生物量有着很高的相关性。植株高度是苜蓿产量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决定苜蓿地上生物量的最终决定因子是再生速度,所以苜蓿的再生性是苜蓿高产育种首先考虑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生产性能 构成因子 再生速度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监测和年度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伟 王振花 +6 位作者 曹学仁 徐志 史倩倩 韩龙萍 范洁茹 王保通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8-161,共4页
通过对陕西省近6年来的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监测结果表明,供试陕西省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c、Pm2、Pm4a、Pm4b、Pm4c、Pm5b、Pm12、Pm13、Pm16、Pm21、Pm24、Pm30、Pm35、Pm40、Pm46、Pm2+Mld、Pm2+6、Pm4+8和Pm4b+5b的毒性频率均低于3... 通过对陕西省近6年来的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监测结果表明,供试陕西省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c、Pm2、Pm4a、Pm4b、Pm4c、Pm5b、Pm12、Pm13、Pm16、Pm21、Pm24、Pm30、Pm35、Pm40、Pm46、Pm2+Mld、Pm2+6、Pm4+8和Pm4b+5b的毒性频率均低于30%,是当前的有效抗病基因(组合);对抗病基因(组合)Pm1a、Pm3a、Pm3b、Pm3c、Pm3e、Pm3f、Pm5a、Pm6、Pm7、Pm8、Pm17、Pm19、Pm25和Pm1+2+9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说明抗病性能较差,已不适合在育种和生产上使用。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3d、Pm24、Pm35和Pm"XBD"毒性频率呈下降趋势,对Pm2、Pm4a、Pm4b、Pm5b、Pm2+6、Pm4+8、Pm4b+5b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其重点监测。监测发现,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2、Pm16、Pm21和Pm46的毒性频率为0,对Pm1c为0.63%,表明这几个基因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抗病基因,应加快对其合理利用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病菌监测 群体毒性频率 抗性基因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田间传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伟 赵亚男 +5 位作者 韩翠仙 王奥霖 袁军海 杨旭光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51,共5页
2015年度采用定容式孢子捕捉器对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传播的初步研究表明,在病害发生初期病菌分生孢子捕捉量比较低,但随着菌源中心病害的逐渐加重,病菌分生孢子在距菌源中心20 m和40 m远处捕捉量随之增大。线性弧度相关分... 2015年度采用定容式孢子捕捉器对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传播的初步研究表明,在病害发生初期病菌分生孢子捕捉量比较低,但随着菌源中心病害的逐渐加重,病菌分生孢子在距菌源中心20 m和40 m远处捕捉量随之增大。线性弧度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距菌源中心北向20 m和40 m处的孢子捕捉量与风向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距菌源中心不同距离处的孢子捕捉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且在相同方向上,距菌源中心20 m处孢子捕捉量显著高于40 m处孢子捕捉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病菌孢子捕捉量 病菌传播梯度 流行监测
下载PDF
郭予元院士在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14
作者 周益林 聂晓 +3 位作者 刘伟 范洁茹 梁革梅 陆宴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2,共7页
数理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其在植物保护学科中特别是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也尤为重要。郭予元院士作为将数理统计学应用在植保学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数理统计... 数理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其在植物保护学科中特别是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也尤为重要。郭予元院士作为将数理统计学应用在植保学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数理统计在植物保护学科中应用研究及其相关的教育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回顾了他在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上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郭予元院士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紧凑计算法、正交多项式系数复原表以及利用一系列早期型号计算器开发出几乎涵盖植保学科常用的数理统计学方法或模型的编码程序,为植保数理统计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郭予元院士就在试验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数理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当时国内少见的预测稻瘟病病情和最佳防治时期的中长期预测模型,此后他在病虫害的研究上特别是害虫生命表、种群动态、多病虫危害产量损失和复合防治指标等方面应用了大量的数理统计方法,使得不少植保学科数据分析中所面临的难题、障碍和科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取得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大大推进并带动了数理统计学在植保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郭予元院士通过在全国举办植保数理统计学讲习班或以研究生授课等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懂数理统计的植保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植保数理统计学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还介绍了郭予元院士的研究团队在后续研究中,继承和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运用植保数理统计学在棉花害虫研究领域做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植保数理统计学研究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予元 数理统计学 植物保护 相关和回归分析紧凑算法 计算器编程 统计学教学和普及
下载PDF
新疆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监测和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振花 刘伟 +2 位作者 高海峰 范洁茹 周益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03-1910,共8页
【目的】通过对新疆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鉴定,研究其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和组成,为小麦抗白粉病品种的选育及抗病品种的应用和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新疆的小麦白粉菌标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抖接法接种到35个已知抗病基因的... 【目的】通过对新疆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鉴定,研究其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和组成,为小麦抗白粉病品种的选育及抗病品种的应用和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新疆的小麦白粉菌标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抖接法接种到35个已知抗病基因的小麦鉴别寄主上,调查鉴别寄主对病菌的反应型,明确小麦白粉菌不同菌株的毒性。【结果】新疆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c、Pm2、Pm4a、Pm4b、Pm4c、Pm5b、Pm12、Pm13、Pm16、Pm21、Pm24、Pm25、Pm30、Pm35、Pm"XBD"、Pm2+Mld、Pm2+6、Pm4+8、Pm4b+5b和Pm5+6的毒性频率低于30%,其中对Pm12、Pm16和Pm21的毒性频率为0;对Pm3b、Pm3d和Pm34的毒性频率在30%~70%;对抗病基因Pm1a、Pm3a、Pm3c、Pm3e、Pm3f、Pm5a、Pm6、Pm7、Pm8、Pm17、Pm19、Pm1+2+9等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结论】抗病基因Pm1c、Pm2、Pm4a、Pm4b、Pm4c、Pm5b、Pm12、Pm13、Pm16、Pm21、Pm24、Pm25、Pm30、Pm35、Pm"XBD"、Pm2+Mld、Pm2+6、Pm4+8、Pm4b+5b和Pm5+6均是当前可用的有效抗病基因,可应用在小麦育种及生产上;Pm1a、Pm3a、Pm3c、Pm3e、Pm3f、Pm5a、Pm6、Pm7、Pm8、Pm17、Pm19、Pm1+2+9这些基因抗小麦白粉病性能较差,已不适合在育种和生产上使用;Pm3d、Pm3b和Pm34在生产上应注意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毒性频率 抗病育种
下载PDF
50个小麦生产及后备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振花 刘伟 +3 位作者 徐志 范洁茹 彭云良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58,共7页
为明确我国小麦品种(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组成,利用25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50个小麦生产及后备品种(系)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结果表明,参试的50个小麦品种(系)中有8个小麦品种(系)对供试的25个菌株全部感病,5个品种含有抗病基... 为明确我国小麦品种(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组成,利用25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50个小麦生产及后备品种(系)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结果表明,参试的50个小麦品种(系)中有8个小麦品种(系)对供试的25个菌株全部感病,5个品种含有抗病基因Pm8,2个品种含有Pm4a,9个品种含有Pm2+6,4个品种含有Pm2,22个品种(系)可能含有供试基因之外的其他抗性基因或新基因。此研究结果可为小麦抗病育种以及品种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白粉菌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基因推导
下载PDF
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8
17
作者 聂晓 刘伟 +2 位作者 范洁茹 胡小平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5-102,108,共9页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我国作物生产包括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小麦的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工作,为了比较全面地评价这些集成技术的综...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我国作物生产包括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小麦的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工作,为了比较全面地评价这些集成技术的综合效益,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共11项指标的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使用该指标体系对长江流域、西南、北方等麦区部分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为这些集成技术在当地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综合效益评价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基于MaxEnt的麦瘟病在全球及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杜志宏 刘伟 +6 位作者 曹学仁 聂晓 范洁茹 王保通 周益林 刘万学 徐向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166,共9页
麦瘟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过去仅在南美洲流行。2016年该病害在亚洲的孟加拉国首次出现,给世界尤其我国小麦生产带来重大潜在威胁。本研究基于麦瘟病当前在全球(包括孟加拉国)的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采用MaxEnt生态... 麦瘟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过去仅在南美洲流行。2016年该病害在亚洲的孟加拉国首次出现,给世界尤其我国小麦生产带来重大潜在威胁。本研究基于麦瘟病当前在全球(包括孟加拉国)的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当前气候条件下麦瘟病在全球特别是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以及RCP2.6、RCP4.5、RCP6.0和RCP8.5 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2030s、2050s和2070s麦瘟病在中国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进而以刀切法分析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并采用ROC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麦瘟病在中国的中风险和高风险区面积将呈增加趋势,未来情景下与当前气候情景下相比,中风险和高风险区的面积比例增加范围为0.08%~1.63%,其中温度和湿度条件对麦瘟病的潜在分布区影响最大。此研究结果对于我国麦瘟病的检疫和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瘟病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气候情景 适生区分布
下载PDF
小麦不同抗性品种对6种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奥霖 赵亚男 +4 位作者 孙超飞 袁军海 范洁茹 刘伟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5-290,共6页
在河北廊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种植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情况下6种杀菌剂防治白粉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中18%烯肟菌酯•氟环唑SC和20%烯肟菌酯•戊唑醇SC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的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效均显著优于20%三唑酮EC... 在河北廊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种植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情况下6种杀菌剂防治白粉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中18%烯肟菌酯•氟环唑SC和20%烯肟菌酯•戊唑醇SC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的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效均显著优于20%三唑酮EC,所有供试杀菌剂同一使用剂量下在高抗品种‘保丰104’上的防效要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京双16’上的防效,甚至较低剂量施药水平下(105 g/hm^(2))在‘保丰104’上对白粉病的防效要高于或显著高于高剂量施药水平下(150 g/hm^(2))在‘京双16’上的防效,但参试的多数杀菌剂同一施药量情况下在中感品种‘众麦2号’和高感品种‘京双16’上的防效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说明以抗性品种为基础,结合使用合适的杀菌剂,可有效减少杀菌剂施用量,此研究结果可为杀菌剂的减量施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杀菌剂 抗病品种 防治效果 杀菌剂减量
下载PDF
2010-2017年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变化动态监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美惠 刘伟 +4 位作者 王振花 徐飞 范洁茹 宋玉立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9-282,310,共5页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及年度动态变化,对河南省近8年来的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其病菌群体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或组合Pm1a、Pm3a、Pm3b、Pm3c、Pm3f、Pm3e、Pm5a、Pm6、Pm7、Pm8、Pm17、Pm19、Pm1+2+9...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及年度动态变化,对河南省近8年来的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其病菌群体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或组合Pm1a、Pm3a、Pm3b、Pm3c、Pm3f、Pm3e、Pm5a、Pm6、Pm7、Pm8、Pm17、Pm19、Pm1+2+9的毒性频率高于70%,这些基因为无效抗病基因;对抗性基因或组合Pm1c、Pm2、Pm5b、Pm12、Pm13、Pm16、Pm21、Pm22、Pm23、Pm24、Pm35、Pm36、Pm46、Pm"XBD"、Pm2+Mld、Pm2+6的毒性频率低于30%,其中对抗性基因Pm12、Pm16和Pm21的毒性频率为0%,这些基因依然为有效的抗病基因。病菌群体对Pm4a、Pm4b、Pm4+8等抗性基因或组合的毒性频率近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毒性频率已达到30%~70%,应加强对这些抗病基因或组合的重点监测,并建议在抗病育种中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毒性频率 抗病基因 抗病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