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对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1
作者 康静 白如玉 +3 位作者 范百亚 李真 郭晓贤 高焱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24期3775-3777,共3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联合拉莫三嗪(LTG)对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例癫痫患者进行VPA+LTG治疗。记录并比较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不同癫痫发作类型患者治疗前后...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联合拉莫三嗪(LTG)对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例癫痫患者进行VPA+LTG治疗。记录并比较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不同癫痫发作类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发作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第9~12月单纯性部分发作型、全身性发作型、部分发作继发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型、复杂性部分发作型的发作频率,均低于治疗前的发作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73、32.748、33.541、66.942,P<0.05);患者血清IL-6、IL-2和TNF-α水平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7、6.280、5.744、8.214、3.817、3.765、3.720、4.761、4.208、4.753、4.318、5.138,P<0.05);不同发作类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患者治疗后出现转氨酶升高,1.49%患者发生皮疹现象。结论 VPA联合LTG对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症状较轻,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拉莫三嗪 癫痫
下载PDF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晓贤 郝美美 +4 位作者 贺亚龙 马世红 范百亚 高焱 康静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7年第3期207-208,236,共3页
目的:分析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行神经电图检测,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 目的:分析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行神经电图检测,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的SCV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均P<0.01);健康组上下肢的起始潜伏期均明显短于糖尿病组(均P<0.01),但糖尿病组上下肢的波幅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患者下肢NCV和SSR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上肢(34.8%vs 18.9%,55.7%vs 35.2%,均P<0.01);SSR总异常率显著高于NCV(45.5%vs 24.2%,P<0.01)。结论:NCV和SSR可为DPN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且SSR敏感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诊断
下载PDF
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与静脉溶栓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范百亚 康静 +1 位作者 贺亚龙 马世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27-1028,共2页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术后即刻疗效和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用尿激酶行责任血管动脉溶栓的患者39例为动脉溶栓组(IAT组),回顾2010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采用rt-PA行静脉溶栓的患者34例为...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术后即刻疗效和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用尿激酶行责任血管动脉溶栓的患者39例为动脉溶栓组(IAT组),回顾2010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采用rt-PA行静脉溶栓的患者34例为静脉溶栓组(IVT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以及3 m后NIHS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IVT组和IAT组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治疗后即刻比较,两组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IVT组比较,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IAT组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IVT组34例患者中16例(47.1%)于3 m内死亡,IAT组39例患者中7例(17.9%)于3 m内死亡,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8)。IVT组并发出血4例(10.3%),IAT组3例(8.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6)。结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病死率、溶栓后即刻及3 m后神经功能评估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脑梗死 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
下载PDF
苏沃雷生与艾司唑仑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范百亚 康静 +2 位作者 贺亚龙 郝美美 杜伟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27-129,133,共4页
目的比较苏沃雷生与艾司唑仑片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顽固性失眠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苏沃雷生治... 目的比较苏沃雷生与艾司唑仑片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顽固性失眠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苏沃雷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效评定采用总有效率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价。同时,密切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4%vs.55.6%,x^2=32.541,P=0.020)。治疗前,2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PSQI量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和总评分分别为(1.22±0.47)分vs.(1.81±0.59)分、(1.44±0.52)分vs.(1.90±0.50)分、(1.54±0.61)分vs.(2.01±0.72)分、(1.24±0.53)分vs.(1.72±0.65)分、(1.15±0.49)分vs.(1.55±0.62)分、(0.92±0.45)分vs.(1.71±0.58)分、(7.98±3.44)分vs.(10.26±3.38)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对照组仅入睡时间及总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7.8%vs.22.2%,x^2=11.533,P=0.700)。结论苏沃雷生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优于艾司唑仑片而不良反应相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顽固性 苏沃雷生 艾司唑仑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微创锥孔引流对脑深部自发性出血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海贵 米延起 +3 位作者 王亚飞 张维涛 范百亚 杜宏瑞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中量自发性出血微创锥孔引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外科同期收治的58例脑深部中量自发性出血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行微创锥孔置管外引流术,保守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从血肿引流吸... 目的探讨脑深部中量自发性出血微创锥孔引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外科同期收治的58例脑深部中量自发性出血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行微创锥孔置管外引流术,保守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从血肿引流吸收、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血肿引流吸收时间、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时间差异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结论微创锥孔置管引流术具有迅速引流血肿、减轻继发损伤、挽救神经功能等优点,对于脑深部中量自发性出血患者可明显缩短治疗、住院时间,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出血 微创 锥孔引流 疗效评价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康静 李晨曦 +2 位作者 范百亚 强彩芹 高焱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4期591-594,59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白质疏松(LA)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伴LA患者135例,根据Wahlund改良LA分级量表(ARWMC)评分对脑白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组,...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白质疏松(LA)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伴LA患者135例,根据Wahlund改良LA分级量表(ARWMC)评分对脑白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组,分为轻度组(n=49)、中度组(n=34)、重度组(n=52),三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于溶栓治疗后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三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3个月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ARWMC评分与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4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LA是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生活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52,95%CI 1.586-6.443,P=0.001)。结论 ACI患者LA及其严重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密切相关,了解LA程度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白质疏松 静脉溶栓 日常生活能力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经颈内动脉溶栓联合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范百亚 郭晓贤 +2 位作者 强彩芹 杜伟 马世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4-835,共2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组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特点为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1]。随着MRI、MRV及DSA的广泛应用,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该病的检出率较过去有了...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组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特点为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1]。随着MRI、MRV及DSA的广泛应用,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该病的检出率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传统治疗该病首选抗凝治疗,而CVST患者多为广泛血栓形成,单用抗凝治疗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联合抗凝治疗 颈内动脉溶栓 应用 静脉回流受阻 诊断水平 血管疾病 发病形式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马世红 强彩芹 +2 位作者 范百亚 张海学 杜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66-68,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6例经内科抗凝治疗无效的CVST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16例患者均行接触性溶栓和机械碎栓,其中2例联合行颈动脉溶栓、1例于溶栓后行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结果...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6例经内科抗凝治疗无效的CVST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16例患者均行接触性溶栓和机械碎栓,其中2例联合行颈动脉溶栓、1例于溶栓后行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结果 14例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腰穿压力恢复正常,视乳头水肿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1例患者于2周后复查造影静脉窦主干畅通,3例部分主干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有代偿。无一例症状加重或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CVST是有效、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血管内介入治疗 效果
下载PDF
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范百亚 秦伟 +2 位作者 吉训明 缪中荣 凌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病历资料,记录操作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等资料。结果83例患者中80例顺利完成操作,其中超选颈内动脉造影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病历资料,记录操作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等资料。结果83例患者中80例顺利完成操作,其中超选颈内动脉造影38次、颈外动脉造影5次、椎动脉造影49次,成功率96.4%。3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6%,包括桡动脉痉挛(2例)、上肢胀痛(4例)、皮下血肿(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脉搏减弱(1例)等。结论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入路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躯体化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晓贤 李晨曦 +3 位作者 高焱 范百亚 贺亚龙 马世红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704-706,共3页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躯体化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门诊就诊和住院的躯体化障碍患者174例为躯体化障碍组,17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以交感神经反应(SSR)作为测评手段,通过交感神经的通路变化反映自主神经的状况,测量SSR...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躯体化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门诊就诊和住院的躯体化障碍患者174例为躯体化障碍组,17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以交感神经反应(SSR)作为测评手段,通过交感神经的通路变化反映自主神经的状况,测量SSR起始波潜伏期和波幅。结果躯体化障碍组的起始潜伏期高于健康对照组,躯体化障碍组的波幅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测定过程中,躯体化障碍患者的起始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能较好地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诊断与疗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型障碍 交感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宁心益智胶囊联合利培酮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康静 郝美美 +1 位作者 刘新峰 范百亚 《陕西中医》 2017年第10期1384-1385,共2页
目的:探讨宁心益智胶囊联合利培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生活功能和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急性脑梗死发作后认知功能、生活功能及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口服利培酮)和联合组(口服宁心益智胶囊和... 目的:探讨宁心益智胶囊联合利培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生活功能和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急性脑梗死发作后认知功能、生活功能及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口服利培酮)和联合组(口服宁心益智胶囊和利培酮)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CSE评分和MoCA评分、NIHSS评分、BI指数和ADL评分和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SE评分和MoCA评分、NIHSS评分、BI指数和ADL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联合组的增长幅度更大(P<0.01),而两组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心益智胶囊联合利培酮有利于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疗法 @宁心益智胶囊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NEW-TOAST病因学分型与其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贺亚龙 范百亚 郭晓贤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8期51-53,共3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韩国改良TOAST(NEW-TOAST)病因学分型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NEW-TOAST分型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型)121例,心源性脑栓塞型(CE型)18例,小动脉型(SAD型...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韩国改良TOAST(NEW-TOAST)病因学分型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NEW-TOAST分型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型)121例,心源性脑栓塞型(CE型)18例,小动脉型(SAD型)82例,其他原因型(SOD型)6例,不明原因型(SUD型)73例。观察和比较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TOAST分型,随访1a,观察和比较再发脑卒中事件、心血管事件、死亡、周围血管血栓事件等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不同NEW-TOAST分型患者合并高血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74,P〈0.05),其中AT型和SAD型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患者(χ2=5.016~14.217,P〈0.05);本组NEW-TOAST分型以AT型最多,TOAST分型以SUE最多,NEWTOAST分型的Kappa值为0.79,TOAST分型的Kappa值为0.72;不同NEW-TOAST分型患者的再发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53,P〈0.05);CE型患者的再发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χ2=6.096、16.388、7.673,P〈0.05),AT型患者的再发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SAD型患者(χ2=4.890,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EWTOAST分型标准可弥补TOAST分型的不足,其一致性较高,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可辅助预测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NEW-TOAST 病因学分型标准 预后
下载PDF
早期介入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伟 范百亚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1460-1462,共3页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根据治疗的时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54例患者。对照组在稳定病情后20d进行康复锻炼与护理,观察组于发病6h内...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根据治疗的时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54例患者。对照组在稳定病情后20d进行康复锻炼与护理,观察组于发病6h内进行溶栓,24h后抗凝治疗,病情稳定后立即进行康复锻炼与护理。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生活能力,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4.4%,对照组总有效率是70.4%,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分别(13.12±3.61)和(19.09±3.14)分,两组间在生活能力和神精功能损伤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在早期介入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 综合治疗
下载PDF
不同直径球囊扩张联合CAS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亚龙 范百亚 康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5期694-697,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直径球囊扩张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2020年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所用球囊直径分为4 mm球囊组与5 mm球囊... 目的比较不同直径球囊扩张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2020年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所用球囊直径分为4 mm球囊组与5 mm球囊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4 mm与5 mm球囊扩张联合CAS进行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两组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段及C1段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1 d,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5 mm球囊组低于4 mm球囊组(P<0.05);两组狭窄段PSV及EDV均明显降低(P<0.05),C1段远端PSV及EDV均明显增高(P<0.05),5 mm球囊组的狭窄段PSV及EDV低于4 mm球囊组(P<0.05),C1段远端PSV及EDV高于4 mm球囊组(P<0.05);两组血清γ-GT及IL-6水平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球囊均安全有效,与4 mm球囊相比,5 mm球囊在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球囊扩张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5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世红 范百亚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下载PDF
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出血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高迁移率蛋白-1的变化及效果观察 被引量:20
16
作者 范百亚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急性脑出血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蛋白-1(HMGB-1)的变化及效果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急性脑出血84例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急性脑出血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蛋白-1(HMGB-1)的变化及效果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急性脑出血84例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HMGB-1及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血清hs-CRP、IL-6、HMGB-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IL-6、HMGB-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N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N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血清hs-CRP、IL-6、HMGB-1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脑部血流,保护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急性脑出血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高迁移率蛋白-1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内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范百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89-190,19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经动脉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动脉内介入溶栓,并对7例进行单纯球囊扩张,5例在球囊扩张后予支架成形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9例患者中有13例症状显著改善,3...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经动脉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动脉内介入溶栓,并对7例进行单纯球囊扩张,5例在球囊扩张后予支架成形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9例患者中有13例症状显著改善,3例有改善,3例死亡。结论: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效果明显,可以适当放宽时间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7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海学 马世红 +1 位作者 范百亚 杜伟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78例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11~2009-05共78例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病历资料,记录操作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等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75例顺利完成操作,...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78例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11~2009-05共78例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病历资料,记录操作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等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75例顺利完成操作,其中根据诊断和治疗需要超选颈内动脉造影38次,颈外动脉造影5次,椎动脉造影49次,成功率96.2%。3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总的并发症为9.0%,包括桡动脉痉挛(2例)、上肢胀痛(3例)、皮下血肿(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结论经桡动脉入路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脑血管 造影 检查
下载PDF
重症脑出血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海学 强彩芹 +1 位作者 范百亚 马世红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8-38,共1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重症脑出血患者108例均经头颅CT确诊,入院时GCS评分≤8分.基底节出血51例,占47.2%,丘脑出血26例,占24.1%,脑干出血12例,占11.1%,蛛网膜下脑出血13例,占12%,小脑出血6例,占5.6%,救治过程中32例患者于病后2~10d(...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重症脑出血患者108例均经头颅CT确诊,入院时GCS评分≤8分.基底节出血51例,占47.2%,丘脑出血26例,占24.1%,脑干出血12例,占11.1%,蛛网膜下脑出血13例,占12%,小脑出血6例,占5.6%,救治过程中32例患者于病后2~10d(平均2.2~5.3d)出现MODS.脑干出血并发MODS8例,占66.7%,丘脑出血并发MODS 9例,占34.6%,男62例,女46例,年龄26~75岁,平均(51±4.5岁).32例患者均以199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讨论通过的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评分标准确诊[1].MODS的发生与出血量及部位密切相关:①脑干出血≥10 ml,发生率78.3%,且为多脏器功能障碍,丘脑出血≥30 ml,发生率46.8%.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根据颅内压情况给予脱水,缓解缺氧,清除自由基,营养脑细胞,实行综合治疗,如:抗感染,辅助呼吸,预防和控制应激性溃疡,控制血糖,护肝保肾,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营养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重症脑出血 临床分析 蛛网膜下脑出血 脑出血患者 并发 GCS评分 基底节出血 头颅CT 丘脑出血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护理体会
20
作者 强彩芹 曹治叶 +2 位作者 周玮 杨丽华 范百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 经桡动脉入路 护理 股动脉入路 检查手段 脑血管病 压迫止血 动脉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